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卢克文:我是怎么从一个小山村的孩子走进大学教室的???

文摘   2025-01-29 21:25   山东  

和卢克文一样,80年代初,我出生在北方的一个山村。一个拥有六百五十多年历史的默默无闻的小山村。

当时国家在缓慢的发展,我们这一代人,和前人并没有什么差别。相比60后,还真没饿肚子。但要说享福,因为当时的物质条件,也真没享多少福,虽然所有的农活都干过,物资比较贫乏,娱乐项目也是比较单一,但是从0到1,开始有电视、有卫星电视、有好几个台的卫星电视、有电话等等,都是人生中的大事。到2025年1月29,我们这代人经历了所有新中国发展的每一个新奇的节点,比较幸运,急速的变化导致很多人可能因此产生心理问题,因为我们的国家发展太快了,还没有做好心理建设,就又产生了新的激动人心的变化。换句话说,欲望起来了,能力还不够。

农村人是真苦。收麦子、拔花生、刨玉米,锄草,各种秋收和春种,劳动强度都很大,都很累。唯一欣慰的就是冬天活少点,可以多玩。

城里人是想象不出那种苦的,说不锻炼人是假的。估计这些经历都刻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骨子里,熏陶出爱惜粮食,省吃俭用等各种优秀品质。

那时候没有职业规划,信息也不灵通,只有埋头读书。因为妈妈说农村人只有好好读书才有出路,读到哪供到哪,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上学。

小学距离我家倒是不远,我的小学初中求学经历百分之八十都是让我开心的,这也是我性格开朗乐天派的原因之一。

小学五六年级我们那时候叫完小,学校是不提供午餐的,中午带饭一起吃饭的经历也很美好。现在看来那时候可能有点苦,但是大家都一样,能吃苦,知足常乐。

初中时,家里人想办法让我去了县城读书,各种条件好了一大截。也是很开心。

和卢克文的老师一样,那时候的初中高中老师都是揍人的,真打啊。但绝大多数时候是揍违反课堂纪律的问题学生,现在看看,那些学生不揍真不行。

那时候老师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你们好好学习,长大了之后建设祖国,到时候家家都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当时都是听起来挺有盼头,哪知道现在发展的这么好,这么快。根本想不到未来的20多年,这个国家会发生多么天翻地覆的变化。

2024年12月22日,沈飞第六代战斗机首飞成功。

2024年12月26日,成飞第六代战斗机首飞成功。

2024年12月27日,中国076电磁弹射两栖攻击舰下水。

同日,西飞基于运20B平台的预警3000型预警机首飞成功。

仿佛是为了争夺年终奖一般,一向遮遮掩掩的中国军工企业彻底不讲武德了,一口气把这么多足以改变世界格局的家伙事全扔出来了!

相信很多人也和我一样产生了一个疑问:

为啥中国好像发生了科技大爆炸一样,在短短这么几年里,出现如此多的科研成果?

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疑问,是有现实基础的。

我们回忆一下,仅仅10年之前,中国人的手机还是苹果三星,大街上跑的还都是外国品牌汽车,国产车发动机不行,变速箱不行……总之问题很多很多。

高中bp机,大学家家户户按座机,大四小灵通,2005年左右开始人手一部手机,2008年奥运会。2009年移动飞信,2013年左右qq群,微信等开始诞生。这一代的我们坐高铁一样的经历了各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还有高铁。那时候没有动车,没有高铁,从南京读研回烟台老家,站着绿皮车九个小时到济南,再倒车。。。痛苦无比。。。

但是似乎没过几年,中国的科技成果就如同井喷一样,爆发出来,令人应接不暇。

比如天宫空间站,比如嫦娥五、六号登月返回,比如C919大飞机,比如福建舰,比如六代机,更不要说国产车,感觉没咋经过技术积淀呢,就突然超过百年车企了......

