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龙,双侧助听器,工学硕士,国内某头部金融.科技智库合伙人。
赵金龙发言:
虽然我们现在无法预测未来,但是我认为,一路前行总会有一些不期而遇的美好。
大概在12岁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听不清老师讲课的声音,后面的情况就急转直下。父母曾带我到全国各地求医,但一直到现在都无法确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听力损失。
我是农村出身的,我们当时不了解,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听力损失需要干预,所以错过了佩戴助听器的最佳时机。
我目前从事互联网行业,具体是做金融方面的咨询工作,而我所学的专业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看起来有些“不务正业”。但我相信,非专业人士从事专业工作的时间长了,自然会成为这方面的新专业人士。
这十年我曾在上海有过一段短暂的工作经历,后来一直在现在的公司工作,其中5年在北京。我是2018年回到武汉的。
“打死不去北上广”——第一站,上海
在上学时,我们同学之间流传这样一句话:打死不去北上广。
因为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生存压力非常大。一份工作,最初的工资最多也就是五六千元,除去生活成本和租房成本,一个月还剩1000元就已经很好了。当时我也是这个想法,打死不去北上广,但计划不如变化。
同学推荐+线上沟通+自荐
快毕业的时候,同学(对方想挖他过去)把我推荐给了一家公司,他认为我在专业方面与这家公司的岗位需求非常匹配。当时我和这家公司通过QQ在线上沟通,非常顺利。我的研究方向是精细合成,具体研究的是药物中间体,正好是他们所需要的类型。
后来他们到武汉招聘,要去华中科技大学。因为他们第一次来武汉,对这边的情况不太熟悉,就让我来打“前站”。我详细了解了武汉本地各个学校的相关专业情况,并将信息分享给他们。
为了争取这份工作,我做了很多方面的准备。
首先,通过网上各种公开渠道了解他们公司的信息,产品、客户、战略等,包括可以与我结合的发展方向。
第二个是专业方面,我认为即使准备再充分也不为过。他们是一家成分分析的公司,做的是什么呢?好比一杯果汁,要分析一下里面有哪些成分,各个成分占的比例是多少?如何配置或者制作出来?
这项工作需要使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检测手段。因为只有半个月的时间,所以我在学校图书馆里找到了所有相关的专业书籍。通过自学,我认为基本上可以达到熟练的程度。
从业务部到新组建的研发部
真正到上海,应该是在2013年3月份。正式入职前夕,HR建议我去新组建的研发部门。为什么?研发部门相对比较专注,不需要频繁与外部客户接触。因为我听力不是特别好,所以和这个部门很匹配,我就过去了。我认为这是我的幸运。
为了得到这份工作,我花了很多精力。但是很可惜,只做了一个月。
谁的青春没冲动?但也是理性选择!
为什么要放弃这份工作?有两方面原因。
懂得放弃:健康第一,不后悔
第一是个人感情,谁的青春不冲动?当时我喜欢上了武汉的一个姑娘,因为一些事,想回来争取。
第二是理性的选择。我的工作岗位旨在解决业务部门遇到的疑难杂症,为他们制定一个标准化的工作流程,这需要每天做实验。我们接触的都是有毒且易挥发、有腐蚀性的化学试剂。
当时,我上午九点开始工作,中午有一小时的休息时间。虽然公司不强制加班,但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基本上每天晚上都是八九点钟才下班,再乘坐一个半小时的地铁回家。回去后,我常常头晕脑胀,有恶心呕吐的感觉。可以预见,长期下来我的身体肯定扛不住。
所以,我决定回来,但也并非从0开始。我有一个同学,来自浙江温州。温州人都有种不服输的精神,即使只有一个人也要成为老板。他看新闻联播,提到国内互联网金融刚刚处于萌芽状态,就萌生想法做了一个第三方数据网站,成为国内第一家互联网金融数据监测机构。
恰好我的毕业课题进入尾声,他找我帮忙。待遇是什么呢?两斤苹果。我去做了之后发现非常有趣,也有前景,他也找不到其他人,希望我留下。
具备转行基础,一专多精广涉猎+较强的学习能力+一些运气
转行的基础非常重要,简单概括为“一专多精广涉猎”。虽然学的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但毫不夸张地说,我自认为专业底子过硬,并且在数学、计算机和文字功底方面表现较强,包括上大学时公开发表过很多文章。对于外面发生的大事件和新趋势,持续保持关注并且达到了解的程度。
