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宝娟:
我平时的康复对象主要是0到6岁的学前儿童。成人康复也做过一些,今天来的朋友都是成人朋友,在自己或者有家人帮助的情况下,成人朋友怎么做听能方面的训练?在这跟大家分享一下。
听得到——听得清——听得懂——沟通
成人听障朋友戴上助听设备后,首先要保证的是通过助听设备听得到声音,听得到声音后,还要要求听得清楚,听得清楚后还要要求听得懂,听得懂后才能进行语言沟通。
遵循发展规律,合理设计练习目标
成人朋友在植入人工耳蜗或者验配助听器前,应该建立一个合理的期望值。
合理的期望值和什么有关?
佩戴设备的时长
调机
残余听力
听损时长
语后聋or语前聋
首先配戴合适的设备的时长,人工耳蜗用户看人工耳蜗的开机时长,助听器用户看配戴助听器的时长;
其次是调机,助听设备是不是被调试到最佳的工作状态;
还有残余听力和发生听损的时长;
残余听力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助听效果。
现在的成人朋友中有语后聋和语前聋。以语后聋举例来说,有些朋友从听力正常到发生听损之间间隔时间不长;还有的听损后戴助听效果不错,听力下降了,就植入了人工耳蜗;还有一种发生听损后一直没有配戴助听设备,后来才配戴助听设备,这些差异都会影响日后听能康复的情况。
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期望值。
合理的期望值绝不是敷衍和推诿,而是遵循发展规律,合理设计练习目标。
察觉——分辨——辨识——识别——理解
戴上助听设备后,我们就能听到声音了。
一定要保证自己听得到声音了,后面的练习才能展开。循序渐进地做。
听到声音后,先进行对声音的“察觉”练习。
坚持配戴助听设备非常重要。
我知道很多成人不愿意戴助听设备,尤其在我们学校,有很多大孩子刚植入人工耳蜗的时候还戴着,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自己对听的效果不满意,没有达到他自己的理想期望值,有的就不戴了。
我最近在学校进行了小调查,几乎有一小半的大孩子在植入人工耳蜗以后几年因各种原因就已经不戴耳蜗了。
一部分原因,因为在聋校,他们沟通主要靠手语,可能他觉得不需要用“耳朵”听了,觉得助听设备达不到最初的期望值,作用不太大。
另外,成人听损朋友之间经常会沟通,可能会在网上看到有些成人朋友做了耳蜗以后效果不太好,或者戴着不舒服,他们之间沟通以后彼此更信赖一些,就影响了他自身对助听设备的看法。他觉得离了助听设备照样沟通,他们之间没有沟通障碍。
所以成人听障朋友既然要进行听觉能力这方面的练习,坚持配戴是非常重要的。
一定要坚持配戴,强迫自己听生活当中各种声音。刚开始配戴的时候,把“听”当做接收信息的第一方式,然后再去看。
为什么在这儿特别强调这一点呢?
我们成年人,总希望助听设备能发挥到最佳作用,能最大限度的帮助你听。但如果戴上它以后却不去重视使用它的话,就不会知道它的功能不能发挥到最极致了。
作为成年人,我们有自制能力,一定要强迫自己试着把“听”当做接收信息的第一方式。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试着去察觉,感知有声音和没声音的差别。
家人在家里可以帮助练习。当家人给出声音,可以让练习者举手示意有或者没有,也可以直接表达出来。
察觉练习的策略:1、坚持佩戴;2、强迫自己去听生活中各种声音,试着将听作为接受信息的第一方式,然后再去看。
说了“察觉”以后,接下来说到“分辨”了。
分辨练习怎么做?首先一定是在闭锁的情况下做。
什么是“闭锁”?就是要有范围地听,不是要求大家随便有一个声音就要知道这个声音是什么,在没有听觉经验的情况下这样做是很难的。
所以一开始所做的这些练习一定都是闭锁式的,有范围,选择的。
好比做选择题一样,我什么都不会,但是你给出我两个选项,我猜也有概率。
说回“分辨”,听得到声音了,但声音和声音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先听出来声音的异同。
比方说听到了拍桌子的声音和吹口哨的声音,虽然现在分辨不出这两种分别是什么声音,但知道这是两种不同的声音就可以了。
分辨练习的策略:先熟悉新的声音,初期分辨选择声音频率差别比较大的环境声。
接下来到“辨识”了,依然是闭锁式练习,从给你几个声音选项里面选择出你刚刚听到的声音是什么。
辨识练习的策略:首先,要熟悉听到的声音,比如声音的长短、节奏、大小以及生活当中经常出现的环境声响。
其次注意一开始不要太难,先从两个差别很大的声音开始,也可以是字数不同的字、词,差别比较大的环境声音等等,然后慢慢增加选项。
