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如下)聊过玄 学的一些事,至少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是一种对未知领域的“猎奇”;如果你对这些内容感兴趣,那么以下文章一定不要错过。
当然,也有很多玄学经验的分享:
这些内容也仅仅是冰山一角,这个系统的繁杂远远超过你的想象。尤其是术数领域,光是著作就已浩如烟海。既然要讲,就讲一些你没有听过的吧!
何为玄学?
首先,要明白今天你所看到的所谓“玄学”和历史上的那个“玄学”,是不是一回事?
你可能不知道“玄学”这个词起源自魏晋时期,当时朝堂昏暗,很多士大夫谈玄论道,以《易经》,《道德经》,《庄子》为三玄,故称为“玄学”。
这其中就包括: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这里的任何一位可以说都是大名鼎鼎,尤其是王弼,我相信只要学过《易经》和《道德经》的人都不陌生,是他把这些经典推向了“象数之学”的一个顶 峰。
所谓象数之学,源自周朝甚至更早时期,“龟,象也(卦象,爻象);筮,数也(阳数,爻数)。因为其系统且深奥,也被成为“先天学”,是那个年代真正的“预测学”。
其实,这一时期的“玄学”更多的是一种“哲学”,是探求宇宙之大道。就像那首我们都背诵过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追求的是一种逍遥自在,而陶渊明也是玄学的代表人物。再具体点讲是以道家的“贵无”思想为基础的新道家。
与之略微不同的是,我们今天谈论“玄学”更多倾向于一种神秘学,预测学,社会学,哲学。
其实在我看来,玄学有四条腿,分别是:历史(文学)学,神秘学,哲学,术数之学。
一,玄学之「历史(文)学」
即玄学发展的脉络,可以明确的讲,所有今天谈论的玄学的术数部分都是源自两个系统,即《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以天干地支为基础。
如果再要溯源,一定是我们的“古天文学”,即七政四余。而更根本的是以太阳,太阴,木星,太一(北辰)四者为核心,以四象二十八星宿为基础的上古观星系统。包括白道,赤道,黄道三套历法系统。
并且以对应的星系关系,高度概括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并赋予阴阳之义。
继而发展出系统且完备的上古文化体系,这其中集大成者就是《易经》和《道德经》。
可以这么讲:
《易经》,易者,日月也,为阴阳之变化,有易经八卦为日月运行之道。
《道德经》,道者,有无也,为常无有(太一);道之恒久者,以北极为尊。
而天干地支,则是以日月木星的运行为基础的十月历,和十二月历。
在我们古代天文中,一直都是两套大的系统,即易和道。
易(阴阳)从日月,道(有无)从太一,干支从岁星,最终大道如一。
其实《易经》《庄子》等等很多先秦著作,都是来自上古观星体系;这里举两个例子:
比如乾卦中的“见龙在田”,即东方苍龙七宿于春季自东方缓缓向上,角宿在天田星之间。
而“或跃在渊”即为如图,这是二里头夏朝遗址,为东方苍龙之象,此遗址距今至少五千余年。
有没有发现龙尾的“尾宿”后面还有一条“横线”,你以为古人会乱放吗?
