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 年,刘少奇在主持中央会议时,做出了一件一反常态之事,他对毛主席说,毛主席可以去参加此次会议,但希望在会议期间不要发言 。那么,刘少奇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新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内外挑战。1959年,刘少奇出任第二任国家主席,肩负起了国内发展与对外交往的重任。当时时,国内正值“大跃进”运动的高潮,全民投身于大炼钢铁的热潮之中,部分地区甚至将生活必需品用于炼钢,导致生产生活秩序混乱,农业生产受损,劳动力分配严重失衡。
在外交领域,中苏关系逐渐紧张。苏联方面提出在中国建设长波电台、组建联合舰队等要求,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在遭到我方拒绝后,中苏矛盾公开化,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与此同时,毛泽东同志暂时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刘少奇同志临危受命,承担起领导国家的一线工作。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严重的自然灾害在全国范围内肆虐,特别是河南、安徽等地,先是遭受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随后又遭遇洪涝灾害,粮食产量急剧下降,多地出现饥荒,副食品供应也极为紧张,民众生活陷入极端困境,甚至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
在国际上,中苏关系彻底破裂,苏联撤走了援华专家,停止了对中国工业项目的援助,导致我国工业建设陷入停滞,科研项目被迫中断,失去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为深入了解基层实际情况,刘少奇同志不辞辛劳,遍访全国各地。在河南一个受灾严重的村庄,他鼓励基层干部大胆反映问题,不怕说错,力求全面掌握真实情况。
在调研过程中,刘少奇同志发现情况远比想象中严重。安徽等地的民众因饥饿而被迫食用草根、树皮甚至观音土,健康状况严重恶化。这坚定了他推动经济改革的决心,誓要让民众的生活水平不低于解放前。
随后,我国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兴修水利,合理种植;在工业领域,关停不合理的项目,集中力量发展重点产业。经过不懈努力,经济状况逐步好转,粮食产量在低谷后实现了显著增长,钢产量也翻倍提升,民众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逐渐趋于稳定。
1964年12月,刘少奇同志准备主持中央工作会议,总结过去的工作。鉴于毛泽东同志暂时退居二线,对许多具体事务不太了解,刘少奇同志建议他参会但不必发言。
然而,毛主席虽身处二线,但他始终心系百姓,对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极为关注,并且和刘少奇同志一样,非常热衷于深入基层去倾听老百姓的声音。在那段时间里,毛主席也多次深入农村、工厂等地调研,像去到河北的某个村庄,他和老乡们围坐在一起,详细询问大家的收成、生活困难等情况,认真倾听大家的想法和意见。所以,毛主席最终还是坚持参加了会议,并在会上做了简短却意义重大的发言。
会议结束后,刘少奇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他意识到,自己在此次会议筹备过程中的考虑不周。毛主席作为新中国缔造者,其发言具有重大意义和必要性,在此情形下,刘少奇进行了深刻的检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