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连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
工作法:近年来,六尺巷,已不仅仅是一处地名、一个典故,一张文化名片,还是一种新的工作方法。即,桐城市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将六尺巷典故的精神内核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构建了以“党建领事、礼让和事、村民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为核心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着力推动“矛盾不上交、信访不上行、平安不出事”,努力实现“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目标。
成效:如今,桐城市已建成300个“六尺巷调解工作室”“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广泛运用于社会治理、司法调解等各个领域,并走向全省、全国。
习总书记在安徽省考察桐城市六尺巷时指出: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桐城市探索推出了“六尺巷工作法”,走出了一条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基层治理之路,其成效明显。请结合实际谈谈对“六尺巷工作法”的看法?
各位考官: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新时代,我们应从其中汲取智慧力量,以“谦逊礼让”为基,以“和谐包容”为法,凭“德治法治”之力,推动基层治理,让中华文化沃土中珍藏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在新时代社会治理中焕发出新的光芒。
首先,“六尺巷工作法”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以六尺巷所承载的相互礼让、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为核心价值理念,它为解决矛盾纠纷提供了道德指引和价值标准,唤起人们内心的善良和宽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其次,“六尺巷工作法”做到了源头治理。在基层工作中,从矛盾产生的根源入手,采取预防和化解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矛盾的激化和扩大。通过主动排查、提前介入,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降低了社会治理成本。
最后,“六尺巷工作法”倡导多元共治。它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等各方力量的作用。在基层治理中,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而是与其他各方共同参与、协同合作。这种多元共治的格局能够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治理合力,提高治理效能。
通过对“六尺巷工作法”了解,这对我们的基层治理工作带来了一些重要启示:
第一,基层治理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不断挖掘优秀文化中的治理经验,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因事施策。如山东曲阜从孔子思想中汲取智慧,设置了村镇“和为贵”调解室。
第二,基层治理要践行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化解矛盾。我们要调动起群众中的老党员、退休干部、志愿者等不通过群体,成立调解组织,构建调节机制,形成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
第三,基层治理要坚持以德润心,以法安天下。加强道德建设,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正面典型案例,弘扬传统美德,引领社会风尚。此外,要将法律作为底线红线,做到依法执法,执法必严。
总之,社会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用情用力推进,更需要用心领悟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借鉴和推广“六尺巷工作法”,不断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方式,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