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有文化素养测验,要不要试试?
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为啥咱们的“家”🏠字下面是个“豕”🐷 呢?
这可不是随便画的,这里面可有大学问!且听我慢慢道来。
详解该字
含义与用法:
在古代,“豕”就是猪。最早是指野猪,后来指被训化了的家猪。它不仅是家畜,还是古人财富的象征。你想,谁家猪🐖多,那可不得了,绝对是村里的土豪!💰
“豕”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中的“豕”字,形象地描绘了一头猪的样子,长嘴、大耳、四蹄,活灵活现。
在《诗经》里就有“豕”字的身影,比如“有豕白蹢,烝涉波矣”,这里的“豕”就是指猪。
明代《洪武正韵》和南宋《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两部书在解释“豕”的时候说:“豕子,豬 ”
《礼记》中提到:
这里的“豕”指的是猪,而“刚鬣”则是对成年猪的专称,特指那些毛鬣刚硬的猪,通常用于祭祀场合。
在《西游记》中,唐僧的二徒弟猪八戒,天蓬元帅戏嫦娥被贬下凡错投猪胎,嘴脸与野猪相似,栖身于福陵山云栈洞,自称“猪刚鬣”。
狼奔豕突
意思是像猪一样乱窜,像狼一样奔跑。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成群的坏人乱冲乱撞,到处骚扰。
它出自明代归庄的《万古愁》:“有几个狼奔豕突的燕和赵,有几个狗屠驴贩的奴和盗。”
读音:
这个字读作“shǐ”,三声。没错,跟“屎”同音,是不一下子就记住了?
“猪”的前世今生
猪最早叫做“豕”(shǐ):甲骨文中已有“豕”字,本表示野猪,是祭祀祖先常见的供品。
野猪驯养后称为“彘”zhì,到了战国时期,“彘”和“豕”开始分化并通译。其中,“彘”指的是被圈养并驯服的野猪;而“豕”则一般指野猪。
先民们根据猪的体型大小将其分为不同的称呼。体型较小的野猪称为“豚”,味道更好,后来成为家猪的祖先。
我们现在常用的“猪”字,最早写作“豬”。战国中期的包山楚简就已经出现了这个字,秦代《睡虎地秦简》和汉印中也都有这个字,东汉的《说文解字》收录了“豬”字。
至于为啥“豕”变成了“豬”? 随着古代生产力的发展,温饱解决了,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雅”人士,大概这些人也觉得这个字的发音(shǐ)有点不雅吧。
如果主人家请客,让客人“食豕”的时候,说“来,食shǐ”,好比现在咱说的“吃shǐ”,这得有多尴尬呀!
不过猪嘛,的确是喜欢在“屎”里爬来爬去,倒是挺形象的。
再后来,豕演变为反犬旁“犭”,于是“猪”字就最终定型了。“豬”和“猪”两个字很长时间同时被使用,现代汉字整理,确定“猪”为正字,“豬”被淘汰。
为什么“家”字下面是个“豕”呢?
“家”这个字,它的上半部分是“宀”,代表的是房子,而下半部分“豕”就是猪的意思。在上古时代,生产力低下,生活没有保障。所以,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房子里有猪就成了家的标志。
猪也是很早被驯化的动物之一,在古人看来,光有栖身之处还不算真正有家,有猪的家,才算富足安定。这就是古人造“家”这个字的依据。
再深入一点,古人豢养牲畜,以猪为最。这是因为猪易养,长得快;勤产仔,繁殖快。古代祭祀用牛、羊、豕三牲,卜辞中就有“牛一羊三豕十”的记载,足见豢养的牲畜之中猪的比例最大,数量最多。
古代家庭是否富有,就看谁家的猪多,你家猪越多,你家就越豪!
这个“家”字下面的“豕”,不仅仅是一个字那么简单,它承载着古人对于家的理解:一个有房子、有财产(猪在当时就是财产的象征)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家。这种对家的认知,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虽然我们现在不再以养猪来衡量家的标准,但家作为避风挡雨、团聚栖息的港湾这一核心意义,始终没变。
在古代,猪是重要的家畜。“猪”作为汉字,其称呼和字的演化经历了从“豕”到“彘”,再到“豚”和“豬”,最终形成了现代的“猪”。
点个免费的小赞赞+在看
THANK YOU
点关注 每晚7点半,领略汉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