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1日,《头脑特工队2》在国内上映了,我第一时间陪孩子去看了。
故事很精彩有趣,从一个小事出发,讲述了女主人公从儿童期进入青春期后,头脑里增加了其他情绪,焦焦、慕慕、尬尬、丧丧,她们将原来的5种情绪(乐乐、忧忧、厌厌、怕怕、怒怒)抛之脑后,掌管了大脑的控制权,操控女主人公做出各种行为。
而原来那种5中种情绪要努力夺回控制权,由此展开一系列的冒险故事。里面还有一个特别的人物,“怀旧奶奶”,她总是“不合时宜”的出现一下。但却让人印象深刻。我的觉得这可能是编剧再为续集做铺垫。整场电影看下来,孩子看的很高兴,而我却越想越觉得,这个事情不对劲。因为这不符合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它在挑战我们的传统观念,它在试图“文化输入”。前段时间,我刷到真人秀《盒子里的猫》里吴彼讲述情绪羞耻的短视频,让我大为震撼。“在我五岁的时候,我骑自行车摔倒了。我的爸爸跟我说,你是男子汉,你不能哭。我十岁的时候,我的同学故意把我撞到了,我的老师说你们要和平相处。我十六岁的时候,考上了大学。我想把我的喜悦分享给身边的人。他们都说不要显摆,会挨打。二十六岁的时候,我喜欢一个姑娘,她和我最好的朋友在一起了,我说祝你们幸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的喜怒哀乐像一个小偷一样,在他的心里东躲西藏,生怕被看到。他觉得自己是对的,他也终于变成了从大人一直以来期望的样子,情绪稳定到像戴着一个假面。当他有了女儿之后,他也像别人对待小时候的自己一样去教育女儿。你出去玩的时候不能太开心,因为乐极生悲,你不能有情绪!他很高兴,也很骄傲,却诧异女儿为什么不像他这么开心。一个人的头脑里,居然可以装那么多情绪,所谓正面的负面的,居然都可以有,而且都各司其职,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不可理喻。自从有了考试,我们就知道一个词:标准答案。对于客观题,或许标准答案是适用的。但是对于主观题,比如阅读理解、造句、作文等,真的也适用吗?之所以叫主观题,不就是因为它不客观,不可预测,天马行空吗?那么主观题的客观评分标准,这不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设置吗?你说语法是教学大纲规定的,就是客观标准,如果你的语句不通顺,不符合逻辑,就要被扣分。可是,这些语法是天生如此的吗?它们不过也是从千百年来主观的人说出来的话中总结出来的吧,从主观的东西里面推出的规律就客观了?最重要的一点是,主观题不能有标准答案以外的想法和思维,这本身就不主观了,这会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这会把孩子们塑造成一个没有思想的标准化“工件”。然而,《头脑特工队2》里却不这么认为,它宣扬的是个性、独立自我和头脑风暴的想象力,而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工件”。因为这种思想不统一的“残次品”很难管理和约束,会不利于维持稳定的!《头脑特工队2》里最打动我的一句是焦焦对乐乐说的:我们不该为她选择什么样的记忆该留下来,什么样记忆该丢掉。听了这句话后,乐乐想起来,她每次只把那些美好的给保留了下来,而把那些她认为不好的记忆抛之脑后,她之前其实做着和焦焦一样的事情。你看到的、讨论的、甚至想到的事情,是不是也是经过筛选的?你就是在这样不断的筛选中成了一个“合格的工件”,而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自己。《头脑特工队2》居然在反思这种行为,并且主动打破信息茧房!电影最后,当众人合力扳倒乐乐历经千辛万苦保护的真善美意识树,当所有的记忆球都汇聚在一起后,女主人公的自我意识树才不那么单一,才会是五彩斑斓变化多姿的自我,才更好的面对未知的人生。最后,奉劝各位,在欣赏电影的时候,我们也要警惕好莱坞对我们主流思想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