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和孩子一起看了《抓娃娃》。影院里,大家的笑声从没断过,我和孩子也笑得很开心。
但随着自己不断地回味,越来越觉得,这部电影没那么简单。
众所周知,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那么这个让大家观影时笑声不断地喜剧,它的悲剧内核是什么呢?
我觉得,电影赤果果的告诉大家:
笑吧,你们这些穷人,在仇富的社会环境里,我们这些富人仍然有办法对孩子进行你们无法想象的精英教育,你们就笑着接受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事实吧。
初看这部电影,是让我觉得很像《楚门的世界》,我对被父母监控下的马继业报以同情,把他最后以700多分的成绩报考体育大学这一举动,看做是楚门最后跨出门的壮举。
但事后再想,700多分,体育大学,跑步,这就完了吗?
马继业有良好的道德,健壮的体魄,优异的成绩和吃苦耐劳精神(捡瓶子),这不就是妥妥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吗?在加上老马家的企业作为后盾,他的未来难道不是遥遥领先我们普通人吗?
大家在笑声中愉快地接受了,老马在这个普遍仇富环境里为孩子量身定做的“穷养式”精英教育,专业团队24小时无休为马继业服务,医疗保健医生、高级厨师、营养师、数学教师、外教、语文老师(长相很像鲁迅)、保镖等等一班人马,十几年的付出,就连“奶奶”都是顶级的教育专家。
而我们呢?给孩子报的辅导班一节课一两百,不便宜吧,但也只能是一个老师对多个孩子,做不到一对一吧。想锻炼孩子的外语水平,只有通过线上课的形式进行,毕竟这样便宜点。报个钢琴班不便宜吧,但马继业从小就在“隔壁”叔叔的钢琴曲中入睡的,艺术的熏陶熏了十几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抓娃娃》看似抓的是娃娃,其实是在提醒父母,你要接受教育资源的不平等是事实,你投入的教育经费可能不过别人的1%,就不要奢求你的孩子能100%超过人家。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父母和家庭能为这个轨迹做的不是倾家荡产,而是量力而为,引导孩子走得正,走的远,让他活出自我,至于未来做什么工作,从事什么行业,这不是教育的目的。
《抓娃娃》值得每个父母去看看。然后在看看《头脑特工队1-2》,对比一下教育理念的差异,看看我们是不是走偏了。
我的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