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账户
原创 张扬 深度笔记 2023年12月20日 20:00
心理账户,是由著名行为金融和行为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萨勒(Richard Thaler)首次提出的概念。他于2017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认为,除了钱包这种实际账户外,在人的头脑里还存在着另一种心理账户。人们会把在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比如,我们会把工资划归到靠辛苦劳动、日积月累下来的“勤劳致富”账户中;把年终奖视为一种额外的恩赐,放到“奖励”账户中;而把买彩票赢来的钱,放到“天上掉下的馅饼”账户中。
对于“勤劳致富”账户里的钱,我们会精打细算,谨慎支出。而对“奖励”账户里的钱,我们就会抱着更轻松的态度花费掉,比如买一些平日舍不得买的衣服,作为送给自己的新年礼物等。“天上掉下的馅饼”账户里的钱就最不经用了。通常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型。想想那些中了头彩的人,不论平日多么的节俭,一旦中了500万,也会立马变得豪情万丈,义薄云天。这时的他们通常会有一些善举,比如捐出一部分给贫困儿童。这就是心理账户在起作用。
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因此总是以不同的态度对待等值的钱财,并做出不同的决策行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万块的工资、一万块的年终奖和一万块的中彩票并没有金额数量上的区别,可是普通人却对这三者做出了不同的消费决策。
心理账户有三种情形:
一是将各期的收入或者各种不同方式的收入分在不同的账户中,不能相互填补;
二是将不同来源的收入做不同的消费倾向;
第三种情形是用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不同数量的收入。
所以,知晓心理账户的存在,是精明理财的第一步,它会帮助你理性地消费。有个方法——换位思考,有助于培养一种好的思维习惯。精明的理财者会换一个角度来考虑自己的决策,比如,如果这一万块是我的辛苦劳动换来的工资,而不是彩票中的奖,我还会这么大手大脚地花掉吗?
心理账户的概念发
1980年,芝加哥大学著名行为金融和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萨勒(Richard Thaler)首次提出“Psychi Accounting(心理账户)”概念,用于解释个体在消费决策时为什么会受到“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efect)”的影响。萨勒认为:人们在消费行为中之所以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卡尼曼教授等提出的“前景理论”,另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推测个体潜意识中存在的“心理账户系统”(Psychic Accounting system)”。人们在消费决策时把过去的投入和现在的付出加在一起作为总成本,来衡量决策的后果。这种对金钱分门别类的分账管理和预算的心理过程就是“心理账户”的估价过程。
1981年,卡尼曼和特韦尔斯基(Amos Tversky)在对“演出实验”的分析中使用“Psychological Account(心理账户)”概念,表明消费者在决策时根据不同的决策任务形成相应的心理账户。卡尼曼认为,心理账户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尤其是经济结果)的分类记账、编码、估价和预算等过程。
1984年,卡尼曼教授和特韦尔斯基教授认为“心理账户”概念用“mental account”表达更贴切。卡尼曼认为:人们在做出选择时,实际上就是对多种选择结果进行估价的过程。究竟如何估价,最简单也最基本的估价方式就是把选择结果进行获益与损失(得失)的评价。因此,他提出了“值函数”假设和“决策权重”函数来解释人们内在的得失评价机制。
