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高考成绩不理想导致心情郁闷,希望可以重新组织一次高考”;“因酒驾被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字迹依靠开火车养家糊口,希望通过热线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可以缴纳罚款,但请不要禁驾”;“老年人住在6楼,上下楼不方便,将房屋售卖信息登记在中介公司半年没卖出去,希望政府将该房屋收购,并更换较低的楼层”……部分群众将12345热线变身许愿池,引发热议。
“12345许愿池现象”指的是一些地方的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接到了许多不合理不合规的诉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的初衷是为群众提供一个便捷的通道,用于咨询政策、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和投诉等,旨在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然而,在实际运营中,12345热线收到了大量超出其职能范围或明显不合理、不合规的诉求,这些诉求有时被形象地比喻为向“许愿池”投掷硬币祈求实现个人愿望的行为。
近期,多地集中晒出“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接到的市民不合理不合规诉求。如:“孩子的高考成绩不理想导致心情郁闷,希望可以重新组织一次高考”;“希望热线帮忙找份工作,要求有五险一金”;“坐公交帽子丢了,让司机赔钱”……对于政务服务热线变成群众许愿池的现象,你怎么看?
各位考官:
12345热线作为政府与市民沟通的桥梁,原本旨在为市民提供咨询、求助、投诉等服务,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和质量。12345热线也有其相应的业务受理范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地方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的指导意见》已对此作出明确规定。然而,一些不合理、不合规的诉求也逐渐涌现,使得政务服务热线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群众的“许愿池”。我认为12345平台要对离谱诉求大大方方说“不”,也要读懂诉求背后的民意期待。
这些不合理的诉求的增加,一是会给热线的运营带来挑战。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增加工作的难度;二是群众正当权益保障受阻。这会使得真正紧急且需要立即处理的诉求往往被淹没在海量信息中,可能导致一些紧急求助无法得到及时响应;三是占用有效的公共资源。长此以往,可能影响到热线的整体服务质量和响应速度。
之所以有群众将12345热线当作许愿池,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对政务服务认知不清。部分市民对政务服务的职能和范围缺乏了解,将个人问题或不合理要求误认为是政务服务应当解决的问题。第二,社会期望与现实的差距。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日益提高。然而,由于资源有限、政策限制等原因,一些期望难以在短期内实现。这种差距导致部分市民产生不满情绪,进而向政务服务热线提出不合理诉求。第三,缺乏有效沟通渠道。部分市民在遇到问题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反馈机制,选择将诉求诉诸政务服务热线。
针对政务服务热线变成群众许愿池的现象,我们既要理解群众,也要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来保证政府热线资源不被浪费。
第一,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公众认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平台,加强政务服务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明确政务服务的职责范围、工作流程和办理时限等,提高公众对政务服务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诉求观念,明确区分个人问题、社会问题与政务服务的关系。鼓励市民在提出诉求时,充分考虑其合理性和可行性。
第二,完善政策法规,明确诉求边界。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政务服务合理诉求的判定标准和处理程序。明确哪些诉求属于政务服务的范畴,哪些诉求需要引导市民通过其他途径解决,减少因误解政策而产生的不合理诉求。
第三,优化服务流程,提升办理效率。一方面,根据诉求的性质和紧急程度,建立分类处理机制。对于合理且紧急的诉求,优先办理;对于不合理或不符合政策法规的诉求,进行耐心解释和引导。另一方面,推动政务服务热线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办理工作。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诉求的快速传递和高效处理。这有助于提升政务服务的整体效能和满意度。
第四,拓宽沟通渠道,建立反馈机制。除了政务服务热线外,还可以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沟通渠道。这有助于及时收集和处理市民的诉求和意见。与此同时,要对市民的诉求进行跟踪和反馈,确保每一件诉求都有明确的处理结果和答复。这有助于增强市民对政务服务的信任感和满意度。
第五,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定期对政务服务热线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确保在处理诉求时能够做到耐心、细致、公正。
政务服务热线作为政府与市民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满足群众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不断优化完善,逐步构建起一个更加高效、便捷、公正的政务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贴心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