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老照片背后的故事三则

文化   2024-09-07 00:00   上海  


转载自: 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难忘的记忆

作者: 李佐丰 


多少年以前,在人们的遐想中,西双版纳是一个充满神秘而又无比美丽的地方。而现在,她已成为一个旅游的热门景点、无数人向往的度假圣地。
1969年4月,我随上海市虹口区各校三百余知青,离沪南下,来到云南西双版纳勐腊插队落户。自此,便从西双版纳起步,踏上了社会,开始了人生之旅。在那片南疆的红土地上、在那片亚热带的蓝天之下,度过了难忘的日日夜夜。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那浓郁独特的风土人情,那酸甜苦辣的人生滋味,那刻骨铭心的知青生涯……往事历历,是那么地令人难以忘怀。
随着1973年秋季高等院校招生工作的展开,我碰到了这个机遇,于是,我提前于大部分在云南兵团、插队的上海知青,离别了版纳这一深深眷恋的第二故乡。
回首往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但是,当年在西双版纳的知青岁月,在傣族寨子与傣家老乡相处的日子,依旧历历在目,仿佛就在眼前。难以忘怀版纳的青山绿水;难以忘怀芭蕉树掩映下的傣家竹楼;难以忘怀静静流淌的南腊河,以及山谷边的落日黄昏。更忘不了可爱淳朴的傣族人民、恬静朴实的傣家生活、抱素怀朴的民风习俗,那片美丽而熟悉的土地,依旧让我魂牵梦萦。虽然,在版纳的时间不算太长,但那是在特殊的年代和环境里的生活,所以,西双版纳情结是我生命中难以忘怀的重要部分,那些留在我心中的印记太深太深,随着时光的流逝,知青岁月的甜酸苦辣,都成为了美好的回忆。
我插队的曼样寨,离勐腊县城约一公里多,在寨子的高处眺望,能清晰地看到勐腊县城,还能隐约地听到县政府的广播声,以及出国部队的军用卡车在镇上开过的轰鸣声和喇叭声。傍晚时分,可以隐隐约约地看见县政府的灯光和周围楼房的轮廓。那时,我们的寨子很小,共居住着二十几户傣族人家。从寨子到县城,要经过么粉寨,么粉寨比我们寨子要大一些。过了么粉寨,再经过南腊河,就是勐腊县城。曼样傣家寨紧贴着山脚,绿意葱茏,山坡上种植着一大片菠萝。寨子旁边有一条山沟,山沟里有一条小溪,山泉水顺着山沟流出。沿着这条平坦的山沟往里,就能进入原始森林。
这张照片是在1973年秋,我即将离开曼样寨子时,朋友特意为我在晒谷场上拍的。由于时间仓促,只是随意召集了周围的一些老乡合影,现在想来,要是能有更多的老乡一起合影,那该多好。照片上的傣族老乡,他们的名字至今基本上都记得。
当年,傣族老乡的淳朴热情,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间真情。这份真情,使我对自己的人生,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充满着热情。


知青趣事二三

 作者:刘佩群

  

左1作者刘佩群 

这几天看了许多《知青老照片》背后的故事,既感动又震撼。当年的一张张老照片,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蹉跎岁月,五十多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久久挥之不去。这让我回忆起自己当知青的种种经历,心情变得沉重起来。不过,那时年轻,头脑简单、思想单纯,苦中作乐是我们的生活常态。
  刚下乡时,我们四位女生(上图中的四人)与四位男生一起,被分配在山坡上的小新寨插队落户。老乡为我们女生盖了新草房,草房旁又盖了一间用竹子围起来的厨房。厨房里矮矮地支着一块木板,既当饭桌又是案板,配上几只圆圆的小竹凳。老乡还在厨房里挖了一个小坑,上面放着一个铁制的三脚架,这是灶头。厨房门也是用竹子做的,歪歪扭扭。门栓是一截挂在门上的草绳,绕在权当墙壁的竹子上,就算关上了门。不知道男生的住处在哪里,也不知道他们住的是什么样的房子,因为我从来没有去过。
  暂时抛开激情燃烧、战天斗地的记忆,说说几则插队初期的小小趣事。
 残羹剩饭

