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眼中的蒋介石

文化   2024-11-09 08:00   吉林  


对于蒋介石的评价,世人向来褒贬不一,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爱之欲其复生,恨之欲其万劫不复——两种情况无疑都是对蒋的极度扭曲。


或许是中国人固有的思维局限了我们的视野,他者之眼可能更能还原出一个真实的蒋介石。而抗战时期曾长期与蒋共事的美国人史迪威,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美国历史学家巴巴拉·塔奇曼还以史迪威的视角写了一本有名的著作《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


塔奇曼在这本书中写道:


1944年7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事正酣的时候,美国政府正式要求蒋介石委员长任命一个美国人,也就是约瑟夫·W·史迪威(Joseph Warren Stilwell)中将,来统率所有的中国武装力量。


......美国的目标是取得战争胜利后中国能够保持强大和稳定,从而可以取代日本维持远东和平。


让一个外国人统率中国军队,这样的提议对蒋介石来说无论如何都是不易接受的。在蒋介石眼里,史迪威注定是个不受欢迎的人,因为他的出现威胁了自己的统治。


而在史迪威这个美国职业军人的眼中,蒋介石则是一个傻瓜,他在日记里戏称其为“花生米”。他初次和蒋见面后就在日记这样写:“他酸得像醋,对美国没有一句感激之言,只是想从我们手里得到东西。”


事实也确实如此,史迪威想帮助中国训练士兵,蒋介石却极不情愿,正如塔奇曼所写的那样:


蒋极不想把他的嫡系部队用于消耗很大的对日作战,又不想让那些对他不太忠诚的部队得到美国人的培训、武装和装备,以免有朝一日他们会倒戈对付他自己。


他急切想得到美国可以给他的军火、金钱和供给,但这不是为了对付他们的共同敌人——反正他知道其他盟友早晚会打败这个敌人的——而是为了作为总裁的他认为对自己国家至为重要的目的,这就是国民党政府的生存。


他被缠进了这个网里,同时这也为他与史迪威之间的长期斗争埋下了伏笔。

▲史迪威与中国军人在一起


据史迪威观察,几乎人人都在蒋的面前唯唯诺诺,大气也不敢出。蒋介石与其幕僚之间一起进餐时,“没有争论,没有提问,只有毫无表情的脸和冰冷的端庄举止。”


然而与在领袖面前的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军官却腐败成风,根本无心打仗。对此,史迪威痛心地写道:


金钱、影响和职位是领导人唯一考虑的事情。阴谋诡计,欺骗出卖,虚假报道。索要他们能得到的任何东西;他们独一无二的念头是让别人打仗;对他们的“英勇斗争”做假宣传;“领袖们”对人民漠不关心。


史迪威和一个有名望的中国人交谈后,在日记中写道:


他证实了我全部的最悲观的观点。“花生米”其实算不上独裁者。他发布命令。每个人都鞠躬言“是”。但谁也不干什么。他了解盗窃和腐败的全部情况,但他没有治愈这一问题的力量。……他也了解全部恶劣条件,但他做不了什么。……挽救中国的不是军队进行的战争,而是国家的辽阔面积和交通的不便。


这样的军队显然没有什么战斗力,指望他们打败日军是不可能的。史迪威曾经对一个记者说:“如果我能够证明中国士兵跟任何一个盟国战士一样出色,我也就死而无憾了。”


后来,通过他在缅甸指挥的中国两个军的出色表现,他证明了这是可能的。他计划通过美国教官和设备为60个中国师进行培训,但是这个计划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斗争,蒋介石为此制造了各种障碍和拖延。


对此,塔奇曼在书中解释道,“对蒋介石来说,美国人每训练一批人就意味着他对这批人的控制削弱了。”



史迪威在日记中不断地指责蒋的忘恩负义和贪婪:


战争之后中国将会遇到极大的麻烦。‘花生米’只明白他身边发生的事,而这个国家很大,他不可能完全控制。顽固、愚蠢、无知、不容他人、专横、不讲道理、无法说通、忘恩负义而又贪婪无比。


当蒋介石和史迪威之间陷于僵局之时,出面周旋的是宋氏姐妹,战争和政治仿佛只是她们的“家庭事务”。


作为一个美国人,史迪威想不明白的是,蒋处理军政大事居然可以绕开正常体制,策划于密室之中。他嘲弄、感叹──这个伟大的独裁者,他让他的部队忍饥挨饿,是世界上最大的傻瓜:


他想成为一名合乎道德的君主,一名宗教领袖,一位哲人。但他没受过教育!如果他受过4年大学教育,他也许就能理解现代世界的情况,但我们清楚地看到他对此一无所知。


与对蒋介石诸多不堪评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史迪威对中国普通军人评价颇高。在给夫人的信中,他写道:


中国兵总是打得很好,正如我所知道的,他们只要一有机会就可以大显身手。可惜他们那些懦弱的上级就不如此,他们是非常可怕的。


在日记中,史迪威对中国底层士兵也不吝赞美:


在我看来,中国士兵是中国伟大人民的最好证明——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永不怨苦的忠心,他们光荣的目的,他们不变的忍耐,他们忍受了诉苦无门的艰难,从不呻吟,他们跟随着领导者,从不疑问也没有犹豫,他们从来没有在他们单纯、正直的心里想到他们所做的正是英雄的事业。他们的要求只有一点点,却随时都准备付出他们的所有.......


