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6 月 28 日,以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顾奇伟先生的文章——《反思、解惑——从高质量发展思考规划设计的价值追求》为研讨主题的学术沙龙活动,在昆明圆通太龙公馆成功举办(请参阅本号此前报道——《业界翘楚共话当代建筑创作的价值追求》及《反思、解惑——从高质量发展思考规划设计的价值追求》)。现刊发沙龙嘉宾精彩发言,以飨业界。沙龙现场
顾奇伟
近段时间,湖州的一幢高层温泉宾馆,一批专家评之为最丑建筑,隔了一阵,另一批专家评之为最美建筑。类似这种现象,促使我思考,我们从事的这个职业到底在追求什么,建筑究竟是什么?我简单归纳为,一、建筑的价值要素是:效能(建筑本体的功能及特定的公共效用)、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文化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和效应(对社会、公众的感染力)。好效能、高效益和美好的效应才是建筑的高质量要求。二、建筑是什么?建筑是城镇村落有机体中的“组织”、“细胞”,是以公共大众的利益为本各尽其能的工程(包含满足自身的需要)。公共大众利益是建筑个体价值之本。三、从建筑立项到建筑使用维护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决定建筑的价值,而建筑设计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四、建筑师以公共大众利益为设计之本既是义务,又是不可剥夺的权力。五、建筑的价值谁来评判?是评委?还是公众?评委这样的“评判员”应该是公众利益的代表。建筑是特殊效用的工程,建筑的“艺术性”在于其取得高效用和高价值。但我们看到,当下,不实诚、不可能、不可知、不可为的建筑创意作品往往充斥业界。我干了一辈子的建筑,目前身体状况“天天向下”,但还是希望弄清楚建筑究竟是干什么的?建筑的价值在哪里?应该怎么获得?向在座各位请教!朱良文
朱良文(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原院长)
认真拜读了顾院长的文章,许多观点我很赞同,简单谈几点意见。其一是顾院长的文章不是一篇简单的建筑评价,实际上已经回归到建筑的原点,谈到了建筑的本质和价值这两个最根本的问题。要把建筑的本质谈清楚,就不得不承认建筑的双重价值,即功能性和艺术性是并存的。建筑对美的追求,是人们在生活中对整个美好社会的追求的重要方面,现在最头疼的是,我们的建筑太丑了!这种丑,不仅是单纯视觉上的,还有使用上的;不仅是个体建筑,更多的反映在群体建筑上。所以还是要强调建筑的双重属性。其二是对建筑价值的判断。效能、效益、效应,这可以被认为仅是价值的呈现,但似乎还可深入思考价值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真正的价值要素应该要归纳出来。我觉得首先是功能要素,即适用的问题;然后是形式美不美;第三个是环境要素,我认为,虽然新的建筑八字方针里对“绿色”的语义尚可斟酌,但主导思想我是赞同的;第四是技术的适应性;第五是经济的合理性。其三是由谁来进行建筑的价值判断。笼统地说由大众来评判,值得斟酌。有时真理就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当时人们认为不大好的建筑,二十年后又觉得好看好用了,这种例子还不少。所以应该由使用者、建筑师、大众共同来磨合、评判,形成建筑评论的气氛,兼听则明。就当前建筑界、尤其是云南本土建筑,谈几个我的观点。一是总体而言,云南的建筑创作还要加强。当前我们也不是没有好的建筑作品,但从各个方面的比较看,我们的建筑的品质还不够好,建筑创作的发声也不够响亮。二是云南的城市建设存在缺少整体性,缺少中心等诸多问题。这当然不只是建筑创作的问题,还有城市设计的问题,更多的是城市决策的问题。第三,我们云南经常强调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在建筑创作上,就是其多样性的探索。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的手法还是太保守了。第四,对城市策划、项目策划不太重视、水平低。不少城市花费巨资,建公园,建博物馆,但就是热不起来,就是自己从前期的策划上就搞错了。最后谈两点个人感受。我们云南很强调建筑创作特色的问题,但我认为应该先把建筑本身搞好、把符合基本规律的东西搞好,回到建筑的基本。基本的规律都没掌握,何谈特色?不能只抓皮毛,搞“穿衣戴帽”。其次,云南强调民族性,强调了很多,但我认为恰恰强调时代感太少。我们一定要走现代化的道路,不要老是展示一些陈旧的、过时的东西,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张 军
