知识拓展 |北京实践丨砸窗改门为让孩子们拥有操场上的15分钟课间

文摘   2024-10-25 19:31   天津  




新京报“知道视频”出品

近几年,出于方便管理、减少安全隐患等考虑,一些学校的课间10分钟出现了减少或禁止学生出班级现象,走出教室到户外活动只能等课间操或者体育课才有机会。

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多地开始推行“课间一刻钟”制度,课间延长5分钟,旨在引导学校落实“健康第一”理念,让孩子动起来、跑起来、活动起来,特别是让孩子多见阳光,在阳光下多奔跑。

一方面是孩子们课间跑跳运动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学校和家长对孩子在校安全的高要求。延长的课间活动时间真的有用吗?真的能落实到位吗?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难点仍需解决?新京报记者在北京市丰台区找到这样一所可以让孩子们“疯玩”15分钟的学校。

“抠”出5分钟给课间 学生状态变化明显

课间延长到15分钟在丰台区外国语学校实施得很早。今年9月开学前夕,北京提出延长课间时长的部署后,刘忠毅校长对学校的这个决定更有底气。

2021年9月,刘忠毅调任丰台区外国语学校校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课间10分钟延长到15分钟。

过去多年的教学管理经历让他发现,10分钟的课间休息对于学生来说有些短暂,“上个厕所、洗洗手,就要回到教室里”,学生来不及走到操场上,于是有了“操场静悄悄”的说法。

2021年秋季学期,丰台区外国语学校开始招生,同时开始了“课间一刻钟”的尝试。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有了明显变化。

“以前,孩子到第二节课就没精神了,现在课间出去跑一跑,再回到课堂的时候,精力很充沛,注意力很集中,课堂效果反而更好了。”刘忠毅说。

为了保证放学时间不受影响,课间延长的5分钟其实是从课堂45分钟里“抠”出来的。

“这对学生的影响很小。”刘忠毅说,好的课堂教学基本集中在前25分钟,再留下15分钟练习,已经可以满足教学需要了。

目前,学生每天在校上6节课、240分钟,课间活动120分钟,实践下来发现,这个比例是合适的。“上课都精神了。”“下课能出来玩,上课感觉也很简单,好像一天都在玩。”该校四年级学生告诉记者。

敲掉窗户改成门 方便学生去操场

“我们把走廊(尽头)的窗户敲掉,改成了门”,这样一来,学生从任意一个走廊都能以最快速度来到操场上。

记者在学校看到,走廊两端都有大门直接通向操场,另外一边的走廊,尽头处与操场连接的空间被开辟出一块羽毛球场地,几名初中生正在练习,阳光透过半露天的屋顶大面积地洒了进来。

丰台区外国语学校,几名学生正在打羽毛球。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顺着楼梯向上,二楼转角处放着两张乒乓球台,球台两侧有中学生正在“对垒”,随着球拍挥动,小白球落在球台的不同位置上,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丰台区外国语学校,学生们正在进行乒乓球“对垒”。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刘忠毅介绍,学校有篮球场、足球场两块户外场地,同时对校内其他设施进行改造,除了以上提到的,还在会议厅外改造出风雨操场,门前的水泥地也被铺上草坪,变成低龄学童的活动场地。

学校还充实了运动器材储备,跳绳、毽球、呼啦圈、弹力球、沙包等配置齐全。“不要把它们锁在体育器材室,要放到操场上,让学生一下课就能投、就能玩。”刘忠毅强调。

目前,该校区有9个年级、32个班,共980名学生,活动场地比较充裕。刘忠毅说,“基本上每个孩子想玩什么都可以得到满足。”

正赶上午休时间,学生们分散在操场各处,在老师的带领下,体验各类运动项目。

执行“课间一刻钟”以来,每天午休时间,学校都会安排正、副班主任带领学生体验一项“玩的技能”,单双杠、云梯、弹力球、飞盘……两周换一个项目,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可以掌握5到6项运动技能。

丰台区外国语学校,老师在带领学生玩双杠。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教师参与课间活动 让孩子们玩得安全

让习惯了课间留在教室里的学生走出教室,是老师们一度面临的挑战。

“一下课,就要把学生都喊到操场上。”孙丽敏是四年级班主任,也曾为班里不爱出门的“小胖墩”发愁。同学调动、老师鼓励,尝试了很多之后,她发现,把孩子先带出去,这是第一步。

走上操场,孩子爱玩的天性显露出来,一切就有了解法。观察学生的兴趣点,让他们在擅长的项目中反复建立自信,逐渐喜欢上运动。

与此同时,这项改革也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孙丽敏说,课时缩短,势必要求老师备课更加凝练,课堂更加高效,时刻注意学生的课堂状态。此外,还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课间活动中,从课间的管理者变成课间活动的共同参与者。

也有一些学生因为性格原因,表现得“不太合群”。记者在学校里发现,很多教室后面都放着滑板。据介绍,滑板这项运动在学生中间很流行,学校还有专门的滑板社团。

社团成立的初衷,其实是为了一名初一女生。“非常内向,不敢跟同学、老师交流,但是滑板玩得非常好。”学校德育主任杨天明告诉记者。

了解到这名学生的情况后,学校决定为她成立滑板社团,这名同学也“自然地”成了老师的助教,利用每天午休时间教同学们玩滑板。随着滑板在学生中间开始流行,她也自信、开朗了很多。

丰台区外国语学校,孩子们正在操场上玩滑板。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杨天明说,青春期阶段的学生,一方面很躁动,喜欢玩闹,另一方面,心理上又变得有些敏感,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运动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可以帮助他们疏解压力、建立自信、收获友谊。

多种措施保障安全 这一刻钟值得尝试

“安全问题确实制约着很多学校的发展。”刘忠毅告诉记者,出于对安全的担忧,很多学校不敢让学生走出教室。

这个问题也曾经困扰过他,但三年的实践下来,刘忠毅总结,磕碰是会发生,但家长都很理解,也要相信孩子都是很聪明的,他们懂得吸取教训,也能学会自我保护。

刘忠毅认为,学校开展课间活动首先一定要得到家长的认同和支持,这样在磕碰发生时,才能及时有效地沟通和化解。建议家长给学生上意外险,加上校园的意外险,这样就有了双重保障。

学校也要做好准备。据了解,从执行“课间一刻钟”开始,丰台区外国语学校就把小学和初中的活动时间调成了两个时段;每个井盖下面也都安上了箅子,防止井盖踏翻造成意外;单双杠、云梯、跳马器械下面全都铺上垫子,避免学生受伤。

丰台区外国语学校,一名女生在课间休息时间练习跳马,器械下方铺上了垫子,以保障学生安全。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刘忠毅还建议,主管部门应当对开展得好的学校和老师进行表彰。“这项工作对老师来说压力很大”,要教玩、陪玩,还要看护学生安全,无形中增加了很多工作量。

尽管有一些困难,但刘忠毅还是觉得“课间一刻钟”的尝试是必须的,也是值得的。

“书本上不能学到所有知识,很多知识都来自实践。”刘忠毅相信,课间时长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把钥匙:有了这5分钟,孩子们就能走到操场上,去充实精神、增强体质,去学习那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的知识。

“其实问题不大,不要怕。”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原文
津仕高能面试
答题有深度|更要有温度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津仕高能面试
答题有深度 更要有温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