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有文化素养测验,要不要试试?
老李正坐在窗边,沉浸在他新写的故事中。
他笔下的主角是一个勇敢的探险家,经历了无数的奇遇。随着故事的高潮迭起,老李的笔尖在纸上飞舞,直到最后一个句号落下。
他在草稿本最后写到:“这时我认为我最精彩的一部,希望用这个故事,以飨读者。”然后,轻轻地合上草稿本。
他希望每个翻开这本书的人,都能喜欢上自己写的故事,感受到他笔下世界的刺激与精彩。
详解“飨”字
这个字在古汉语中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其本义是乡人相聚宴饮。在《说文》中解释:鄉人飲酒也。从食从鄉(乡的古字)。这个字由“食”和“乡”两部分组成,其中“食”表示与食物有关,“乡”则是一个声旁,同时也有表示地方的含义。
引申义包括设宴款待客人,祭祀神灵或祖先,以及享受某种乐趣或好处。
在古代文献中,“飨”字常用来表示宴会或祭祀神灵的活动,它既包含了饮酒也包括了吃食的意思。
古文献中“飨”与“享”可通假。在现代汉语中,用作祭祀的“享”已开始泛化用在活人身上,因此有“享受”“享用”“享福”等说法,而“飨”字本身已经不常用了。
“飨”字的五行属性是水,通常寓意着自信、睿智和敏锐。这个字给人一种热情好客、乐于分享的感觉。
读音:
这个字的正确读音是xiǎng,声调是第三声。
字源与演变:
这个字起源于甲骨文,其初文是“乡”,古字形像两人相向就食。后来“乡”被赋予其他含义,篆书时加“食”分化出“飨”。小篆的“飨”字在甲骨文、金文的基础上,下方增加了一个“食”部件,构成会意兼形声字。随着汉字简化,成了今天的模样。
文献考证
在古代文献中,“飨”字频繁出现在各种文献和铭文中,
在《诗经》中就有“朋酒斯飨,曰杀羔羊”的描述,这里的“飨”指的是宴饮。
无论是在世的还是已故的人,都可以“用飨”,祭祀先祖神灵,也用“飨”表示。
《礼记·郊特牲》中的“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周代有蜡祭,“蜡”即寻找。周历每年十二月(夏历十月),合聚万物之神请他们尽情享用祭品。
在《三国演义》中就有“遂统甲兵三十万,南巡沛国谯县,大飨先茔”的描述,展现了宴会的盛大。
在现代汉语中,“飨”字的使用已经不如古代那么频繁,仍然保留着古代宴饮和祭祀的含义,它通常用于比较正式或文学性的语境中。最常见的词语是“以飨读者”。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汉字。
“以飨读者”
这个短语的含义是“以此款待、满足读者”,即用好的作品或有价值的内容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它提供给人们精神上的享受,就像美食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一样。
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宋代,那时候的文人雅士,喜欢在文章后面加上这么一句,表示自己的作品是精心烹制的精神大餐。
现在通常用于网络文章、书籍或其他出版物的结尾,尤其是在序言、后记或文章结尾处,表示作者或编者希望所提供的内容能够满足读者的期待,使读者感到满意和愉悦。表达了作者对读者的尊重以及对自身作品的自信。
“飨”字在中华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和历史记忆。它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热情、好客,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点个免费的小赞赞+在看
THANK YOU
点关注 每晚7点半,领略汉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