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建筑/本期特稿/YUNNAN ARCHITECTURE/SPECIAL ARTICLES 2024.3
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乡村,远离城市的喧嚣,寻找绿水青山的美好。以镇康县“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的刺树丫口半山酒店设计为例,本文探讨了在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的山区环境中,如何合理地规划设计及装配式建筑技术利用,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边境小康村 一眼观两国 半山酒店 装配式建筑
1 项目背景及场地概况
1.1 地理概况
镇康县隶属于临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边陲、临沧市西部,南汀河下游和怒江下游南北水之间,南接耿马县,东邻永德县,西与友好邻邦缅甸第一特区(果敢) 接壤,国境线长96.358 km ,北与保山地区龙陵县隔江相望。镇康县不仅是国内对外开放的内陆门户,也是中缅两国交流的重要纽带,以及滇西南地区和临沧西部通往东南亚的关键通道。项目用地位于刺树丫口自然村,位于镇康县城西北方向,距县城23 km ,约20分钟车程,距离缅甸仅50m 。刺树丫口自然村属于山区,国土面积0.76km2 ,海拔1,860.00m,年平均气温15.90℃,年降水量1,800.00mm,是镇康县域内最抵边的村寨,是领略“一城两国”的最佳位置,是维稳的最前沿阵地。(图1)图1 区位分析
1.2 文化特色
在镇康县这片土地上,“阿数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镇康多民族文化底蕴的代表。它是一种集歌唱、舞蹈和音乐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在边境地区广为流传,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阿数瑟”文化不仅是镇康23个民族和海外侨胞共同的“乡愁”,更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刺树丫口自然村承载着镇康县的红色文化和戍边文化。它见证了镇康大地抗敌御侮、固土守边、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风云,是镇康百里边关坚强前哨、第一锁钥。刺树丫口一寨千年,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见证了镇康人民的坚韧与智慧。彝族文化在刺树丫口自然村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彝族人民凭借勤劳和智慧,传承着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和文字。彝族的歌舞历史悠久,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源于他们对万物有灵的信仰,这种信仰深深植根于彝族文化之中。1.3 “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刺树丫口整体定位和布局
充分利用刺树丫口自然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结合丰富的“阿数瑟”文化、红色文化、戍边文化以及彝族文化,从实际出发,致力于构建一个适应刺树丫口发展的乡村经济振兴和红色边地文化旅游景区,全力打造“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三好”文旅示范园。刺树丫口片区整体规划面积约1095亩,以“一心(游客服务中心)、两道(戍边大道、巡边栈道)、三环(红色旅游环线、边地休闲环线、文化体验环线) ”为核心布局,旨在构建一个功能齐全、体验丰富的边境旅游目的地。其中,“文化体验环线”为本文讲述的重点——刺树丫口半山酒店(图2)。图2 整体规划
2 刺树丫口半山酒店——规划篇
本次规划设计面积为103亩,该地块的海拔高度从1749.76m 至1685.87m ,形成了约64m 的自然落差。在这片土地上,有着溶洞、竹林、石林以及草坡等多样的自然风光。2.1 规划理念
半山酒店设计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建筑“消隐”,让建筑最大限度的融入地形地貌,比起突出显眼的立面,我们更多的是追求酒店与周边环境的相融。为此,我们采用了以下设计原则:一是采用自然材料并提取传统建筑的符号,强化一定本土特色。二是弱化和消隐室内外的边界,让内外空间环境融为一体,打造出具有轻盈感、消隐感的建筑。三是遵循“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通过对四种客房单体户型和两种茶室户型组合,形成七个不同功能的组团。2.2 规划分析
通过对现有条件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对将用地划分为半山酒店客房区域、配套服务区域以及不适合开发建设的区域(图3)。图3 功能板块分析
3 刺树丫口半山酒店——建筑篇
3.1 酒店客房区
在这片富有阿数瑟文化特色的装配式体验屋中,共设有七个主题各异的居住组团。这21栋酒店客房及3栋茶室巧妙地顺应地形,错落分布,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干扰,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和谐共生。每栋建筑、每个房间都拥有绝佳的观景角度,无论是欣赏日出的壮丽,还是眺望云海的变幻,亦或是两国边境的独特风光,都能一览无余,为游客带来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和身心享受(图4~图6)。图4 酒店组团立面
图5 酒店区效果图
图6 实景图
3.1.1 装配式技术利用
在本次设计中,我们面临着刺树丫口山地环境所带来的独特挑战,这些挑战对山地酒店的设计和落地性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也正是因为各种因素的制约,让我们萌生了以装配式技术来为主的设计构思。首先,地形的复杂性和地势的陡峭性要求我们在设计和施工装配式建筑时,必须充分考虑地形因素,以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与自然环境和谐融合。在坡度较大的区域,我们加强了建筑基础的设计和加固。其次,刺树丫口的气候条件,特别是气温的快速变化和较大的风力,对材料选择和施工方式提出了特定要求。我们选择了具有良好保温和防风性能的外墙材料,以确保建筑的舒适性和耐久性。再者,由于刺树丫口地势较高,从南伞镇到酒店区的道路条件复杂,这对施工过程中的材料运输和现场施工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采用了整体式一体化施工方式,将客房单元和茶室在工厂完成从设计到装修的全过程,然后整体运输到现场进行吊装。此外,我们还利用智能化技术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以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和精度。最后,装配式建筑的环保特性是其在山地环境中备受推崇的原因之一。与传统建筑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显著减少了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生,符合中国当前对绿色、低碳建筑发展的要求。在刺树丫口半山酒店的设计中,我们充分考虑了环保因素,采用了可再生材料和节能技术,以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图7~图8)。图7 装配式吊装