1985年,萨勒教授发表“心理账户与消费者行为选择”一文,正式提出“心理账户”理论,系统地分析了心理账户现象,以及心理账户如何导致个体违背最简单的经济规律。萨勒认为:小到个体、家庭,大到企业集团,都有或明确或潜在的心理账户系统。在做经济决策时,这种心理账户系统常常遵循一种与经济学的运算规律相矛盾的潜在心理运算规则,其心理记账方式与经济学和数学的运算方式都不相同。因此经常以非预期的方式影响着决策,使个体的决策违背最简单的理性经济法则。萨勒列举了4个典型现象阐明心理账户对传统经济规律的违背,并提出了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特征。
1996年Tversky提出,心理账户是一种认知幻觉,这种认知幻觉影响金融市场的投资者,使投资者们失去对价格的理性关注,从而产生非理性投资行为。Kivetz(1999)认为,心理账户是人们根据财富的来源不同进行编码和归类的心理过程,在这一编码和分类过程中“重要性~非重要性”是人们考虑的一个维度。有学者从行为的角度对“心理账户”进行定义,认为心理账户是个人或家庭用来管理、评估和记录经济活动的一套认知操作系统,这套认知操作系统导致一系列非理性的“心理账户”决策误区。
1999年,萨勒发表“mental accouming matters”一文,这是对近20年“心理账户”研究的一个总结。在文章中,萨勒认为:心理账户的三个部分最受关注,首先是对于决策结果的感知以及决策结果的制定及评价,心理账户系统提供了决策前后的损失——获益分析;第二个部分涉及特定账户的分类活动,资金根据来源和支出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住房、食物等),消费有时要受制于明确或不明确的特定账户的预算;第三个部分涉及账户评估频率和选择框架,账户可以是以每天、每周或每年的频率进行权衡,时间限定可宽可窄。因此,“心理账户”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尤其是经济结果)的编码、分类和估价的过程,它揭示了人们在进行(资金)财富决策时的心理认知过程。
心理账户的本质特征
1、非替代性
心理账户与传统的会计账户不同,其本质的特征是“非替代性”,也就是不同账户的金钱不能完全替代,这使人们产生“此钱非彼钱”的认知错觉,从而导致非理性的经济决策行为。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假设在本周末将有一场激烈的篮球赛,票价为50元。将被试者分为两组,一组被试者被告知在本周之前已花50元看了一场篮球赛,而另一组被试者被告知在本周之前收到了50元的停车罚款。对于这两组被试者,实验结果表明:前一组被试者可能不去看比赛。这是由于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特征在起作用。人们在心理上把观看篮球赛的钱和停车罚款的钱认为是两个不同心理账户的钱,而这两个账户的钱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因此,在本周前篮球赛票价账户中已经有所消费的被试者再次进行消费的可能变小。
2、心理账户特定的运算规则
(1)值函数及其特征。值函数是心理账户运算的核心概念,它遵循以下特征:
①得与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针对人们的某一主观参照点而言的,人们关注的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物的改变而不是绝对水平。
②得与失呈现敏感递减的规律。值函数的曲线是一条近似“s”的曲线。右上角为盈利曲线。左下角为亏损曲线。离参照点(坐标原点居“s”形中间)愈近的差额人们愈加敏感,对于越是远离参照点的差额越不敏感.因此人们感觉10元与20元的差距要大于1000元和1010元的差距。
③损失规避。损失100元的痛苦比获得100元的快乐的心理感受要强烈得多。
(2)得与失的编码规则
①两笔盈利应分开,如两次获得中每次获得100元,比一次性获得200元感到更愉快。
②两笔损失应整合,如两次损失中,每次损失100元的痛苦要大于一次损失200元的痛苦。
③大得小失应整合,将大额度的获得与小额度的损失放在一起,可以冲淡损失带来的不快。
④小得大失要具体分析,在小得大失悬殊时应分开,6000元的损失,同时有40元的获得会使当事人有欣慰的感觉。而小得大失悬殊不大时放一起,将50元的损失与40元的获得放在一起,则感觉失去的额度可以接受。
