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姚鼐在《登泰山记》的末尾,写日观峰周围的环境是“ , ”,使人更加感觉到环境的清冷与登山的困难。
(2)历史启示我们,要想使国家安定,江山永固,就必须对百姓积累道德和仁义,正如《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说“ , ”。
(3)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用“ , ”两句表明他的行事准则,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17.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 而雪与人膝齐
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其悔故也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芙蓉楼送辛渐》的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点明了当时送别的季节——秋冬季。这里的“寒雨”指秋冬时节的降雨,因为秋冬时节气温较低,雨水降落让人感到寒冷,是为寒雨;“连江”指秋冬时节的江面,因为雨量大,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是为连江。不过,你可能会对“寒雨连江”感到疑惑:秋天的雨(甲),这里的秋雨怎么会“连江”呢?
在气象学上,我们把夏秋过渡季节或秋冬过渡季节的连阴雨通称为秋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秋雨有两个时段:一是夏秋过渡季节下的雨,二是秋冬过渡季节下的雨。很显然,《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中提到的“寒雨”属于后一种情况。
和夏天骤雨相比,秋雨一般比较轻柔,古典诗词中描写秋雨的句子 A 。温庭筠曾以“细响鸣林叶”来描绘秋雨。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不但写出了秋雨又细又密的特征,还描述了雨水凝聚、从树叶上滴落下的情景。①不过,②我国由于地域辽阔,③所以秋雨并不都是绵绵细雨,④如北宋文学家张耒《雨夜怀陈永源山庄》中的“夜来秋雨如决堤”,⑤就说明当时降雨速度很大。
《别外甥杨克》一诗则写道:“东南秋雨足,泽国水连天。”这里的“水连天”和王昌龄所写的“寒雨连江”何其相似!诗人将水面与天空相接的景象描绘得 B ,给人一种视野开阔、心旷神怡的感觉。
我国东部地区的秋雨为什么会如此之大呢?这与台风有密切的关系。气象专家告诉我们,在秋季,只要有台风在我国江浙地区登陆,就有可能形成迅猛的秋雨。由此我们不难推测:王昌龄在送别朋友的前夜,很可能有一场台风在这里导演了一出“寒雨连江”的大戏。
为什么天气转凉了,(乙)?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秋台风生成于西北太平洋,那里距陆地很远,台风在广阔的洋面上“诞生”后,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成长。加之经过一个夏季的阳光照射、加热,海洋累积了很多热量。初秋时节,阳光直射区向南移动过程中再次加热热带海洋,使得海洋热量达到顶峰,所以强台风更容易出现在这一时间段。
18.下列句子中的“可以”和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你用心去学,是可以学会的。
B.小刚的这篇作文写得还可以。
C.放学了,你可以走了。
D.天气实在热得可以。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为“是一场台风导致了一场大雨”,语意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8.A
19.
A:比比皆是 B:淋漓尽致
20.甲:一般不会很大
乙:台风还会频繁地出现呢
21.②修改:将“由于”放在“我国”前面。
⑤修改:将“速度”改为“强度”(或将“大”改为“快”)。
22.①原句“很可能”表示不确定,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改句表述太绝对。
②原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将台风赋予人的动作和行为,形象说明“台风”和“寒雨”的关系,生动地写出了秋雨的迅猛,增添了文学色彩。改句表达效果较为平淡。
③原句“寒雨连江”引用诗句,呼应开头,使内容联系更紧密,文章结构更紧凑。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在不同语境中辨析词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可以”表示能够。
A.表示能够;
B.表示好、不坏,是一种程度上的认可;
C.表示许可;
D.表示厉害,程度深。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需要描述“古典诗词中描写秋雨的句子”情况,结合下文举例温庭筠、李清照等诗词,应是描写秋雨的句子非常多,可填“比比皆是”。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B处,上文“《别外甥杨克》一诗则写道:‘东南秋雨足,泽国水连天。’”,“诗人将水面与天空相接的景象描绘得……”,下文“给人一种视野开阔、心旷神怡的感觉”可知,应是诗句将景象描得绘非常到位,非常充分,给人开阔等感觉,可填“淋漓尽致”。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结合上文“因为雨量大,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是为连江。不过,你可能会对‘寒雨连江'感到疑惑”可知,本空填对秋雨大疑惑的原因,结合下文“和夏天骤雨相比,秋雨一般比较轻柔”“写出了秋雨又细又密的特征”可知,是因为人们平常认知里,秋雨比较细密柔和,不会大雨连江,可填:一般不会很大。
乙处,需要提一个问题,结合上文“很可能有一场台风在这里导演了一出‘寒雨连江'的大戏。为什么天气转凉了”,可知跟“台风”有关,结合下文“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秋台风生成于西北太平洋……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成长。……初秋时节……所以强台风更容易出现在这一时间段”可知,问题是天气冷了以后,为什么还经常有台风,可填:台风还会频繁地出现呢?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语病;
②句,关联词语序不当。“我国由于地域辽阔”的主语是“我国”,“所以秋雨并不都是绵绵细雨”的主语是“秋雨”,两个句子主语不一致,因此第一个关联词“由于”应放在“我国”前面。
⑤句,搭配不当。“速度”不能和“大”搭配,应改为“强度很大”或“速度很快”。
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原句“很可能”表示不确定,与前文“就有可能形成迅猛的秋雨。由此我们不难推测”中“有可能”、“推测”形成照应,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改句表述太绝对。
②原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说“台风”导演了一出“寒雨连江”的大戏,将台风赋予人的动作和行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台风与秋雨之间的关系,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当时秋雨形成的原因;并且渲染了秋雨的迅猛,增添了文学色彩。改句客观说明二者关系,表达效果较为平淡。
③原句“寒雨连江”引用《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夜入吴”的诗句,推测王昌龄在送别朋友的前夜情景,使内容联系更紧密,论证更有说服力;且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严谨、紧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