图8 酒店单体外观
3.1.2 内装陈设及机电一体化
本次装配式半山酒店的设计特色还在于内部装修与陈设装饰以及机电设备一体化设计。客房装修均为五星级客房标准,内部使用环保、耐用的材料,既满足酒店的长期使用需求,又能为客人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暖调的原木色家具与深色金属搭配,充满神秘的艺术气息;根据不同的客房主题,精心挑选各式艺术品和装饰品,增加酒店的艺术氛围。通过机电设备一体化设计,将水电、空调、照明、遮阳等系统进行无缝集成,实现一体化运行,智能化管理系统优化酒店的环境质量,提升客户的住宿体验(图9)。图9 酒店客房内部
3.2 酒店配套功能设计分析
配套服务区域涵盖了游客接待中心、阿数瑟餐厅、停车场、游泳池以及为酒店区域提供便利的电动车辆站点(图10)。图10 景观与泳池
3.2.1 游客接待中心
游客接待中心坐落在自然景观丰富的区域,竹林与小石林相映成趣。设计秉承“生于自然,融入自然,保护自然”的核心理念,对原生态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提炼与创新,而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致力于让民族特色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以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游客们乘坐电瓶车抵达竹隐里落客点,步行穿过宁静的竹林小径,来到隐匿于竹林之中的接待中心。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到办理入住的便捷服务。随后,他们将乘坐观光电梯,深入到天然地下溶洞之中。穿过溶洞,眼前豁然开朗,一片世外桃源般的景象展现在眼前,云雾缭绕,宛若仙境。在前往客房的途中,游客需经过曲折幽深的小径,这一设计巧妙地利用了自然环境来营造酒店的环境景观,同时确保了每间客房的私密性和独特体验(图11)。图11 游客服务中心
3.2.2 阿数瑟餐厅
一个超越传统餐饮体验的场所,它不仅仅是一个品尝阿数瑟文化美食的餐厅,更是一个充满景观魅力的体验空间。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观景位置,让每一位游客在享受地道美食的同时,也能饱览变幻莫测的云海和天空。随着夜幕的降临,餐厅的景观体验达到了另一个高潮。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远处星光闪烁的边境夜景,体验“一寨两国”的独特风情。星光与夜色交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4 景观营造
4.1 整体景观
遵循了“顺应自然”的原则,旨在创造一种与自然无缝融合的美学体验。我们的设计不仅融入了自然环境,更深入挖掘了当地的文化根源,以展现其独特的原生肌理。我们的设计策略是:1)尊重自然:设计充分考虑了自然环境的原始风貌,力求在不破坏自然景观的前提下,创造出和谐共存的空间。2)本土化设计:深入研究了当地的文化和历史,运用竹子、岩石等当地材料,确保设计能够真实反映当地的特色和精神。3)原生肌理:在设计中,注重保留和展示土地的原生特征,让景观设计成为自然和文化交织的载体。4)在地文化展示:通过景观设计来讲述当地的故事,展示在地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这样的设计原则,希望能够为游客提供一个既能够体验自然之美,又能够深入了解和感受当地文化的环境(图12、图13)。图12 石林与建筑
图13 酒店区夜景一眼看两国
4.2 居住组团
本次居住这组团的景观设计灵感源自镇康多元的民族文化,精心打造了石涧傣韵、雾坡彝风、泉隐佤境、朝露苗影、晨曦德昂、风鸣拉祜、花语傈僳七个独特的主题区域,每个区域都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为背景。5 结语
本项目不仅展示了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如何巧妙利用地形高差进行合理规划布局使建筑隐于自然,更体现了装配式建筑技术在现代酒店设计中的高效应用。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刺树丫口半山酒店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建设理念,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既能体验自然之美,欣赏一眼看两国之景,又能深入了解和感受当地文化的平台。从装配式建筑的环保特性到景观设计的在地文化展示,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我们对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随着酒店的建成并运营,我们期待它能够成为镇康县乃至云南省的一张新名片,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这一独特的边境风情,同时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做出积极贡献。【作者信息】
罗宇莉,昆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
宋长琨,昆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申 华,昆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刘 斌,昆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建筑论坛 | Architectural Forum理论与实践 | Theories and Practice城市规划及园林景观 | City Planning & Garden and Landscape建筑师随笔 | Essays of Architects传统名城名镇名村探源 |Traditional City,Town and Village优秀青年建筑师| Outstanding Young Architects in Yunnan建筑影·画 |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and Painting建筑结构技术 | Building Structural Technology基坑支护及边坡工程 | Foundation Pit Supporting and Slope Engineering建筑设备技术 | Building Equipment Technology建筑电气设计 | Building Electrical Design市政工程 | Municipal Engineering工程咨询与经济 | Engineering Consulting and Economics工程施工与监理 | Project Construction and Supervision建筑影·画 |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and Pai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