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考前整理(论述类,现代文)

文摘   2025-01-02 08:07   河北  
2024年12月高三上期末考前整理(2024.12.31)
考前提示:
1.把握时间,写满答题纸,对应题号,千万涂卡,选择题没十足把握不轻易改答案。

2.审准题干,勾画题干关键词和文本,明确答题角度,包括作文,问什么答什么。站在作者的角度,立足文本!

3.主观题,规范答题,分点意识,还原原则,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要点在前,分析在后,一定写满答题纸,不留空行。

4.选择题,读完选项。关注细节,注意修饰限制词,关注因果词所以,从而,使,导致,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代词其,这,时间词最早,已,当即,将,关注比较词更,尤其。关注突出,旨在,为了,意在,说明,等目的词,多项并列。关注主语,关注概念。

5.作文,五分钟审准题,列简单提纲,必须写到800字加五行书写不涂抹,构思结构,开头5行材料提观点,中间分论点独立成段,结尾三行左右,开头,结尾,分论点时刻扣关键词。议论文文就是回答问题论述观点。

6.考前早自习必须看背诵篇目,题型整理,作文素材笔记本至少记住30个素材
7.涂卡清楚,卷面不涂抹,对应题号答题区域,认真书写。

选择题(1-50)
1.关注材料题目和图表,多项并列。
2.关注手法,插叙,侧面,关注时态
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是B文末的环境描写颇有深意,万年青的阔叶消失,暗含了几千年封建思想枷锁已经被破除,星点代表着新希望的诞生。错,将要被破除,黑夜就从此开头等内容也说明黑夜尚未过去,封建思想还未被破除。
4.C(“奖励了一批扎根基层的优秀师生”说法错误,扎根基层的是毕业生,老师是引导)看对应人物的限制词
5D.全文始终以乡下少年为视角,先写了大地的形、大地的色,写出了生存的不易;然后写大地的声、大地的味,写出了大地的生机和感染力。
6.小说末尾的景物描写寓意深刻,黄先生坟头开着的“野花”象征着“我”对黄先生美好的祝愿。错,过度解读。关注引号,回到原文。
7.B.正是因为巴尔扎克借助小说中的典型形象揭示了社会历史的深刻内涵,所以他比历史学 家和社会学家为伟大。错,关注比较词
8C. 这个段落看似闲笔,实则以先抑后扬的手法来突出下文“我”的“兴奋又纠结”。“先抑后扬”错误。此段落并非先抑后扬,只是对锯木厂的描写及与买牛相关内容的回忆,段落开头就点明“我”的激动,没有“抑”。
9.①安吉庆牵着马,那马,头一上一下奋力地甩动着,迈着小步伐,把昏黄的月光都踏成了碎片。A.句子①运用了细节描写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安吉庆夫妻离别时依依不舍与心酸无奈的情感(“运用了细节描写和比喻的手法”错误,句子①没有运用比喻的手法)
10.A对大自然来说,河没了,比人丢了钱更痛苦。
A(“以‘丢钱’行为作比喻”有误,句中没有使用比喻。)

