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回答一位资 深读者的提问:
为什么生活中那么多人容易掉进认知的“陷阱”?而且掉下去就再难爬上来!
首先,能告诉你的是:
每一处“陷阱”都是来自于理性或感性的“错觉”,每一种“错觉”,都是来自于“幻想”。而所谓的认知,不过是建立在这种理性和感性上,观察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和角度而已。
可能你会说,我们的科学精神不就是推崇“理性”吗?但这种理性是什么?是不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来进行归纳总结和验证,进而总结经验和规律?
但是事物观察的结果,不等于事物本身!(这句话一定要明白)
就像你观察到分子了,这个世界就是分子构成的;当你观察到原子的时候,这世界就是原子构成的;而当你发现夸克的适合,也就意味着夸克是这个世界上最 小的“子”。
那么,还有更小的吗?随着观测仪器的更加精密化,是不是自然就会出现。
那么,想想还有多少你用“理性和感性”的仪器观察到的世界:
1-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什么是草台班子,在过去特指长期在农村集镇和小城市,进行流动演出的戏曲班社,得名于“草台戏”。
而在当下,“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则多指:世界可能并非井然有序,它可能是一个偶然的、随机的、拼凑的草台班子,那些高大上的存在也并非那么能力出众,专业,权威。
如果一个国 家级京剧团队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你不会觉得他是“草台班子”;但是如果你在乡镇的大集上看到了一群人在那里唱地方戏,你会觉得这就是个“草台班子”。
明白了吗?
你不一定真的懂“唱戏”,但是你能一眼看出,谁是“高大上”的,谁是“穷酸相”。
你不过是一个“视觉动物”而已,你判断的标准不是因为你的“专业”,而是你的眼睛和偏见。
但,这乡镇大集上的演出,却是充满烟火气,却依然能够满足很多人的“精神需求”。与那些在大剧院演出相比,只是受众群体不同而已。
另外:如果在大剧院演出的人出现了失误,你是觉得这么大的舞台,出现失误也是人之常情还是不过如此?而“草台戏”演员出现了失误,你是否会觉得,果然够“菜”还是在所难免?
在你的心理,那些“高大上”就理应是十全十美的,就应该永远正确的;而“草台戏”则可以马马虎虎,东拼西凑的。
其实,这就是很多人的心理:把能力-道德和他已有的地位,名气,形象,言论划等号。
这种思维陷阱,何其刻板,如刻舟求剑!
就像电视剧中,男女主往往都是“人中龙凤,长相帅气漂亮,聪明伶俐”,所以“他们理应道德高尚,遇事都逢 凶 化 吉,如有神助,而且武功高强(事业有成)”。
这其实就是一种“谄媚”,与之对应的就是“祛魅”。
而“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的背后则是在“祛魅”后,陷入另一种极 端:否定一切,不过如此。
但却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任何一个“草台班子”,都是一个系统,他们组成了“一台戏”。
在这个系统中,可能二胡拉的不好,可能锣鼓敲的有瑕疵,也可能“道化服”一般,甚至对于有些戏“唱”得不够完 美。
但是,放在一起,不影响他也能唱得一出好戏!
而大多数人是觉得道化服不好,就否定了一切,甚至陷入一种看穿一切的“自鸣得意”,带着一种自负式地俯视。
在《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的情节:黄蓉和郭靖,遇到打着“铁掌水上漂裘千仞”名号出来招摇撞骗的“裘千丈”时,刚开始小心翼翼,满怀敬意。而当发现了这是一个冒牌货时,就开始出言不逊,满是嘲讽,于是放松了警惕。但是当真的裘千仞出现时,一掌就差点让黄蓉命丧当场。
所以,对于“这出戏”,无论是在哪里演,无论他的各个方面如何,都无需“谄媚”,也无需刻意“祛魅”。
你所“谄”的是你所期许,你所“祛”的是你所不能!