再接下来到“识别”了,通过前期的练习以后,能听到声音了,也知道声音的异同,也知道这个声音是什么。
接下来要更进一步练习了,我要知道你说的话是下面我这些句子里面哪一句,或者哪一个词,或者哪一个词组,我能把它挑选出来,然后我把你说的重复出来,这就是“识别”,即重复说出你刚才听到的词或者词组,或者句子。
再接下来我们听的内容越来越多。
逐渐地要从闭锁式到半开放式再到开放式,从有选项到有范围再到无提示无范围的生活语言。难度逐渐递增。
识别练习的策略:练习时,以生活常用词句为主,搜集越多越好;将它写出来,每次练习时,可以跟着家人读一遍,或者自己大声朗读。
最后到了高级别,就是“理解”了,即我们就可以依靠聆听和认知进行互动,而不是简单地仿说或指认,是可以进行日常的口语交流。
沟通交流管理是指练习者能够建立和维持成功谈话技能的方法。
我们和熟悉的人沟通时,有时候即便你没有听清楚他说的什么,但也可以从当时的情景或语境中推理或者猜测而得到正确的信息,继而是沟通得以继续。
一般人在交往时,会自然的注视着对方,这是沟通的基本礼仪,当对方在说话时,我们会等待对方说完而不是随意的打断对方,在合适的时间说出自己的话或者回应对方,这就是轮替;这对于常人来说是基本的沟通规则,是建立在我们听得懂理解之后自然而然的维持谈话的规则;
对于成年听障朋友,需要专心的大量的练习才能做到,所以就需要“沟通交流管理”练习。
那么在这个练习过程中,当听不清楚对方说话时,我们可以用“澄清策略”。比如请对方再说一遍,请对方语速放慢一点,邀请对方到安静的环境下沟通,请对方写出来,或者反问对方是不是在说......利用“澄清策略”把听不清的地方让对方再重复一遍。
要自然大方地使用“澄清策略”,远比自己不好意思开口“硬”听效果好很多。
下面我分享一下听能练习的技巧:
前期专业有效的评估,了解目前听能情况,设计合理目标;
练习时,明白练习的目的;
初期可以适当地夸大:重复、声音放大、速度放慢等。
首先要有专业有效的评估,了解自己目前的听能情况。
只有了解自己的听能情况,才能合理地设计训练计划,并且在练习的时候,能明白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对于一些成人来说,可能干预比较晚,前期基础没有打好,那么在练习时,可以适当的夸大:声音清晰度的情况下适当放大、语速放慢,使自己听得更清楚。
在家里当家人帮助练习时,对于练习者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一定要及时确认;这样在接下来继续练习时,即便是他听得不太清楚,他就可以利用前面已有的正确信息,包括排除、推理、等得到正确答案。
大家都是成年人,有时候会比较“较真”,在练习时,有时候可能会“猜测”出正确答案,往往会纠结于自己不是靠听对的,而是靠猜的,就泄气了,觉得自己听得还是不行。
千万不要这样想,因为人和人之间沟通交往的时候,沟通策略和获取信息的方式本身就有很多。
有时候有可能你没有听清某一句话,通过你的认知可以推理出一些答案,所以一定要允许自己,在听不清楚的时候,允许自己通过对方给出提示信息来猜测,并鼓励自己猜测,只要最终能得到正确答案就可以了。
家人在帮助练习时,要给予练习者正面的反馈或者鼓励。练习的时候,不管听得好与不好,都要给予正面的鼓励,即使听错了,也可以说:再听听或者很接近了。如果听了多次还是错误,这个时候就要想一想,是不是今天听的内容有一点难了,这时候要降低难度。
练习任务一定与目前能力现状是相匹配的,保证获得足够的成功,从而激发坚持的信心。
很多成人朋友坚持不下去的原因是一开始期望值太高导致目标设定不够合理。
几年前我接触一个12岁的时候因为打针药物致聋,40多岁做的人工耳蜗的成年人,见到我第一句话就是:我什么时候能听得和你们一样很清楚?
我跟他讲:不是戴了设备以后跟健听人是一样的了,尽管你是语后聋,但是已经间断30年了。
我带他从最简单的练习开始,他很不耐烦,直接要从对话练习开始,并且觉得手术没有用,导致最后没有坚持下去。
所以一开始不要太难,隔一段时间完成一个小目标,多看到自己不断的变化,多让自己得到满足,可以激发坚持的信心。
整个过程看似说起来不长,但真正做起来需要时间和坚持,所以不管怎样,从现在开始尝试做起来,只要行动,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编者附:由于时间问题,没有继续请时老师带大家现场做练习。现将时老师整理后的完整的练习PPT附在文章,大家可以按照时老师介绍的方法去做练习。
在此,特此感谢吕文婉、李心怡老师在方法上的指导!
(本文由嘉宾发言整理,转载请联系耳朵树)
点击图片进入其他嘉宾发言回顾
* 关于耳朵树青年大会:
关注耳朵树
看更多青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