袖子是她的第二张脸,修辞是比喻。

红军树说明他一生所有的事迹都与那棵树有关系。错

11.C.“我想我的马”在文中多次出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亦是表现人物形象的情感主线。(“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错。)
12.A中国考古学者把论证仰韶文化为中国本土原创作为首要任务。错,首要任务不等于重要任务,关注首要,主要,重要。
B前者才是考古学的有效方法,错,关注比较词。
D因为聚落内容是养生文化晚期的遗址代表。错,强加因果。
13B.文章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了两个人的初次相识,充分展现“他”和“她”的心理变化过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吸引力。错
B【解析】本文不是全知视角,而是完全限制在“他”这一人物视角下叙述的,也没有充分展现“她”的心理。
1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少女芸川的爱情发展串起山城风物﹑麒麟舞艺、战争风云,内容丰富,精神厚重。
C.小说以少女口吻、有限视角展开叙述,从个人经历由点到面晕染开去,引向宏大社会背景。叙述人年龄是奶奶,全知视角运用
15D. 小说叙事时空跨度大,但由于以“复仇”为线索,串联起人物和故事,所以情节发展集中、紧凑。  D(“以复仇为线索”理解有误,前半部分围绕“复仇”来写,后半部分则围绕“输血”“救命”展开。) 
D.文章第④句运用夸张,突出表现了水渠通水后鸭子的喜悦。错
那几天鸭子们抓紧时间游泳,全都变成了新鸭子。
16.A.一种认识,需在实践中经历三次飞跃才能被确定正确,可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A(“三次”飞跃只是阐述过程,而非确指;前后也构不成必然的因果关系,无法证明是“唯一标准”。)
17.B(“《孙子兵法》中认为使用间谍有时成功有时失败”错,材料二中提出这种说法的是李靖)关注主语和观点
18A.“以为宴休之所”与“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氓》)两句中的“宴”含义不同。正确。“宴”:安逸,闲适。/“宴”:快乐。两句中的“宴”含义不同
19.D(“多谢后世人”中的“谢”为“告诉、告知”之意)
20.D(“便宜”是指方便灵活地处理事情,而不是现在的“便宜了某人”的意思)
乃以便宜案兵告大农军,而使使奉王头驰报天子。
21C.“众迨方数”与“迨诸父异爨”(《项脊轩志》)两句中的“迨”字含义相同。
C(“众迨方数”与“迨诸父异爨”含义不同,前者为“欺骗”,后者为“等到”)
2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
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贵,以……为贵,意动用法。句意:皇帝赞许李陵的豪情壮志,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不以难得稀有的财货为贵。
23.C(“如果陈灵公继续肆意放纵,将来必定会做出弑君犯上的事”有误,文中说“不亡必弑”是说如果陈灵公不听劝谏,国家不灭亡,灵公也会被弑。)
24.B.“天下孰不病纣”与《种树郭橐驼传》“故病且怠”中“病(困苦)”词义相同。错
25.A.,指诈称、假托,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时矫首而遐观”的“矫”意思不同。C.赡,供给、供养;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此惟救死而恐不赡”的“赡”意思相同D.偃,倒下;与《项脊轩志》中“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偃”意思不同。
C【解析】C项“意义相同”错误。“此惟救死而恐不赡”中的“赡”指“足、够”。
26.C. 乎,相当于“于”,与《赤壁赋》“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的“乎”用法不同。D. 文,文章,与《兰亭集序》“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文”意思相同。
D项“饰非文过”的文,动词,掩饰之意,与《兰亭集序》  “亦将有感于斯文”的“文”意思不同。C项“明乎得失”的“乎”相当于“于”,表对象;  “山川相缭,郁乎苍苍”的“乎”是形容词词尾。
27.D.属,通“嘱”,嘱托,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的“属”意思相同。
D       “属宋义”的“属”意思是“归属”;第二个“属”的意思是“劝请”。
28.C(“陈友谅对此将信将疑”不合文意,根据原文“友谅果信之,甚喜”可知,陈友谅对看门人说愿做内应是相信的,没有怀疑)
29.关注语言风格,文中运用多种修辞,语言灵动优美,B朴素平实,不事雕琢,错误。
30.白 诗 语 言 典 雅 清 丽 ,错 误 ,应 该 是
白 诗 语 言 朴 实 通 俗 ,直 白 如 话。
白诗以细腻沉郁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夜晚归官府的情景。错,简洁明快的笔触。关注语言风格。
31读懂诗歌,要写句意。诗歌要写分析。
32.C七八两句用拟人手法,写出栏杆尚知木槿茂盛,水也感觉芦苇飘香。错,比喻。
33.皱波纹迎客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波写的生动亲切而又富有灵性。错,是拟人。
34.A绿叶阴阴占得春,草满莺啼处。(“以哀景衬哀情”错,应是“以乐景衬哀情”)
35.B(“文章以描写为主、议论为辅”错。本文以议论为主,描写、抒情为辅。) 关注表达方式
36.C诗人正茫然之际,忽然看到有人钓鱼,于是戏问他能否在大风浪中帮助自己渡江。
C(“于是戏问他能否在大风浪中帮助自己渡江”分析错误,根据最后一句中的“见汝曹”的回答可知,诗人询问钓鱼的内容应是“这么大的风浪为什么还在这里钓鱼啊”)
37.松溪石磴带秋色直抒胸臆。错
38.C.颈联上句中的“四海”与“四海无闲田”中的“四海”含义相同,表达了对黎民流离失所的同情。
(C项中“表达了对黎民流离失所的同情”这一理解不正确。结合语境,“四海内无容足地”是表现了作者四海飘零、无处可依的困苦境遇)
39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绣户,不是绣娘的门户,是说雕饰精美的门庭灯火辉煌,像是红烛夜市一般,再次展现了周宝府中歌舞夜宴、穷奢极欲的富贵气象。
40C(“实写诗人思念友人因过分悲伤而泪如雨下”错,颈联描绘女子整日面对远山愁眉不展,泪流满面弄湿粉妆的场面,是诗人借女子口吻表达对尹师鲁的思念之情。)
41A. 河北民家家生男育女,学习耕织,可是一旦朝廷战败便要成为俘虏侍奉敌国。“输与”,意为送给,这里指缴税纳赋。三、四句意为:一家家生男育女学习耕织,粮食布帛交给朝廷再向敌国奉献。
42.下列对词作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D.全词语言豪放,采用用典、拟人、对写等手法,体现了作者的非凡志趣与精神风貌,结尾处呼应开篇的“风流占却”,使这首词蕴含丰富的长调结构更为圆满。    
所谓对写法,就是明明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并不直接描述,而是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委婉含蓄。本词没有使用“对写”手法。
43.C(“可气候多变,诗人衣着单薄,因而感到阵阵寒意”理解错误,“山色寒尚映”意为“在山色的映照之下,环境给人以清冷之感”)
44引号

1)表示突出强调。

例如: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2)表示特定称谓

例如:“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

(3)有时用来引用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例如:“如坐春风”,唔,让人开怀令人奋发的春风呵!