(3)在日常经济活动中,人们是如何操纵和管理心理账户,这些经济交易在人们心里是如何评估和被体验的呢?萨勒认为:人们在进行各个账户的心理运算时,实际上就是对各种选择的损失-获益(损益)进行估价和评估,称之为“得与失的构架”,人们在心理运算的过程中并不是追求理性认知上的效用最大化,而是追求情感上的满意最大化。情感体验在人们的现实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他将这种运算规则称之为“享乐主义的加工”。
心理账户的形成过程
不论是个体,家庭还是集团组织,在制定决策的时候总是会被一个或多个这种内隐的主观的心理账户系统所影响,同时这些心理账户系统所遵守的记账方式和潜在运算规则往往与理性运算规律是相悖的,所以心理账户会使人们的决策违背最为简单的理性法则。
心理账户的过程则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将感知到的收益或损失合并到某个账户中。
第二阶段:对这些收益和损失进行心理的编码、标记和相应的收支分析。
第三阶段:对账户进行结算并关闭。
例如:刚从赌场赢了1万元,走出赌场后,去五星级酒店请朋友大吃一顿,还开了一瓶3000元的红酒,平时从来没买过这么贵的红酒。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就是因为把收益存入自己的意外之财账户,意外之财都花完后就关闭了。
心理账户的例子
举个例子,假设你提前买了一张价值1000元的国家大剧院的音乐会门票。在准备从家里出发去国家大剧院的时候,你发现门票丢了。你知道,这么贵的门票,看的人不多,现场仍然可以再花1000元买到同样的票。问题是,你愿意去现场再花1000元钱买一张门票吗?大多数人的选择是不会。
相反,如果你之前并没有提前买票,而准备从家里出发去国家大剧院的时候,发现钱包里有一张1000元的购物卡丢了,你还会继续去国家大剧院掏钱买票听音乐会吗?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买票。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这是因为,在我们心里,音乐会门票1000元和购物卡1000元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前者代表娱乐预算,既然丢了,再花钱就意味着超支,要花2000元购买张音乐会门票,这让我们很难接受。后者是购物卡,虽然它丢了,但并不影响我们的娱乐预算,我们仍可以继续花钱买票听音乐会。尽管二者实质上都是丢了1000元钱,却导致了我们完全不同的消费决定。
所以,在人们心目中的确存在着一个个的隐形账户:该在什么地方花钱,花多少钱,如何分配预算,如何管理收支,大体上总要在心中做一番平衡规划。当人们把一个账户里的钱花光了的时候,他们就不太可能再去动用其他账户里的资金,因为这样做打破了账户之间的独立和稳定性,这会让人感到不安。
聪明的你可能会发现,要说服人们增加对某项花费的预算是很困难的,但要改变人们对于某项花费所属账户的认识,却相对容易。换句话说,如果人们不愿意从某一个账户里支出消费,只需要让他们把这笔花费划归到另一个账户里,就可以影响并改变他们的消费态度。
心理账户对营销的启示
1、“情感维系开支”与昂贵的生日礼物
王先生非常中意商场的一件羊毛衫,价格为1250元,他舍不得买,觉得太贵了。但他妻子买下羊毛衫并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时,他却非常开心。王先生的钱和他妻子的钱都是家庭的钱,为什么同样的钱以不同的理由开支所产生的心理感受不同呢?
通过对心理账户内隐结构的实证研究发现,心理账户的开支可分为四个部分:生活必需开支、家庭建设和个人发展开支、情感维系开支和享乐休闲开支。根据心理账户的不可替代性,花费于个人购买羊毛衫,属于生活必需开支,1250元太贵了;而作为妻子送给丈夫的生日礼物,属于情感维系开支,1250元可以增进夫妻感情,回报是无价的。因此人们欣然接受来自亲人的生日礼物,却不会购买一件自己喜欢的羊毛衫。
启示:情感维系和人情关系在国人的心里非常重要,人们对于情感的投资往往大于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开销。每年中有很多节日是与不同的人沟通感情的,像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商家应充分利用这些节日为自己获得更大的销售额。像情人节包装精美的巧克力、生日时饭店赠送的长寿面,或节假日购物的折扣券,这些小优惠对于商家微不足道,却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的眼球。它所提供的便利、优惠或服务,正是消费者在此时所需要的。