如果从天文星图来看,这条“横线”应该在“箕宿”之后。
而在这“箕宿”之后的便是银河,所以“或跃在渊”,即为苍龙自银河中“一跃而出”的苍龙出渊之象,所以为“或跃在渊”。
其实大多的上古典籍中,都能看到古天文的影子。说古天文学或者说观星是我们文化的“母学”都不为过。包括庄子那篇著 名的《逍遥游》,也可以窥见其端倪。
《逍遥游》的第 一段: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先记住这段文字,后面会用到。
我在《鹿氏道》中讲过,中原先民是“龙文化”崇拜,但是上古先民不是只生活在中原地区,东西南北都有。尤其是以南方的楚文化最为璀璨,如果说中原即西方崇拜的是“昊天上帝(周人)”和“东方苍龙”;那么南方的楚人崇拜的就是“东皇太一”和“南方朱雀”,这点在楚辞中就可以窥见一二。
有观星经验或者古天文知识的朋友一定知道:
在春分观测(观星最 佳时间为早上太阳升起前,和傍晚太阳落下后)时,玄武在北,朱雀在南;但是如果是秋分的话则恰恰相反。
而且在古代,古人在观星的时候,都是以二十八星宿为坐标的。比如你朝着北方的时候,以北极星为中心,去观测四象的运行时。你只能看到地平线之上的那部分星曜,而古人把地平线之下的地方称之为“冥海”,所以有北冥也有南冥。
回到《逍遥游》,如果把这一段看作是庄子在观星的话,是不是就是对于“朱雀”的观测以及其运行。
即秋分时节,以北方为观测点,朱雀在地平线之下的冥海中。随着时间的变化,朱雀缓慢“飞到”地平线之上,继而“化而为鸟”。毕竟,只有这样的朱雀之鸟(同大鹏),才能“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才是“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可以用天文模拟软件自行演示)
这就是古人的“浪漫主义色彩”,更是其具象化的表现。可能你会问为什么古人那么喜欢观星。
最主要的原因是:古人的所有“农耕,祭祀,军事”都是要符合“天时”,对于农业文明来说,这不光是看着玩玩,而是一年的收成所在,是神之所系。在那个年代,收成不好是要死人的。
举着两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想告诉你,玄学是来自“天之道”,来自上古“仰观天文”。
而这种天之道,从上古时期的“畏惧和崇拜”,到商周时,已发展成为了“天 人 合 一”。
人从在天之下,成为了与天合一,我们的老祖宗从来不会让你失望,从骨子里都带着“我命由我不由天”。
所以说我们的先民,绝 不是那种只知道崇拜天的顺民,不会永远被压在这座“大山”之下。
具体可以参看《鹿山玄谈:人人都有神性,你的神性是怎么消失的》
千万不要觉得这溯源无关紧要,恰恰相反,你学习任何一个体系的学问,一定要缕清其脉络。这样你才能于历史的注脚中发现其演变的规律。
而当时间来到秦汉之后,玄 学也就开始遍地开花。
二,玄学之「哲学」
这一层可以说最为重要,因为这才是“道家”文化的“魂”。
如果说历史学和文学是告诉你玄学来自“天之道”,那么玄学之哲学就是告诉你为什么?
而这最 高之理就是“天 人 合 一”,从这里你就会发现我们的中医理论和道家理论是相同的。
当然,这也是“人人皆可为圣人”,“心即理”等等的理论源头。
我们的教科书中讲“天 人 合 一”思想是庄子提出来的,即取自“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或许是,但并不究竟。
首先排除的是儒家,因为无论是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不是普通人的天人感应,而是君王的天人感应。
即君王是人间的天,而普通老百姓只能“顺天”,“应天”。这也是后世的“顺天府”,“应天府”这些名字的由来。
而在董仲舒之前的儒家,是周公思想的延续,而周公旦在周朝初年确立的是“昊天上帝”的精神崇拜,这种崇拜是周民“昊天”和商民“上帝”崇拜的结合,是处于团结的政Z需要。
那么,无论是民还是君王的头上就有了一个“天”,人只能在“天”之下!
先秦道家还有一部经典《阴符经》,对这一思想的理解则更加深入和深刻。
在这里我想告诉你的是,如果你听到哪个人告诉你修行要做到“天人 合一”,那这个人十有八九也是似懂非懂地照本宣科而已。
尤其是董仲舒后的儒家,为了中央集权制度,把此作为“君权神授”之基础,误导后世两千年。
庄子云:“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以及“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看明白了吗?