(4)用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例如: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五、反语讽刺
45.想要“老有所为”的人群,突出强调
“十四五”时期,“银发族”再就业,“乐府双璧”,都是特定称谓。
引号作用,还有直接引用,特殊含义,否定反义讽刺。
美洲有一种除草蝶,清除杂草又快又好,称得上是“除草能手”
46B.日本旧军人的一个组织也送来了信和礼物,还称我是什么“活菩萨”。
D.亿万人民一条心,上下铆足一股劲,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现实。
D项中的引号表示强调。B项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与原文中“除草能手”的用法相同。
47.分析“狂欢”的引号用法。
我们绝不应迷醉于文化的自我“狂欢”之中。
“狂欢”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1分)狂欢本指纵情欢乐,(1分)文中指对文化自信的盲目乐观、过度自信。(2分)
48A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用天地互动模式,航天员演示水球变“懒”等实验。
A项与文中“懒”的引号都表示特殊含义。
49关注引号作用,区分特殊含义和特定称谓
我们且行且珍“膝”,切莫老来空叹“膝”。特殊含义。
B钟扬的“暖”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特殊含义。
C他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特定称谓。
50B.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  强调
D.1967,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特定称谓
一、论述类(51-74)

51.行文脉络,首先,然后,接着,最后。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切分段落,借助标点,找出每段关键词,关注题目,

52.论证特点,包括论证结构,观点提出,论证方法,论证方式,语言。论述类文本之论证特点总结:(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特别注意观点提出的方式)

①结构(具体结构写清楚):总分式(总分总,总分,分总),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

②观点(怎样提出观点):开门见山式;先驳后立式;通过列举--的事例/典故/传说/寓言故事或引用--的话提出--的论点。

③论证方法(论证方式多样/善用某一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引用论证,因果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

④论证方式:立论与驳论(先破后立,边破边立)

⑤语言:语言严谨、逻辑严密、生动形象、浅显通俗

53.基本方法,勾出题目,对象,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关联词,关键词,因果词,关系词,时间词,比较词。同时,另外,总之。

54.材料一第二段使用了疑问句,请简析其作用。(4分)

①通过设置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②引出对屈原的想象力与楚国文化之间关系的分析。(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55.材料一和材料二对《离骚》中神游情节的关注和分析,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①材料一关注的是神游天国;材料二关注的是神游“旧乡”。②材料一侧重于分析神游情节与楚国文化的关联;材料二侧重于分析屈原神游诗歌中恋祖情结被遮蔽的原因。(第①点2分,第②点4分)
56.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材料二第二段,第四段运用引用论证的作用。
①材料第二段引用《天工开物.杀青》中的句子,证明了“古籍的主要载体——纸,是最轻薄的物质,也是最厚重的物质”的观点;第四段引用《齐东野语.书籍之厄》中的句子,证明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创作积累了体量庞大的古籍,但这些古籍经历水火冰燹,已是百不存一”的观点。
②两处引述都是引自古籍记载,使得论证更加清晰合理,更有说服力。
57.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司马迁是如何在史书中做到显“微意”的。
①以多种修辞手法来传达“微意”,如运用对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来达到“微而显”的表达效果。②通过材料的取舍来彰显“微意”,司马迁会从自己的情感态度出发,对历史事件进行选择、剪裁和组织。
58春秋笔法,孟子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也,未闻弑君也。在孟子的回答中,诛,弑二字彰显了春秋笔法的叙事方式。请简要分析。
①在孟子的回答中,“诛”是指因为正义而诛杀有罪之人,“弑”则指下级杀上级。(1分)②孟子认为周武王诛杀纣王这一行为,并不是弑君之举,而是出于正义所为,(1分)③孟子对“诛”与“弑”的不同认识,暗含了其对武王伐纣的情感态度,既体现了对周武王伐纣的认可与赞许,又表现出对纣王的厌恶与不满,孟子的回答彰显了“春秋笔法”的叙事方式,达到了“微而显”的表达效果。(2 分)
提示,理论加分析。
59.分析材料二论证结构。
①本文采用了总分式论证结构。②首先由大家熟悉的博物馆的特点、性质引出要论述的话题“家乡博物馆”。③接着阐述家乡博物馆的特色及作用。④最后阐释设立家乡博物馆的原因和现实意义。
60.文中“中心法则”和“拉马克主义”得出的遗传结论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提示:答案在文中
①“中心法则”表明遗传这一信息流是严格的单向传递,是随机的;(2分)
②“拉马克主义”表明人们可能会获得后天得到的性状的遗传。(2分)
61.材料一结尾既说“或许周太太是对的”,又猜测说“他们的子女也会怀有同样的恐惧吗?”这样说自相矛盾吗?为什么?请结合文意分析。(4分)
不矛盾。
①材料一开头“周太太特别害怕蜘蛛”的现象,是事实;
②“来自过去的恐惧”众说纷纭,或对于“祖母遗传”的科学实验结论不一;
③“对术乙丽的恐惧”,研究者们正在试图弄清楚(或还没有弄清楚),执是执非(谁是谁非)科学研究暂无定论;
④材料一用“或许”的模糊语言,以及疑问语气,符合科学范畴。(答出一点给1分)
62. 材料一多处使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①使用设问句,如“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我以为是正确的”,能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强调了结论的正确性;
②使用反问句,如“在这种情况下,难道中国也不能变成优势吗?”增强语气,更加鲜明有力地表达观点,强调了中国可以通过持久战扭转劣势的观点。  
63. 习近平总书记曾以《论持久战》为例,指出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请根据材料谈谈《论持久战》对我们“看问题、想问题”有什么启示。

①要有全面、宏观的视角,不局限于一时一地,要考虑到各种相关因素和世界局势的变化;
②要客观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劣势,不盲目乐观或悲观;
③要看到人力、人心等非物质因素的重要性;
④要对战争的不同阶段有清晰认识和科学分析,既不幻想速胜,也不失去信心;
⑤要善于从战略高度思考问题,把握战争的整体走势和发展规律。