张 军(云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云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顾老总刚才用效能、效益、效用来归纳建筑是什么的问题,更多的是指向建筑价值观的判断和评价,指向建筑的持续性、整体性和责任。建筑不是独立的、单纯的物质空间,而是城市有机体的一个个细胞,如果单体不健康,就可能“癌变”,朝失控和无序的方向发展。建筑作为一个单体细胞,应该是健康的,那么这些细胞构成的城市有机体也是健康的,充满生命力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城市有机体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要持续发展,就要满足不同阶段新的需求,所以它是不断成长、发展、变化的。建筑是全过程的东西,建筑师应该有全链条、全过程的思维,从策划、施工、使用的全过程。建筑师应该要充满社会责任感,这是情怀,更是义务,同时还是应有的权利。有些项目可以不做,但不能失去共识,不能为了获得一点设计费而无条件接受不合理的要求。比如在设计海埂会堂时,虽然有人提议要气派一点,搞大会堂,像白宫一样,但我们考虑从建筑的性格上,必须坚持中国国情,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因为它是人民的议事厅,是为大众服务的,大众跑来“白宫”开会,岂不滑稽?关于建筑评价问题,谁来评价?肯定是大众,是有一定层次和广泛性、可行度比较高的大众代表,评价是可以量化的。关于建筑是艺术的评价,国外有人把建筑作为艺术之首,只说明一个问题,建筑具有艺术特质,我很同意顾老总的观点,建筑是工程,是以实用艺术为首的,具有公众性的特点,这就呼应了“效能”这个点。最后谈一下“看”和“体验”的关系。建筑如果只是单纯的视觉艺术,那就太肤浅了。而是要通过“触”,即一种全方位的体验,感受到这个建筑是否符合人们的习惯、期望以及一些共识性的东西。有了这些,建筑才获得了意义和归宿感。王宇舟
王宇舟(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我想从建筑师职业实践这个角度跟大家讨论一下。作为设计企业,怎么获得项目、怎么确定实施方案、怎么建造、怎么评价?现在EPC模式的比例越来越大,跟施工企业一起投标,建筑师的作用不再像传统模式时那么大了,建筑师的地位是在下降的。而怎么选择项目实施方案,主要决定权在业主方,他们定了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讨论机制。在建造环节,现在是工程总承包方式。施工单位为了中标,报价往往很低,为了获得利润,造价师肯定会压价。但我认为好房子一定是“贵”的(即:要保证一定的造价),也许对单个建筑而言不是这样,但整体来说,低造价一定造不出好房子。最后是怎么评价的问题,以前是评优,过程相对来说主观一点,但结果恰恰很客观。我们现在的评价方式向科学性引导,即有多少科技含量、多少论文、多少专利,过程往往很客观,但结果如何,我觉得是要打问号的。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常有这样几个矛盾困惑点,今天与大家交流探讨。一是建筑师执业要求很高与专业地位相对较低的矛盾。在建造过程中,建筑师是最主要的责任主体,但能参与的决策环节却非常少。二是过度创意与对任务书、项目选址规模等现实问题研究不足的矛盾。三是过度追求建筑艺术与建筑真实性的矛盾。用瓷砖模仿花岗岩,用现代材料模仿建造中式、欧式建筑等现象屡见不鲜。四是标志性建筑与简约的矛盾。一座城市其实不需要那么多的标志性建筑,悉尼很美,但除了歌剧院、博物馆外,这座城市更多的是大量的背景性建筑、简洁的建筑。但在工作中,我们追求简约的建筑设计却常常被业主批评为不用心、没有创意。最后,我有两点呼吁,一是适当提高工程造价。少建一点,建好一点。据我了解,日本的建筑每平方米3至4万元人民币,北上广深7至8千元,云南3至4千元,而城中村更以百元计。造价太低,怎么会有好房子?二是我们业内应该多与非专业的学生、公众、官员交流探讨。在澳大利亚,中学生有专门的建筑欣赏课,我们的学生有美术欣赏、音乐欣赏,但恰恰没有建筑欣赏。所以,什么是好建筑,业内和大众的认知差距是巨大的。翟 辉