  刚下农村时,自留地里还没有蔬菜,再说,我们也不会种菜。日常蔬菜都是在赶集天买的,但总是吃不到下一个赶集的日子。老乡们就教我们挖野菜,所以我们经常吃野菜,并且八个男女生一起搭伙吃饭。
小新寨经常在早饭前出早工。那天收工时,队长就安排了第二天女人们要出早工。因此傍晚收工后,我们先把第二天要吃的野菜(有点像现在菜场里卖的紫角叶,黑紫色,吃起来滑溜溜的)挖好,并说好第二天由男生来做早饭。
  第二天清晨,我们空着肚子、扛着锄头、迎着朝霞就出工了。二个小时后收工,饥肠辘辘、浑身疲惫不堪,我们四个女生一头就扎进了厨房。此时,厨房里的景象让我们大吃一惊:饭锅的盖子被掀翻在地,大半锅饭已经不见踪影;铁锅上草编的盖子歪在一边,野菜所剩无几。我们沮丧地认为,这是男生干的好事!饥饿让我们丧失了理智。四个女生不管三七二十一,狼吞虎咽般地将锅里的残羹剩饭全部吞进肚里。就在我们准备收拾碗筷的时候,四个男生有说有笑地进来了。这回轮到他们大吃一惊了。“今天是怎么啦,把我们的饭也吃掉了?” 看着我们气呼呼的脸,一个男生只好半开玩笑地说。愣了半天,大家才恍然大悟:锅里的饭菜是被狗或猪吃掉了。真是恶心!男生们在厨房里做完早饭后,出门时没有将竹门上的草绳拉紧,不知是狗还是猪就从门缝里钻进来了。在云南下乡后我才知道,放养的黑毛猪和家养的草狗都是要吃屎的,很难说这只狗或是猪是不是刚吃完屎就进来的。我们吃了一顿这种会吃屎的动物的残羹剩饭,吐都吐不出来。
  由于小新寨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后来我们分别搬迁到了城子寨和河边寨。
在河边寨插队的几个女生是我的好友,她们告诉我的故事同样令人啼笑皆非。
煮鸡汤
河边寨有四个男生、六个女生,十人一同吃饭。每天留一人在家做饭,其余的人出工。
 一次,他们买了一只鸡,可是没有人会杀鸡。一个男生自告奋勇,拿刀杀鸡。他在鸡的脖子上杀来杀去,鸡就是不死,最后不得不把鸡头剁下来才算完事。剁下鸡头后,大家就出工了,留下一位女生做饭。这天收工后,九个知青欢天喜地地回来,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准备吃鸡。做饭的女生兴高采烈地打开锅盖,让大家品尝自己的手艺。可是当大家端着搪瓷碗、拿着竹筷子凑前一看时,顿时傻了眼:鸡怎么变得这么大?圆滚滚的肚子,像头小猪。大家研究了半天才弄明白,原来这只鸡没有被剖开肚子去除内脏。最后,不得不重新开膛破肚,洗净后再煮一遍。望着这只白白胖胖的鸡,大家的口水只能往肚子里咽。
 一根香肠
  一个知青家里寄来了一包香肠,引得大家馋涎欲滴。没有人知道香肠是熟的还是生的,河边寨的十个知青围成一圈坐下来讨论。大家七嘴八舌,争得面红耳赤不分上下。最后,垂涎三尺的他们决定不再拖延时间,一致认为香肠是熟的,因为只有这个结论,才能立马吃到美味的香肠。随即,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根香肠,切成片,大家分着,心满意足地咀嚼起来,其余的留着以后慢慢吃。
“黄酒”
  在我们插队的时候,傣家人没有厕所(不知现在有没有),河边寨的女生都用痰盂。每天清晨,六个女生端着痰盂排成一列,沿着小路到河边去洗刷痰盂。老乡从没见过这玩意儿,瞪大了眼睛好奇地问:“罐子里盛的是什么啊?” 大家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回答。一个聪明的女生突然冒出一句:“黄酒!” 从此,“上海人的黄酒”就在河边寨的傣族老乡们之间传开了。
  回想当年,没有多少生活经验的少男少女们聚在一起过日子,难免不闹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但是随着岁月的磨砺,他们终将会迈向成熟。