64.在科普作品中加入第一人称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材料一画线句简析。
①“我心急火燎地想要进入它的世界”,运用第一人称融入个人情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②“我在邻居家的后院里,驻足欣赏一朵向日葵”,运用第一人称融入个体经历,把读者带入具体情境。(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65.材料一末段使用了比喻和反问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①比喻,将“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比作房子、脸,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对思想工作进行打扫、洗涤的必要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论证的说服力。
②反问,三个“难道”领起的反问句,层层深入,增强语气,更加鲜明有力地表达观点,强调了牺牲个人利益、抛弃错误做法、适应人民需要的观点。
66.材料一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提示: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
①论证思路层次严密 ;②论证方法得当 ;
③论证语言严谨 ;④论据恰当典型;
⑤论证角度多样
①多次运用举例论证,用大量典型的事实论据,如冬奥会,央视春晚,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等作为支撑,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②论证全面有力,思路清晰,分析文化+科技利好的同时,又关注数字科技所引发的问题,考虑全面,更有说服力。
67.读了这篇文艺论文,请你运用该文阐述的相关原理,简要分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这篇散文是如何体现形式美与内容美的。(6分)
①内容和形式是合一的,但同时也是可分的。好的散文(或说美的散文)往往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有机统一的整体,《种树郭橐驼传》可谓典例。(2分)
②《种树郭橐驼传》的内容体现了“文以载道”、讲究议喻的传统。它因事说理,借郭“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一养树之道,阐发“养人术”,即顺乎民心,与民休养生息。(2分)
③《种树郭橐驼传》结构形式上讲究章法,以传寓理,综合运用对比、类比等表现手法;语言形式上讲究骈散结合,整饬的对偶、排比句与参差的散句错落有致,行文婉而多讽,畅达明快。(2分)
68.为了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国际社会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怎样从政策和行动方面作出努力?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6分)
①态度:秉持公平健康竞争的原则,在竞争中寻找合作机遇,以最高效的方式实现全球气候治理目标。
②政策方面:保持气候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切实落实自身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义务和承诺。
③行动方面:加强协同气候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努力推动双边或多边气候合作取得务实成果,为推动全球能源低碳转型与全球气候治理作贡献。
69.文中画线处以“回想一下”“不妨设想一下”引出对各种场景的描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它们的论证效果。(4分)
①“回想一下”引导读者回忆生活场景,使其体会积极情绪“不同的形态和滋味”,容易产生共鸣。

②“不妨设想一下”引导读者想象700万年前的场景,有助于读者理解“负面信息加工优势”的内涵。

③二者在文中都具有提请(提醒)作者注意,引发读者思考的效果。

70. 材料二第二、三段多处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请简要分析其特点和效果。(4分)
①选择贴近生活的事例,便于读者理解。
②选用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增强文章说服力。
③围绕一个论点多个事例组合,内容丰富且具有说服力。
④事例的叙述简洁明了,并进行恰当的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效果的能力。举例论证的特点和效果可以从事例的典型性、代表性、多样性及与观点的契合度等方面考虑,并结合具体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71. 学校即将举办一场以“批判性思维与个人成长”为主题的辩论赛,正方观点为“批判性思维对个人成长不可或缺”,反方观点为“批判性思维对个人成长并非不可或缺”。假设你是正方辩手,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设计一个用于反驳反方观点的辩论提纲。要求:至少提出两个分论点。(6分)
示例一:①批判性思维帮助个体进行理性分析,避免盲从和错误决策。
②批判性思维帮助个体不断挑战和修正自己的知识,深化个人认知。
③缺少批判性思维,人容易固执、盲从,不利于个人成长。
示例二:①不具备批判性思维意识和能力,人们极容易被社会和所属群体裹挟,缺乏理性分析和独立思考,盲从他人并做出错误决策。    
②不具备批判性思维意识和能力,人类就无法挑战、修正并增进自己的知识,无论深化个人认识,不利于个人成长。
72.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应该坚持的原则和方法,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是如何“用事实说话”的。(4分)
①数据:新闻作者选择了权威机构发布的近年来数字人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等真实数据 (2分);
②典型事例:文章选用了数字人“复活”亲人、直播带货、发展文旅等典型事例进行报道 (2分) 。
73.说服力
通过数据,列举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阐释了高质量发展为什么是新时代的硬道理。②通过摆事实,指出世界进人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性问题加剧。阐述了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效应对外部冲击和挑战,防范化解各种风险和隐患。③通过辩证分析,阐述高质量发展是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统一。质的提升为量的增长提供持续动力,量的增长为质的提升提供重要基础,二者相辅相成。
74.“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和“发展才是硬道理”关系。
(1)联系:①“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是对“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继承和发展。(1分)②进入新时代,面对社会主要矛盾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提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但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发展,仍需要量的合理增长。(2分)
(2)区别:①“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强调了高质量发展,(1分)②高质量发展是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统一,不再只注重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而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2分)
二、小说,散文(70-125)

75.勾出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关联词,分号。
一、小说的基础考点

1.作者

人物、情节、环境 主题(主旨)语言

艺术手法(基本的手法、小说创作中常用手法)

2、读者:阅读效果、阅读体验

76.小说中的人物往往具有典型性。请结合文本概括小说中“妞儿”这个形象的典型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①身份的典型性:革命者的后代。

