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文章《几千年,不过如是观!》,对于先秦道家儒家墨家从《易经》四象的角度做了解析,相信你对“道-圣-君-民”这四者也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这是我们几千年以来的“文化和制度”的基石,理解了这一层,你看任何时候的任何事情,都会“豁然开朗”。因为这些表面上的东西,不过是这种子在不同地域和环境下开出来的花而已。
也就是老子于《道德经》中所讲的“道生万物”。
很多跟鹿山我学习《道德经》的朋友,都有这样的感慨,为什么你的解读和其他人不太一样。
在我看来原因有三:
首先,今天诸多对于《道德经》,《易经》,《庄子》包括《论语》等“经典”的解读,都是以“伦理学”和“社会学”为方向的。再直接点,就是告诉你如何“做人”的?于是自然充斥着宋明以来的“腐儒”气息,和说教意味。
其次,这种方式的解读,喜欢“咬文嚼字”,喜欢逐句逐断的解释,而忽略了背后真正的“内涵”。古人讲“文以载道”,而很多人的解读偏偏“重文而远道”。
再者,很多人自己对于这些“经典”并不能融会贯通,所看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这很像装修房子,每个房间都是一种风格,最终看到的整体就是“不伦不类”。
在我看来,《道德经》其实就是老 子告诉我们的“天机”。
一,道法自然
跳出“人道思维”,《道德经》的精髓其实就两字:自然。
在《道德经》中关于“自然”,有诸多篇章:
第17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23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第25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51章: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64章: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这就是先秦道家流派,所崇尚的状态:清净无为,道法自然!
有人可能觉得是“无为”,但却不知道什么是“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也不是不带着目的去做,而是悟到“无”后的为。
就像你呼吸就是“无”的“为”;那么有没有“有”的“为”的呼吸?
当然有,比如你跑个几千米后,你的呼吸就是“有为”的呼吸;当你年老体弱躺在病床,大口呼吸着氧气机,就是“有为”的呼吸;明白了吗?
回到“自然”上,其实老子悟到的东西和佛祖悟到的东西是一样的。也就是因-果,就是业力,只不过老子所言没有像佛教那样系统而繁杂。
这么讲可能你还不理解,换个方式你瞬间就明白了!
你正常呼吸的时候,你是感觉不到你在呼吸状态的;但是当你感受到自己呼吸时,或者说当你大口喘气的时候,一定是你的身体急需氧气的时候。
如果说无为是一种自然状态;而有为就是一种人为欲望驱使的非自然状态。
这就是大多数人混淆的地方,把欲望的驱使当成了是本该如此,所以就要承担对应的果。
无为无因果,无新的业力需要化解;而有为有因果,有新的业力产生,有新的业障需要消解。
就这点而言,一切有为法,皆是如此;社会,经济,家庭,教育等等,无有例外!
回到所举的例子,无为的呼吸是身体和生命的自然状态,你甚至是感觉不到;而有为的呼吸则是身体器官在拼命“努力”。如上面所讲,有为有因果,这种“努力式”呼吸,一定是以过度劳累或者身体虚弱导致的,是透支身体造成的,那么自然也会对器官有损伤。
现在明白《道德经》中为什么不提“努力”或者“自律”等等概念了吗?为什么老子要劝诫王侯们要“无为而治”而不是奋发有为了吗?
努力,发奋和自律即是“有为”,都是对于某种东西的过度渴望(如大口呼吸是对空气的渴望),即为“嗜欲”。
正如庄子所言“其嗜欲者,其天机浅”。
这就是人道和天道的第 一个区别!
同时,也是老子站在更高维度所看到的宇宙,而普通人却把“因-果”当做是必然,是“人”需要承受的东西;最终为自己所欺,为他人所欺。
那么,生活中真的有人可以在“心境”上做到如自由呼吸一样的“无为”吗?有这种自然状态有吗?