从上面两段段描述可以看出,史迪威对中国国军底层士兵的评价是极高的。因为他和这些士兵,在缅甸的丛林中一起出生入死过,他了解他们。他认为,这些士兵只要得到现代化、科学的训练和组织,充足的营养和健康保障,他们不比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差。


其实,这也与史迪威异于中国人的领导方式有关,塔奇曼在《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中写道:


作为一名军官,他一直关注士兵的福利,不管美国士兵还是中国士兵。这不仅仅是做给记者看,而且是终生不渝的,有时这个问题甚至会引起他的勃然大怒。



好景不长,1944年10月,史与蒋的冲突已不可调和,史最终被解职离开中国。9月26日的史迪威日记不无凄凉:“两年零八个月的奋斗,得到的是一个嘴巴。”


史迪威尽管长期在中国工作,精于中文,却对中国的政治、语言艺术、人情世故等一知半解,性格上又不通融,加剧了工作上的困难局面,以至于最后不得不灰溜溜地走人。


对此,巴巴拉·塔奇曼感叹道:“最后,中国走了自己的道路,就仿佛美国人从来没有去过那里似的。”


塔奇曼对中国的观察与分析非常精道,谈到中国人的特性,她在书中写道:


中国人“对中国人自己施加的再严重的不公正和残酷做法都会处之泰然”,但是一旦出现涉及外国人的纠纷,“每个街头就都会出现一个雄辩的爱国者慷慨激昂,大声叫嚣,谈及外国人的压迫和中国人的权利”。


怪不得著名汉学家费正清说,《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是一部杰作。塔奇曼对中国人潜意识的挖掘也是无比透彻:


在整个历史中,中国一直认为自己是文明的中心,周围都是野蛮人。它叫中国,是宇宙的中心,其皇帝是天子,是顺应天意的。中国人相信自己的价值观至高无上,并认为中国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其社会秩序的原则是由圣贤制定,再由一些有学问而又仁慈的精英将其应用于融和睦的芸芸众生的那些不幸生活在他们国家之外的“夷人”只能是低人一等的,只能指望,甚至必须来亲近中国。而且,假如他们坚持要来的话,那就要带上贡品,并且要叩头表示臣服。


认识到蒋是一个高度矛盾的人物,才算是深入了解了他,同时也深入了解民国史、国民党史、中外关系史乃至ccp史(ccp的历史,有些只能在描写国民党的书里才能看到)
显然,这样的书非常少,因为少,才尤显珍贵,先知书店诚挚推荐“读懂蒋介石五书”,作者皆是中国近代史领域重磅学者,都具有超越意识形态的求实之心。今后可能有更多细节补充,但关于蒋介石的人格基调和生涯脉络,可以说凭借这五本书,就完成了确立:
1.《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孙中山逝世后,蒋的威望和权力远不及汪、胡、许、廖,他能最终成为一号,这里的风云际会纵横捭阖不可不详查。尤其,国民党的权力游戏规则,不允许对失败者肉体消灭,失败者可以屡败屡战,本书对此给予了细致剖析。
2.《民国的政治逻辑》:今天众所周知的“其他党派”,民国时是十分活跃的,但他们心心念念新气象,却在两只大手的拉伸下,犹如空竹只能发出嗡嗡之声。民国的政治逻辑告诉我们,今天很多人觉得可惜的和平机会,实际上,当年连机会都没有出现过。
3.《蒋jie石的战略布局:1939-1941》:蒋在欧战爆发后,孜孜于利用国际变局将中国抗战国际化、从而扭转战局将日本赶出国土,思路清晰,见识卓远。本书细致入微地展示了一个弱国领袖,如何在大国博弈的夹缝中,为自己艰难腾挪出一片空间,读之慨然。
4.《蒋jie石与现代中国》:中国并非是以现代国家的面貌对日抗战,而是趁着战争组成了现代国家。从独自勉力抗日的弱邦,到战后的联合国五常,蒋的全局意识、战略忍耐和对既定决策的坚持,发挥了重要作用。蒋的一生,经历了中国艰难转身的每一瞬间,本书以蒋为线索,深度描述了中美(包括台湾地区)之间的复杂关系,剖析程度远超同类著作。
5.《蒋jie石:一个力行者的思想资源》:既是遵奉传统的“老古板”,又是略懂西学的趋新者;既是自行其是的独裁者,又是优柔寡断的妥协者;既是公认的抗日领袖,又是日本文化的超级粉丝;既与CCP不共戴天,又发愤学习中共体制;既是熟读兵法的军事家,又是缺乏变通的二流将军---蒋介石的本身就是典型的二律背反,而他的成功与失败都源于这种种矛盾。