②经历的典型性:革命时期与家人一起经历艰难。

③意义的典型性:未来希望的承载者。

77.本文塑造的“父亲”形象平凡而普通,这类“父亲”形象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常见,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创作意图的理解。

①真实地展现父亲平凡而普通的形象,在真实的生活记录中传达真挚动人的情感。(2分)

②这样的“父亲”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他们默默付出,质朴坚韧,这类形象更能彰显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③这类“父亲”身上凝聚着厚重的时代记忆,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78.人物互换P147《江上》

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于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①把渔夫改为无意施恩的普通人,更显出平凡人“恩惠”的博大;②借渔夫来书写一个散淡处世的境界,与伍子胥的世界构成对比;③放弃描述惊险的外部冲突,转向探究人物的内心冲突;④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而现实寓意则有所增强。

(?9.①情节更加集中。淡化渔夫拒剑自尽的英雄之举,从而更集中地表现了伍子胥的心理变化。②人物形象更突出。将渔夫与伍子胥的心境进行对比,渔夫的平静与柔情感化了带着复仇怒火逃亡的伍子胥,最终伍子胥渡过仇恨,实现了成长。③主旨更为集中明确。伍子胥在复仇路上遇到的友情,让他暂时放下仇恨,拥有平和的心境。)

79.帕乌斯托夫斯基被誉为“浪漫主义抒情大师”,请结合文本分析本篇小说的抒情性特征。

①内容上:小说选择两个典型的场景进行叙述,打破情节束缚,主要内容以片段特写的方式呈现,富有画面感和抒情特质。

②构思上:小说作者取小男孩的视角,不重视其典型性格的刻画,而是侧重抒发了“我”对于两次人生经历的情感体验,更富有情绪感染力。

环境上:以渲染、象征性的环境描写来表现主人公的情感,文中的大海、森林充满诗歌的隐喻特质,带有童话性的理想色彩,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④语言上:小说的语言采用抒情、咏叹的语调,优美典雅,而又饱含情感,呈现出诗歌一样的语言风格。

二、如何讲好故事:谁讲?如何讲?

1、谁讲(人称、视角)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女性视角儿童视角动物视角老人视角

2.如何讲(手法)

情节安排:叙事方式(结构)人物的设置:环境的设置:叙事语言:

 简短:形势紧张

幽默风趣《有声电影》《遥远的向日葵地》

幽默讽刺《阿Q正传》《装在套子里的人》

客观冷静真实

一、技巧(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

表达方式、结构方式、表现手法、人称运用、不同顺序、各种描写、常用开头、小说结局、标题、

段落。

1.常用开头

A.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情节,并引起读者的思考,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B.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2.小说结局4种

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 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3.标题

1、表明写作对象2、体现主要内容3、贯穿全文线索4、揭示情感主旨5、引起读者兴趣

4.段落

开头:统领全篇、引起下文、营造氛围。

中间:承上启下、对比反衬、伏笔铺垫 。

结尾:首尾呼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二、情节

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亨利”式笔法。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80.本文的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简要说明并分析其效果。 (6分)

意料之外:爷和爹的血型匹配(韦二救下的是爷的孩子)。(1分)

情理之中:“他双手将怀里的孩子送过去,结结巴巴道”“韦二的女人见了,张着嘴惨叫一声,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 等情节为结局埋伏笔。(2分)

效果:(1) 情节有起伏、呼应。当爷告诉爹真相时,情节反转,引人入胜;伏照结合,使小说浑然一体,令人回味。    

(2)丰富人物形象。凸显了爷恩怨分明,韦二重情重义。

(3) 呼应标题、凸显主题。表明爷和韦二都是“纯爷们”,弘扬了英勇、正义的人格精神(对爷恩怨分明的赞叹,点明韦二在危难之中将自己的儿子交给日本人,到死无人可知,凸显了他重情重义、无畏牺牲的形象,是真正的英雄)。(每点1分)

2.情节安排特点

1.全文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情节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3.开头运用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4.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或引人深思。

5.结尾出人意料,情节逆转,深化主题。

6.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层层推进,使文章结构紧凑,脉络清晰

7.伏笔、反转

3.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4.情节设置方式(叙事的结构)

叙事安排(以“渴”为中心组织《天嚣》,对话、心理、历史/回忆/现实交织、《赵一曼女士》,真实与幻觉交织、科学与幻想《微纪元》、故事新编《理水》、突破情节的束缚:片段特写;孙犁的“诗化小说”:情节平和,无波澜,空间转换、蒙太奇......)