2、“绝对值优惠和相对值优惠”与折扣的表述
绝对值优惠是指直接呈现优惠的额度,如100元的电话卡按80元出售,或者说优惠20元;而相对值优惠是指呈现优惠的折扣数,如100元的电话卡按八折出售。
消费者对绝对值和相对值优惠的体验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呈现这样一种规律:当购买额度较小时,消费者对相对值优惠更敏感,即在商家相同让利水平的情况下,相对值比绝对值能让消费者体验到更多的优惠。实验证明,对于50元的电话卡,人们对于绝对值优惠的感觉“比较多”是20.9元,而对于相对值感觉“优惠较多”则是37.1%,但50元的37.1%只是18.55元。所以,对额度小的商品,商家应呈现相对值优惠。随着购买金额的增加,绝对值与相对值之间的优惠体验差距会逐渐缩小,在购买100元电话卡时,绝对值与相对值两者之间就没有明显差异。如果继续增加购买金额(如300元电话卡),优惠体验就会出现相反的结果,此时消费者对绝对值更敏感,即商家通过呈现绝对值优惠更能促使消费者购买
启示:小金额商品和大金额商品在表述优惠时选择的策略不同,对消费者的心理效应是不同的。高价商品促销宜采用绝对值优惠的表述,而低价商品促销则应采用相对值优惠表述。如一套价格100万元的商品房,如果开发商想通过让利方式进行优惠促销,与其说9.5折,不如说优惠5万元,这样对购房者会产生更便宜的价格感知体验。相反,如果某商品的原价只有10元,那么“半价出售”比“优惠5元”更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冲动。
3、“支付的分离”与会费策略
预先的支付可使人们对购买与消费的感受分开,在消费时则减少了痛苦的体验。较典型的例子是人们的电话费包月偏好,当月初交纳了月租,人们在当月打电话时则没有明显的在开销的感觉,也因此实际消费常常会超出话费预算。另外,健身俱乐部的年费,并非按次收取,而是年初一次性收取,它将使用与支付分开,人们在使用时并没有明确地感觉到在消费,而且很多消费者认为他们会经常使用这个收费,是很合算的。如果每次去健身都收费则不能与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感受相匹配。
启示:服务性的商家,如健身、美容,如果采用会费制度,同时把会费制度每次的花费与按次收费的费用进行对比,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而且因为接受服务时没有明显的花费感受,这可以带给消费者更愉快的消费体验。
4、“折换购买”与耐用品销售
耐用品是指可重复使用的产品,如照相机、自行车、笔记本电脑、音响等。折换购买则是在旧的耐用品仍可使用的前提下,以其折价购买新的更高质量的同类产品。
我们来看一个实验:告诉被试者,他已拥有一个具备基本功能的照相机,是几年之前购买的。现在有一种新型照相机,可以拍更高质量的照片,且更小更轻便。给一半被试者呈现的是原价3000元,按优惠价2200元出售;给另一半被试者呈现的是,当他们购买2000元照相机的时候可以以旧相,旧机折价800元。现金价值是一样的,我们一般会认为,至少选择以优惠价购买相机的人会与选择换购相机的人一样多,但在实验中,选择换购相机的人数显著大于选择优惠购机的人数,选择折换购买(56%)比选择直接购买(44%)高出12%。
启示:当消费者想购买新耐用品时,如果旧的耐用品仍具有使用价值,尤其是当旧耐用品以前使用的频率很低,又没有愉快的使用体验时,消费者认为自己还未充分获得这个产品的使用价值,则很难作出购买新产品的决定。此时,商家可以采取以旧产品折价换购新产品的方式进行促销。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容易接受将旧产品替换掉的方式。
什么是爱情三元理论
原创 张扬 深度笔记 2024年01月25日 20:00
罗伯特·斯腾伯格(Robert.Sternberg)于1986年提出爱情的三元理论,也叫爱情三因论,他认为爱情应该有三个核心成分,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和承诺(或称责任)(commitment)。
亲密包括热情、理解、交流、支持和分享等内容,激情则主要指对对方的性的欲望,以对身体的欲望激起为特征。承诺是爱情的最后一个成分,指自己愿意投身于与所爱的人保持并且主动维持这种感情。斯腾伯格用激情来形容爱情的“热度”,用亲密来形容爱情的“温暖”,而承诺则反映了一种认知上的内容,带有一定的理性思考。