读这五本书,等于打开360度的广角,全面廓清一个真实的蒋介石:战略家和政治家的双重身份,抗日与反G的双重任务,利益和价值观的双重追求,凡此种种,才构成一个真实、完整的蒋jie石(其中《民国的政治逻辑》已绝版,先知书店少量复活;独家书《蒋jie石:一个力行者的思想资源》目前市面溢价严重)。点击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特别推荐“国民党失败的历史教训四书,分别党建结构、政治政策、军事力量、国际外四个被忽视的独特视角,以纵深剖析和外部视野两个维度,呈现国军失利的更为内在的缘由和深层次的历史教训。

王奇生的《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以国民党“治党史”为中心,着重探讨了国民党的组织结构、党员的社会构成、政治录用体制、党政关系、派系之争与党内精英冲突、党民关系与阶级基础等多个方面。

吕迅的《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颠覆传统“棋局”观,将逐鹿天下放在更广阔的全球视野中,彻底解析国民党的失败之谜。书中采用了大量中外文献,包括众多未刊档案和美苏解密档案、日记、回忆录、书信和当时的报刊杂志等第一手资料,不时有稀见内幕呈现。

胡素珊的《中国的内战》认为在1945—1949年决定中国命运的斗争中,战争、军事并非决定性作用。国共两党对城市与乡村的经济政策,对贫苦农民、地主、工人、资本家、学生、知识分子等社会各阶层的“社会政策”,就是广义的“政治”,也是最根本的、最终决定鹿死谁手的“政治斗争”。

张德瑞的《山河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队战力》从抗战时期国军的结构、军队的人事运作、官兵的教育与训练、军队的参谋人员,以及情报工作这五个方面切入,首次以国军的人事制度为轴心为读者呈现出抗日正面战场中鲜为人知的一面。

以上四书,不仅彻底了解国民党纷繁的组织结构,了解其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更能够看清中国历史上一个党派兴盛与衰败的根源。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含独家好书):


读完《1943:中国在十字路口》不难发现,事实上国民政府在1943年,一方面陷于大外交、废除条约等虚幻的泡影之中,另一方面却在恶性通货膨胀、大饥荒人道灾难等真实危机中尽显衰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它的对手正在进行新一轮政治资源整合。国民党的结局,早在1943年即已写定。

本书题材特殊,出版殊为不易。它讲述着我们自己的故事,是我们自身生活的记录。1943年的历史也仍然牵制着我们的步伐,困扰着我们的心灵。近现代史的每一部分都包含着极其珍贵的教训。如果我们不懂得以史为鉴,将来只会重蹈覆辙,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1943:中国在十字路口》

要了解复杂难明的国共关系史,邓野的作品确实不可不读。为此,先知书店向大家诚挚推荐“邓野作品集”。

《民国的政治逻辑》是作者研究中华民国史30年的学术结晶,最大程度保留了内容的完整性。此书在市面已绝版,先知书店有幸少量复活,数量非常有限。


《巴黎和会与北京政府的内外博弈》广受好评,豆瓣评分高达9.3,由于涉及对种种至关重要的历史运动的评价,能出版更为不易,系先知书店独家发售。


《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帮我们读懂、读透国共内战的来龙去脉。被历史教科书一笔带过的诸多关键历史细节,均被深度还原,精彩纷呈。


《蒋介石的战略布局:1939-1941》以严谨、引人入胜的论述,生动展示了弱国领袖如何在大国博弈的夹缝中艰难地为自己腾挪出一片空间,读起来酣畅淋漓。


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购买收藏(含绝版独家书)。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

《天朝的崩溃》出版始末
 不宜泄露书名的乱世奇书
 皇帝好大喜功,后果有多严重?
 张宏杰 | 影响中国历史的五条大脉络

 “惟有他才能写出这样有深度、有内幕的书”
 假如当年台湾失守,蒋介石准备逃往哪里?

 张鸣:按历史学的规矩,他的书,都没地方摆放

 秦晖 | 我从来也不相信什么学海无涯苦作舟
 王鼎钧 | 我乍见这张受降照,觉得不对劲,看了几十年,看出眉目来
 杨奎松 | 世上有两种“历史”,一种是过去发生的,一种是后来人对过去的认知



点击阅读原文

历史学参考
专注于推送历史文化类优秀文章,尤其注重中国近现代史内容,纵横历史现实,品评时代人物,关注时政焦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