注:蒙太奇来自电影,当不同镜头拼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特定含义。

81.本篇小说获得了“尚法杯”法治小小说征文大赛一等奖,如果你是评委会的委员,请你写出两条推荐理由。(6分)

叙事别具特色。多用对话,使情节清晰简练,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叙事节奏急中有缓,张弛有度,使文章跌宕起伏,错落有致。

人物形象鲜明。塑造了安大伟和文泉不同的性格,安大伟暗藏机锋,不着痕迹,而文泉稳中求变,做事不破坏规矩,体现了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

情节构思巧妙。结尾处情节突转,安大伟其实并不是真的来求老同学帮忙,他是以一个投资者的身份,用这样特殊的方式来测试老同学的人品,考察当地的法治环境,有了好的法治环境才会有好的营商环境,符合征文大赛的主题

82.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故事”在《理水》中指古代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新编”指作者将这一故事结合社会现实赋予新的含义,既有对人物的真实描绘,又有对现实社会的讽喻。

作者一方面依史写作,塑造了上古时代治水英雄大禹以“导”治水的新法,锐意革新,不怕保守势力的攻击和恫吓,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的形象,同时又大胆突破传统历史小说的形式规范,将社会的丑陋现象披上历史的外衣,讽刺性地嵌入上古的神话氛围里,刻画出视察大员、水利局官吏等众多角色,组成了一个古今怪诞的世界。

这种想象、对比与讽刺并现的艺术构思最典型地体现了《故事新编》所追求的“故”事 “新”编的独特艺术风貌。

83.这篇小说散文化特点明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弱化故事情节,小说对“我”讲述年少时的情感经历、“麒麟舞”等片段进行了叙述,文中对零星、简单,没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散文“形散”的特点类似。

虚化人物,人物形象不够鲜明丰满,文章对“陈轮”“师父”虽有描写,但缺少丰富化和个鲜明的特征。

语言优美、生动,多种表达方式综合使用。文中综合使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议论、叙述等表达方式熔于一炉,使故事的讲述更加灵活多变。

84.小说在情节安排上颇具匠心,请结合小说内容任选两点简要分析。

①小说情节主要集中在白天和夜晚站哨这两个场景之中并将两者进行对比,使情节紧凑 集中。②将现 实 与 回 忆 相 结 合 交 叉 叙 述 ,使 文 章 内 容 变 得 丰 富 ,让 现 实 故 事 主 线 清 晰 ,又 补 充 交代 了 故 事 的 起 因 和 背 景 ,使 故 事 更 丰 富,完 整 ,增 强 了 小 说 的 张 力 ,还 增 加 了 叙 事 趣 味 和 阅 读体 验 。③运用 了 大 量 的 心 理 描 写 ,切 地 表 现 列 兵 由 埋 怨 到 思 念 的 心 理 变 化 过 程 。
5.叙事节奏:快/慢

6.线索:单线,双线结构

《飞过蓝天》韩少功

85.双线结构是这篇小说结构的鲜明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说采用双线结构:①一条情节线索是一只取名为“晶晶”的鸽子,它被主人送给了喜欢鸽子的招工师傅,到了遥远的北方,但“它”从新主人手里逃出,并开始了艰难的寻找与飞行,最后“晶晶”死在了“麻雀”的枪口下。②另一条情节线索是一个外号叫“麻雀”的知青,他想回城,在“鸽子外交”同样失败后,他沉沦了,开始消极地“反抗”,执行所谓“新战略”。作品最后,“晶晶”从遥远的北方飞回来,被“麻雀”一枪击毙。③这两条情节线索交织穿插,相互补充,相互映衬,使作品成为统一的整体;这样安排避免了平铺直叙,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86.“老樟木匣子”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①老樟木匣子是小说的线索,是重要物象。小说围绕老樟木匣子中抚恤金的由来,老樟木匣子被偷、被丢弃,抚恤金被卖等情节展开叙述。

②小说通过老樟木匣子揭示了主旨。安吉庆用生命换来的抚恤金和恤金给予令被子孙贱卖,老樟木匣子被丢弃,警示人们要重视传承革命先烈的精神。

③小说通过老樟木匣子刻画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对待老樟木匣子,老安和其母亲视若珍宝,突出了他们深明大义、重情重义的形象;而老安的孙子视若草芥,突出了他贪财好利、见识短浅的形象。(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三点得4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得分)

87. 文章以音乐为媒介,抒写对童年的回忆、对生活的感悟。请分析这种写作方式的作用。(4分)

①钢琴曲作为线索,勾连了多个关于童年的场景和事件,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内容更加丰富多元。

②文章巧妙地运用音乐的情感转折来表达情感变化,突出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的多重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③文章将钢琴曲与童年回忆相结合,让读者在文字中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7.人称和视角(见标题:2024年高三小说(人称和视角))

2024年高三小说(人称和视角)(9题)

人称和视角(第一二三人称、全知视角、有限视角、特殊视角)

《祝福》:复合视角:“我”第一人称有限视角/鲁镇人的第三人称有限视角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促织》: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变形记》:第三人称有限视角

人称:

第一人称:优点是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

给人以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不足是限制了人的视野,叙述的空间狭小。

第二人称:优点是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交流感情,便于强烈呼告;不足是有环境限制,有明确的倾诉对象。

第三人称:优点是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不足是缺少真切感。

视角:

1)儿童视角

①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

②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

③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

④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

⑤儿童视听下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⑥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

2)女性视角

①以女性敏锐的观察力,使情感和文笔相对更加细腻,引人入胜

②以其母性情感笔触,表达对弱者的同情,抒发怜悯的情怀

③以女性口吻表达对强权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塑造了xxx女性形象,以其xxx的心理,展示心路历程,推动情节的发展。

3)老人视角

①以老人视角叙事多为回忆性质的,所以经常免不了会有一种怀旧情怀

②老人多是成熟的、理性的,对事情会有深入的思考,所以小说一般会有一种深沉思考意味,饱含对自身、对民族、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③老人经历世事很多,叙述的故事会有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

