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不良品管理,一方面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对保证产品质量,生产用户满意的产品,实现较好的社会效益也起着重要作用。
01.
不良品的控制流程
标识“待处理”或“不合格”的标识。 生产班组:不合格的半成品与原材料要标明“待处理”或“不合格”的标识。 检验员在随机卡、流程卡或“返工单”的相应项目标栏内盖检验章,作为“不合格”标识。 其作用是:具有可追溯性。 最终检验:不合格牌标识或注明不合格现象,如(少工序、少孔等)。
红色胶盘/无聊框 专门独立的不良品架 划分不合格区域,不良品房子不良品区域内 生产区的摆放与其他产品不同,以示区别,然后按要求拉到维修或返工返修区处理 定时安排人员到不良品区进行确认与数量的登记
在规定的检验报告上正确记录不良品的型号、批次、检验日期、检验依据、不良品数量、检验结果 检验报告按规定予审核与批准 流程
进货检验:填写检验单→按规定的程序反馈 生产过程:首件、制程巡检表→巡检报告 最终检验:检验报告→成品入库检验报告
进货检验:经检验主管以上人员签署处置意见(必要时要组织技术部、生产、供应链、相关部门进行评审) 过程检验:对批量不良品,质量管理部组织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进行评审 最终检验:质控部负责人审批处置结论,必要时,技术部参与评审
进货不良品的处置
过程不良品的处置
最终不良品的处置
全面清扫、清洗设备相关附件及装置 拆卸并检查设备的局部和重点部位,彻底清除油污 检查设备磨损情况,更换辅助配件,调整或稳固易松动部位
生产现场包括的作业指导书有:
生产工艺流程图:生产总工艺流程图和分工序流程图
工序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的管理:
人员变更:按作业指导书要求对人员实施培训,直至合格 设备变更:对首件产品进行确认和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小批量和大批量生产 材料变更:修改作业指导书或工艺参数控制要求,进行试产,考虑旧材料的调配使用,不可使用的旧材料的报废处理 工艺方法的变更:修改作业指导书,培训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