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150.王夫之《读通鉴论·汉高帝》明哲保身,子房有焉

文摘   2025-01-09 20:32   河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馀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投。”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沛公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烧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逐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竞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赐良金百镒,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后汉王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 ”良进曰:“黥布、彭越、韩信,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二:

留侯欲从赤松子游,司马温公曰:“明哲保身,子房有焉。”未足以尽子房也。子房之言曰:“家世相韩,为韩报雠。”身方事汉,而暴白其终始为韩之心,无疑于高帝之妒。其忘身以仲志也,光明磊落,坦然直剖心臆于雄猜天子之前。且曰:“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视汉之爵禄为鸿毛,而非其所志。忠臣孝子青天皎日之心,不知有荣辱,不知有利害,岂尝逆亿信之必夷、越之必醢,而厘以全身哉!抑惟其然,而高帝固已喻其志之贞而心之洁矣,是以举太子以托之,而始终不忮。呜呼!惟其诚也,是以履虎尾而不疚。即不幸而见疑,有死而已矣,弗能内怀忠而外姑为佞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汉高帝》)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沛公将数千人A略地B下邳C西D遂属焉E沛公拜F良G为厩将。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亡,逃跑,动词,与《过秦论》“追亡逐北”的“亡”用法不同。

B. 说,劝说,动词,与《鸿门宴》“鲰生说我曰”的“说”意思相同。

C. 因,趁着,介词,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意思不同。

D. 焉,这样,代词,与《劝学》“风雨兴焉”的“焉”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张良家世代为韩国之相,韩国被秦所灭之后,他不惜散尽家财寻求刺客,为韩国报仇;追随刘邦后,张良也毫不避讳自己复仇的心志。

B. 张良曾有意追随景驹,遇见沛公后,他多次运用《太公兵法》为沛公出谋划策,沛公认为他是天授之人并重用他,于是他跟随了沛公。

C. 张良献计让军队故布疑兵,并用重宝诱惑秦将,助刘邦战胜秦军。刘邦被封汉王、统领巴蜀后,张良又通过项伯为刘邦求取到了汉中地区。

D. 刘邦猜忌多疑,杀了不少开国功臣,比如韩信最终被诛杀,彭越被剁成肉酱,但一直器重信任张良,并把太子托付给他,始终不反悔。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后汉王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 ”

(2) 抑惟其然,而高帝固已喻其志之贞而心之洁矣

14. 从材料二看,张良为何能得到刘邦的信任并得以善终 请简要分析。(5分)

10.【答案】ADE(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沛公率领几千人,夺取下邳西边的土地,张良便归附了他。沛公任命张良做厩将。“沛公将数千人”主谓语法完整,A处断开。“略地”为谓语,“下邳西”为补充说明,D处断开。“遂属焉”,于是归附了他,E处断开。

11. 【答案】D(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能力。A项“追亡逐北”中的“亡”,逃跑的人,动词作名词。B项“鲰生说我曰”中的“说”,劝说。C项“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凭借、依靠,介词。D项“风雨兴焉”中的“焉”,于此,兼词。

12.【答案】B(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沛公认为他是天授之人”错,根据原文,张良说沛公禀受了天命。

13.【答案】(1)后来汉王问张良说:“我打算舍弃函谷关以东等地区作为封赏,谁能和我一起建功立业呢?”(2)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汉高祖本来已经明白他志向的忠贞和心地的纯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按照直译为主、逐字对应原则,句中关键词语解释必须准确到位。译文的句子表述要通顺,流畅。第(1)句中,“捐”,舍弃;省略重要内容“作为封赏”;共功,建功立业。(2)“抑”,或许;固,本来;“喻”,明白。

