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张老师。
今天跟同学们聊聊我在高校任教这些年观察到的一个现象。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现在的中文系学生好像都不怎么读经典文学作品了。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看到的王敦老师的《打开文学的方式》,书中提到的很多问题,都跟我平时的观察特别吻合。
说实话,看到现在的中文系学生不读文学作品,就像看到体育生不练球、舞蹈生不跳舞一样让人着急。
记得有一次上课,我问学生们读过《红楼梦》没有,大部分人说只看过电视剧。
问他们读过鲁迅的作品吗?
他们说只看过语文课本里的课文。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问他们最近在读什么,他们说在读德里达的《论文字学》。
大家猜猜现在的中文系学生都在忙什么?
我发现他们特别热衷于读各种西方理论。福柯、德里达、拉康这些名字在他们嘴里说得比李白杜甫还顺口。
讲真,18岁的学生天天啃50岁的福柯写的《性史》,这画面想想就觉得有点好笑。
有学生跟我说:“张老师,不读理论写不出好论文啊。”可我就纳闷了,你连最基本的文学作品都没读过,读再多理论有什么用?
这种现象背后反映出了什么问题呢?我觉得主要有三点:
压力太大是一个原因。现在的学生从进入大学那天起,就开始为毕业论文发愁。他们觉得不读理论就写不出“高大上”的论文,就得不到好成绩。这种功利性的想法,把阅读变成了任务,把理论变成了护身符。
还有就是不自信。很多学生读文学作品时总觉得自己理解得不够深,担心自己的感受不够“专业”。他们宁愿相信别人的解读,也不敢相信自己的感受。这就好比明明自己的脚知道鞋子合不合适,却非要看鞋码来决定。
第三个原因是阅读习惯的改变。
现在的学生更习惯快餐式阅读,喜欢短平快的内容。
让他们慢下来读一部长篇小说,他们会觉得特别痛苦。可文学阅读本来就是需要沉浸和耐心的,这种快餐式的阅读习惯,直接影响了他们对文学的理解和感受。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我有几个建议给同学们:
先别急着读理论,从自己喜欢的作品读起。喜欢网文?那就读网文。喜欢日系轻小说?那就读轻小说。关键是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等你真正爱上阅读了,自然会想去接触更多优秀的作品。
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别想着要从中提炼出什么理论来。就像看电影,你总不能边看边想这个镜头用了什么技巧吧?那样多影响心情。先投入到故事中去,让自己成为故事的一部分,这才是正确的读法。
要相信自己的感受。每个人读同一部作品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很正常。你不需要完全认同别人的观点,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引发每个人不同的思考和感悟。
读书的时候别太功利。不要老想着这本书能不能用在论文里,能不能帮你拿高分。文学最重要的功能是陶冶情操、启发思考。如果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去读书,那就永远体会不到文学的美。
最后给同学们分享一个小妙招:可以找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组建读书小组。一起读一本书,定期交流心得。这样不仅能督促自己坚持读书,还能通过交流获得新的见解。
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别让理论遮住了欣赏文学的眼睛。读文学最重要的不是你懂了多少理论,而是你感受到了多少心灵的震撼。
期待在课堂上看到更多爱读书的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