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1年,我只抓了这一点,就让9岁自闭症儿子上课不乱跑、认真记笔记、被老师同学支持!

教育   2024-09-11 21:28   上海  

扬乐妈妈,是广州家长圈里的“红人”。


她善于分享干预的底层逻辑,让其他家长“可复制”的同时,也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想出各种不同方法。

面对孩子总爱问同一个问题,她有千变万化的回答


她的大儿子扬乐,在3岁时,于中山三院确诊中度自闭症。被医生下了“死刑”:“可能将来孩子终身无法自理”。

三岁半时,扬乐眼神非常差,一次在路边,扬乐妈妈想要儿子看她,他不看。


“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抱着他在路边哭,想,这个世界太不美好了,真的曾想过轻生。”



用行为派的方法干预一年之后,扬乐的进步肉眼可见,但是她知道,那些分享都是机械的,不是发自内心的。


作为“外力”的自己一旦撤出,孩子就可能会“退步”。


扬乐妈妈一家四口

左二为扬乐


于是扬乐妈妈开始学习发展派,提升扬乐的社交核心能力,认真与他相处,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一次,他们去乡下爷爷家,扬乐看到爷爷,发自内心地兴奋表达:“爷爷!”带给了扬乐妈妈巨大的成就感。


扬乐上一年级的时候,会离开教室。橡皮擦找不到,画笔画纸找不到,情绪会崩溃,于是扬乐妈妈决定陪读。


现在,扬乐上小学三年级,可以独立上学。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计划,字写得工工整整,还能帮妈妈照顾妹妹。虽然在课堂上有一些情绪小问题,但也不是不可以解决的。在学校会有一两个好朋友。


“现在他在学校里作业可以自己完成了,回到家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还可以给自己安排一个提高训练。我们买的是《天天练》,他会自己搞一页。”扬乐妈妈甚感欣慰地说。


扬乐和妈妈


小星发现,陪读的一年,扬乐妈妈始终做了一件事:


将“融合”,变成一件“共赢”的事情。


当现实与理想产生裂缝,扬乐妈妈从中找到别人的需求,帮助别人实现自己的需求。以此在裂缝中间建立了一道桥梁,让扬乐顺利跨过。


现在,老师同学爱帮助扬乐、扬乐不再随意跑出教室、认真做笔记...


这些好的结果,不过是对方对于扬乐妈妈帮助自己满足需求后的一种回应与感谢。


她是如何抓住“共赢点”的呢?



1.

共赢点一:

老师需要实现职业价值

同学需要成为一个正义的人


扬乐妈妈在学校陪读的一年,是学校里“爱讲故事的梁老师”,成了学校里的“稀缺资源”。


在学校,孩子们都很喜欢她。她也会见机插入融合宣讲,比如以绘本《十人十色小青蛙》的故事,让同学们知道,看到别人有困难时应该如何帮助他。


融合宣讲《十人十色小青蛙》PPT摘选


在潜移默化之下,大家也都很喜欢扬乐,帮助扬乐。


不过一次,扬乐妈妈遇到了一件让她揪心的事。


她听其他同学说,同学小C脱了扬乐的裤子。


一开始,她很难过,但后来,思考重点转移到了:“应该怎么去妥善处理,杜绝它的发生。”


她找到小C,假装不知道地问她:“知不知道昨天脱扬乐裤子的人是谁。”


小C一听,脸马上“腾”地就红了,看上去很害怕,不说话。


扬乐妈妈继续说:


“我觉得你是一个特别有正义感的孩子。

你是我们班的体育委员,长得那么高大,肌肉都很结实,我觉得你肯定有能力去帮助别的小朋友的。

如果有同学欺负了扬乐,或者其他小朋友,我希望你第一个站出来保护这个孩子。因为我不希望这样的事发生在其他孩子身上。如果你是被欺负的那个人,我也希望有人站出来去保护你。”


小C很认同扬乐妈妈这番话,后来,真的经常找扬乐玩,帮助他,保护他。


扬乐妈妈说她当时这么做背后的考量:


如果把它定义为一种欺凌,那么发展下去,可能就是一种欺凌。我自己根据判断,这个孩子没有什么坏心眼,只是觉得这样好玩、有存在感。如果我们去批评她,或者找老师投诉,可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在以后她可能还会再犯,并且以不被发现为乐趣。”


人心都有向善、向阳的一面,她把“做一个有正义感的孩子”的机会给了小C,激发了她心中想要帮助别人的需求。


扬乐妈妈和两个孩子


对于老师,也是同样的。


“作为一个老师,她的教学成果肯定是她发自内心最想要的。”扬乐妈妈说。看到对方内心需求后,就能在融合这件事上找到“共赢点”。


一年级时,扬乐妈妈陪读了一年。二年级时,由爸爸陪读。


二年级过了半学期,她就接到了老师的投诉。


老师说扬乐爸爸陪读时看手机,并把扬乐这半年来的许多问题,比如注意力差、叫他记笔记他不记、考试也不答题......等各种问题像倒豆子般一股脑儿地倒给了她。


扬乐妈妈表达了对老师的理解,说接下来由她陪读,孩子有任何问题,她马上想办法,也会和老公沟通,给了老师“问题可以被解决”的基调。


当她“第二次”去陪读时,其实,她看到了扬乐的许多进步:


能坐着听课了,还会写作业了。


与一年级时相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都惊呆了,回家后跟老公第一时间分享了这个喜悦。”


但她知道老师的角度不一样,老师会觉得,和普通孩子比,扬乐这里差这么多,那里又差这么多,会担心他跟不上。


面对老师,她细数了自己所见的扬乐的进步,并发自真心赞美:


“老师你真是太牛掰了。你知道扬乐跟他一年级时候比,进步有多大吗?下课的时候,扬乐居然还会拿出书本做课前准备。可能是你讲课讲得好,引导方法得当。”


老师当时非常开心,更重要的是,她得到了“扬乐是可以被教导的”信心。


“当老师觉得自己有能量,有能力去帮助孩子的时候,她的成就感是很强烈的。”扬乐妈妈说。


扬乐妈妈


陪读过了一周,一次公开课上,扬乐举了好多次手,老师都没有叫他。眼看他的情绪就快爆发,老师赶紧叫了他,让他回答了。


下了课,扬乐妈妈“抓住”老师说:“你讲课太精彩了,我自己也学过绘本教学课,知道这个课需要很用心地去准备。”肯定了老师的业务能力。


之后,她特别重点地分享了她的感受:


“扬乐在举手的过程中,情绪变化已经快要hold不住了。一直在努力地撑住自己,不要发飙,不要发火。当时老师没有一下子去满足他,而是锻炼他的韧性和自制力,最后采取强化他,老师你做得太好了。你以前是不是专门学过特教呀,太专业了。”


陪读了两周,扬乐妈妈就撤出来了。她对老师说:“我觉得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也很有办法引导。孩子在你的帮助下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接下来还是让爸爸陪读,但是扬乐妈妈没有停止和老师的沟通。“我会发现老师没有放弃扬乐,不断调整和他的沟通方式,老师会和我讲:‘我找到了和扬乐相处的一个方式。’”


这学期,扬乐妈妈有融合课程,去学校里陪孩子玩,又有了新惊喜:


“我去学校看到孩子整个人的变化特别大,感觉很不一样。那一节是语文课,孩子以前不怎么去写,现在他跟着老师,老师说翻到多少页,他也可以做到了。老师要他们做笔记的时候,他做得很认真。


你知道吗,当时我觉得这个世界太美了。你会看见老师是付出了很多。”




2.

共赢点2:

让孩子明白

“我这么做,这个世界能给我什么好处?”


一年级时,扬乐上课喜欢“乱跑”。当扬乐上一些他觉得无聊的课时,听着听着注意力就“飘”走了,就会不自主地跑出去玩了。


扬乐妈妈知道,可以通过小红花,或惩罚,让孩子行为变规范。但是,只要“外力”撤出,他的习惯就不能维持。即使用非常严重的惩罚,也只是让他暂时克制自己。


因为——


“在他的内心深处,他不懂得这样做的根本原因,也没有获得内心的力量。”


扬乐自己意识不到干了“出格的事”。


“扬乐幼儿园的时候就有很多这种情况。你给他看回放,看他当时的问题行为,他自己都觉得很奇怪。”


于是扬乐妈妈改善此类问题的第一步,是首先让扬乐意识到在他身上,存在这样一个情况。


很多ASD孩子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很好,于是她用视觉提示的方式,比如四格漫画,想法泡泡,或是利用主人公有相似行为的绘本,来把他的做法、情绪具象化呈现,利于他自己去理解自己和共情别人。


右:绘本《大卫不可以》 左:想法泡泡示例



比如四格漫画,分成ABCD四个步骤。可以画下——

A:扬乐在上语文课,他觉得老师讲的课挺无聊的。

B:他看到一个什么东西跑出去了。

C:老师到处去找他,找不到。老师很难受、很难过。

D:老师找了家长,家长也不知孩子跑哪儿去了,非常担心。


根据这四步,给他提供多种策略。


(在A位置的时候,可以提示他是否可以转移一下注意力,做些与这个课程相关的事?比如上语文课,他是否可以拿出本子来做一些事情?在B这一位置时,帮他想做哪些可以好好听课控制自己,就可以不跑出去了?……)


扬乐小的时候,扬乐妈妈从他身上发现,一些大人眼中无意识的行为,其实背后都有原因。没有无缘无故的行为,只是没有进入他的内心世界,而他也没有很好的方法让别人知道。


“小的时候,他会不自主,莫名其妙地哈哈笑,你会觉得很傻。后来他有了表达能力之后,我问他你在笑什么,他就对我说,妈妈,我突然想到刚才有人在那里玩的时候,他的表情我现在觉得特别好笑。”


走入他的内心世界,知道发生了什么之后,还需要帮他找到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共赢点”:


这样做对我的好处是什么,不这样做,对我的坏处是什么?