是天地与我“并生”,是“万物与我为一”。而不是我与万物为一,我与天地是“并”的关系,并者“比肩”也。甚至说:人才是一切的中心。
而人之修行的最 高境界是“天与其实,地与其利,人与其和”。
想想,现在我们所讲的“天人 合一”往往是人要与天“合”,要顺应甚至祈求,要循(天之)规,蹈(地之)矩。人反而成了求天恩赐,求人恩赏的可怜虫。
为什么如此?
就是两千年以来的“中央集权制”下,皇帝是“天子”,老百姓自然要“合”天,要“顺”天,要“应”天。以至于封建王朝的都城都要以“顺天府,应天府”为名,这本质就是“奴化”百姓的体现。
而对于《阴符经》,后世奉为圭臬,对其的解读更是浩如烟海。但是却很少有发现其“一以贯之”之思想的。
其实《阴符经》的名字本身就告诉了我们其内核,阴者,暗也;符者,合也;阴符者,暗合也。
既然有暗合就有明合,“明合”就是你遵循法律法规,你遵循道德秩序。那么是什么“暗合”什么?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也就是“人心”与“天”的暗合,为什么人心和天可以暗合?因为(人)立天之道,也就是说“天之道”是“人所立”。
所以人心是天之道的“机”也,什么“机”?机者,机关也,扳机也,关键之所在也。
“人心”才是“天之道”的关键,通过“人心”可以直达“天道”。
正如萨守坚萨天师在《雷说》中所云:会此之道,参此之理,则二炁不在二炁,而在吾身,五行不在五行,亦在吾身。
则天地万物之所系,不在身外,不在二炁,不在五行,而在“吾身”;吾身之所在,即在吾心。
所以人可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继而“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阴符经》一以贯之的是“人心即天道”。
而世人却“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这句话是全文的精髓所在!就像我们去求神拜佛,因为我们知道这尊神是神,所以才拜。
但是世人不知道的是“神之神通”是“人心所定”,“神之神性”是建立在“人之不神”的基础之上的,因为你自己的不神,所以才有了“神”之“神通”。
你拜的是什么?是你所想所能,而你畏惧和你所求的是你所不能。
这就是“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你才是自己的“神”。
甚至你“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也就是不需要以愚虞圣,以期其圣。
因为,你就是!
甚至你不需要“天 人 合 一”,因为你自己就是“天”。
那么,需要你做的就是“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何为“时”,何为“机”?
就像水一样:
水的适时而动,于春天是雨水是滋润,于夏天可褪去炎热,于秋天为霜为雾为露,能够缓解干燥,于冬天则为冰为雪然后润下,能够护着土中和水中的阳气,这样才能顺应四时,自然能够水利万物。
这就是水遇寒则雾,遇热则汽,遇冷则冰,遇暖则雨。
做事如果能够随物就形,像水一样可柔可刚,能够变通,自然凡事都能够被处理妥当。
所谓“时机”,就是时间和空间上的“盗”。所谓“盗”就是获得本来你没有的东西,但通过对于“时机”的把握,就可以得到。
就可以“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就可以“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举个例子:
你到一个新单位,你首先要做的是适应这个地方的游戏规则,这个时候你可能做的一些事情违反规则,就容易吃亏。
当你熟悉了规则后,做事情就游刃有余,就像你在激流中行船,能够避开所有的礁石。
而当你完全掌握了这套规则后,你就可以利用规则,让规则为你所用;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能够有利于你自己。
最终,你就成为了规则本身,你所行就是规则。
你把这里的规则换成“天”,把这里的你换成“人心”;这就是“立天之道,以定人也”的过程,就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而这规则反而是“律历所不能契”。