其实中国科技这些年取得巨大成就,没有什么神秘的,无非也就是厚积薄发、时间到了而已。

我们回忆一下,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了什么?有人说是蒸汽机,有人说是纺纱机,也有人说是火车,但其实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不起眼但却又最重要的——

现代教育。

工业革命之前的中世纪,绝大部分人生活在农村,而城市只是起到一个贸易中心的作用,普罗大众没有学习的需求和必要,教育只是少数贵族拿来装逼的手段。

而工业革命之后,社会形态趋向工业化,为了服务于工业化,各种学校应运而生,并随着技术积累的不断增加,慢慢地精细化和专业化,并最终演变为现代教育体系。

正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催生了现代教育,西方世界在长达200年的时间里,培养出了海量的理工科人才,并在之后短短的几十年中,迎来了第一次科技爆炸。

我们梳理一下奠定现代化生活基础的一系列爆发式的发明创造,像印刷机、负压呼吸机、硝化甘油炸药、自励式直流发电机、热水器、塑料、摄影胶片、冷冻机、发报机、电话机、留声机、白炽灯、电风扇、电车、内燃机、人造纤维、轮胎、制表机、电影机、广播、录音机、飞机等等,都发生在1860-1910年代之间。

可以说,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教育积累,才奠定了这次“科技爆发”的基础。

而中国的科技爆发之路,其实也是这个路子。

建国之初,虽然中国通过“简单粗暴”的扫盲运动解决了新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的问题,但这种“速成法”培养起来的识字人口,没有经过体系的教育,根本解决不了科研的问题。

在面临封锁和国家安全军事压力的情况下,科研只能“保重点”,其他慢慢来。

一直到1986年,中国才第一次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开始成体系培养现代人才。

我们算一下,一个孩子赶上了1986年的“九年义务教育”,那等他该考大学,也差不多到了98、99年了。

1999年发生了什么?高校扩招政策正式出炉。(我也是赶上了这波福利,进入了大学学习)

那一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增长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4%。

扩招这个政策,当时是有很大争议的,很多人都认为扩招会带来学历贬值,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大学生难就业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我们实事求是地说,扩招对中国科技进步的影响是巨大的。

按照一般规律,赶上第一拨扩招的人,现在差不多40多岁,如果从事科研之路的话,差不多35岁-40岁能提教授,再搞几年项目,现在也正是项目出成果的时候了。

如果我们看看中国一些关键项目的科研团队就会发现,整体年龄惊人地年轻!

中国天眼FAST团队,平均年龄35岁;嫦娥六号科研团队,平均年龄为32岁;北斗卫星团队,平均年龄36岁;2023年的院士评选中,40多岁的院士,已经成了主流……

就这样,一批批理工科人才像流水线一样诞生,开始大量填充各行各业的岗位(特别是研发岗位),让中国第一次拥有了在规模上能够匹敌发达国家的研发群体。

这种海量穷举的模式,能不能诞生爱因斯坦那种天才不好说,但最起码,工程师是管够的。

在这个体系中,最顶尖的莫过于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共873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共978人,加起来有小2000人。

次之是各级的教授,这些人虽然没有院士头衔,但科研能力大部分也是杠杠的,这类人才中国有24万多,是若干个科研课题的负责人。

再次是具备科研能力的硕博研究生,博士有61万人,硕士有1100多万人,他们都是各个科研项目的主力军。

最下面是4700万接受了本科教育的本科生,这些本科生虽然科研能力差一些,但他们能看懂图纸,能落实科研思路,更能动手操作,而且偶尔还出现个别“点子王”,“蒙”出点有意思的东西。

就算100个人里面出一个“点子王”,4700万本科生里面的“点子王”有多少?

20年的时间里,中国积累了几千万的工程师和理工专业人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科研人才体系,这个体系大到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去覆盖每一个有前景的科技领域。

你看,中国在用工业化规模生产的思路,去搞科研。

搞到现在,中国虽然足球人口少得可怜,但科研人口却是妥妥的世界第一,比全世界其他国家加起来还多好几倍!

