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5年大授衔仪式上,毛泽东主席破例为乌兰夫和阎红彦授予上将军衔。
其中,乌兰夫,蒙古族的他长期在内蒙古搞革命,内蒙古革命形势复杂特殊,他致力于民族解放、促进团结,凝聚力量保障北疆稳定,工作难度大、意义重,因民族地区特殊贡献而破例授衔。
而阎红彦作为陕北红军核心创始人之一,与刘志丹将军携手并肩,共同在延安的黄土高原上开辟了一块革命根据地,犹如星火燎原般点燃了革命的热情。
阎红彦1909年出生在陕西一个贫农家庭之中。因家境实在贫苦,打小他就跟着父母一块种地、烧砖瓦,仅仅在米粮山私塾有过半年的求学经历。
1924 年迫于生计,阎红彦投身到了陕北军阀井岳秀部队石谦团当中。也是在哪里,接触到了革命思想,并在 1925 年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启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到了 1927 年 10 月,阎红彦参与了陕北清涧起义,与志同道合的战友们一同创建了陕西省首支工农武装力量。
可起义最终在国民党军队的残酷镇压下以失败告终,众多共产党员英勇就义。
幸运的是,在一位乡亲的协助下,阎红彦成功渡过黄河,逃至山西避难。凭借出色的组织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仰,他在1928年再次组建了一支革命队伍,并在吕梁山区稳固了革命根据地。
1931年,阎红彦参与创建红军晋西游击大队,并任大队长等职,在吕梁山区开展游击战。
后他与刘志丹部汇合,出任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大队长,后改为陕甘红军第二十六军。
1936年长征胜利后,阎红彦的才华与贡献得到了中共中央的高度认可,他先是被选拔进入红军大学深造,2 月组建黄河游击师并任司令,后该师改编为红三十军,阎红彦先后担任军长、政委等职,
同年 12 月到陕西杨虎城部从事统战工作。
在抗日战争期间,阎红彦先后担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第三团团长、警备第一旅政治委员等职务,镇守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
解放战争中,他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纵队副司令等职,参与多场重大战役,全歼敌军,战功卓著。后参与渡江战役和解放大西南。
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为国家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先后出任四川省委副书记和四川省军区政委等职务。
1955年,他荣获上将军衔,这是对他多年来为革命事业所做贡献的最高褒奖。
1959年,阎红彦调任昆明军区政委,并兼任云南省委的部分工作,在云南工作期间,他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调整政策和措施,使云南的工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然而,在1966年那个特殊时期。康生、江青等人无端指责邓小平在解放战争期间犯下严重错误,企图借此机会打击异己。
阎红彦得知此事后愤慨不已,他挺身而出为邓小平辩护,严厉谴责康生和江青的卑劣手段。
但这番义正言辞的表态却给他带来了无尽的麻烦。康生和江青煽动激进分子对阎红彦 阎红彦被强加不实罪名。
面对此境,他本意携家人避祸,然江青持续施压,指令陈伯达致电谩骂其为“懦夫”“逃避者”,不敢直面群众审视。
这些恶语对阎红彦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他深知江青不会轻易罢休。为维护革命者的尊严与气节,经过深思熟虑,阎红彦撰写了遗书,安排后事,并在结尾愤慨地指出:“是江青和陈伯达逼死了我!”随后,阎红彦以配枪自尽,终年58岁。
即便如此,江青仍未善罢甘休,下令云南省委不得为阎红彦举行追悼会,禁止吊唁,其骨灰亦被置于偏远殡仪馆。直至社会动荡平息,中央军委才为阎红彦补行追悼仪式,并将其骨灰迁葬于八宝山。
阎红彦将军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育有一子一女,两位都是优秀的后代。儿子阎泽群在战争年代出生。从小就接受革命教育,后来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女儿阎小青则继承了父亲的文学天赋,在文学创作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今他们依然在各自的领域里传承着革命精神,并为国家和人民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我们衷心祝愿阎红彦将军的家人身体健康、晚年幸福!同时,我们也应该永远铭记阎红彦将军为革命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和牺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