另外,我们文化中的这种“天 人 合 一”,是有别于西方“人是万物之灵”这种思想的。西方所言的人是万物之灵,把人置于万物之上。而道家思想中,人和万事万物都是“道”之所化,即道之下,人和万事万物是平等的。
而人通过修行则可以达到“物我两忘,与天(道)合一”。
这也就是后来王阳明所悟到和再加工的“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等。
三,玄学之「术数学」
在玄学术数中,最为著 名的当属玄学五术,我在《浅谈“玄学”五术:山-医-命-相-卜(秘)》也有过概括的讲解。
其中:
「山」包括:服食仙丹,炼气导引,内丹修 炼,积累功德,尸解成 仙。
「医」包括:“方剂”、“针灸”、“灵疗”;方剂和针灸属于中医,而灵疗属于“巫”,比如巫祝之术。
「命」包括:紫微斗数,铁板神算,果老星宗(七政四余)和子平八 -字。
「相」包括:天相,地相,人相。人相又有手 相,面相,气象;地相则主要以相地的堪舆之术为主;天相则为占星之术。
「卜」术中,尤为显名的是“上古三式”,即太乙神数,奇门遁甲,六壬。
当然,这是最为核心的术数,也是狭义的玄学之术。要知道在我国古代算术也是术,各种机械的只做都是术。
但是玄学五术是以“天干地支”和“阴阳”为结构的,是以“五行生勀原理”和“阴阳学说”为底层逻辑的。
这里聊聊我个人的亲身见闻和感受:風角术,观气术,以及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听过風角术的朋友不多,见过的更少,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占候之术,用于占测风雨,吉凶,政令,军事等情况。
李淳风在《乙巳占》中对于風角术有过如此描述:
《易》曰:巽为风。巽卦曰:重巽以申命,又云: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以散之。
《诗序》曰:风,讽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然则风者,是天地之号令,阴阳之所使,发示休咎,动彰神教者也。
最开始是有八風,配合八卦以及八个方位;后来又发展出十二風,配合十二辰方位。
五术的底层逻辑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术数中进行印证,如《黄帝内经》的九宫八风篇。
其中即有太乙九宫式的运式规律,包括”大弱,谋风,刚风,折风,大刚,凶风,婴儿,弱风“等八风,并有了对八卦五行以及人体的类象对应。
简单讲不同的来風对应不同的八卦,印证不同的吉凶祸福情况。
至于占風的方法,李淳風在《乙巳占》中记载:
凡候風者,必于高迥平原,立五丈长竿。以鸡羽八两为葆,属于竿上,以候风,风吹羽葆,平直则占。亦可于竿首作盘,盘上作木乌三足,两足连上而外立,一足系羽下而内转,风来乌转,回首向之,乌口衔花,花旋则占之。
而且占風用的工具也很讲究,其原理也暗合天地之道:
羽必用鸡,取其属巽,巽者号令之象。鸡有知时之效。羽重八两,以仿八风。竿长五丈,以仿五音。以五八之数象征五音八方。
这里记载是不是有些像我们今天的风向标?
观测了風向只是第 一步,继而还需推测風的远近,听风来判断五音所属然后根据时间,风向,来推风情(六情即好、恶、喜、怒、哀、乐)。
比如有这样的口诀:
阴阳一气先,造化总由天。但看立春日,甲乙是丰年,
丙丁遭大旱,戊己好收田,庚辛兵马动,壬癸水盈川。
这是于立春日的風占,以此来断定一年的风雨,兵事,旱涝情况。
当然,在很久之前,鹿山就见过这样一位高人。因为当时对术数研究甚笃,所以一位师兄便带着我去长长见识。
如果说古代的風占还需各种工具,那这位师傅就是凭借自己的“神耳神目”了。
记得他当时站在一座坟墓前,立身不动,静气凝神。因为坟墓周围较多竹子,风吹动时会沙沙作响,当然普通人难以听出有什么分别。但是在他的耳朵里似乎却有不同含义。
然后就说出了东家近期的际遇,无论是时间还是事情都能一一对应,惹得东家连连点头,接着东家又带着他去看了看祖宅。
据说这位师傅只听阴宅附近之風,只观阳宅屋顶之瓦,就能根据風的来向,声音,力度,湿气;以及阳宅屋顶之瓦的颜色,亮度,气运就能断出主人家的吉凶和运势。至少当时的我的感受是惊为天人。
后来了解到風角术这门术数时,方才知道这位师傅应该属于这一派。
这个世界怎么会没有奇人?无论是什么术,能够融会贯通而近乎于道者,就是奇人。
正所谓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是凡人不肯修。融会贯通只是四个字,但是背后需要多少功夫?