要素
亲密
亲密,是两人之间感觉亲近,温馨的一种体验。简单说来,就是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温暖的感觉体验。
亲密包含10个基本要素:
1.渴望促进被爱者的幸福。爱方主动照顾被爱方并尽力促进他/她的幸福。一方面可能以自己的幸福为代价去促进另一方的幸福——但是也期望对方在必要时同样会这样做。
2.跟被爱者在一起时感到幸福。爱方喜欢跟自己的情侣在一起。
3.当他们在一起做事情时,他们都感到十分愉快,并留下美好记忆,对这些美好时光的记忆能成为艰难时刻的慰藉和力量。而且,共同分享的美好时光会涌流到互爱关系中并使之更加美好。
4.尊重对方。情人必须非常看重和尊重对方。尽管情人可能意识到对方的弱点,却不能因此而减少自己对对方的整体尊重。在艰难时刻能够依靠对方。在患难时刻爱方仍感到对方跟自己站在一起。在危急时刻,爱方能够呼唤对方并能指望对方跟自己同舟共济。
5.跟被爱方互相理解。情侣应互相理解。他们知道各自的优缺点并对对方的感情和情绪心领神会,懂得以相应的方式互相作出反应。
6.与被爱方分享自我和自己的占有物。爱方应乐意奉献自己、自己的时间以及自己的东西给被爱方。虽然不必所有的东西都成为共有财产,但双方在需要时应分享他们的财物,最重要的是分享他们的自我。
7.从被爱方接受感情上的支持。爱方能从被爱方得到鼓舞和支持,感到精神焕发,特别是在身处逆境时尤其应该这样。当你感到似乎一切都在跟你作对,但你意识到只有一件事不会出问题——你的配偶始终跟你站在一起。这时你就知道你们的关系具有这一因素。
8.给被爱方以感情上的支持。在逆境下,爱方应与被爱方在精神上息息相通,并给予感情上的支持。
9.跟被爱方亲切沟通。爱方能够跟被爱方进行深层次和坦诚的沟通,分享内心深处的感情。当你为自己所做的某件事感到困窘为难时,你仍能推心置腹地跟被爱方交谈,这时你所经历的就是这种沟通。
10.珍重被爱方。爱方要充分感到对方在共同生活中的重要性。当你认识到你的配偶比你所有的物质财富都更为重要时,就知道你对被爱方具有这种珍重和珍爱。
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地渴望跟对方结合的状态”。通俗地说,就是见了对方,会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和对方相处,有一种兴奋的体验。性的需要,是引起激情的主导形式,其它自尊、照顾、归属、支配、服从也是唤醒激情体验的源泉。
激情的发展大致经历3个阶段:①由于意识控制减弱,身体的变化和表情动作越来越失去控制,细微的动作由于高度紧张而发生紊乱。人的行为服从于所体验着的情感。②人失去意志的监督,发生不可控制的动作和失去理智的行为,这些动作在事后回想起来会感到羞耻和后悔。③出现在激情爆发之后,此时会出现平静和某种疲劳的现象,严重时会出现精力衰竭,对一切事物都抱着不关心的态度,有时还会精神萎靡,即所谓激情休克。
激情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激情能激励人们克服艰险,攻克难关;消极的激情常常对正常活动具有抑制的作用或引起冲动行为。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强意志的人能控制自己消极的激情。
承诺
承诺由两方面组成:短期的和长期的。
1.短期方面就是要做出爱不爱一个人的决定。
2.长期方面则是作出维护这一爱情关系的承诺,包括对爱情的忠诚,责任心。也就是结婚誓词里说到的“我愿意!”,是一种患难与共、至死不渝的承诺。
两者不一定同时具备。比如决定爱一个人,但是不一定愿意承担责任,或者给出承诺;又或者决定一辈子只爱他/她,但不一定会说出口。
爱的类型
斯腾伯格用这三个成分来描述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关系,这三种成分就构成了一个三角形,当三种成分的强弱不同时,三角形的形状就会发生改变,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形状,而此时的爱情表现特点以及它的含义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
非爱慕关系(Non love):缺少任意三种爱的类型。无关联。对感情冷漠。
喜欢式爱情(Liking/friendship):主要是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包括友情和熟人之间的关系。