【评分细则】共8分,每句4分;(1)句中,捐、“作为封赏”的省略、共功各1分,句意1分;(2)句中,抑、固、喻各1分,句意1分,意思对即可。

14.【答案】①明哲保身,功成身退。功成名就后,张良愿意放弃人间俗事跟随赤松子云游,远离政治纷争。②为人坦荡,内心忠诚。张良敢于在刘邦面前坦露心迹,不隐瞒为韩国复仇的心志,对刘邦始终忠诚。③心地纯洁,淡泊名利。不追求名利,把汉朝的爵位俸禄看得轻如鸿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需要对原文进行仔细阅读,分析张良在辅佐刘邦的过程中的表现与所体现出的品格追求。

【评分细则】共5分,第②点2分,坦荡1分,忠诚1分;第①点和第③点,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每点中,没有概括,具体解说正确也可给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秦国灭掉了韩国,张良当时年纪轻,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而是用全部家财寻求勇士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这是因为他的祖父、父亲任过五代韩王之相的缘故。他得到了一个大力士,为他打造一个一百二十斤的铁锤。秦始皇到东方巡游,张良与大力士埋伏等候,在博浪沙袭击秦始皇,误中了副车。秦始皇大怒,大肆搜索天下,捉拿刺客非常紧急,就是为了张良的缘故。张良于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藏起来。过了十年,陈涉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个青年反秦。景驹自立为楚代理王,驻兵留县。张良打算前去投奔他,半路上遇见了沛公。沛公率领几千人,攻占了下邳西边的土地,张良便归附了他。沛公任命张良做厩将。张良多次用《太公兵法》游说沛公,沛公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谋。张良对别人讲这些,别人都不能领悟。张良说:“沛公大概是禀受了天命吧。”因此张良就跟随了沛公,没有再去见景驹。沛公与张良一起南下,攻占了宛城,向西进入武关。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秦朝峣关的军队,张良劝告说:“目前秦军的战斗力还很强,不可轻敌。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商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驻留营垒,派人先去,给五万人准备吃的东西,在周围的山上多张挂旗帜,作为疑兵,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国的守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接受他们(的提议)。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果他的部下不听,那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思想松懈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追击败军到了蓝田,再战,秦军最终溃败。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沛公。汉元年(前206)正月,沛公做了汉王,统治巴蜀地区。汉王赐给张良黄金百镒,珍珠二斗,张良把它们都献给了项伯。汉王也因此让张良送给项伯丰厚的礼物,让他代自己请求汉中地区。项王答应了汉王的请求,汉王于是得到了汉中地区。后来汉王问张良说:“我打算舍弃函谷关以东等地区作为封赏,谁能和我一起建功立业呢?”张良进前说:“黥布、彭越、韩信,如果舍弃这些地方送给这三个人,那么楚王的大军就可以攻破了。

材料二:

留侯张良想要跟随仙人赤松子云游四方,司马温公(司马光)评论说:“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张良就是这样做的。”但这并不足以完全概括张良的为人。张良曾经说过:“我家世代为韩国宰相,我要为韩国报仇。”当时他正为汉朝效力,却公然表明自己始终为韩国复仇的心志,丝毫不怕引起好嫉妒的汉高祖刘邦的猜忌。他不顾凶险地表明自己的志向,光明磊落,在雄猜多疑的天子面前坦然剖露心迹。他还说:“我愿放弃人间的俗事,跟随赤松子云游。”他把汉朝的爵位俸禄看得像鸿毛一样轻,并不是他真正追求的目标。(张良)忠臣孝子青天白日般的内心,不知道有荣辱,不知道有利害,难道会因曾预料到韩信必定会被诛杀、彭越必定会被剁成肉酱,仅以这种策略保全自己的性命吗!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汉高祖本来已经明白他志向的忠贞和心地的纯洁,因此才把太子托付给他,始终不反悔。啊!只有凭借他的真诚,才能够脚踏着老虎尾巴,却从不后悔和担忧。即使不幸被怀疑,大不了也就是一死而已,也不能内心忠诚而外表苟且做个奸佞小人。

何处炊烟
关心教育,关心身体,关注灵魂,关心命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