2013年11月份的时候,为了正式推进这个创业项目,我们5个合伙人共同凑了30万元。我的温州同学将他结婚用的20万元全部投入,我回老家向父母借了4万元,那是他们5、6年的积蓄。
当时我充满热情地投入,但公司后来遇到各种问题,差点儿倒闭,这其中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我们书生意气,没有创业经验,当时想通过专业服务赚钱,而不接受客户在我们网站上打广告。但是竞争对手采用另一种策略,通过广告赚钱,招聘更多专业人士,所以我们就落后了。
第二,当时有一家投资机构打电话过来想投资,但是我们的老大接了电话以为对方是骗子,他不知道IDG资本是什么,所以错过了机会。
第三是年少轻狂,轻信他人。我们公司的老大,当时他有一个老乡创业,遇到了一些经济危机。他私自将公司账上的80%现金拿过去支持,后来血本无归。所以我们陷入困境,面临新的选择。
————
濒临倒闭,重新出发——第二站,北京
好在有之前积累的资源。北京有一家合作机构,当时是第一财经旗下的新金融研究所,找过来希望双方达成新的合作,并建议我们前往北京。我们几个合伙人讨论了几次,就过去了,接受了第三方投资机构的注资,成立了一家新公司,业务仍然保持原始颜色。
我的工作岗位经历了很多变化,首先是数据分析师,职责是通过数据采集、建模等方式制作出专业的数据分析报告。后来公司的人员越来越多,当数据总监时手下最多有8-10个人,很多都是来自清北、央财这样的高校。再提一下我的情况,尽管是一本院校,但是“二流”的学校,这个际遇最初是不敢想象的。后来升到合伙人的位置,除了要处理数据和内容之外,还要带领团队主动寻找客户和与客户谈判。
我认为所有这些工作的基础,都需要具备快速学习和消化能力。这个行业日新月异,我们需要最多一周的时间来了解清楚一个行业,永远走在客户前面,这样才能够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咨询。除了咨询之外,我们还有媒体业务,通过撰写文章、报告,挖掘客户的相对优势,在自媒体矩阵、网站、APP等渠道上传播。
后来做了团队管理,要求更高。首先你需要了解业务,下属都是年轻人,仅有资历是管不住的。你必须业务过硬,是带头人,下属无法解决问题时,你需要为他们解决。第二,能扛事。对于来不及处理的事情或者客户抱怨的情况,需要陪下属加班、熬夜,与客户谈判,甚至代表公司当着客户的面表达歉意。最重要的一点是会沟通,并非下命令,年轻人不会听你的命令。你需要站在他们的角度换位思考,如何驱动他们,仅仅有利益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会共情。
实际上,我们可以展开讨论的内容太多了,由于时间有限,我就不再赘言。这是第二站北京,打死不去北上,现在就剩下广州没去过了。(苦笑)
————
最大的困难是沟通,但总有解决办法
我认为这10年来最大的困难在于沟通。我在学习、业务方面一直非常自信,但是听力问题是绕不过去的坎。
在PPT第一页,我提到曾今有长达8年的自我封闭期,那时候我认为全世界只有自己听力这么特殊,可以听到声音,但是听不清楚,因此感到非常郁闷。
那时我只有12岁,还是个懵懂的孩子。面临人生变故,有很多事情难以理解,白天在人群中勉强欢笑,夜晚在被子里默默哭泣。确实是哭过。
熟人+社交软件+面对面+科技力量
怎么解决沟通问题呢?其实很简单。首先,最初我负责的仅是内部工作,只需要与身边的熟人、同事沟通。我的听力本身比较特殊,它呈上升型曲线,低频损失较严重,高频表现良好,应该在20分贝或者30分贝的范围内。与熟悉的人面对面沟通,我的识别率基本可以达到90%以上。
我的验配师是陈怡老师,记得最初与她接触的时候,她说的5句话中有2句我都无法听清楚,目前10句话中只有一句话未能跟上。通过熟人和身边的人沟通,基本上没有问题。
第二个是社交软件。年轻人喜欢通过互联网方式沟通,最初是QQ,后来是微信。微信文字、语音以及视频,包括现在比较流行的腾讯会议等都是非常好的沟通工具。
第三个是面对面。熟悉的客户,我可以一个人应付,第一次见陌生客户需要另外一位合伙人或者市场部的同事陪同,他在旁边会给予支持。
最后,是包括助听器在内的科技力量。10年前、5年前助听器技术还没有现在发达,之前也不敢想象会有语音转文字的人工智能服务。讯飞听见APP在这方面的服务对于有残疾证(听力残疾)的人群来说是免费的,因此它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本次青年大会,同样使用了讯飞听见做实时文字转写
沟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互相理解,达到目的了就好
