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VinoJoyNews”
记得点亮星标⭐️,就更容易找到我们啦!
邢威:“希望做一座桥梁,让葡萄酒行业与中国消费者相互更加了解。”
是什么让一个人在获得葡萄酒行业至高无上的荣誉——世界葡萄酒大师头衔的那一刻,竟萌生了隐退的念头?中国最新也是最年轻的世界葡萄酒大师邢威,就曾一度有如此想法,甚至认真考虑过放弃。在我们与邢威的独家对话中,他首次坦诚为何曾萌生退意,但最终又是什么力量让他选择继续前行。
面对行业内的重重困难和挑战,邢威曾在失望中彷徨,思索是否该离开。但最终,他找回了初心,并以全新的视角与使命感,力图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搭建起中国葡萄酒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在这次采访中,邢威回顾了他曾经的挣扎——那些曾被他视为行业最大障碍的、来自葡萄酒从业者的“傲慢与偏见”,如今却成为他重新审视和重塑自我的契机。
从探索新葡萄品种的可能性,到积极推动中国新兴葡萄酒产区的发展,邢威带来了对中国葡萄酒未来的全新思考——这片土地的前景绝非一片黯淡。他深入剖析了为何吸引年轻消费者并非解决行业困境的灵丹妙药,并探讨了中西方消费者在文化上如何迥然不同却各具特色。他还吐露了自己首次尝试酿制“维司令”(Viesling)时,那种对酿酒工艺的深度体验如何让他进一步领略到了葡萄酒世界的无穷魅力。
1990年出生的邢威,进入葡萄酒行业的路径可谓独特非凡——他起初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哲学学位,之后远赴法国攻读金融硕士。在对葡萄酒的好奇与热爱驱使之下,他在大学期间完成了WSET三级课程,这一学习经历为他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4年末毕业后,邢威加入了赵凤仪MW与杜惠康MW创办的龙凤美酒顾问——这家知名葡萄酒教育机构成为了他挥洒才华的舞台。在这里,他不仅担任讲师,还在赵凤仪的指导下攻读WSET四级文凭。2017年,他开始了他所称的“成为葡萄酒大师的朝圣之旅”。在这段旅程中,他在北京创办了一家葡萄酒零售店,通过此进一步深入地了解中国的葡萄酒市场,并最终以一篇关于中国即饮与非即饮渠道如何影响葡萄酒消费者的论文,完成了他的葡萄酒大师学业。(以下为Vino Joy News与邢威的对话内容。)
“收回离开葡萄酒行业的话”
邢威:哈哈哈!有个词叫“无能狂怒”,指自己能力不够,只好用愤怒来掩盖,这形容我当时的状态很合适。当时我所尝试的事业并不顺利,对行业环境有所埋怨,于是就有了那句话。
当然不仅仅是我,过去这5-6年,我们必须承认中国葡萄酒行业的从业者数量在减少,行业环境也确实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即使在没离开的人群中,许多也“怨声载道”。
但我不会选择当下离开,因为我意识到了自己可能的作用:如果说MW这个“虚名”还有点价值的话,我希望用此来帮助中国葡萄酒行业更好地相互沟通。
举个例子,我最初申请MW的时候,曾表示自己愿当一座桥,连接中国葡萄酒和外国消费者。但今天我认为我更现实的使命,是连接中国葡萄酒和中国消费者。我走访全国,不断在了解中国生产商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我作为讲师,也随时在与消费者面对面交流。我有能力让双方增进了解,消除误会,让中国的消费者对中国葡萄酒可以由偏见转为偏爱。
这份莫名的使命感,让我不得不假装忘了之前说过的那句气话。
邢威:贺兰晴雪的酿酒师张静在一次聚会中对着夸赞她的人谦虚地说到:“一切虚名都来自误解”。我再补充半句:大多傲慢都来自偏见。
现在看来,傲慢与偏见的其实是我自己。因为我在当年的种种偏见,让我傲慢地写下了那句“葡萄酒行业最大的挑战是从业人员的傲慢与偏见”。倘若不是傲慢,我不会在MW考试中故意展示自己“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胆量;如果不是偏见,我也不能对行业里的现象如此狂妄地指手画脚。
当时写了什么,现在说来一点意义都没有。当年无非是讨论了一些彼时的先锋做法:比如生物动力法、自然派酿酒、追求少即是多的审美态度和对于可持续的执念之类。我认为他们对传统做法的批评来自某种偏见,他们认为自己代表了进步的态度是一种傲慢。说来好笑,当时我许多持批评的观点,现在我本人还挺认同的,随着见识的积累,我愈发觉得下任何判断应更为谨慎。
国产葡萄酒行业正在升级
邢威:中国近几年无论产量还是进口量的断崖式下降吓坏了所有人,大家都觉得这个行业是不是要完蛋了,我也是担忧者之一。但秉承着“看到问题,传递希望”的理念,我还是想跟您分享一下这些年我看到的积极的一面。
中国葡萄酒在近20年来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第一次否定是从通化、到民权再到昌黎,层出不穷的假酒报道让消费者对国产酒逐渐失去了信心。而第二次是中国葡萄酒人主动否定过去,开辟新的征程,简单来说,这里包括:
新品种正在被大量实验——尤其是一些相对耐旱耐热的品种( 晚红蜜,、马尔贝克,、希拉,、艾格尼科、维欧尼)和某些适合做甜酒的品种(威代尔、小芒森、贵人香)有令人惊喜的表现。
新产区在诞生——特别是一些老产区在以新的面貌示人,比如一些传统以生产大批量酒为目标的产区(比如云南香格里拉、河北怀来)开始了向精品酒的转变。
新风格在不断涌现——这得益于生产商,特别是许多小型生产商的创新精神,国际上已有的风格我们均有涉猎,国际上没有的风格(比如利用茶叶/大米和葡萄一起发酵)我们也在尝试。
新标志——马瑟兰虽然开始遇到了一些供过于求的问题,但目前看来它仍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的标志性葡萄品种。但他会像西拉之于澳洲、长相思之于新西兰那样成为绝对主力;还是会像仙粉黛之于美国、皮诺塔吉之于南非、佳美娜之于智利那样成为特色,我们需要时间证明。
新一代——上面所说到的一切,我觉得都是因为新一代葡萄酒人的崛起。不要低估中国80与90后者一代葡萄酒人的坚韧、决心和学习能力。他们也许没经历过中国葡萄酒辉煌、不愁卖的年代,但他们会在自己的时代书写自己的篇章。
邢威在中国的葡萄酒里
中国年轻人不喝葡萄酒原因复杂
邢威:你提到了年轻人,这在全世界都是热门话题,似乎“吸引年轻人”就等于“吸引新消费者”,这似乎成为解决当下葡萄酒市场疲软问题的救命稻草,但事实真如此吗?在中国,年轻人这一话题似乎更为复杂,有更多文化因素值得去探讨。
首先,我的MW论文里用数据体现出了一些年轻人的葡萄酒消费习惯。年轻人似乎对产地没那么多刻板印象,这让一些小众葡萄酒有了更多机会。另外在餐饮渠道,年轻人似乎点酒的欲望会更强一些,这一点对于年轻女性——尤其是有良好教育和收入的年轻女性体现的更明显。最后,年轻人更加接受葡萄酒吧、西餐厅和电商等购买渠道,而年纪大的消费者则对中餐厅和葡萄酒专卖店更为青睐。
第二,我们经常认为在成熟的葡萄酒市场,年轻人远离葡萄酒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上一代的饮品”。但在中国,白酒才被认为是“上一代的饮品”,葡萄酒并无这样的困扰。那为何年轻人还是不愿意喝葡萄酒呢?我想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白酒和葡萄酒都经常作为商务场景里的社交饮品示人,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商务社交,来负责破冰,或以示敬意。而年轻人逐渐从“取悦别人”的文化中转向“取悦自己”,他们更愿意为自己的快乐喝酒,而不是用酒来表达尊敬。此外,在中国“好喝”从来不是葡萄酒的主要卖点。
第三,葡萄酒的慢节奏和奢侈品印象也或多或少是一个问题。慢餐的文化之风在西方刮了好多年,餐酒搭配的概念也深入人心。但中国的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也是葡萄酒消费相对集中的区域)给予年轻人较大的生活压力(可支配收入低)和快速的节奏(空闲时间少),这与“慢慢享受一顿有葡萄酒的晚餐,且花上可能比餐费更高的价格”这一特点明显冲突。
总之,我认为如果我们想要更多年轻人加入,那就要为年轻人喝葡萄酒创造更好的土壤。与此同时,也许在很长一段时间內,那些积累了更多财富、见识且有商务宴请需求的中年人,也不应该被轻视。
自己尝试了酿酒
邢威:我很少会因为一款酒而感动,甚至在极好的酒里我也能鸡蛋挑骨头。但我最近确实爱上了我自己酿的酒——先强调一下,这不是一款多么优质的酒——恰恰相反,这只是我人生第一次尝试酿酒,也只做了一桶而已,所以它基本上是个“非卖品”。这是一款用2/3 维欧尼加上1/3 雷司令一起带皮发酵的橙酒,我喜欢叫它“维司令”(Viesling)。
我感到兴奋的原因是,这款酒从采收时间到除梗和保留整粒葡萄的比例,从浸皮时长到橡木桶和酒泥熟化的时长,再到最后澄清稳定的选择,全是我来决定的。我有了一种玩游戏作弊的感觉,站在上帝视角喝这款酒,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杯子里的证据”是如何反映了我的酿造过程——这恰恰是葡萄酒大师盲品考试的关键!这一次,我甚至能从杯子里喝到酿酒师对这杯酒的爱。真心的,因为款酒,我开始理解了为何酿酒师是个如此富有吸引力的职业。
编译丨岩
排版丨Gakki
往期精彩回顾
商务部初裁欧盟白兰地倾销,暂不采取措施
粤知名仓储疑“暴雷”,多家酒商受牵连
暴涨后的退潮?澳洲葡萄酒7月进口额环比下降
关注悦聊酒VinoJoyNews
第一时间给你最全酒类资讯
“VinoJoy行业交流社群”已开放,欢迎扫码入群
* Vino-joy.com 网站,目前唯一一家专门关注亚洲和中国葡萄酒市场的英文新闻媒体。由驻香港的资深葡萄酒新闻记者Natalie Wang创办,Vino-joy.com旨在成为亚洲最专业、最值得信赖的英文葡萄酒新闻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