4)动物视角

①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给读者一种崭新的体验,更有情趣,更客观冷静真实

②动物展示出的心理活动,往往与人的心理活动交替进行,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

③动物非人类,以动物视角来观照人类生活,所言人之所不能。

(何处炊烟)

88.“把故事讲好”是小说创作者共同的追求,讲故事的方法多种多样。本小说在讲述故事时使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分析。(6分)

①选用恰当的叙述视角:用第一人称讲述,真实可信,增强了感染力。

②设计典型的情节:在矛盾冲突中推进故事,情节起伏变化。

③采用多样的叙事方法:运用大量对话,抓住细节讲故事,增强了生动性和节奏感。

④使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多用短句,渲染了紧张氛围,增强现实感。

89.作者以“米米和小小”的视角展现了这段“黎明前的故事”,这样处理有怎样的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①增强了真实感:以孩子的视角讲述,故事显得更为客观,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强化了感染力:呈现战争环境下孩子们的生活和心理状态,故事感染力会更强;

③深化了文章主题:孩子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以及对革命牺牲的懵懂理解,都深化了故事的主题,即黎明前黑暗中的坚持与希望

90.2019·浙江卷《呼兰河传》(节选)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6分)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可信。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情节,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④注意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草原上的日出

91.小说在叙述人称的变化上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①全文整体以第三人称叙述,男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则以第一人称叙述(2分)。

②第三人称叙述更加客观真实,同时作者的叙述更加灵活多变,可在场景描绘和人物心理描写之间自由切换(2分)。

③第一人称的运用能直观深刻的揭示人物心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男孩情感变化的过程(2分)。

92.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这样写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①围绕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叙述,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有利于自然地展现人物在行动过程中担心、焦灼、恐惧、高兴等心理感受。

93. “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说答题角度。

①人物上,“我”改变了许大彪的精神世界,重塑了一个能隐忍、敢蜕变、志坚定的抗日英雄形象。

②情节上,“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汇聚了多方人物,见证和推动了故事中生死、爱恨、情仇等情节的发展。

③主题上,“我”体现出了大无畏的民族牺牲精神和慷慨悲歌的燕赵风骨。

④视角上,用第一人称“我”回忆故事情节,更亲切、真实、可信。

③从光线和桌子的视角,以物观人,写法别致新颖。(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94.小猪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①把小猪与王家老太婆的形象并置,凸显了底层贫苦百姓卑贱、苦难的人生,映衬出王家老太婆悲凄、孤苦的命运。

②小猪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整个故事围绕王家老太婆买小猪、养小猪、追小猪、打小猪等情节展开,使小说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③通过小猪与王家老太婆相互之间情感态度的变化以及王家老太婆对小猪的疼爱,表达底层百姓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

④拟人化的动物出现在小说中,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阅读视角,带来了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8.情节作用(何处炊烟)

情节上,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环境上,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人物上,刻画人物性格。

主题, 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读者,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三、环境

1.典型环境

自然环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雪

社会环境《祝福》冷漠

2.抒情性

3.作用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时间、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②交代人物活动背景,烘托人物性格、心理;为刻画人物作铺垫;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④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渲染故事气氛,增加故事的真实性。②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④深化主题。

四、人物

1.形象特征:2个互补的词

2.如何塑造形象:手法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神态,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3.作用

4.形象切入点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五、主题

1.方法

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2.术语

①歌颂、赞扬、张扬什么。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四世同堂》(节选)老舍

95.在《四世同堂》中,老舍采用了“宏大主题的微观化处理”手法,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5分)

大主题:小说将战争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着力营造其带来的沉闷氛围,从而凸显反战这一宏大主题。

微观化处理:

小环境:小说选择用祁家这个小环境,通过祁老人过生日这样一件小事,展现战争对普通市民生活的破坏和对人的影响。

小人物的命运:文章通过展现战争背景下以祁天佑、常二爷为代表的小人物的生活与生存状态来表现主题。

③生活细节描写:文章通过祁老人与常二爷坐着发愣、祁天佑没能买到东西为父亲祝寿的复杂心理等细节展现战争阴云笼罩带来的沉闷、压抑等氛围。(每点 2分,任意答对 3 点即可。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六、语言(见标题:2024年高三小说语言(人物语言、作者语言))

96.有人评价“《思想者》包含了对宇宙和人的哲学思考,有着刘慈欣小说中独一无二的浪漫”,本文是如何体现的?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对宇宙和人的哲学思考将人类的思想与宇宙中恒星闪烁联系起来,表达了物理的宇宙有限,而人的思想宇宙无限的主题或:人的思想与恒星闪烁一样美丽永恒,男女主角都具有深刻思考的能力,富有想象力。(任答一点2分)

独一无二的浪漫

①情节上,全文以医生和天文学家的邂逅(相遇)为主体,是一个浪漫的故事。

环境上,故事发生的场景在夜晚,但处处有光,显得朦胧、圣洁,具有浪漫色彩。

人物行为上,女天文学家用雨花石镶嵌恒星能量波动曲线的习惯,极具浪漫气息。

语言上(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人物语言如女天文学家对自己事业的美妙比喻,医生对天文台和脑科学的诗意形容;叙述语言如“一个穿着白色工作服的苗条身影走进门来,很轻盈,仿佛从月光中飘来的一片羽毛”,呈现浪漫特征。(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1.词语

精妙用词(炼字、修辞)

