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大越难搞,不听我们的话,就喜欢和大人抬杠……”
“他现在一肚子歪理,我说他一句,他有一百个理由等着我呢……”
“不听你说话,拒绝交流,给你个耳朵就跟给你好大面子似的……”
“不听家长的,也不听老师的,就听那些网红主播的……”
如果你家有个青春期的小少年,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烦恼?如果你也感觉到,和渐渐长大的孩子沟通,成为了一个新的挑战,需要开启新一轮难度升级、模式翻新的斗智斗勇了,你有没有反思过,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猴叔说,我们难以说服青春期的孩子,这件事背后的根源,和我们在上网时喜欢刷那些毫无营养的流量贴,我们在健康、养生等方面容易上那些“专家”的当,我们看着网红主播就会冲动买下他们带货的产品,我们在买房炒股的时候容易随大流,甚至我们还有可能不小心落入不法分子的电信诈骗或非法集资的陷阱……背后的原因是一回事——我们都缺乏一种能力,一种不在意任何身份,滤掉所有背景,在公开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
仔细想想,从小到大,有多少场合是让我们和别人平等自由地说理的?小时候大人和我们说理吗,还是经常用父母的权威亚服我们呢;上学时老师和我们说理吗,还是让我们在生活上无条件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学习上背下来书上的标准答案呢;工作后领导和我们说理吗,还是单位用KPI驱动员工,员工用脚投票选择老板呢;平时接触的大众传媒和我们说理吗,还是一半是宣传,一半是商业广告呢。本来我们上学时学习的很多课程,比如数学、语文、历史、道法、物理,里面都包含着逻辑思维的方法和以理服人的智慧,但层层选拔的标化考试,扭曲了我们的学习过程,最后漂亮的成绩拿到了,学科里的精神内核却被忽略了。
这就是我们不会说理的原因。想想我们的孩子,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比我们那时好了多少呢?比如,孩子小时候,我们有没有平等的对待他,给他表达意见的空间,用道理去说服他呢?如果我们习惯于用父母的权威压制孩子,现在他长大了,个子高了,见识广了,他当然要反对这个权威。这个时候,不会说理的我们,碰上不想和我们说理的孩子,当然就会形成无法化解的矛盾了。
青春期这点小冲突,在大多数孩子身上还不算大麻烦。缺乏说理能力的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就会遇到比家庭中更大的困难。比如,他们很容易在认知上“短路”,也就是习惯性地省略自己收集信息,甄别信息,加工整理信息,逻辑分析并形成观点的过程,而是选择抄近道儿,直接把现成的结论拿过来,放到自己的信念体系里。比如最常见的几种“近道儿”:大家都这么说,所以是真的;电视上(报纸上)这么说,所以是真的;专家这么说,所以是真的;我身边的某某人(我信任的人)这么说,所以是真的。
认知上喜欢“抄近道儿”的同时,我们在价值判断上也会掉进几个“陷阱”:符合我的利益诉求的,我就接受;符合我的情感诉求的,我就接受;符合我的安全感或从众心理诉求的,我就接受。掉进这些陷阱里,我们的价值判断就会出现原则性的误差,比如遇到电信诈骗和非法融资时,容易见利而不见害;在工作中意气用事,很难与关系不好或自己不认可的人进行合作;在投资或消费上盲目跟风,被资本当韭菜割……
提升每个人的说理能力,并不是要把自己训练成“ETC”(见杠就抬),而是帮我们重新找回独立思考的过程和以理服人的能力。具备了“说理”的思维方式和沟通习惯,至少可以给我们带来这些益处:提升认知能力,帮助我们明辨是非;提高我们推销自己思想的能力,帮助我们提升个人影响力,不论是在家庭以内还是在工作方面;在沟通交流中建立人际对话的良好环境,从而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于我们这些“饱经沧桑”的成年人,修炼说理能力,首先要做的不是加法,而是先做减法。少一些人情世故,少一些套路,少一些厚黑学,自然就会给公平公开的道理留出空间,慢慢地我们都会习惯平等对话,开放讨论,以理服人。
对于孩子们,我们一方面要做好榜样,当一个会跟孩子讲道理,愿听孩子讲道理的明白家长。另一方面,我们更希望说理教育能进入校园。比如设立说理课或说理写作课,在适当的年级开设逻辑学课程,在各门课程中推广互动式、研究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模式,给学生发表观点和平等交流的机会。
最后,回到正题,启发猴叔思考“说理”问题的,其实是一本书,猴叔也特别想把这本书推荐给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朋友们。《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作者徐贲,中信出版社201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