翟 辉(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顾院长提出的这些疑惑是一直以来就有的,实际上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提出来了的。建筑的价值是什么?建筑师的价值观是什么?如果不把这个最重要的事情搞清楚,再多的讨论都没有意义。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谈到,建筑的永恒价值就是坚固、实用和美观。建国初期我们提的建筑的六字方针,也是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情况下美观。最新的建筑八字方针改了几个字,叫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将实用改为适用,貌似一字之差,其实差别巨大。在普利兹克奖章背面,刻有三个词:"坚固、实用、愉悦",以呼应维特鲁威提出的建筑三原则。而我们讲的美观,把建筑关于美的价值缩小了,和愉悦应该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我们几乎是划了等号,所以关于建筑的美与丑就很难评判。清华大学周榕教授等,从2010年开始每年都在搞“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活动,但是近两年评出的最丑建筑,不是我们想象的看起来最丑的建筑,说明他们的价值取向在发生改变,即不是单纯凭外观来判断美丑。庄惟敏院士提出来的建筑策划和后评估,认为怎么评价建筑,应该是与建筑策划相关联的。我在学校教授建筑策划这门课,建筑策划最重要的模式就是基于价值的建筑策划。赫兹伯格写过的建筑策划方面的书里面,就把建筑价值作了分类,包括八个因素:人、生态、文化、技术、时间、经济、美学、安全。所以要评价一个建筑好不好,首先要看它的定位,否则我们讲的多快好省就是矛盾的,投入少又想获得高品质,这本身就有矛盾。如果说多快好省是可以协调的,那你的价值判断是多、是快、是好、还是省?这就得有一个排序。有些建筑就是追求永恒的,比如悉尼歌剧院,花了那么多钱,它最重要的价值不是经济,而是永恒。我们的国家大剧院代表国家形象,同理,它最重要的价值也是永恒。相反,你如果做一个简单的工程,却要花很多的钱,这个价值判断就错了,因为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价值排序。比如滇池边乌龙村的拆与不拆,其实是生态为先还是文化为先的排序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是,滇池污染与它没有太大关系,一旦被拆,就不可能再恢复,所以应以文化为先,不拆为宜。不做这样的价值判断,那就只能一刀切,谁都可以说他的做法是对的。而价值判断一旦确定了,简单粗暴的的拆迁就不会被允许。我们现在的很多乡村住宅、乡建,是经济优先还是美观优先等等问题,往往都是建筑师的一厢情愿。所以价值判断对建筑的评判特别重要,这个应该是建筑学的核心问题。我们现在的很多评奖,都是看照片而不是看现场,以致于出现了建筑师不如建筑摄影师重要的怪现象。不过深圳的建筑评奖已经开始出现不是评建成一年后还没使用的项目,而是评已使用了20年的项目,这个就是价值和价值观方面的进步,值得学习和推广。李 伟
李 伟(昆明理工泛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年轻时听何镜堂院士说过一句话,建筑师是一个晚熟的职业,50岁才开始,还真是这样,我感觉自己现在年过半百,才刚刚入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态?我谈三点反思。一、建筑从哪里来?
我常听人抱怨建筑师话语权低、职业尊严感不强,但我们更应该反思自身的问题。设计工作的前端,规划、策划、立项这些,我们参与了多少?后期运营、维护、更新、保护又参与了多少?因为这些才是完整的建筑,我们没有参与它的全生命周期,导致我们话语权低、职业尊严感不强,包括项目少——其实现在的项目并不少,而是自身不够强大。二、建筑师往何处去?
