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言
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理念传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逐步成为国家顶层设计的核心议题。2020年,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中国“3060”目标。中央层面陆续出台了包括《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等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文件,要求在城乡规划、建设、治理各环节全面落实绿色转型发展要求。
2021年11月,《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正式印发,在副中心原有的三个示范区定位基础上增加了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的新定位,对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图1 《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主要内容
2024年2月,经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北京市政府联合印发《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目标和路径。
图2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主要内容
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规划实践
2.1
绿色发展理念的顶层设计
2.1.1 城市副中心战略谋划阶段
绿色发展是贯穿城市副中心谋划之初至规划落地的核心理念,奠定了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的总体基调。
2015年,北京市政府启动《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编制工作,作为决策城市副中心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同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对五大理念进行了充分吸收和转化,提出“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并将绿色发展相关规划措施单独成篇,从蓝绿格局、生态安全、交通体系、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2.1.2《城市副中心控规》阶段
2016年6月,为深化落实城市副中心战略,邀请12家国际知名联合设计团队开展总体城市设计和重点地区详细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将征集成果的先进理念、亮点等提炼整合形成18点共识,其中10点与绿色发展相关,充分体现了对《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核心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图3 城市设计征集十八点共识
在城市设计征集基础上,启动《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城市副中心控规”)编制工作。规划于2018年12月获得批复,成为第一个由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副中心控规延续了《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谋划的蓝绿交融城市格局,提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总体空间结构,强调“坚持生态优先,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呵护蓝绿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和谐文明的美丽家园”。
图4 城市副中心空间结构示意图
在发展目标上,以“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为引领,分解形成“六个城市”子目标,即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和宜居城市,同步构建76项核心指标体系,作为指导和监测城市建设发展的可量化依据,其中34项指标与“绿色”密切相关,充分体现了绿色发展在城市副中心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引领作用。
图5 “六个城市”发展目标及指标体系
2.2
绿色规划实践的多领域延展
城市副中心控规批复后,各领域紧密围绕贯彻落实控规要求,开展了大量规划研究和创新实践,逐步探索形成了以绿色发展为引领的副中心特色规划实施模式。
2.2.1 绿色生态奠基底、成框架
坚持深化落实生态城市布局,健全绿色空间体系。在城市副中心内形成“一带、一轴、两环、一心”的绿色空间格局,全面增加城市副中心绿色空间总量,提升绿色空间的便捷性、共享性和舒适性;在副中心拓展区和廊坊北三县地区构建大尺度绿色空间,夯实水林田湖草沙交融共生的区域生态底色。
图6 城市副中心绿色空间结构规划图
(1)一带:大运河生态文明带
生态文明带以北运河为骨架的,总长度约23公里,由西北至东南贯穿城市副中心,串连运河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城市绿心等多处城市级绿色空间。严格落实大运河遗产保护要求,认真做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三篇文章,努力建设一条璀璨文化带、一条绿色生态带、一条特色旅游带。2024年2月,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成功入选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北京市第9家,也是北京唯一以运河为主题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图7 大运河景观风貌设计示意图
(2)一轴:东六环创新发展轴
创新发展轴以东六环路为依托,长约14公里,由北至南贯穿城市副中心。结合六环路入地改造建设六环高线公园,打造成为集聚城市活力的公共空间。六环高线公园规划面积约5.6平方公里,构建“一轴六区段,鱼骨状渗透”的空间结构,总体风貌“清新明亮、创新时尚”,突出交通缝合、功能缝合和景观缝合的核心特点。六环高线公园列入2024年北京市重点工程计划。
图8 东六环改造示意图
(3)两环: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和设施服务环
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是围绕城市副中心的连续环形生态景观带,总面积约126平方公里,涉及台湖、潞城、西集、漷县、张家湾、台湖等乡镇,包括生态涵养、自然体验、休闲游憩、防止建设用地贴边连片等多种功能。休闲游憩环共规划公园13处,目前已建成9处,实施中4处,绿化体系初具规模。
图9 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公园布局示意图
设施服务环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创新,依托连续贯通的环形绿带、轨道交通M102线及相关地下基础设施设置,地上部分着重构建环形绿带与细化公共服务节点,打造绿色低碳、前沿先进的城市核心骨架支撑,目前正在深化研究中。
图10 设施服务环示意图
(4)一心:城市绿心
城市绿心位于生态文明带与创新发展轴相交的东南部,总面积约11.2平方公里。2020年9月29日,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已正式开园,成为新的城市地标。公园内坐落的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于2023年底正式开放运营,成为城市副中心建筑群设计典范之一。
图11 城市绿心鸟瞰示意图
(5)区域绿色空间
面对生态空间质量不高、水林田要素重叠打架的问题,创新探索编制非建设空间规划,采用系统观念引导非建设要素资源合理配置,强化全市4号、5号绿楔的骨架统领作用,划定生物多样性源地、生物廊道、地质安全、水生态空间等要素保护范围,加强大林、大田管控引导,推动实现田成方、林成片、水韵林海、绿野田园。
图12 副中心拓展区生态空间结构图
紧扣区域协同发展和绿色创新发展主题,在通州与廊坊北三县交界地区打造以潮白河水系为空间骨架、林田湖草沙城镇村全要素综合治理提升为实施路径的生态一体化示范区,示范以生态环境修复控制交界地区贴边发展、以生态价值转化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生态导向发展新模式。
图13 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鸟瞰示意图