目前无论是通过电话还是其他方式远程沟通,我觉得100%都没有任何问题。沟通方式是多样的,在某些情况下不方便使用讯飞听见软件,例如我接电话使用的是两部手机,一部手机打开免提声音外放,另一部手机打开讯飞软件,可以实时翻译。有些情况下不允许声音外放,以免影响到别人,这时候应该如何处理?我会主动告诉沟通对象,我在听力方面存在问题,希望对方能够理解,我们换一种方式沟通。特殊的情况下,甚至可以携带一张纸和一支笔进行笔聊。
但通常不鼓励这么做,因为效率太低了。以前很多时候,我都希望通过文字来沟通,但如果现在想要深入探讨某一件事情,我选择打电话,不耽误彼此的时间和精力。
另外,刚佩戴助听器时,提示下我这个不是深耳道式,而是外挂的,我出门时都需要戴帽子将它罩起来,因为总感觉有很多眼睛盯着我,所以放不开面子。
后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经历多了,感觉似乎没有人关注,加之助听器帮助很大,就放开了。所以不要过于在意自己的面子,就像学游泳一样,只有下水才能学会游泳。
当你害怕某件事情时,最佳的办法是面对它,否则就永远无法解决。我们上台分享、演讲时可能会感到紧张,比如麦兜是非常有经验的人,面对过许多镜头,但最初也有短暂的卡顿。
第七届青年大会分享嘉宾:麦兜,双侧助听器,原画设计师,自媒体yi'lu
扎根武汉,助听器带来新生活!
我是2018年回到武汉。为什么回来?我认为在外面闯荡已经足够久,再加上有一些积蓄,因此想回武汉安家。我来自湖北荆门,从武汉到荆门大约需要4个小时的时间。父母年纪较大,我作为家里的长子(下面有1个妹妹),我有义务一方面要兼顾自己的事业、家庭,另一方面要兼顾老家的事情。
回来之后,经朋友推荐在华声配了一对助听器。我在佩戴助听器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感到困惑,虽然可以听到细微的声音,但是很多时候仍然听不清楚。最初的识别率可能只有20%或者30%,包括最初的三个月,还是没有进步。但是,钱已经花了这么多,只好死马当活马医。
我充值了微信读书APP,一个月19元。听书时躺在沙发上,通过助听器蓝牙功能来听。
最初的感觉就是:再听一个小时,如果没有改善,那么明天绝对不会再听了,因为听的时候心里非常烦躁,每天都处于烦躁的状态。
在这样在心理反复和坚持中,到了第三个月时,我突然感觉到上了一个台阶:通过蓝牙功能,识别率达到了60%。又过了半年,达到了80、90%。对于自动合成的女声,目前识别率基本可以达到90%;男生的声音比较低沉,识别率可能低一点,只有60%或者70%。
目前在一些复杂的情况下,或者面对一些陌生人时,虽然有时候听不清楚,但是我认为无关紧要,这是没法改变的事情。刚才已经分享了我们的沟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换一个方式嘛。因此,我认为有了这样一个经历,无论面对什么情况,都可以继续向前走。
我们要相信科技改变生活,可能在5年或者10年之后,无论是助听器、人工耳蜗还是其他辅具,都是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虽然短期内科技进步低于人们的预期,但是长远来看,科技进步的力量永远被低估。
创业九死一生,无论如何都要跟上公司和时代的步伐!
最后我还有一点感慨,创业是九死一生。我们曾经见过并服务过的公司,很多公司甚至99%以上已经倒闭。虽然我们仍然生存了下来,但是并不轻松,特别是2020年疫情以来非常艰难。
今年我们相当于重新创业,原来的业务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目前正在对接一些新的投资人和投资机构。
无论是否有新的增量资金,还是依靠现有的存量人手,我人为应该尽量坚持并且努力拼搏。最重要的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即使不在这家公司,也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去外面重新找工作。我们可以找到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运气好一点,早一点退休也不是不可能的。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感谢大家!
* 关于耳朵树青年大会:
点击大合影,进入青年大会活动回顾
第七届耳朵树青年大会回顾 | 下一届再相约!
用这个办法,轻松把康复变成生活的常态 | 第七届青年大会海洋姐姐发言实录
关注耳朵树
看更多青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