有,但是你不会相信,甚至觉得别人在装!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讲过一位朋友戒酒的故事,一位曾经嗜酒如命的人,突然有一天说要戒酒了,得到的不是大家的鼓励和支持。而是从内心一笑,这是哪根筋搭错了,最多是说说而已,过几天肯定又是“外甥打灯笼-照旧”。
于是每逢聚会或者晚上夜宵的时候,大家依然会叫他,依然会给他倒上。当然,他也会跟着喝几杯。
正当大家觉得他又“一切如初”时,我却发现,他没了曾经那种喝到“天昏地暗”的感觉了,或许喝不喝对他早已不是必需,用他自己的话说“跟喝水一样”。
但是在别人看来,会说:你看不是说要戒酒吗?不是照样把酒杯端起来了。这个时候他都只是哈哈一笑。
因为在常人眼里,戒酒就是要滴酒不沾,就是要信誓旦旦,甚至发誓赌咒,如果喝了就如何如何之类的话。否则不足以表明决心,更不足以表明自己的态度。
但,真正的放下是什么?
是有些人在失恋后的绝口不提吗?相反,是能够以玩笑的方式随意调侃。正如这位朋友所说的一样“喝酒跟喝水一样,没意思”。
所以,当一个人把口号喊得震天响的时候,把表面工作做得无可挑剔的时候,大家会觉得这是一个“真正做事”的时候。你就能够想到,背后可能是什么了。
如学生时代,在放假的时候,很多孩子“信心满满”,想着多带几本书回家,好像要大干一场,好好学习一样。但是真正回到家,在假期中,真正静心去看书的寥 寥 无 几,需要大人不断的督促。
而你会发现,真正成绩很好的学生,从来都是“静悄悄”的。
毕竟: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而强梁者不得其死。
来个题外话,明白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什么了吗?
二,大道如一
有没有想过《道德经》这样的“经”和其他你所看到的“书”有什么区别?
老子讲: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这句话理解并不难:天下人都说,“道”太广大了,大到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也正因为它的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如果它像一种具体的事物的话,那么它就趋于细小而不是道了。
在《道德经》中,对于“道”的描述很多: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惟恍惟惚等等,即“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抓不住的。
这和你所看到的绝大多数“书”是截然相反的,因为绝大多数的书籍,都是带着“社会伦理,法律法规,法理政策,宗教信仰,利益利害,是非善恶”的。
而在这些“价值观”中,一定是“二元对立”的。
而站在“天道”视角,这些就是“非黑即白”,就是“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是“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为宠辱若惊”。
这其实就是人的“社会性”;大多数的书籍和教材,都是“社会性”的产物。
要么“厚此薄彼,去彼取此”的二元论,比如现在所谓的男拳女拳方面的作品和观点,就像在男拳时代,张无忌杨过韦小宝可以获得众多美女的青睐;而到了女拳时代自然谢美兰樊胜美自然也想“霸道总裁爱上我”。
要么就是以极尽浮夸繁华之象,给你描绘出一幅“现代浮世绘”,似乎这一切都应该是“完 美”的,而这一切奢华都应该属于你的“鸡汤”。
但,这些“社会性”的书籍,视频等作品不会告诉你“然后呢”,因为“然后呢”只能停留在你的脑袋里,只能帮你维系那几秒钟中的“颅内高潮”。
用一些人的话讲:有争议的话题就会有人关注,就会有流量;流量就是生意,生意就是钱。这就是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其实就是“人道思维”在互联网上的直接体现,也是人性所需。
但,天道无亲,天道无常,是以万物为刍狗的。
而这就是“真经”和“俗物”的区别,俗物只想挑逗你,让你变得兴奋和冲动,而真经却想让你“致虚极,守静笃”,让你“抱朴守一”。
这也是天道和人道的第 二个区别!
所以在《天道》这部电视剧中,丁元英讲“众生无真理真相,只有好恶”。真理真相或许不能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慰藉,但好恶一定能。
好恶就是立场,更为通俗地讲就是:屁股决定脑袋!
三,《道德经》解读系列文章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