而无论何种情况,都不过是被自己的情绪和欲望“牵着走”的而已。
2-越是想表现,往往越是容易露怯,需知静水流深
有两个成语是形容人城府极深的:风度凝远,人莫之侧。
出自《唐纪二十七》:上将幸东都,以宋璟为刑部尚书,令驰驿诣阙,遣将军杨思勖迎之。璟风度凝远,人莫测其际,在涂竟不与思勖交言。
宋史中也有类似一个故事:
五代时期有南唐这样一个政权,国主就是大名鼎鼎的李璟和后主李煜,都是有名的文学家。因为父子俩都是文人,所以他们的大臣多是文臣,不光诗词歌赋,更多口舌之辩。比如冯延巳,比如徐铉。
徐铉其人很有才,十岁能写文章。他不仅文采好,口才也很好,每次出使到宋朝去谈判,都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让宋朝的文武百官乃至赵匡胤都哑口无言。
这一年,徐铉又代表南唐,北上汴梁和宋朝进行谈判。宋朝这边听说徐铉快要来了,十分紧张,大家商量着该怎么对付这位徐“铁嘴”,史书记载:“朝臣皆以词令不及为惮”。
赵匡胤却不紧张,说:“你们先退下,我自有办法。”没多久,他下旨从殿前司中选了十个人当迎接徐铉的使者,他们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大字不识几个,史书记载“具殿侍中不识字者十人以名入”。
赵匡胤最终大笔一挥,选了其中一位不仅不识字,连话都不会讲的大老粗,并且还很有把握地说:“好啦,就选这位去迎徐大学士吧。”
在场的文武百官大惊,不知道赵匡胤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但还是按照旨意派这位哥们去迎接南唐使者。这位哥们也是受宠若惊,想不到皇上给他这么光荣的使命,又不敢问,只好硬着头皮上阵了,史书记载“殿侍者莫知所以,弗获已,竟往”。
到了宋、南唐分界的江面上,宋使者见到了徐铉,徐铉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讲理论、摆事实,大宋方面的随从团一个个目瞪口呆,无言以对。而他们那位不识字又不善言谈的团长,对徐铉口若悬河的辩才也完全无感,连起码的回应都没有,跟徐铉满肚子才华相对应的基本上就是一堵墙。
一路上,缺乏对手的徐铉感到寂寞无比,他与大宋使者既缺乏充满机智的交锋,也缺乏良好的互动,二人完全没有交集。
反倒是这位不通文墨的使者弄得徐铉以为对方高深莫测。既然没有回应,徐铉也就哑炮了,一路无趣地到了开封。
这两个故事从两个角度(当事人视角和对方视角)讲了同样一件事:你越是侃侃而谈想表现自己,那么你越是被人看得明明白白;你越是讳莫如深,面无色变,在别人看来你也是高深莫测。
与之对应的是普通人:往往是用情绪来表达事实,再用音量来表达情绪。
好像谁越是情绪激动,谁讲的越多,谁的嗓门越大,谁更歇斯底里,谁就有理一样!
而这,就是大多数人的常态,也是一种错觉。
甚至有些人凭借此“胡搅蛮缠”,继而达成所“愿”;但是用这种方式达成的所“愿”,也把你牢牢的困在了那里。
3-不下牌桌,你赢再多的钱,都是数字而已
赌 场里只要你还在继续玩,你牌桌上有再多的筹码都不是你的;在股票市场中,你的浮盈再多,只要你没有平常,这些钱都不属于你。
你若不能全身而退,那么无论地位,财富,包括你所拥有的的一切,其实都只是“浮云”而已。
但大多数人的错觉是:我曾拥有等于我拥有;我现在拥有等于属于我。
这句话对于一个人的财富和地位而言,尤甚!
所以真正的高手,从来不是在“场内”驰骋纵横的人,不是颐指气使的那个人,不是那个挥金如土的人;而是那个带着“盈利”离开牌桌的人。
你羡慕马云指点江山,但是段永平40多岁就退休享受生活了,而且身家数百亿,管理着千亿资产。
你觉得宗馥莉很厉害,但是摩拜单车的胡玮炜用三年时间创立摩拜,然后就套现15亿就潇洒离场去享受生活了。
而那些没下牌桌的人中,又有多少人已经下不来了?
人生的修行,前半程需要你锻炼如何拿得起,在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你要做的恰恰是如何“创造价值”,以及如何“让自己有价值”。
后半程在需要你修行如何“放得下”,而放得下甚至比拿得起更难,正如老子所言:知止不殆。
但,有的游戏一旦开始,于纸醉金迷中有多少人及时“停止”?
4-我之所得,都是我所应得?
这,恐怕是绝大多数人,无论高层,中层,底层的共同错觉。
你身处底层,通过别人介绍做了一单生意,然后你觉得这是你靠能力赚来的;
你作为中层,在企业或单位的平台上,有所成绩,升职加薪,然后你觉得这些物质财富才和你的实力相匹配;
你作为高层,在时代的大运面前,带领大家再创辉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然后你觉得这是属于你的时代。
当你觉得你之所得,就是你所应得时,只能说你只看到了你自己的努力,你把自己看的太大了,大到遮住了其他:他人的助力,企业和单位的平台,时代的大运!
在国学智慧中,一个人若要想有所成就是需要“借势”的。
但借总是要还的,就算是诸葛亮,能够在赤壁之战中借来东风又能够草船借箭;最终在上方谷之战中,也被还了一场大雨。
而对于普通人而言,需要“还”的东西有二:一是一颗敬畏之心;二是一颗慈悲之心。
所谓敬畏,当以“未得”之时之虔诚以待之;所谓慈悲,当以“贵己”之心之尊崇以待之。否则,注定只是“无根之浮萍”。
最直接的就是现在的诸多“网红”的成名之路,得消费者之信任,得平台之助力,得社会发展之红利;此三者都为“借势”。
但除了和平台尚能“礼尚往来”,于消费者行欺诈多而诚信少,于社会则压榨多而回报少。想想今天的“三只羊”是不是如此,既然如此,如何不败?
而一旦“大势已去”,则必然墙倒众人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