2.2.2 绿色交通强引导、优方式
遵循“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努力建设通达顺畅的道路交通、生态友好的绿色交通、供需平衡的静态交通,推动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1)建设宜人高效的道路网体系
构建舒适便捷的小街区、密路网,创新城市干道、街区道路两级路网体系。规划形成“十一横九纵”为骨架的方格网式路网格局,助力拉开城市发展框架,保证城市交通安全、高效运行。适度加密路网,建设尺度宜人的街道空间,推动“道路”向“街道”转型。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道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以上。
图14 加密路网模式示意图
(2)倡导低碳出行方式
贯彻落实不依赖于小汽车也能便捷出行的城市副中心交通体系建设。推进公交都市建设。深化开展地面公交场站专项规划,推动公交线路优化、车辆更新升级、加强轨道站点交通接驳。截至2023年底,城市副中心已施10座公交场站、在施5座公交场站,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94.6%。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区,不断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环境,城市特色“漫步”交通网络逐步形成。围绕运河商务、行政办公、文化旅游、科技创新、滨河水岸、老城活力中心、交通枢纽等差异化地区的慢行出行需求特征,“一区一策”“一路一策”,绿色慢行交通系统不断丰富和完善。
图15 城市绿心“漫步”网络示意
(3)推进车用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探索设立超低排放区,提高城市副中心充电桩(站)覆盖密度,打造功能分级的车用新能源基础设施服务体系,优化交通用能结构,确保实现交通领域“双碳”目标。截至目前,城市副中心充电桩900米覆盖率99.5%,集中建设区900米覆盖率99.8%,达全市领先水平,优于全市平均和城六区指标。因地制宜制定城市副中心道路交通管理措施,货车限行区域每天6-23时禁止载货汽车、专项作业车通行,确保核心区道路交通安全与畅通,进一步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
图16 不同区域充电桩集中建设区覆盖率对比示意
(4)坚持轨道引领城市发展
构建“环形+放射”的轨道交通网络,紧密衔接各功能区和组团,预留向周边地区拓展服务的条件。目前平谷线、M6线南延工程已开工建设,近期重点推动轨道交通M101线规划建设。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轨道交通线网总里程有望达到180-190公里,届时轨道车站500米半径范围有望覆盖63%的就业岗位和47%的居住人口。
2.2.3 绿色能源降碳排、净环境
坚持绿色生态,加强前沿技术应用和机制创新,推进设施融合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能源智能高效利用水平,积极构建绿色高效能源体系,目前城市副中心优质能源比重已达到100%。
(1)以专项规划助推深度布局
支撑城市副中心控规,编制《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能源规划》。深入挖掘本地绿色能源潜力,加强本地资源开发,着力推进在供热、发电领域应用,加快推动可再生能源与城市能源体系深度融合,示范引领城市绿色低碳能源发展。编制《北京城市副中心高标准高质量市政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及实施要点》,提出“积极布局新型市政设施,建设低碳高效的绿色城市”的主要内容,包括构建适应高比例、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可再生能源优先的低碳供热体系、推进重点领域能源消费方式变革,推动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建设重点区域“源网荷储”综合能源系统。
(2)推动重点区域能源专项规划
编制《行政办公区能源专项规划》,支撑行政办公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供冷、供热最大限度利用地源热泵,提升区域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总体构建“1个智慧管理平台+6座区域能源站”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可再生能源比重达到40%左右。
编制《张家湾设计小镇综合能源专项规划》,支撑区域规划综合实施方案编制。形成“1个综合能源控制平台+6个能源中心+X个能源单元”的三级体系,实现冷、热、电、光多能互补、源、网、荷、储协调互动。
图17 张家湾设计小镇综合能源系统总体方案设想图
2.2.4 绿色建筑出精品、做示范
全面贯彻绿色建造理念,新建建筑全部执行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率先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
(1)行政办公区
在行政办公区规自委、财政局办公楼等办公建筑率先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采用装配式建筑、多专业协同设计、室内配备绿色冷热源、楼宇智慧化运行等手段,设计满足绿色建筑三星级要求。整体布局采用无围墙的开放建筑形态,在入口、连廊、露台等处设置多种有序列的开放共享空间,室内注重引入自然光线,设计多层次的立体绿化景观,营造亲民、宜人、绿色的办公建筑。
(2)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
副中心站“京帆”屋盖采用“双层共构”结构设计,在增强屋盖保温隔热性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屋盖的稳定性和耐久性。通过穿孔遮阳板设计、高效的保温材料和隔热技术等绿色节能技术,每年可减少热负荷520万千瓦时,相当于3200台家用空调的夏季制冷量,每年还可减少照明用电约48.6万千瓦时。
图18 京帆屋盖施工现场
城市副中心绿色高质量发展未来展望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也是城市副中控规正式批复实施的第六年。六年来,城市副中心控规落地不断提速,城市框架加快成型,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空间框架逐渐成型,森林覆盖率从28%提升到34.2%;绿色交通体系持续完善,交通支撑能力不断提升,绿道长度从193.6公里提升至400公里;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2023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降低25.2%;绿色建筑建设稳步推进,2023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达到161万平方米,新增公共建筑绿色化改造面积达到64.7万平方米。
未来,城市副中心将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先行先试。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光热利用,以运河商务区、张家湾设计小镇等为重点,积极探索实施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加快推动以中深层地埋管热泵等为代表的先进能源技术应用。加强绿电应用与新型电力系统创新,优化外调绿电政策环境。探索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域建设,以六环高线公园周边、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等区域为试点,打造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创新技术应用集成。
结 语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目前,城市副中心的宏伟蓝图已徐徐绘就,千年之城蓄势而起,绿色发展的理念和实践全面纵深发展。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一张蓝图,精心推进、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形成一套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副中心绿色发展经验,努力把城市副中心打造成为一个绿色发展的和谐宜居之城。
*本文根据作者在2024年10月28日参加2024(第五届)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论坛的大会发言整理,已经作者审查
作者:路林
作者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