现在无论国营、民营设计企业,都在裁员,感觉一片哀鸿。的确,新项目开工少了,但老项目的改造工作呢?我感觉干都干不完。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下半场,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从过去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增量向存量时代转变、城市向城乡统筹转变,面对这些特点,我觉得建筑师有大把的机会。职业规划对建筑师而言非常重要。为什么我感觉50岁才入门,是因为我认为此时应该由专家向杂家转变,应该跳开设计看设计,更多地从“去技术化、去专业化”的角度来认知我们工作的意义。三、建筑和建筑师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建筑给人的身心以庇护,建筑师必须要还人以尊严。如果我们的工作不能给城市乡村、市民村民带来尊严,那么我们的工作就没有任何意义,我们的职业也就不存在自己的尊严。王 冬
王 冬(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对顾院长的文章,我有四方面的感受:1、辩证地阐释了三效——效能、效应、效益的关系,提到了效应的重要性。2、辩证地解读了我国的建筑设计方针。3、辩证地理解建筑艺术。4、批判、反思了当前建筑界、建筑师自身存在的问题或缺陷。比如大量没有效应的、所谓的艺术作品,大量停留在视觉维度的建筑审美观,缺乏社会人文影响力的标志性建筑,特别自我的、英雄主义的、虚化的建筑创意。我最大的困惑就是在当下建筑师应该怎么做?其价值观可以有怎样的自我转变?受过建筑学正规高等教育的建筑师,都有着自身的知识体系:即都是从维特鲁威、文艺复兴,后来到近现代、现代——这样的知识体系中培养出来的。相应的规则、范式等等深刻地烙印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这种客观存在其实很难被颠覆。比如获得普利兹克奖的王澍,可以看到他的作品始终都遵循着某种形式、构图、空间的“法则”。当代建筑师的价值观如何调整?特别是建筑师原有的知识体系与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中需要更新的知识体系之间,应该有什么样的调和?建筑师能有怎样的主体意识?这就涉及到建筑学一个特别重要的话题。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师首先是思想者,然后才是设计者。对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人居环境变化应有敏锐的认识和思考。比如对于乡村建设,怎么考虑现实问题,怎么与乡村发生关联与结合,然后生发出自己的设计概念和作品。2、建筑师的洞察力和思考能力如何去建构?一线建筑师可能要在学理、理论上做更多的提升。这些年,中青年建筑师文字建构的能力越来越缺失,更多的是通过图像、软件去设计作品,这种现象背后是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的退化。比如美国建筑师彼得·艾森曼提出建筑的建构就应该是一种赋形(form-giving),他强调建筑本身的各要素应该要实现内部的自洽,并以这样一种“由内而外”的方式去适应外部的变化。这些理论都是值得建筑师去学习思考的。3、哲学上有关于主体与客体、或者说主体与他者关系的理论,其中有个概念叫“主体间性”。就是说建筑师不可能没有自己的主体性,里面包括了我们建筑师特有的知识体系,但是你不能把你的主体性简单地投射到社会环境里面,你可能要对社会环境作更多的思考、判断、伴随、体验、发现,然后重新建构自己的主体性,这是一种“主体间性”,它跟你原来的非常英雄主义的主体性是迥然不同的,这个时候建筑师再把这种主体间性通过自己的工作投射出去。像这些理论对于建筑师思考如何转换自己的知识体系及其价值观是大有裨益的。赵朴花
赵朴花(中德高路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去年至今,我去了欧美及国内许多地方。在我的感受中,欧美的教堂、博物馆、美术馆,运营是非常好的。待在这些公共建筑里面,你可以深刻感受到不同时期的文化。比如在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的旁边,紧挨着的就是达芬奇博物馆,进入里面,真是流连忘返,可能在里面呆一个月都没问题。回头看我们自己的博物馆,首先外形上,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度不高,进到里边,基本两个小时就看完,呆不住。我们许多市县的体育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所谓五馆一中心,基本都是空的,倒是昆明官渡古镇里头那么小的一个寺庙,人山人海。外形漂亮但内里空乏、实用性差,可能是这些公共建筑的通病。所以公共建筑怎么运营?文化与建筑如何融合?根本问题是大众的需求和对建筑的认可。关于建筑经济性方面的思考,我赞同翟辉院长的价值排序的观点,特别是乡村建设,经济性的考虑是第一位的。在盘活存量资产的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做以需求者为导向的设计。李浩冰