科研人口爆炸很显然会带来内卷,只需要每年20万的工资,各个科研院所就会得到一大波985/211培养的顶尖人才加班熬夜做研究,私企里的研究人员为了KPI也不得不996地干活。

卷的人确实很痛苦,但卷的成果又的确让人很爽。

更关键的是,中国有足够大的制造业,容纳这些科研人才。

中国有一系列评比评选机制,来筛选这些科研人才。

中国有国家引导的一系列科研体系,来组织这些科研人才。

中国还有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以技术入股来激励这些科研人才。

如此好的环境,不发生科技大爆炸,才是怪事呢。

搞科研的人多了,量变是会引发质变的。

科技树这个东西,并不是一棵线性的树,而是像一个密密麻麻的立体网络,各个分叉互相纠缠互相联通,又互为必要条件。

比如你要造辆车,要先进行产品设计,然后进行零件的2D图纸和3D数据制作,电子元器件选用,然后冲压焊接、吹风洞、测试、设计定型,然后再搞工装夹具的方案设计、模具可行性分析、涂装、总装等等,这才能造出一辆车来。

这些技术再往上,你需要打通合金钢、碳素钢、铸铁合金、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的整个通路,需要搞定自动焊机和大型压铸机,需要拥有风洞,需要有电子芯片设计能力,以及化工漆料的研发能力等等。

这些技术,涉及上百个门类,每个门类还有数百个前置科技点,缺了哪个都不成。

而中国,就是靠着这几千万人,默默啃下了数以百万计的前置科技,用密密麻麻的科技节点织成了一张科技大网,最终才迎来了如今的成果大爆发。

别的不说,单说一个科研论文数量,就足以碾压全世界。

2023年,全世界共有384种国际科技期刊入选世界各学科代表性科技期刊,发表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35.25万篇。

其中,中国发表的论文有11.85万篇,占世界总量的33.6%,全世界第一。

当然,现在很多人都吐槽“水论文”,那我们不妨看另一个指标:论文被引用数。

简单来说,你的论文质量高,给别人的启发大,引用你论文的人多,你的论文被引用数就越高。

那么2023年中国论文被引用数是多少呢?81.89万次,同样排在世界第一位。

除此之外,从论文类别来看,中国在计算机科学与数学、化学、材料科学、工学4个领域排在首位。而美国则在物理学、环境与地球科学、基础生命科学、临床医学4个领域排在第一。

法国《费加罗报》报道,在被视为未来数年至关重要的44个创新领域中,中国已在国防、航天、机器人、能源,以及环境、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先进材料和量子技术等37个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2022年中国发明专利的数量为798400项,美国是322970项,也就是说中国是美国的2.47倍。

法媒感叹:现在的中国科技行业,就像寒武纪时代的物种大爆发一样可怕。

如此多的科研成果也就决定了,无论中国想造什么,基本都能很快攻克相关技术,推出成品,而不会因为某个子系统的卡壳而最终流产,就像小米造车三年而成,苹果造车十年不成一样。

在2018年,《科技日报》曾详细列出中国在科技领域面临的35项关键核心技术挑战。

6年过去,中国已经完全突破了其中的28项,其中5项世界领先。另有6项可小规模量产,未突破的仅剩光刻机一项,但也指日可待。

所以,哪有什么技术井喷?哪有什么科技爆炸?

我们看到的只是长征的胜利,而胜利的背后呢?

是中国政府几十年的一脉相承的顶层设计。

是中国“再穷不能穷教育”砸锅卖铁的投入。

是中国人在血汗工厂用“七亿件衬衫”换来的科研资金。

是中国数千万顶着嘲讽戏谑却依然在自我加压、攀爬峭壁的“小镇做题家”们的——

青春。

当然,搞科研,闭门造车是不行的,国际交流也很重要。毕竟,国际上最权威的科技期刊,很多都是国外的。

不过,过去的国际交流,以中国科学家去外国为主。

很多人曾怒斥他们“不爱国”,但似乎也没办法过于苛责,毕竟在很长一段时间,国外的实验室和设备更先进,国外的科研经费更充足,国外的待遇更好。

一个科学家,没设备做实验,难道让他蹉跎青春等设备吗?

但是现在呢?情况似乎变了,变成外国专家纷纷往中国跑了!

