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回复一位资 深读者的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懂得很多道理,无论讲什么都能侃侃而谈,但是自己的生活(家庭和经济上)却并不如意?
这个问题我相信困扰过很多人,在鹿山我的经验中,可以汇总为如下四个原因:
1-“知到”和“知道”,是两码事。
知到是听来的看来的,而知道是在事上学来的。朱熹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两千多年以来,更有“纸上谈兵”这个成语。
记住一件事是“知到”,但是明白一件事才是“知道”。
2-人没有道理,懂得再多道理也无用
一个没有道理的人,懂得的道理越多,无非是和别人辩论(吵架)时候气势更足而已。
但是,他的“理”多,不代表他就有道理,因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切都是“有我”后的执念罢了。
先学会让自己真的有道理,而不是让自己能讲出来道理。
3-道理,是理性的陷阱
越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容易掉进“理性”的陷阱。很多人在生活中讲理性,但他不知道的是:理性这个东西,只能用在可以理性的事情上,而很多事情还需要感性,甚至悟性的。
人,不怕掉进陷阱,而是身处陷阱时而不自知。
4-懂得道理并不能代替“行动”
王阳明讲“知行合一”,知很简单,行也很简单,但是知行合一很难。因为这中间还隔着懒惰,拖延,自我安慰,怀疑等等惰性和负面心态。
那么如何打通“知”和“行”之间的障碍?
在我看来,一定是这四个字:当下承担。
孔子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现在的教科书把“习”翻译为“复习”,难道孔子就是一位每天督促孩子的小学老师?
习的繁体文为“習”,很接近甲骨文的样子了:太阳上面有一双翅膀在飞翔,即雏鸟在阳光下练习飞翔,所以习的本意就是“尝试,练习,实践”。
那么,学而时习之,就是学习“君子之道”的当下,然后去尝试,在生活中实践,才会有所获。
这就是当下承担,当下是时间,是不容“理性”思索;承担是执行,是主动行动。
最后:
当然,这篇文章依然是“理性”的帮你“知到”,还需要你能够“勤而行之”,这里的“勤”我在《鹿氏道》系列文章中明确讲过其含义。
就像两个厨房,一个人做饭时就不断拾掇,看到东西就让其“物归原处”;另一位则是用完就随手一扔,最后再想着去整理。
那么,第 一间厨房在做完饭菜后,依然干净如初;而第 二间则杂乱无章。
这就是《道德经》中所言的“勤而行之”,不是勤劳,而是勤快;勤劳可能是被动的需要,但勤快一定是主动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