李浩冰(昆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顾老、朱老师这个年龄了,还在充满激情地带领我们对建筑行业、建筑事业进行思考,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鼓舞。我谈两点感受:一是定位。从入学建筑学开始,一直有个不太正确的导向,就是我们是来学艺术的。从业二十多年来,我认为建筑师首先是匠人,在此基础上,才能谈作品,再往上才说得上是不是艺术。过去我们建筑师习惯了命题作文,你给我什么我就设计什么,随着这几年大环境的变化和行业的下行,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思维转型、技术转型,提升认知。今后,我们更应该是做业主方的高参、操盘手,帮助业主整合资源、策划营造方向、评估项目可行性、项目实施甚至运维,也包括作品呈现带来的全方位的精神享受——这种高级别的美感,这些才是建筑师真正的价值所在。二是坚守。当前,行业持续下行和越来越快的技术迭代给我们带来不小的冲击。比如AI技术,发展很快。目前,我们建筑艺术的维度被技术扩大了,而从设计成果的获取上,技术成本某种程度而言却变低了。这些对建筑师带来强烈的冲击感外,还降低了建筑师对行业的预期,很多建筑师甚至在技术的浪潮里迷失自我,产生许多困惑。今天顾老总的文章让我们找到新的支点,即不管技术怎么迭代、行业怎么变化,但设计的核心没变、对美的追求和认知没变。目前,不管人工智能还是数字技术,还没有办法替代我们去评估、去审美,所以这也是至少现阶段建筑设计依然存在的价值、和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综上,我反而树立了信心,建筑师和建筑设计,只要坚守应有的底线、原则和逻辑,我们依然能对城乡建设、社会发展有所贡献。吴志宏
吴志宏(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任)
跟目前的行业现状一样,教育界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学校今年建筑学本科转出的学生有22人,转进的只有2人。跟前些年相比,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落差?原因我觉得无外乎是学生、家长对于价值的最原始的判断。以前学建筑能挣钱,在特定时期还能挣大钱,而现在不行了。以前传统的培养模式和知识体系,学生毕业就可以画图、迅速上手做项目,再加上建筑行业二十多年的好日子,我们一直认为是自己的教育能力和建筑师的专业能力创造了这些价值,后来才发现是托了房地产的福、托了土地金融的福。虽然我们制造了许多建筑垃圾,结果还是“满意的”——因为挣了不少钱。但这样的时代肯定不会再来了。过去建筑学赖以生存的形式、以及围绕这些形式的所谓的空间的美,其实是有问题的。对古城、古镇、古村的改造,很多时候是抛开里面的人、社会、生活来做,没有真正的活力,比如乌镇就有这样的问题。我们学校也在做一些实践,比如我们在乡村搞生土建筑,很朴实也很现代,造价也低,但村民不乐意了,说他们住了一辈子的土房子,怎么现在还是盖那么土的房子?可见,不同的人的价值判断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建筑师,在整个产业链条里被定义为工具人的角色,只是把链条中的一小段实施出来,创造的价值有限,因而地位也有限。真正的价值是以整体塑造为追求的项目的完全价值,而不是建筑师一小段的工作。价值判断是分场合、分人的。现代社会,大家都根据自身的主观需求来定义价值,因而难以取得共识,那么最大公约数是什么?所以,应回到最基本和理性的判断上来。建筑应该怎么做?我们看看昆明翠湖的变化,三四十年前和现在,很多时候它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慢慢生长出来的。建筑背后的生态逻辑,需要我们去适应和学习。三十多年前,顾老总提出的我们是云南派,无门无派、无招无式。云南独有的多样性和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舒适性是我们建筑创作追求的重要目标。所以我们不必过于着急,为人们的真正需求来塑造,自然会好起来。(聂 华/整理 蒋怀林/摄影)
建筑论坛 | Architectural Forum理论与实践 | Theories and Practice城市规划及园林景观 | City Planning & Garden and Landscape建筑师随笔 | Essays of Architects传统名城名镇名村探源 |Traditional City,Town and Village优秀青年建筑师| Outstanding Young Architects in Yunnan建筑影·画 |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and Painting建筑结构技术 | Building Structural Technology基坑支护及边坡工程 | Foundation Pit Supporting and Slope Engineering建筑设备技术 | Building Equipment Technology建筑电气设计 | Building Electrical Design市政工程 | Municipal Engineering工程咨询与经济 | Engineering Consulting and Economics工程施工与监理 | Project Construction and Supervision建筑影·画 |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and Pai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