中国科学院的那154位外籍院士就不说了,光说在中国从事课题研究的外国科学家,也有上万名,其中就包括中村修二这样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阵列计算成像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专家大卫·琼斯·布拉迪、数学家洛朗·拉福格在内的欧美顶级学者。

为啥他们要往中国跑?

首要因素,还是在于科研投入,说白了就是钱。

科研是个很费钱的行当,有钱未必能出成果,但没钱,一定出不了成果。

动辄要几十亿美元造粒子加速器的高能物理实验室就不说了,就算普通的生化环材一些耗材,动辄卖上万块的试剂简直太常见了!

为啥世界上发论文的国家排名和GDP排名高度重合?很简单!穷的国家,有几个钱搞科研?

以世界公认的科研投入指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来说吧。

从目前来看,美国一直是科研总投入最大的国家,2000年,美国的R&D经费是2773亿美元,中国只有100多亿美元,美国是中国20多倍。

2023年美国R&D经费是7132亿美元,而中国是约4700亿美元(33278亿人民币)。

虽然美国科研投入仍然超过中国,但问题在于,不能只看总额,还要看购买力的。如果按平价购买力来算,中国可以用比美国少的钱,得到比美国更大的科研成果。

举个例子,现在外网最火的大模型,不是GPT-4o也不是Claude 3.5,而是来自中国的DeepSeek-V3,参数量达6710亿,而训练成本,只用了278.8万H800 GPU小时,是国外同类大模型的1%!

所以,相比去欧美搞科研,来中国搞科研更有性价比,而且只要技术过硬,中国也舍得给钱。

日本有个奇葩制度叫“选择集中”,本意是集中力量干大事。但问题在于,这个“集中权”被学阀把持得很厉害,动不动就砍别人预算,搞来搞去,没学术追求的研究人员干脆去打工了,有学术追求的就往国外跑。

不少日本专家来了中国之后,都不禁学会了李云龙的口头禅:老子一辈子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其次,是因为信任。

曾几何时,中国顶尖的留学生和科学家纷纷出国,为西方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他们却始终得不到信任。

生活上不顺,科研上又被另眼相待,谁愿意再待下去?所以自2018年后,离开美国的华人科学家增加了75%。

这些华人科学家,大部分都回到了中国,其中不乏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马毅、华裔癌症科学家孙少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生物学家王存玉等等大牛,甚至连中国最缺的芯片人才,都回来不少。

比如,最有希望突破中国高制程芯片制造设备的中微公司的董事长尹志尧就曾透露:“硅谷有不少先进设备,但你真正看这些设备是谁在做的呢?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中国留学生干起来的。好在是其中的大部分人已经回国了。”

如今,中微公司已经成了中国半导体设备的领先企业。

美国这种怀疑一切的“调查”,看似在“维护国家安全”,但结果,只会促成更多华裔科学家回流中国。

就像,当年的钱学森一样。

第三,是科研环境。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今年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的获奖者就会发现,除了回国的华裔科学家,还有很多“洋面孔”。

回国的专家以华裔为主,我们用民族大义来感召,他们回国很容易理解。

但是这些“洋专家”为什么来中国?

这些“洋专家”,一部分是苏联解体后,中国通过“双引”计划引进而来的。而另一部分也是最新的一部分,是被国外的科研环境给逼回来的。

没错,国外的科研环境,已经难以放下一张平静的实验台了。

举个例子:丹尼尔·波维。

今年小米SU7很火,经常有人炫技一般说出一溜串指令让小爱同学去识别,而小爱同学每次都是精准识别并回应,除了不答应打开安全气囊之外,其他的要求都能满足。

而这背后,就是丹尼尔·波维。

丹尼尔·波维是语音识别工具包Kaldi的主要设计者和维护者,无论是苹果的Siri还是小米的小爱同学,都用了他的技术。

本来,丹尼尔·波维在约翰霍普金斯干得好好的,但2019年的一次游行,彻底断绝了他的科研之路。

2019年4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白左学生发起了一场反对“迫害移民”的游行。要说这种游行在美国校园其实很常见,但这次不一样,因为学校拒绝妥协,游行学生把科研楼给封了。

