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休假下了高原回到大北京,猴叔终于得到了充足的氧气。于是,我开始给自己进行“三项充电”:一是给身体充电,夜里补补在高原亏欠的睡眠,白天做点有氧运动,补补心肺功能;二是给大脑充电,和猴儿子一起背英语单词,学初中数学和物理,激活一下受损严重的脑细胞;三是给心灵充电,读点在高原上没耐心读的书,借着读书,思考思考人生。
前两个就不分享啦,继续分享我读的书和读书带来的思考吧。最近读了一本德国的心理学书籍,名叫《躲在蚊子后面的大象》,乍一看是讲情绪控制的,其实是关于自我心理疗愈的,或者说是讲如何看到童年时期饱受压抑和伤害的自己,并和“他”握手言和的。借着读这本书,我也思考了一下自己的情绪问题。
一直以来,猴叔自以为是个情绪稳定度比较高,或者说是情绪控制能力比较强的人。但在读这本《躲在蚊子后面的大象》的时候,我按照书里给的工具分析一下自己,发现更真实的“自己”和我心目中的“自己”有一些差异。更准确地描述我的情绪状况,应该这么说——我是一个很容易“不高兴”,但很少“发脾气”的人,或者说是“不高兴”和“没脾气”(不是“没头脑”)的复合体。
猴叔很容易因为生活中、工作上的一点不如意而情绪起伏,很容易因为事情进展不如意而出现烦恼、焦躁、失望、沮丧的情绪。但我很少会生真气,动肝火,总是能用较短的时间就消化掉自己的脾气,通过压抑情绪来回避潜在的冲突。
按照书中的比喻,引起我们情绪起伏的事情,往往像蚊子一样不起眼的小事儿,而藏在我们心里的不快乐的根源却像是心里上的一头大象。那么说来,出现在我面前的蚊子总是很多,而我要治疗自己总是“不高兴”的缺陷,关键就是找到那头藏在心里的大象。
猴叔心里的大象是什么呢?借助书里的工具,我分析,我主要有两头大象。第一头是“不愿表达自己的诉求,怕给别人带来麻烦”;第二头是“把别人的情绪当成自己的责任”。
第一头大象,其实在中国人,特别是我的同龄人中非常普遍。我说说,你听听,看看你是不是和我一样有这个“心病”啊。按照心理学家的分析,很可能是我们在小的时候经常被家长否定我们自然而然的想法,或要求我们压抑发自内心的诉求。我们传统教育的问题之一,就是把孩子当成“小大人”,要讲礼貌,要讲道理,要适应成人世界的那一套人情事故。大人表扬别人家小孩子都会说:“真懂事儿”、“真乖”、“像个大孩子”等等。成年人普遍不健全的儿童观,给下一代的心底埋下了伏笔:不要轻易表达自己内心的欲望,见到想要的东西不能说“我要”,遇到不想做的事情不能说“我不要”。因为真实的诉求经常被拒绝,所以就形成了不表达自己诉求的防卫机制。没错,我不说出来,就不会被拒绝。
第二头大象,猴叔其实也有一点自我认知。我是一个人际关系动机极强的人,我会特别希望我所在的组织、团队、人群关系和谐,大家其乐融融。以至于我会把这件事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一旦身边的人出现负面情绪,我就会立刻觉得是自己做的不够好,于是就把这种负面情绪映射到自己身上。有人说这叫“过度共情”,也有人说这是“边界感不清晰”。猴叔其实经常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心里闪过一句歌词——Don’t carry the world upon your shoulders。“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如果别人不如意,也要揽过来放在自己心上,那“蚊子”可不是太多了嘛。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位高人对话。读一本心理学的好书,就像是和自己的内心对话。发现更多的自己,总是一件能让我们快乐的事情。这本《躲在蚊子后面的大象》,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作者不只是讲明白了心理学的道理,还给出了很多量表和清单,帮助读者借助这些工具进行自我分析和诊断。打个比方,就好像是不只给了你一张地图,还给你提供沿途导航,告诉你在哪儿拐弯,在哪儿上主路。一步步跟着作者的导航走到终点,你会发现,原来这里就是你的心灵“动物园”里面的“大象房”。
这是一本一定要动笔来读的书,边读故事,边把自己心里的那几头“大象”找出来,画出来,看清楚。《躲在蚊子后面的大象》,[德]恩斯特弗里德·哈尼希、爱娃·温德勒著,[奥]杨丽、李鸥译,磨铁2024年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