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东西,你可能暂时做不到,但请先记住

文摘   2024-11-02 14:52   江苏  

今天继续《论语》《易经》《道德经》系列的解读文章。

如今我们看到的诸多相关内容解读,包括我们的教科书都是以宋明以来儒家的“伦理道德”思维在告诉你,这些经典是在教你如何做一个“好”人“善”人,好像一个人成为道德楷模了,一切困难就迎刃而解,这可能吗?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整个社会的人也会基于理性的选择去做一个“好人”才对。

而这,不光是与真正的涵义南辕北辙,让人迷惑其中陷入自我怀疑;更是用“道德”来绑架,让你背负道德枷锁而不得解脱

在鹿山看来:真正的智慧,从来不需要披着道德的外衣。

往期文章:

那些误导了你千年的“古话”,悟透了才真的醍醐灌顶!

那些误导了你千年的“古话”,悟透了才真的醍醐灌顶!(二)

那些误导了你千年的“古话”,悟透了才真的醍醐灌顶!(三):天道酬勤

正文:

1-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语出《论语·八佾》篇:哀公向宰我询问有关立社之事,宰我回答: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就是说夏朝用松树立社,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树,含义是让百姓恐惧。

宰我的说法实属穿凿附会的无稽之谈,但孔子知道话已出口,就难再变更。便不可再追究,只能随他去了。所以他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而更深层次的内涵则是:“我”不与既定的现实-事实相争。

那些“成事-遂事-往事”,已经成为事实,成为现实,“我”无论怎么追究,怎么计较都无济于事。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今天下了一场大雨,你晒的被子因为没有收拾或者关好窗户而被淋湿了。

这个时候有的家庭是互相抱怨,埋怨为什么出门前不关窗户之类的话,有的则会讲没事,等晴天再晒吧。

对于已经成为现实和事实的事情,“说-谏-咎”的结果,只能是无休止的抱怨和扯皮,损耗的是彼此之间的温情和好感,磨灭的是相互的耐心和信任。

所以,真正的情绪稳定是“不再追究”,是接受和承担。

我记得之前有这样一幅照片,是夫妻两人开车出了车祸,而且脸上挂了彩,但是两个人没有彼此抱怨,没有歇斯底里,只有坦然和庆幸。

因为“错”的事已经发生了,而不让“错”事的负面影响继续扩大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无条件接受。


再比如你去做某件事没做成,这个时候有人跟你讲,你怎么不联系我,要不然一定给你办成。

他这么讲真的能够帮到你吗?不过是“既不出力,又想立个好人人设”的漂亮话而已。

所以无论是对于当局者还是旁观者,都是如此!

2-和其光,同其尘

语出《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另外我在《聊点帝王术,和电视剧里的不一样》讲过刘邦是“内圣外王”,真正做到了“和光同尘”。

跟着刘邦的人感受到的是他的“真性情”,如韩信感受到的刘邦是“游侠”;曹参樊哙纪信感受到的刘邦是“大哥”,萧何王陵感受到的刘邦是“长者”;英布彭越感受到的刘邦是“哥们”;陈平郦食其感受到的刘邦是“王者”;张良感受到的刘邦是“圣君”;只有如项羽这样有“道德优越感”的人才会觉得刘邦是“流氓”。

老子所讲的“和光同尘”从来不是今天那些“硕鼠们”给自己找“同流合污”的借口和心理建设。

首先,要明白,是谁和谁的光,谁同谁的尘?

比如,你在一家大公司只是普通的员工,是你和领导的光,你是同老板的尘吗?

关键是你“和”得了吗?你“同”得够吗?所以,一定是上位者和下位者之光,是能量高的人同能量低的人之尘。

这里我讲上位者和能量高者不仅仅是“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高的人,更是心境上圆融的高人。否则张良这种“五世相韩”的顶 级贵族,怎么会心甘情愿跟着刘邦?

那么,如何“和-同”,何以“和-同”?《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是说和君子讲道义和小人讲利益,难道君子就不需要“利益”?难道小人就不需要“道义”?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反而简单了,大家的脑门上写好“君子-小人”,供人来区分,然后按照设计好的程序一样去对待就可以了。

这就是典型的“刻舟求剑”的一根筋思维。

要明白:君子和小人不是你站在“上帝视角”来判断的,任何人都不是上帝;其二:人,生而是不同的,但人的不同会随着环境和自身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知礼节与荣辱者,可为君子;不知礼节和荣辱者可为小人。故《史记·货殖列传》中讲:人富而仁义附焉  。

想想,你和杰克马谈怎么赚钱,你和乞丐谈人生理想和道德,对他们有什么意义呢? 比待遇心胸越比越窄, 谈奉献越谈境界越高?则更是扯淡(当然,这就是很多GQ的现状)!而如果一个社会对于“小人们”有着极高的道德要求,那么必然“君子们”就多为“道德败坏”之人。

当一个人没钱的时候,你就不要跟他谈什么理想和道德了,而是让他能够先达到温饱;一个人已经很富有的时候,你就不要和他谈怎么赚钱,而是帮助他实现精神追求。

另外:这里的“君子-小人”不仅仅是社会地位,财富上的差别,更是思想上,认知上,包括个人身体,长相上的差别。

在任何社会中,人之差别,是天生存在的,也是会永远存在的;但个人的差别不是绝 对存在的,而是一直在变化中。

所以:以利喻于小人,以义喻于君子。用别人需要的东西去“喻”,而不是别人遥不可及和已经得到的东西去“喻”。这就是对于“高段位者”而言“和气光,同其尘”最为本质的含义。

这也是入世的最 高境界,如此方能“做人圆融,处世从容”。

如先秦另一本道家名著《太一生水》篇章所讲: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

高段位者需要的是“事成而身长,功成而身不伤”;否则“以利喻君子,以义喻小人”注定会“精疲力尽”,自然事难行功难成,弄不好就是“一拍两散”。

想想若你连温饱都困难,你的领导和上司还和你谈理想和道义,对于这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真正的做人智慧是让别人能从你的言行中,真正得到他之所需的物质和精神满足;而不是让别人来顺从你以为的所想所需。

鹿山玄谈
人皆有大运十年,跬步千里,厚德载物。关注我,见证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