而丹尼尔·波维的实验室,就在科研楼里。

丹尼尔·波维没啥政治倾向,只想老老实实搞研究,所以也没多想,找了个钳子就把学生们上的锁给砸了。

但这样一来,可算是捅了马蜂窝了,丹尼尔·波维被扣了个“种族歧视”的大帽子,无数人网暴他,还给学校校董写信,投诉丹尼尔·波维。

最终,丹尼尔·波维以莫须有的“危害学生安全”为由被解雇。

丹尼尔·波维事后找了一圈工作,都被要求先道歉再入职。

结果这一要求把丹尼尔·波维给惹恼了,我又没错,干嘛要我道歉?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投八路!

于是,丹尼尔·波维收拾行李,来到了中国,加盟小米,也就有了如今小爱同学的亮眼表现。

被西方政治正确逼到中国的外国科学家,其实有很多,比如被动物保护组织逼到中国的脑外科专家洛戈塞蒂斯等等。

很多中国人意识不到的是,相比被政治正确搞得乌烟瘴气的外国科研圈子,社会生活简单、科研环境单纯、资金投入丰厚的中国,已经算是非常难得的科研圣地了。


有一种竹子叫毛竹,这种毛竹很有意思,笋尖破土而出后,一年、两年、三年、四年,四年的时间,竹子生长的高度仅仅有3厘米,缓慢到几乎看不见它在生长。

但是到了第五个年头,毛竹就会以30厘米的速度生长拔高,只要一个半月的时间,就能长到15米高!

所以我们就会有个感觉,整个山上昨天还光秃秃呢,今天就突然涌现出了一片片郁郁葱葱、又高又粗的竹林,根根都是有用之才!

其实,前四年毛竹不是不长,而是在扎根,在地表不显山不露水的时候,毛竹的根系已经延伸了数百平米,为接下来的爆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科技,也是如此。

1949年10月1日那一天,中国播下了一颗种子,此后的70年时间,中国都在慢慢扎根。

抗美援朝立国之战与苏联工业项目转移。

土地改革与剿匪。

扫盲运动与赤脚医生下乡。

改革开放与科教兴国。

九年义务教育与扩招。

“双引工程”与“千人计划”。

《863计划》到《中国制造2025》。

……

中国就这么一步一步,默默修炼内功,静待神功大成、开宗立派、涤荡邪魔。

现在那些“爆发”,其实只是开胃菜,因为严格来说,这些项目都是五六年前甚至十年前立项的成果,已经不够先进,可以展示。

我们现在吃的果子,是十年前种下的,那这十年我们有没有栽果树?栽了多少果树?栽了多少品种的果树?

你猜?

这个世界,终究是物质的,物质决定一切。

中国现在处于人类工业巅峰、电力资源巅峰、受教育人口巅峰,除了足球,还有什么中国人实现不了的?

眼前的困难,不算什么。

向前看,中国人!

感谢卢克文的这篇文章《从六代机到076,中国科技怎么突然爆发了?》,资料调研的很详实。让我从时代背景方面了解了更多的自己的个人发展背景。自己的发展离不开祖国的发展,从内心感谢我们勤劳善良聪慧的中国人民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带个我们每个人个体家庭的幸福快乐。相比之前的祖先们,我们提前一百年享受了国家忍辱负重发展强大后的红利,自己只有踏踏实实工作,争取在有生之年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才对得起自己一个中国公民的身份。加油吧,一个独立思考的中国青年。

致自己。


【马克思说】大学生的本质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追求是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对人的深刻理解,超越了传统哲学,在对人的理解问题上,也实现了从抽象的、一般的人到现实的、具体的人的转变使人的解放具有丰富的内容这些深刻的认识,同样适用于大学生

01 大学生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相比于抽象讨论大学生的本质,马克思更愿意讨论现实社会中的大学生的存在状态。应该从人的本质出发讨论大学生,还是从现实生活出发讨论大学生,这是马克思青年时期颇为纠结的问题。直到1845年,马克思确立了面向社会历史的新哲学,这个问题才豁然开朗。