迷恋式爱情(Infatuated love):主要是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也被认为是初恋、"青春期恋爱"或没有投入真心的感情。浪漫关系通常以迷恋式爱情开始,并随着时间和亲密的发展成为浪漫式爱情。没有亲密和承诺之间的发展,迷恋式爱情可能随时土崩瓦解。
空洞式爱情(Empty love):仅有承诺,没有亲密与激情。更强的爱情可能会恶化为空洞式爱情。在包办婚姻中,配偶的关系可能以空洞式爱情开始并发展成为另外一种形式,“空洞式爱情不需要成为长期关系的终点站…但可能是它的开端”。
浪漫式爱情(Romantic love):有激情和亲密,没有承诺。一夜情可以考虑为浪漫式爱情。
友伴式爱情(Companionate love):有亲密和承诺,没有激情。比友情关系强烈,因为拥有可以进行长期发展的责任元素。“这种爱在激情不再的长期婚姻存在”但深度的爱恋和责任仍存在。这种爱理想上作为一种友伴式爱情在家庭成员存在着,就像是有着柏拉图式恋爱强烈友情的死党之间的感情一样。
愚蠢式爱情(Fatuous love):有激情与承诺,没有亲密。如闪恋、闪婚、一见钟情等行为。
完美式爱情(Consummate love):完整形式的爱情,代表着人们所向往的理想关系。爱的七种变体之中,完美式爱情是“完美恋人”所拥有的爱情。据斯滕伯格描述,这些恋人在陷入爱河的15年或更久之后也会保持着好的两性关系。他们无法想象与其他人度过如此漫长的时光,他们齐手并肩优雅地解决了一系列困难和享受了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的开心时光。然而,斯滕伯格告诫道维系一个完美式爱情比做起来还要更难。他强调了将爱的元素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重要性。他称,“没有感情,任何伟大的爱都将逝去”。若激情随时间流逝,感情将会变成友伴式爱情。完美式爱情是成人交际中最令人开心的一种因为其组合了三角形的每一片成为了这一种爱。这是情感关系的理想体。这种情感关系可以在长期之后或电影中的理想关系呈现。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因论对他之后的爱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爱即故事。在这个理论中,他解释了很多独特和不同的爱情故事传达出了理解爱的不同方式。他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暴露将会帮助人判定爱是什么和爱应是什么。这两种理论建立了斯滕伯格双爱情理论。
“有着最好持久性和满意度的人际关系是伴侣常常努力来维持亲密度并增强相互责任而构成的”
爱情三元理论详述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因论是在激情型爱情和友伴式爱情得到认同之后发展起来的。激情式爱情与友伴式爱情是不同的爱,但在关系中相互联系。
激情式爱情与对某个人的爱和渴望的强烈感觉相关联。这种爱充满了兴奋和新鲜感。感情的开端在激情式爱情中很重要,通常会持续一年左右。化学成分也会导致激情式爱情。那些正在经历激情式爱情的人也能感受到神经递质的增多,特别是苯乙胺。这些感觉最常见于爱的最初阶段。
友伴式爱情伴随着激情式爱情而来。友伴式爱情也被称为深情式爱情。当一对夫妇达到这种爱的水平时,他们感到相互理解和关心对方。这种爱对于感情关系的延续很重要这种类型的爱在建立感情关系之后出现,并且需要关系中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
斯滕伯格三角形模型。三角形的三个点分别是亲密、激情和责任。
亲密之爱是包含恋爱关系中亲密部分的三角形角。两个人间的亲密之爱意味着他们彼此都感受到高度的尊重。他们希望彼此高兴、彼此分享、彼此沟通,并在有需要时进行帮助。一对有着亲密之爱的夫妇深深地尊重对方。亲密的爱情由于其将两人凑近的特性被称之为温暖的爱情。斯滕伯格对于这种爱的预测是在感情被更少中断时会消失,因此有着更佳的预测性。
激情式爱情基于驱力。热恋中的情侣们感受到彼此的肉体吸引力。性欲通常是激情式爱情的一部分。然而,激情式爱情不仅仅包括性吸引力。这是夫妻表达对培育、支配、顺从、自我实现等方面的抒发感受的一种方式。激情式爱情被认为是爱情中“热”情的组成部分,因为两个人之间存在强烈的兴奋感。斯滕伯格认为,激情式爱情会随着关系的积极力量被对立的力量接管而消失。此想法出于所罗门(Solomon)的拮抗加工理论。
