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之前必定要洞察的“天机”

文摘   2024-08-18 18:27   江苏  

在昨天的文章最后讲到了这样四句话:
偷心不死,智慧难得;
欲而不满,嗜而不足;
所谓自然,可法难全;
若想觉悟,当下承担。
有些朋友不是很理解,今天就帮大家解解惑!
1-偷心不死,智慧难得
《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所谓“偷心”指的就是诸如:侥幸心理,自以为是,空想妄想,后悔心态等等;通过诸如幻想,假设,自责,自欺等心理建设来弥补现实与“梦想”的差距;鲁迅所讲的啊Q思想亦是如此。
这种心态还有一个特别的表现:在没有诱惑的时候谈原则,在有诱惑的时候谈灵活。
心不死则道不生,死的一定是这颗“偷心”,而非“真心”,否则就成了“枯木死灰”。
而身弱之人在不如意时往往自欺欺人,不愿改变也不知如何改变,喜欢活在自我想象的幻象之中;但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不能“离一切诸相”,何来智慧?
偷心不死,就算懂得再多的道理(认知),你自己也是没有道理。
2-欲而不满,嗜而不足
欲望,人皆有之,甚至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原动力之一。而吃喝玩乐亦是人之所需,但是欲求不满,继而产生依赖,即为嗜欲。
老子讲:知止不殆,知足不辱。
欲而不满即为贪,嗜而不足难自控。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有些人自己有退休金,而且子女的条件都很不错,自己生活得也比较幸福了。但是依然会去“霸占”小区或者附近的“垃圾”,比如矿泉水瓶子,比如各种纸板。
这是我们文化中所崇尚的“勤俭节约”和“不忘本”,但也是人性深处对于财富的“欲求不满”。要知道这种生活方式是社会的底限,是很多最 底层人的温饱方式。
对于已经不是“必需”的过分所求都是“贪”。
而嗜欲就是对这种“贪”的不能自拔,继而形成一种心理依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瘾”。
另外,这种“嗜欲”不光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和思想上的。想想为什么《道德经》中没有“努力”的概念?因为通过努力,尤其是过度过分过激的方式是无法长久的,就像自我激励或者被激励,其实就是一种打鸡血似的“嗜欲”。
往往是用更大的欲或者未来的欲,来牵引当下的你,以欲制欲,以恶制恶。
这种方式是有时效性的,“狂风不终日,暴雨不终朝”。当这种时效性慢慢褪去时,就会走向相反的方向;于是你就会看到很多人在间歇性的努力和对长期的迷茫中,不能自己。
我们常说平常心(只道是寻常),其实就是要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对待万事万物都能如“呼吸”一样,既非欲更非嗜。
试想当一个人对呼吸“欲而不满,嗜而不足”,会是什么时候?
3-所谓自然,可法难全;若想觉悟,当下承担。
我们都知道先秦道家追求的是“道法自然”,但是人之于“道”于“自然”,可法却难“全”。
因为人是有思想思维的社会性动物,会有贪嗔痴;而人在思考时,也是从“我”出发,即自是自见自伐自矜。
而一旦“有我”,即会“有私”,一旦有私,就容易“退而却之”。
但你知道先秦道家的“阴柔”,即道法自然,自然而然;但却不知先秦儒家的“刚猛”,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所以,对于“有私”的“退而却之”,儒家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当下承担;不逃避,不躲避,凡事直面于当下,也行于当下。

鹿山玄谈
人皆有大运十年,跬步千里,厚德载物。关注我,见证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