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不过如是观!

文摘   2024-09-28 15:07   江苏  

今天聊聊先秦儒家道家墨家:代表人物老子杨朱,孔子孟子,墨子。
当然,聊他们一定不是“只聊他们”;可以这么说,这三家就是我们文化最深层次的基石。
理解了他们,也就理解了当下。
所以这篇文章会有一定的深度和高度,或许有些晦涩难懂,我尽量以最为直接的语言来表述,再通过《易经》来帮助解读
不光是对《道德经》《论语》,《易经》的贯通,更告诉你其背后的“道”之显藏。
这也奠定了后世所谓的“隐学和显学”。
如果你能够真正明白这篇文章的内涵,从中管中窥豹,回头看今天的社会,就会“一目了然”,豁然开朗。
就从孟子讲:“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开始吧。
《道德经》有云: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杨朱的“一毛不拔”就是由此而来的“贵己”。
一个人,把天下看得和自己的生命一样宝贵的人,才可以把天下的重担交付于他;爱天下和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的人,才可以把天下的责任托付与他。
如果放到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来说:
如果人人都能“管理”好自己,那么自然天下都可相安无事,每个人都是自己“幸福”的第 一责任人。
再举一个例子就更容易理解了:
如果马路上,任何一个人,包括开大车,小车的司机,包括骑电动车,自行车,以及步行过斑马线的行人。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贵己”,爱惜自己,即“遵守交通规则”,不去做那些危险的行为。
自然,就不会有那么多“交通事故”了,对不对?
前段时间非常“火热”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萝卜快跑相信都不陌生,无人驾驶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它是不会主动“闯红灯,超速,实现变道,超载”的,同时,他也不会处理“突发情况”,只能蜷缩一旁,静待情况自己消失。
所以,如果你和“萝卜快跑”的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了摩擦,可以这么说99%是你没有遵守交通规则;而事实也基本上就是如此。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关键点)
马路上不是只有像“萝卜快跑”一样的无人驾驶汽车,也就是说不是每个人的驾驶习惯都是“统一程序”设计好的。
人,是最复杂的动物,是不可“程序化”的。(这也是传统教育的作用,让人的思想程序化)
因为马路情况是复杂的,而人是多变的,所以开车就需要随机应变。
这个社会不是“温室”,不是“真空环境”,不是“统一”的;而是“形形色色”的,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
如果你觉得人人都可以“贵己”,做到“一毛不拔”,做到“统一的程序”,那这个社会反而非常简单了。但能做到人人贵己,是不是更难?
就像现代化农业的养殖场里三个月就可以出笼的“大公鸡”一样,白天吃,晚上开灯继续吃,各种“养料”跟上,最后到了时间即可“出笼”进厨房,一切都安排的明明白白。
在经济学中有个“理性人”或者“经济人”假设,其假设条件是:
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 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是不是一样?
贵己=一毛不拔=经济人(理性人)=萝卜快跑的程序
问题就在于此:这种假设的本质就是一种“刻舟求剑”式的,否定了事物是变化的,也否定了人是有个性的。
所以,怎么看待杨朱之于老子?
都说杨朱得了老子的真谛,在我看来,他不光否定了老子,也否定了道。或者说他只得了老子思想的一半。
《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明白了吗?
道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
首先断句: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独和周,对应的是立和行,因立而独,因行方周。
古人对于“宇宙”有这样一句话: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一个是空间概念,一个是时间概念。
那么道,独而立,是于天地间而立,为静态;周而行,是向四方而行,为动态。如果说独立和周行是空间概念,那么不改和不殆,就是时间上延伸概念。
“道”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既是空间的也是时间的。也就是说,在“道行”的时候,立而不变,行而不止。立于宇宙间,行于宇宙中。
这才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另外《道德经》第 一章已明确“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就是“无”和“有”的分别。
所以道之显化,即为“有”,而对应的是“无”,则是道之所藏;而“有”(天地万物包括人)的这种道之显化,就是道行的状态,亘古而不变不止。
