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美文】赵安之博士的论文致谢:《可怜无数山》
写作范文参考 2024年12月05日 10:38
回首望过去,可怜无数山。
辛弃疾 |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金陵读书 2023年09月06日 00:01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苦难之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还是向东流去。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悲鸣。
菩萨蛮:词牌名。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
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可怜:可惜。
愁余:使我发愁。
无数山:很多座山。
鹧鸪:鸟名。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辛弃疾最沉痛的一首词,全词虽只短短八句,却道尽家国沉沦的悲痛
南山听雨轩 2024年12月25日 05:20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人,他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词篇。
他面对山河残破的时局,明知道回天无力,却还在积极奔走,渴望金瓯无缺。
他痛苦过,失落过,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
淳熙三年间,辛弃疾曾经出任过江西路提点刑狱,负责掌管刑罚一类的工作。
一天,辛弃疾登上郁孤台远望,俯瞰昼夜奔腾的滔滔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宋代〕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的大意是::
郁孤台下清江之水滚滚而去,不知这水中藏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遥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那无数高山耸立。
但青山怎能把涛涛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滚滚向东流去。
夕阳西下之时,我正满怀愁绪,忽然听到深山里传来阵阵鹧鸪鸟的鸣叫声,声声凄厉。
这首词从怀念往事写到现实,表达了对中原未能恢复的沉郁心情以及驱敌救国理想不能实现的抑郁和苦闷。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两句将郁孤台下的清江水比做行人的眼泪,将满腔的悲愤化做悲凉的诗句,既写了“实”,又写了“虚”。
“实”指人民当年饱受的战乱之祸,“虚”指以无尽江水喻人民所受苦难的深重。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望而不得,可见词人的心里是多么落寞。
“长安”“无数山”具有空间、时间、今昔等多重意义,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一体,含义深远。
更以“望”“可怜”涂上浓烈的感情色彩,写出了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词人眼看蜿蜒的江水,穿过层峦迭嶂,向东流去,顿生无限感慨:青山能够遮蔽人们的视线,却终究阻挡不了奔腾东去的江水。
“毕竟” 二字,流露了多少对碧水破山东流的向往、羡慕之情; 在这向往、羡慕的背后,又隐藏着多少壮志难伸的感喟!
最后两句写深山鹧鸪,抒发词人忧念时局、感伤身世的苦闷心情。
沉沉暮色,暗示了词人无边的愁苦,深山独鸣的鹧鸪正是词人得不到理解和重用的寂寞心境的写照。
鹧鸪的叫声,似乎在唤 “行不得也哥哥”。连鹧鸪鸟都在说抗金事业的艰难,词人的恢复之志难以实现,
这正是他的 “愁” 心所系。这声声鹧鸪,预示着后事难期,希望渺茫。
辛弃疾的这首词,写得十分沉痛悲愤。一方面,他对于流离失所百姓的苦难感同身受,另一方面,他对于朝廷的一味妥协无可奈何、无能为力。读完这首词后,内心不禁悲凉不已。
【声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