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有文化素养测验,要不要试试?
话说 那天晚上,我正和朋友们在公园里散步,突然,一只狗不知从哪儿窜出来,对着我们就是一阵“言语输出”。
那声音,简直能把人耳朵给吵聋了。
朋友们都被吓了一跳,我倒是觉得挺有趣的,这不就是成语“狺狺狂吠”的“现场版”?
详解“狺”字
含义与用法:
在《集韵》中,“狺”被解释为“狺,犬吠声”,即狗叫的声音。它的声音象征性地比喻议论中伤之声喧嚷,形容一些负面的议论,攻击性的言论。
比喻议论中伤之声喧嚷,指攻击性的言论。 这个字的形象和含义都与狗叫和争斗有关,体现了汉字的会意造字特点。
读音:
这个字的普通话读音是“yín”,声调是第二声。犭部,部外笔画7画,总笔画10画。
文献考证:
在《说文解字》中,“狺”被解释为犬吠声。
在《楚辞·九辩》中,有
“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
形容狗狂叫的样子。这表明“狺”字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
在文学作品中,“狺”字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多用于形容狗的叫声,或者比喻恶言相向的场景。
“狺狺狂吠”
这个成语,直译就是狗疯狂地叫。
但你知道,成语这东西,背后总有那么点深意。它比喻那些无理取闹、乱发牢骚的人,就像那只狗一样,不分青红皂白地乱叫一通。
这个成语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不顾事实,一味攻击、谩骂他人的行为。
出处及历史背景:
成语“狺狺狂吠”的出处颇为古老,它源自《楚辞·九辩》中的一句:
“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
这里,“狺狺”被用来形容狗争相吠叫的声音,而“狂吠”则是指狗发狂地叫。
朱熹在《楚辞集注》中解释“狺”为犬争吠声,这为我们理解这个成语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起点 。
想想看,这和我们现在说的“键盘侠”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化背景:
在古代,狗是看家护院的,但有时候也会无故乱叫,让人心烦。“狺狺狂吠”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比喻,它反映了古人对于言辞的重视,反映了古人对于无端指责和攻击性言论的厌恶。
在古代,人们讲究言辞有度,讲究礼仪,言辞被看作是一个人品德和教养的体现。
因此,像“狺狺狂吠”这样带有贬义的成语,实际上是对那些不文明、不理性言论的批评,对于那种无理取闹的行为,是不被接受的。
在1994年央视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王朗,
“一条断脊之犬,安敢在我军面前狺狺狂吠”
这里就用到了这个成语。
使用场合:
一般来讲,当我们遇到那些无理取闹、不讲理的人时,就会用到它。它传达的是一种不满和鄙视的情感。
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的应用就更广泛了。你可能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当有人无端指责别人时,就会有人用“狺狺狂吠”来形容他们。这不仅是一种批评,也是一种警示。
这个成语的背后,其实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缩影。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和理性。
这个成语,其实是古人对于言语行为的一种规范和期待。
言辞应当有理有据,应当文明礼貌,而不是像狗一样只知道一味地狂吠。
点个免费的小赞赞+在看
THANK YOU
点关注 每晚7点半,领略汉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