温馨的家庭

作者:陆叶平 


每当看到这张照片,就会想起在第二故乡云南边疆建设兵团的点点滴滴。照片上的我在实验队工作并已成家,这是我们夫妇俩和女儿在家门前自己种的香蕉树下的珍贵合影。
妻子朱桂芳是从上海市川沙县去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的女知青,于1971年4月10日赴滇,被分配到一师六团二十二营一连;我是上海市南汇县知青,于1971年12月3日赴滇,被分配到与女友朱桂芳同一个连队同一个苗圃班。我们离开家乡到了遥远的祖国边疆,我们在一起工作、生活、恋爱,从战友到夫妻生育孩子,在那里记录了我重要的人生故事。
在橡胶苗圃班,班长是李惠情,组员有朱桂芳、蒋双蓉、朱永良、陆叶平和蔡明军,共6人。这6个人当中,朱桂芳年龄最小,所以班长李惠情像姐姐一样,在平时的生活和劳动中给予热情的关心和照顾,她们两人像亲姐妹一样。我看到挑水码头很滑,女同志挑水不安全,就利用休息时间主动修固挑水码头。收工回连队后利用业余时间,用竹子削成竹片做成很多衣架,送给朱挂芳。由于新建连队劳动强度大,每月40斤的定粮男同志不够吃,我也不例外。朱桂芳把平时节省下来的粮食送给我吃,还抽空帮我洗衣服洗被子。时光点亮了人生,我们俩在日常的艰苦生活和劳动中互帮互助,从相识、相处、相知、相助到相爱,终成眷属。
后来,我被调任连队文书,协助连长对规划开垦种植橡胶树的天梯保护带和穴位,用水平仪进行定位测量;对职工每天开垦挖地、挖穴的定额数量进行收方丈量;晚上,收集连队的好人好事和先进事迹,写成稿子张贴在连队宣传栏或投稿到营部广播站,在全营播放宣传。有时候,直接用纸卷成喇叭,在连队的场地上面对全连人员,用嗓子高声喊的形式进行宣传表扬。文书还要负责每个月职工工资的发放,所以每月都要到勐满银行去领取全连的工资款。由于交通不方便,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从连队到勐满银行,来回要步行6公里。职工工资的发放标准是每人每月28元,扣除伙食费8元后发放20元。当时的伙食条件很差,按上级规定,连队后勤人员的数量是按职工人数的比例安排的,我们连有1个司务长、2个炊事员,3人种菜、1人养猪。由于种的蔬菜供不应求,所以有时只能吃盐巴汤。连队养猪是散放吃草为主,饲养时间长,平吋吃不上猪肉。有的知青吃不饱,就跑到山上去摘野果子、挖野山药吃。为了改善生活,知青们在宿舍后面的荒地上开垦小菜园,自已种植蔬菜、瓜果,补充食堂伙食的不足,我也不例外。
因工作需要,营部技术员张荣珍参谋要借调我到营部,协助全营的橡胶树种植规划工作。我在连队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会了编织竹箩筐等竹器。在收获花生期间,连队急需大量的箩筐,所以我接受了编织竹箩筐的任务。正好这时营部也要借调我去,连长没有答应。后来,经过营部协调决定:一连砍一车竹子,交给基建连帮助编织箩筐,解决一连急需箩筐的问题,而我被借到了营部。
我在营部协助张参谋着手规划全营各生产连队的橡胶树种植面积。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拿着地形图,对全营八个生产连队,按阳坡、阴坡、半阳坡、半阴坡的种植面积进行规划。根据橡胶树不同品种的耐寒能力(高产的但耐寒性比较差;耐寒性较强的但产量比较低)进行实地勘察、规划。历经数月,我在全营八个连队的大山里爬上爬下,留下了辛劳的足迹。有一次,我被一根尖刺隔着运动鞋刺进脚底,流了不少血。在山里勘察时,被山里的蚂蝗、蜜蜂和蚊虫叮咬是常事。这期间,我妻子怀着身孕,既要坚持上班劳动,又要为小家庭忙里忙外,所有家务事由她一人承担。她要上山抬柴禾回家,又要在自家的小菜园里种菜、施肥。在妻子的理解和支持下,我放弃星期天的休息,一心扑在工作上。她一直挺着大肚子坚持上班,直至临产。妻子生下了可爱的女儿,取名陆浩。在妻子坐月子时,我也没有请过一天假。她吃苦耐劳,很能干,还用她的巧手为女儿做新鞋、缝制新衣服和漂亮的裙子。
我进山勘察要制作规划图,只能利用营部的乒乓室,在乒乓台上画规划图。当时条件差,没有晒图设备,也没有打印机,只能用复写纸复制各连队的生产规划图,全营共复写了几十张图纸,握笔的手指上磨出了很多老蛮。按原始的方法,靠顽强的意志,克服种种困难,圆满出色地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得到了营部领导和各连队的好评。