这时候,“利己”的概念,可以让他知道“后果”——


比如,老师发糖果的时候跑出去了,就没有糖果了;


扬乐妈妈有时候会拿自己和老公小时候举例子:


“妈妈小时候也逃过学,老师讲这个太无聊了,我就觉得待在那里太难受了,超级去同理他,当他知道妈妈小时候和自己有一样的感受,他可能就更愿意去听你讲了。之后可以YY一些东西出来,说虽然玩得很开心,但是被老师说了一顿,在同学面前觉得自己很丢人,或者觉得自己错过了那节课,本来可以考100分,结果只得了95分...…”


有时候偶尔也可以拿一些其他同学的例子,来对他们做一些评论。让扬乐有“第三者视角”,知道这样做的利弊。



让他理解外界的运营模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有一次可能是上了一节比较无聊的课,他跑到图书馆里去玩,老师找了很久找不到,和我们说了这件事。回来以后我们就用以上说的一些方法去帮助他分析处理。当然了这不是立竿见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让他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


现在,大约过了一年之后,扬乐能够自我克制住了,没有再随意跑出教室。


一次,扬乐和妈妈说,自己有在克制的时候,她非常感动。


“孩子在一次次跑出去的过程中,其实也在与自己抗争,在控制自己,可能他已经默默经历过很多这样的瞬间,终于,来到了他可以控制自己的时候。”



3.

共赢点三:

人都需要成果被看见

这是信心生发的动力


一开始,语文学习,听写词组对扬乐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回家做作业时,扬乐爸爸和妈妈坐在他旁边指着他写,但效果不好。


“他很反感的,可能会骂骂咧咧说一些很伤害你的话,或一些很恐怖的话,让你觉得这个孩子没救了,但是你会发现他只是不希望你坐在他旁边去说他。”


现在撤出陪读了,扬乐能够自己做笔记,字迹工工整整,语文听写越来越好。


扬乐的作业和听写,笔迹越来越端正


怎么做到的?


首先,在生活中,让他理解学习语文多么有意义——


比如,能给自己画的卡通人物取一个符合它状态的名字,做自己喜欢的编程时能够自己打字,日常中使用了正确的成语,让爸爸妈妈更明白当时的情况……这些都增加了扬乐学语文的意愿。


但光有意愿也不行。


“一个事情,你要考虑孩子的能力和意愿,有能力没意愿,我们就要增加他的意愿,让他想去做。


有意愿没能力,就要去分解,让他一步步达成。”扬乐妈妈说。


如何增加能力?——


首先要找到孩子能力所在的真实位置,再帮他一点点提升。在这一过程中看见他的进步,让他不断产生信心。


比如语文课听写,老师讲得块,他来不及听写下来,一两次后,他觉得做不到就放弃了。


扬乐妈妈在当时陪读的情况下,暂时没想到更好的方法,就在课堂上翻开书给他抄,直接提示这个字是什么边旁。如果他不会写,就告诉他:“扬乐同学你先空着,之后再回来写。”虽然“作弊”不对,但在她看来,那时不是拘泥的时候,“不然他在那里哭哭闹闹,可能很影响别的小朋友上课。”


回家之后,扬乐妈妈和扬乐再从简单的单词开始练习,并且减少数量:学校老师听写都是20几个,在家里就先听5个。


“先把这5个抄两遍,再让他听写,就会发现他能够听写出来。以此慢慢建立他的信心。”


当他做到时,扬乐妈妈会对他说:“扬乐同学,你看你是可以做到的,你5个都听写对了。”或者你看这次就错了一个偏旁部首,很棒的,你是可以做到的。”


之后再慢慢增加,比如念快一些,帮他能力一点点提升。



这时的扬乐可能会因为妈妈说得太快而哭。


扬乐妈妈就提示引导:“可能老师念的时候会比较快,这时候你怎么办?”


之前给他的策略,他就会用得上。扬乐就会说:“oh,那就先写后面的,回来再想那个。”


这时候扬乐妈妈会表扬:“你看你做到了,你是可以很好地突破自己的。这样,你就可以先把后面的拿到分,回头再去想之前的怎么做,把它补充完整就可以了。”


只要他做到,就去肯定他,常用成果去激励他。


每个人都有被支持的需要,这种对他成果的肯定就是一种被支持。


“让他觉得原来我是一个可以进步的小孩,原来我是一个可以变得更好的小孩,让他有这种内在的感受,不是很假的去夸他,而是真真切切地觉得自己是可以的,我能行的。这个过程也很长,但是你坚持就会有收获。”


可以说,扬乐妈妈精准抓住了“共赢点”——


人心都有向阳的需要,扬乐妈妈给了老师同学实现这一需要的空间和时间。


而对于扬乐,他能体会到妈妈默默存在着,喜欢着他,能够或多或少准确掌握他内心活动,使他的内在需要与外在反应统合了起来,成为了一个坚定和谐的个体,一个有能力拥有创造性未来的个体。


“比爱他更重要的是懂他。”扬乐妈妈说。


编辑 | 心怡


END

更多干预课程,戳戳看 !

暖星社区
面向孤独症(即自闭症)群体的综合平台——汇集各地孤独症康复机构信息,孤独症知识,资深康复师信息及相关学习资源。让孤独症群体生活得更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