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常的故事
前两天,在朋友圈里看到桃花源基金会正在招募志愿者的帖子,猴叔回想起2019年的未蓝生态研学营。我们带着一大群孩子,在桃花源的黄山九龙峰自然保护区里,开心地探索玩耍。孩子们在保护区的大山里认识各种植物,辨识动物的脚印和粪便,聆听各种鸟类的叫声,在水源地安装红外相机,在清澈的溪水里打水仗……
九龙峰保护区巡护队的队长姓常,是个五十来岁的大叔。他给孩子讲了自己的故事:年轻的时候,山里最大的产业就是林业,不是种树,而是伐木。当时的人们相信,砍更多的树,就是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为了砍树,他们修了进山的公路,在半山腰修了水库和小水电站。老常说,他亲手砍倒的两人合抱的几百年的老树,不下大几十棵,他还亲眼目睹了黄山最后一头野生金钱豹的死亡。
后来,人们的观念变了,山里建设了保护区,老常才明白年轻时对大自然做了多少孽。他应聘加入了保护区的巡护队,决心要用自己的双脚、双手来呵护这片残损的大自然。
老常带孩子们安装红外相机
老黑的故事
第二个故事,年代更为久远。上大学的时候,猴叔参加了北大生科院潘文石教授组织的一个生态研学营。在广西崇左的白头叶猴保护基地待了一个冬天,每天跟着潘老师的学生翻山跃岭找猴子。
当地主要的地形就是平地环抱着喀斯特石山。山上栖息着一种珍稀的动物——白头叶猴。平整的土地都被开垦出来种甘蔗了,农民们还要爬到山上去采药,砍柴,下套子打野味。从前人们不懂得保护野生动物,误以为猴子的骨头能入药,就有人半夜爬上石山,用大网罩住猴子洞,往洞里扔鞭炮。受惊的猴子跑出来坠入网中,一个猴群一夜之间就被一网打尽了。
潘老师的团队到来以后,一方面教育村民爱护生态环境,一方面帮助村民建沼气池,卖农作物,让他们能以生态友好的方式脱贫致富。渐渐地,村民改变了观念,也和基地的科学家们成了一家人。有位村民(我不记得他的名字,印象中他皮肤挺黑的,就叫老黑吧)和基地的师生成了好朋友,三天两头过来串门,有什么活就帮助干干,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也会给基地送点儿过来。
广西的冬天温暖潮湿,保护基地的房屋就建在茂密的雨林里,飞鸟爬虫都是基地的常客,有时冬眠睡醒了的蛇还会来基地里找东西吃。一天,老黑拎着一个东西跑来基地。我们一看,竟然是一条一米多长的蟒蛇。老黑说:这家伙自己溜进他家赖着不走了,他不知道怎么办,干脆拎过来交给基地的老师们,看看是研究研究还是放生。潘老师说:老黑受了基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知道保护和研究动物了,要是搁过去,他要不就卖了挣钱,要不就自己泡药酒了。
李爷爷的故事
李爷爷年轻时是秦岭远近闻名的好猎手。有一年遭灾,庄稼颗粒无收。村民们为了自救,开展了“大狩猎”运动。所有猎手一齐出动,围住几座山头,像篦头发一样,把所有的活物搜罗一遍。其中,野生猕猴就是重要的目标。
李爷爷盯上一只带着一大一小两个幼崽的母猴,追它追到无路可逃。母猴看到眼前的猎人和猎枪,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了。它用凄婉的眼神看着李爷爷,仿佛是请求容它一会儿工夫。它默默地给两个幼崽喂了几口奶,然后转过身面对枪口,双手捂住眼睛,低下头,意思是:你开枪吧。
李爷爷震惊了,眼前哪里是一只猴子,这分明就是一个绝望的母亲啊!李爷爷放下枪,在原地坐了整整一宿。天亮时,面对初生的太阳,李爷爷在心里发誓:这辈子再也不打猎了。
后来,李爷爷成了山沟里金丝猴群的好朋友。每年冬天,猴群觅食困难、青黄不接的时候,他都带些蔬菜和杂粮去给猴子们救急。他认识猴群里的每一位:沉稳的首领老曹、冒失的曹二、活泼的曹三……当村里开发山沟旅游项目时,李爷爷还制止了围捕猴群供游人观赏的错误行为。
前两个故事,都是猴叔的亲眼见证。第三个故事,来自猴叔最近读到的叶广芩“动物与孩子”系列小说之一——《猴子老曹》。。这个老猎手转变为护猴人的故事,据叶广芩所说,也是取材自真人真事。叶老在书的结尾写到:“人不是万物之灵,任何生命都是有感觉的,是值得尊重的……我们不妨跟大自然的万物置换一下位置,把自己设想为一头羚牛、一只猴子、一片树叶、一滴清泉,多一种视角看世界,世界就会变得特别奇妙,我们的人生也会变得无比丰富厚重。”
《猴子老曹》,作者叶广岑,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23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