1845年的春天,马克思写下了一句传世名言:

大学生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要注意的是,马克思并不是要给大学生的本质下一个定义,而是指出了理解大学生的本质的思路和方法。

理解这个命题,就不能把大学生理解为具有先验不变的本质,而要看到大学生实际上是历史发展的结果科技时代需要科技人才,社会主义高级阶段需要综合素质非常高的人才。无论是从生物层面强调大学生的欲望和冲动,还是从意识层面强调大学生的理性,都容易把一种永恒不变的本质加诸大学生。但是,所谓大学生的本质,并不是历史发展的起点,而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的。

大学生理解为抽象的个体,与现代市民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以物理学中“原子”的方式理解个人,对应着商品经济的普遍化。而从社会关系中理解大学生,则意味着大学生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只有改变世界、改变社会关系,才能丰富大学生的本质,推动大学生的发展。

02 大学生既是剧中人也是剧作者

我们需要从社会关系中去理解大学生,并进一步具体化地提出了大学生是现实的个人”。

“现实的个人”是有生命的个人,这些个人有肉体组织,离不开与其他自然的关系。但大学生与其他动物是不一样的,区别就在于大学生以自己的生产劳动主要是脑力劳动为中介与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不是像其他动物那样直接活在自然状态之中。

“现实的个人”也是处于交往关系中的大学生。这种交往体现在家族关系的构建上,进行人类自身的繁衍,也体现在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上,以及民族和民族的关系上,并最终构成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

“现实的个人”处在社会关系的动态构建中,推动着历史发展。大学生在生产劳动中,在与自然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中,不断超越现有的社会关系,重构新的社会关系,推动着历史的发展。

所谓剧中人,是指大学生是特定社会存在中的人。所谓剧作者,是指大学生不是消极的顺应和服从社会,而是对社会条件产生着影响。

关于剧中人与剧作者的思想,超越了主客二分的理论,强调大学生在社会之中,并形成了适应社会与构建社会的内在循环。

03 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

“现实的个人”既是剧中人又是剧作者,但这个论断适应于所有社会,具体到资本主义社会,则要揭示其基于历史性之上的独特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大学生只有作为商品才能成为形式化世界的组成部分。马克思犀利地指出:“这个时期,甚至像德行、爱情、信仰、知识和良心等最后也成了买卖的对象,而在以前,这些东西是只传授不交换,只赠送不出卖,只取得不收买的。”

在资本逻辑的宰制下,社会关系中的大学生变成了资本逻辑的载体。资本逻辑使大学生成为了资本自身不断增殖的手段和工具。

“资本家只是人格化的资本,他在生产过程中只是作为资本的承担者执行职能”。

资本主义的历史,还是不真正的人的历史,而是人类的史前史。大学生与生产资料都成为资本增殖的手段和工具时,也推进着资本主义向前发展,最终走向终结。大学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是人类历史的开始。

04 大学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大学生的理想存在状态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自由个性的充分实现。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自由人联合体”指称人类的未来存在状态。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之后,大学生的理想存在状态。

马克思曾描述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依赖关系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社会,人为对物的依赖关系占主导地位;未来社会,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占主导地位。

大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对必然状态的超越。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和发展,是大学生的自由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为此提供了条件。如果陷入贫困之中,陈腐污浊的东西就会死灰复燃。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

自由的个人,也是处于未完成状态的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状态,不是某个确定的点,而是一种永远不会凝固的状态。这是一种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境遇,是人类的真正解放。

结语

马克思关于大学生的讨论具有丰富的内容,也是我们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侧面。通过梳理马克思关于大学生的论断,也可以发现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如此的深刻。它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把握时代、思索未来,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其中,尤其是关于资本逻辑统治下的人类解放问题,或者说,如何从作为资本的人格化载体过渡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问题愈发突显而具有当代性,值得我们继续探索深思。

辅导员涛哥
我们距离民族复兴的目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 但行百里路者半九十,为山九仞不能功亏一篑。本公众号面对18岁到28岁的中国青年和中国高校辅导员,希望能够给各位成长之路贡献一份动力和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