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生日那天,李阿姨感慨颇多,几杯酒下肚后,一股脑把这些年的憋屈都吐了出来。在外人看来,李阿姨是被儿子从农村接到上海享福的,但实际上是因为孙子有自闭症,需要人照顾。本来暮年远离故土,融入新环境就不容易,加上还要带着自闭症孙子奔走干预,李阿姨真的累了……
孙子2岁那年,李阿姨的老伴因病去世,在上海成家立业的儿子,当时就想把她接走。可是习惯农村生活的她哪也不想去。几个月后,她不走也得走了,因为孙子被查出了自闭症。对于这个陌生的词,李阿姨一点概念都没有,她只知道孙子从出生起就特别闹腾,还因此得名“闹闹”。现在2岁多的闹闹还不会说话,但她不觉得这是什么大问题,“男孩说话都晚,闹闹爸也是快3岁才讲话,一点不耽误后来学习好,还能留在城里开公司、当老板。”但儿子儿媳说这病很严重,又没法靠吃药和手术治,得不停地跟闹闹说话,玩游戏才能好。“谁让我是奶奶呢!”于是,李阿姨开启了“沪漂”生活。
和李阿姨相似,刘阿姨“老漂”,也是为了有自闭症的外孙女婷婷。和李阿姨不同,婷婷属于边缘,勉强能混迹于普通孩子中间。但她精力格外旺盛,每天总得熬到晚上11点才能入睡,早晨7点就睁开了眼睛,而且饮食格外挑剔,完全不吃外面的饭,每顿饭都得在家做。佳佳和老公是海归,她曾信誓旦旦地说,一定不要让老人帮忙带娃。然而,在儿子女儿相继出生,且儿子又诊断自闭症后,她还是开口喊来了母亲。
亲情的牵绊,责任的使然,让年过花甲的老人们不得不承担起肩上的重任。对很多老人来说,做饭家务都还能应付,难的是教孩子,教好孩子。虽然现在孙子上了小学,学校有影子老师,家里有保姆,但这个家依旧离不开李阿姨。“开家长会,跟影子老师沟通,全都是我。说好的儿子儿媳每周末陪孙子一天,可常常不到半天他们就受不了闹闹了。”一方面,这些年她把全部的心血都放在了孙子身上,付出的心血比当年养儿子还多。另一方面,老家的房子荒废这么多年,想要住人得好好修整一番。当然,还因为李阿姨跟老家的姐妹们也疏远了。然而,待在繁华的大上海,李阿姨却总觉得憋得慌。“到处都是楼,没意思。”老伴还没退休,工作也忙,每次只要她到女儿家待一段时间,回到老家后,老伴总会肉眼可见的瘦几斤。“哎,顾得了小的,顾不了老的。”刘阿姨喜欢跳舞,她在老家加入了广场舞团,时不时会有表演,但现在因为需要两地来回跑,排练、表演总是赶不上,慢慢地也不跳了。“现在已经没有爱好了,硬要找一个的话,就是带婷婷吧。”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 2016 年公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中国60 岁及以上的流动老年人口数量接近 1800 万,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老人比例高达43%,也就是俗称的“老漂”。
《中国城市家庭教养中的祖辈参与问题研究》课题研究发现79.7% 的城市家庭存在祖辈参与儿童教养的情况。
祖辈参与孙辈养育比例如此之高,主要原因有:文化因素。中国人讲究天伦之乐,带孙辈是自然而然的责任;现实因素。现在城市年轻人工作压力太大,小家庭很难独自完成儿童养育,尤其是特殊需要家庭,开支更是巨大。
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里,苦谁不能苦孩子。想要让自闭症孩子进步,全家要拧成一股绳。
于是,当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开始介入自闭症孩子的养育时,难免会被要求学习相关知识。但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很多时候都被忽略了。
带自闭症孩子不易,老年人带自闭症孩子更是不容易,作为子女,我们在享受父母帮助的同时,也要想办法为他们减压。
比如,在干预孩子时,对父母的要求低一些;闲暇时,全家人一起出去吃顿饭;假期时,带着父母孩子公园走走;去机构时,介绍情况相似的老人给父母认识,让他们能够有个人能说说话。
佳佳在海外留学时,曾特别羡慕西方亲子关系——自由互不干涉。但这几年,体会到母亲帮着带孩子的省心和便利后,她突然觉自己真是”既要又要”的自私。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不少中国子女都享受着父母经济或人力上的帮助,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把这种支援当作“理所当然”。
看着母亲全心全意地带外孙和外孙女,佳佳不免感慨,将来我当了外婆,会不会也愿意如此付出?
想了很久,她觉得自己不会。“可能我们这代人更自我吧,如果需要我‘老漂’带娃,我宁愿女儿将来不要生孩子。”
你呢?
如果将来需要,你会为了孙辈“老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