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毛主席一生中做过最冲动的决定。1952年,朝鲜战场正处于一片焦灼,然而就在此时,主席却将前线指挥官彭德怀召回京,派另邓华前去接替。要知道,临阵换将可是兵家大忌。那么,毛主席究竟为何要这样做?邓华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1950年,朝鲜战争打响,原本形势一片大好的朝鲜人民军却在美军入场后节节溃败,不得不向中方求援。接到求援的电报后,毛主席沉思良久,最终决定出兵朝鲜。两国一衣带水,唇亡齿寒。倘若此时不出兵,等美帝国主义占领整个朝鲜半岛,把兵力摆在了我们家门口,随时可以找借口向我们发动进攻,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只是要出兵朝鲜就必须得有将领。新中国从战火中走来,堪称将星济济。可是上到十大元帅,下到各位将军,有不少人都投身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中,还有部分在经年累月的战斗中患上了重病。向主席中意的林彪、粟裕等将军都身患重病,无法堪此重任。
无奈之下,抗美援朝的任务只能交给精力还算充沛的彭德怀。当时彭老总还在西北抓建设,接到中央召唤后,还以为是要他去汇报经济方面的工作,什么都没准备就到了北京。搞清楚主席叫他前来所谓何事后,彭德怀二话没说,拍着胸脯保证一定把美国人赶出朝鲜半岛。
1950年10月19日,中国志愿军出发前往朝鲜,彭德怀任总司令。在战场上,彭老总没有辜负主席的信任,依旧是深谋远虑。经过第一、二次战役后,志愿军已经把美军赶回了三八线以南。而随着第三次战役的发动,志愿军的战线直接推进到了三七线附近。1952年,朝鲜战场进入胶着局势。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身为司令员的彭德怀却被紧急召回北京,同时担任第一副司令员的邓华被任命为志愿军司令员和政治委员,接替了彭老总的职务。
主席这番临阵换将,让不少人看傻了眼,难不成这邓华的军事才能比彭老总还强悍?其实,这并非毛主席第一次为邓华破例,早在志愿军入朝前,主席就曾为他做出临阵换将之举,将十三兵团的主帅黄永胜上将换了下来,由邓华接任。要知道,这种做法可是兵家大忌,轻易换将难免动摇军心,新的将领和战士们不熟悉,也难以指挥调度,实在是于战局不利。毛主席也经历过那段动荡的岁月,也是上过战场的。又怎会不明白这一道理,那么伟人到底有何考量?邓华身上究竟有何不同凡响之处呢?
大战在即,主席却固执己见,一封电文发来,非要临阵换帅,让邓华接替黄永胜将军任13兵团主将,令不少人都感到不解。这13兵团的主力黄永胜上将也是一员猛将,在解放战争中身经百战,那主席为何执意换掉他呢?其实这并非主席的草率决定。对于手下这两员悍将,究竟谁更适合出国作战,主席心里十分清楚。
黄永胜上将久经沙场,从秋收起义开始就随我党四处征战,可以说打遍了新中国成立过程中所有能打的仗。只是黄上将虽然有着强悍的执行力,只要是上级的指示,往往都能做到,却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不够灵活。这样的将领在国内打仗自然是十分骁勇,可出国作战却不一定。在国外作战情况多变,通讯、补给等各项配置在当时那个年代都无法做到完全保证,这就需要统帅有极高的灵活性和统揽大局的能力,一旦遇到紧急情况,能做到灵活机变,而这样的能力恰恰是邓华身上最鲜明的特点。
早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他就以少打多,指挥部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再者,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入朝作战需要得到朝鲜人民的无条件支持。如此才能在巨大的武器差距中与对手争锋,邓华可是出了名的军政双人才,能够坚决执行毛主席在政治上、外交上的考量,相比黄永胜而言,是更为合适的人选。
接到调令后,邓华就马不停蹄带兵向东北进军,为抗美援朝做准备。从那时起,他就开始细致研究朝鲜战局,在1950年7月26日发给中央的电报中,敏锐指出美军的企图,认为他们很有可能在朝鲜半岛东西海岸中央部的位置发动海陆空三位一体登陆作战。能对战局做出如此机密的反应,并主席更加认可他的才能,也为后期换下彭老总做铺垫。
1952年,毛主席突然将彭老总换下阵来,引起了不少人的猜测,甚至有人恶意揣摩两人的关系。但事实上,主席换邓华上阵,一方面确实是信任他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彭德怀身体的考量。
当时彭德怀已经身患肿瘤,再加上毛岸英意外牺牲,让他悲痛万分,主席担心他再不接受治疗,情况将会恶化,深思熟虑后才做出这样的决定。而邓华也没有辜负主席的信任,上甘岭战役和金城反击战就是他指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