对于普通的术数只要掌握天干地支的五行属性和生勀制泄,以及阴阳变化,便能够说出十之五六。如果再深入研究,不断实证,就能于限运流年中断得十之七八。
但术有专攻,如五术中山为求 仙 问 道之术,医为强身固体之术,命为禄命之术,相为气运之术,卜为卜-筮吉凶之术。
对于这些术数的应用,就像中医把脉,凭的是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和老到的感觉。
但,技术可以学,经验可以练,感觉却只能悟。
四,玄学之「神秘学」
我在开始就讲玄学有四条腿,历史(文)学,术数学,哲学,神秘学。其实很多人对于玄学“迷信”的是神秘学部分。或者说是有人有意无意故意地把“术数之学”神秘化了。
就像佛教中,有人不是去证信佛法佛理,而是去迷信那尊泥塑的“神像”会有神力显现。
那么,你信的是哪个?
《阴符经》不是讲了吗?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
这就是“迷信”和“证信”的区别。
当然玄 学的神秘化原因很多,而且在我 们的文化土壤中,既有“盲目崇拜”的基因,又有“务实”的遗传。
正如上文所讲:所谓盲目崇拜是对于“能自己所不能”的崇拜,即强者崇拜;就像大多数人的拜神,求的就是“自己所不能”的东西,进而把这种自己所不能寄托于“神”。务实则是指什么灵就信什么,所以这种务实,务的不是“真实和实际”,而是对自己有利的部分。
在这两种原因的加持下,如何不“神秘化”?
当然,去掉神秘化和神化,不代表玄学就不“神奇”。就像一针退烧药下去,你的发烧很快好转,当然很神奇。如果你穿越在古代,很可能就被吹成“神医”,“活神仙”,甚至你有“圣水”,若是你大手一挥,很可能就成为“张角”。
迷信给人带来的是虚无的希望,如望梅止渴,需要的是你信;而证信给人带来的则是踏实坚定的信念,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所以,玄学从来神奇不神秘,神话不神化!
那么,玄学的神奇之处是什么?
我们常见的就是很多老中医的各种“神奇疗法”,如接骨正骨,针灸,祝由,以及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疗效。当然也包括阳宅布局对于家庭成员身体,事业,桃花等运势的影响。甚至包括诸葛丞相的“借东风”,其实也是出自《孙子兵法》。
当然,这些还只是对人在世间所求上的东西。既然有对身体,事业,桃花的,就有对其他方面的。
记得多年前拜访一位老前辈时,他精神矍铄,鹤发童颜;当时并不知道他的年龄。在聊天过程中,发现他的阅历以及所讲的内容,都极 具历史感和智慧,于是便请教他高寿。
他的回复是:我也不知道自己多大。在接下来的聊天中,他讲自己是三次拜师,前两次机缘不到未成,第三次方才被其师父收入门下。他的师父跟他讲,我帮你拿走你的年龄,姓名,脾气;以后你不再有世俗的名字只有法名,没有年龄积累只有岁月沉淀,没有任何脾气性格只有道心本来。
从世俗自此进入大道之中,那时他三十三,而那也已是快六十年前的事了。
人是世间之人,名是世间之名,年龄是世间之时,脾气是世间的欲和执念。当这些都被拿掉时,人剩下的是什么?
在我看来,这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也就是庄子所讲的“游方知外者”。
须知物外烟霞客,不是尘中磨镜人。
写在最后:
当然,如果说学习还需注意些什么,我想就是:莫将玄门作市井,少用心机奉神明。
即一份真诚之心和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