所以,杨朱和今天诸如“萝卜快跑”似思维的“理性人”一样,不过是个“刻舟求剑”的死脑筋!
但,明朝的剑怎么斩得了本朝的官?以一个不存在的情况作假设怎么可能推演出社会真正的变化?
记得隋炀帝曾经讲过的那句话(电视剧富大龙版本):朕给他们饭吃,给他们衣穿,他们为什么要反朕?
熟悉吗?
虽然语境不同,但是其背后的思维逻辑是一样的:你们这群刁民,能吃饱饭穿暖衣就可以了,还想什么其他的?老老实实的种地不好吗?
换个说法:老老实实的读书不好吗?老老实实的工作不好吗?老老实实的听我安排不好吗?老老实实的按照我讲的去做不好吗?
为什么说《道德经》是真正的帝王术,历史上“无为而治”的君主,如汉高祖刘邦,如汉文帝刘恒,可以说都是帝王中的“佼佼者”,是真正的“内圣外王”。
连伟人都讲刘邦是封建王朝皇帝里最厉害的一个,而汉文帝也被成为三代之下第 一人。
因为他们都看透了这一点,就是无为和有为的区别。
对于帝王而言,要无为而治,对于百姓要“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里的水善,是如水一样的四大特性(几于道):不争,处恶,至柔,水平。
利不是对什么有利,不是给谁好处,而是“顺利”,是“因势利导”之意。
不争也不是争斗,而是“不违背,不违逆”,是让百姓“皆谓我自然”;是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
相比较儒家那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伦理条框的有为,《道德经》的层次要高出不知多少。
而为什么?古人讲: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
墨子的思想是什么?是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这些吗?当然不是,这只是他的方法 论,他的思想源头是:天志。
即天是有意志的,即有这样一个“天”的存在;而天喜欢义,憎恶不义;所以希望人们相互帮助、相互教导,反对人们相互攻击、相互敌视。
这是“天志”吗?这是人志。要知道天道无亲,天道不仁,万物于天不过刍狗。
把人志强加于天而已,相比较杨朱和儒家的“刻舟求剑”和“有为”相比,墨子更加“下沉”。
如果用今天的话讲,墨子的受众是最 底层的老百姓,因为他们渴望“有情有义”,渴望感情上的共鸣,而这种共鸣从更深刻来说是别人对自己的,即别人理解自己,别人感恩自己,别人能够温暖自己。
所以今天在某些短视频平台只要讲“情义”相关的话题,包括孝顺,义气,知恩图报,好人好报等等,粉丝画像会是什么样?而更深层次在于:并不是讲“情义”的人需要情义,而是听的人需要“情义”的抚慰。
当然,这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
而杨朱的受众是贵族,是读书人,而读书越多越是理性思考,即权衡利弊,趋 吉避 凶,所以“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而理性的极 致是很么?就是贵己,就是一毛不拔。就是每个人都“管好”自己,不要麻烦别人,而归根结底是别人不来麻烦自己。
而到了今天,就成了:何必去关心自己以外的所有事情呢,只有健康才是自己的,其他终究是别人的。于是精致利己,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各人打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而儒家则想通过“中庸”和“君子实践”来达到“兼容”,所以《论语》中有这样的对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大意如下:
子贡说:“贫穷不巴结奉承富贵,富贵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
这里的贫和富是相对概念,包括物质上“贫-富”,也包括社会地位上的“高-低”;也包括精神上,身体上,长相上的“差异”。
这就是儒家的目的: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也就是“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当然类似的话还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像不像《道德经》第81章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这里额外讲一句,先秦的道家其实比儒家更“儒”
但儒家所说,不过是带着“道德约束和道德觉醒”的理想主义。
从墨子到杨朱,再到孔子,就是从常人思维(感性)-读书人思维(理性)-君子思维(理想主义)。
我们的文化是喜欢“看图说话”的,那么用《易经》思维来解释下(如下图)。内为所想,外为所行。
老子的思想是老阴,即内无外无状态,是为道;无为无德不仁不义;
刘恒之内圣外王为少阴,即内有而外无状态,是为圣人,无为而有德;
儒家之思想为老阳,即内有外有状态,是为君子,行健而施仁;
墨子的思想为少阳,即内无外有状态,是为万物与民,尚义且多情。
所以,老子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最后:
凡所见,皆可作如是观!

THE END

推荐阅读缘起紫薇,为君解忧
关注我,了解更多玄学术数
加我微信,不定时分享玄术心得




点亮「在看」同时「分享」给你朋友哦



鹿山玄谈
人皆有大运十年,跬步千里,厚德载物。关注我,见证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