责任,或责任式爱情是对于在一起很长时间的恋人而言的。然而一个人可以在不真心实意爱一个人的情况下对对方投入责任式爱情,而也可以在不投入责任的情况下让对方感受到爱意。由于其不需要亲密或激情,责任被认为是“冷漠”之爱。斯滕伯格相信随着关系的发展责任式爱情也会增加。责任也可以同时为了普通朋友。
斯滕伯格相信爱会以可预见的方式进步和发展;所有恋爱中的恋人都会以相同的模式体验亲密、激情和责任的爱。
虽然这些类型的爱可能存在于非爱恋关系中的品质,但它们是仅仅存在于相爱关系中的。下面列出无爱以及其他爱的类型的描述。这些爱由斯滕伯格恋爱三因论三角的一个或两个组成。
分类
Huston将恋爱分为四类:
1、 加速-停止型:起初进展极快,然後逐渐缓慢,无法走入婚姻。
2、 加速型:速度不若加速-停止型快,走得顺畅,感情有增无减。
3、 中度型:速度较前两型慢。
4、 延长型:步调慢,长路多年,也许有结果,也许说分手。
爱情三元理论的缺陷
米歇尔·阿克(Michele Acker)和马克·戴维斯(Mark Davis)与1992年完成的一项研究显示,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因论的可靠性测试完毕。通过研究18到20岁大学生的典型群体,阿克和戴维斯得以研究更多爱的准确阶段。有些爱情三因论的批评是虽然斯滕伯格预测了人爱另外一个人的阶段,他并没有指出感情会进化时间或点。他也没有指出爱的不同部分是否基于感情的持久或感情所达到的特定阶段。阿克和戴维斯指出关系的阶段和持久性对爱的元素并探索潜在重要。
他们发现由于每对情侣和在感情关系中的每个个体在感受爱中都是用不同方式的,使用并没有准确的答案。爱情三因论有三个直觉,或“多重三角的可能性”。多重三角由于个体可以更强烈地体验多个爱元素(或三角形的点)。根据阿克和戴维斯和其他人言,这些分离的三角形是“真实的”三角形、“理想性”的三角形和“认知的”三角形。
“真实的”三角形是每个个体查看他/她感情进度和深度的指示。“理想型”三角形是每个个体在他/她伴侣或关系中理想品质的指示。若任意这些分离的三角形不像一个人伴侣的三角形,不满程度将会提高。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因论可能不像他当初说的那么简单。斯滕伯格的理论建立在大约相同年龄情侣(平均数为28岁)和感情长度大约相同(4到5年)的基础上。他的样本量限制在特征簇上。阿克和戴维斯宣称这是斯滕伯格理论的三大问题之一。尤其,大学生情侣和非大学生情侣之间的浪漫式爱情通常不同。阿克和戴维斯学习了一个比斯滕伯格大学生样本更老的样本。
斯滕伯格爱情三因论的其他两个最显著的问题是如下所示。第一是爱的等级的隔离天性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先前用于测定三个爱情等级的测量标准。这些斯滕伯格理论的问题仍需要被研究,就像洛马斯(Lomas)2018所做的一样。
心理学中的“情绪ABC理论”
张扬 深度笔记 2023年10月09日 20:02
自己应比别人强,自我价值过高; 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有价值的人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任何事物都应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糕; 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灾祸; 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 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 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总应该都有一个正确、完满的答案,如果一个人无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对不好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 逃避挑战与责任可能要比正视它们容易得多;
阅读 2.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