随后,我又参加了营部组织的技术培训班,学习“橡胶树栽培”技术,由营部生产技术员张荣珍参谋进行辅导。我会画图,所以帮助张参谋画教材挂图。理论学习后,组织实际操作,对橡胶树进行杂交、人工授粉、化学除草、切片、芽接等技术操作。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职工们真正掌握了橡胶树的栽培技术和管理知识。
根据种植橡胶树的生产技术需求,营部专门成立了试验队。由于我是技术骨干,所以我们一家也被调入试验队。试验队要培育新品种、推行新技术、总结新经验,然后向全营推广。在这期间,体制由兵团改为国营农场,原二十二营改为勐满农场九分场。按场部的地理位置以及气象局的要求,在试验队的位置要建立一所气象站。场部委派我去县气象站学习气象科学技术知识,学成归来后被委以重任,组织创建并负责场部气象站的工作。在创建气象站的过程中,面对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的艰难困境,不怕苦、不怕累。没有专职的木工做测温的百叶箱,就凭我平时自学做小家具的木工技术,就地取材按双层百叶箱的规范图纸要求,自己动手做。测风向、风力的仪器设备,要安装在一定高度的铁塔上。铁塔需要焊接,但没有专职的电焊工,所以自己又学着焊,由于没有防护设备,导致我的眼晴红肿了好几天。最后,用我的智慧和汗水,把气象站搞得有模有样,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气象站建成后,每天24小时要对温气、湿度、风向、风力、日照时间、能见度、云层分布、降水量等天气概况,进行观察记录。遇到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也要冒着风雨到气象观察点进行观察和记录。
有一天晚上还未到观察时间,我随意躺在床边休息,突然发现女儿两眼朝天翻白,用手一摸,滚烫的额头吓了我一跳,女儿正在发高烧,这下可把我俩给吓坏了。我手忙脚乱地跑出去,敲门叫试验队的卫生员前来出诊。女儿的体温高达39.8度,卫生员用酒精为我女儿擦身,帮助降温,並要求马上送场部卫生院医治。当时正下着大雨,我们夫妻俩拿着手电筒,打着雨伞,抱着女儿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在泥泞的山路上,把女儿送到山下的场部卫生院。经医生检查病情后,立即为我女儿挂水退烧,并住院观察治疗。当时的卫生院条件相当差,病房都是茅草棚,墙壁是用竹篱巴围起来的。隔壁病房中,正躺着一个被地蜂叮咬中毒后抢救无效而死的上海知青。这时雨下得很大,惊天动地的雷电一个接着一个,借着微弱的灯光,能从篱笆缝中看到隔壁病床上死去的知青。在这种环境里,我们提心吊胆地一边陪着发髙烧的女儿,一边注视着那冷冰冰的隔壁。到了规定的观察气象抄表时间,我还要上山到气象站,观察记录气象数据。就这样,我每两小时冒着风雨,在泥泞的山路上跑上跑下一趟,直至女儿烧退出院。在卫生院的那一夜,成了我至今刻骨铭心的一幕。
我在协助场部搞林地规划和气象等技术工作的过程中,得到了技术员张荣珍和他的妻子谢会计的很多帮助,经常留我在他们家吃饭。他俩生育一女二男。不幸的是,当时才5至7岁的两个儿子和其他几个小孩,在停在营部坡道上的中型拖拉机上玩,突然拖拉机下滑翻车,把他们大儿子的腿压断,小儿子当场压在车轮底下身亡。这晴天霹雳的打击,使夫妻俩无法接受,好长时间都沉浸在悲伤和痛苦之中。为尽快缓解他们的悲痛,我不分昼夜地陪伴他们,开导并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所以,我和老职工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
勤劳见成果。在艰苦的岁月中,为了改善生活,自学木工,自制家具。我们夫妻俩在自己的住房后面,利用业余时间开垦菜园,种植了各种蔬菜和瓜果,还有香蕉、菠萝、甘庶等植物。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我们营造了一个美好温馨的小家庭。我的人生美好时光留在了边疆,而我在边疆奋斗的经历将永远铭记在心。

...

荐读:

【知青情缘】作者文集(89+8集/2965篇)(2024.7.19.)

.阅后请在下方点击【分享】【点赞】【在看】,谢谢支持!


知青情缘
欢迎你!知青朋友!这里有简单而真实的快乐,这里有同龄人的心声,这里有往事的回眸,让我们走进《知青情缘》打开心灵之窗,共同谱写生命中永不熄灭的人生之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