1)动词 非动词活用动词,使语言生动形象

2)形容词 多角度点出事物特点,具有画面感

3)拟声词描写生动逼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4)叠词增强语言韵律感,表达......情感,增强小说抒情性

5)名词罗列 多个意象叠加,营造出特定意境

6)连用四字短语/成语/古诗典雅而有韵味   

化用

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7)反复强烈抒情性、感染力

2.修辞(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夸张、反复等)

3.句式、语序

短句 音韵:轻松明快、节奏感强;形式:表达灵活,多样;内容:有侧重点

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生动活泼。

整句 形式整齐,节奏和谐,富有气势。

整散句结合使句子波澜起伏,句式参差,节奏顿挫。

倒装句:强调 设问句:引起思考 反问句:强烈语气  双重否定:肯定意味更浓

4.语言风格

口语、书面语、地域性、时代感,方言,地方色彩浓厚

豪放,婉约,客观冷静、简洁、细腻、质朴/华丽、简洁凝练、通俗易懂、

幽默风趣、幽默讽刺、寓庄于谐、含蓄凝练、典雅庄重

5.表现手法

衬托、象征、照应、 反衬、烘托、 渲染、虚写、实写、 层递、 深化主旨、升华主题、 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对比、联想、想象、类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铺垫,寓情于景,托物起兴,欲扬先抑,设置悬念,开门见山,伏笔,点题,首尾呼应,以声(动)衬静、以小见大

6.描写角度

高低/俯仰/远近 时间先后/空间变换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

动静结合、对比衬托、铺陈渲染、正侧、色彩渲染

1高中荐文||412. 2018年高考新课标Ⅱ卷 老舍《有声电影》(2023.2.16)

97.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

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④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喊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⑥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

98.有作家评价李娟的作品“土而不旧,苦而不丧”,请结合文本,从“语言”和“形象”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6分)

语言上,创新表达形式,寓庄于谐,具有风趣幽默的喜剧效果。(1分)比如“天苍野茫,风吹草低见芦花鸡”,化用、改写经典诗句;“既是大喜的日子也是大洗的日子”,“喜”与“洗”谐音双关,一个写心情,一个写劳作,突出了“水”的重要、珍贵和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感。(2分)(其他如比喻、拟人也可酌情给分 

形象上,乐观坚韧的母亲、活泼可爱的动物以及象征理想和希望的向日葵都包裹着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的情感光泽。(1分)人们在荒野中生活,清贫而辛苦。但在李娟笔下,勤劳乐观的母亲、平凡无奇的动植物,都拥有了旺盛的生命力,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让人看不到一丝对生活的抱怨,而只有感动和欣喜。(2分)

99.“讽刺”是这篇小说写作上的重要特色,本文是如何进行“讽刺”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提示:装在套子里的人,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勾勒。揭露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对比反差。其他文章反语,细节。

100.(6分)①运用反语进行讽刺:如小说以“善人”为题、俱乐部命名为“真善人”、“这帮善人们的酒喝得很有节制”等,都讽刺了委员们的伪善。

②通过细节(动作乍、神态、语言等)描写进行讽刺:如“可怜的主席睁大了眼睛呆呆地盯着”,主席“在盛怒之下,也抡起双拳投入了这场混战”,“有气无力”地喊“快给我拿点白兰地来……”等,表达幽默,增强了讽刺的力量。

③运用对比进行讽刺:主席嗜酒的可笑跟行善的严肃形成对比,余款的微薄与申请书的繁多形成对比,开头“计划发放善款”到最后“救济金不能照发”,目的与结果形成对比,讽刺了委员们打着“行善”的旗号,侵吞善款的丑恶现象,增强了批判的力度。(言之成理、分析得当即可得分)

101.四铭这个人物形象颇有讽刺意味,小说是如何来表现这一点的?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塑造人物手法

行为表现:学生骂他,他理解为“恶毒妇”;大骂英语为“鬼子话”,还要求儿子在“坏话类”里查,好笑又可气,充分体现出了四铭的无知

语言描写:“你想,女人一阵一阵的在街上走,已经很不雅观的了,她们却还要剪头发……搅乱天下的就是她们,应该很严的办一办……。”将天下大乱归咎于女人剪头发,毫无逻辑关联,荒唐可笑,充分体现四铭的愚昧和守旧

反语:四铭“仿佛就要大有所为,与周围的坏学生以及恶社会宣战……布鞋底声也愈走愈响”,看似描绘了大无畏的形象,其实是反语,四铭要对抗的是新的社会思潮,他的行为不过只能吓到母鸡和小鸡,十分讽刺。(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5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102.老舍文章的语言富有特色,这篇小说的语言俗白而有风趣,充满感染力,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①小说使用俗白的语言,如“他是那时候死的”“胖胖的,老穿着灰布大衫”等;

②小说使用风趣的语气,如“留个极小的缝儿射出无限度的黑亮”等。(举例合理,3分)

③自然风趣的语言,使读者读之倍感亲切,同时又饱含着“我”对黄先生的深情怀念,字里行间如诉真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效果分析恰当,3分)
103.小说答题角度,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语言,艺术手法,效果,读者,设置悬念,留下想象空间。人物上,人物描写手法正侧,环境烘托,线索,情节上,推动情节发展,情节手法,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对比、衬托、突转、以……话题引入,欧亨利式的结尾  环境自然,社会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标题作用

104.散文基本特征,形散神不散,内容上,结构上,总结总领承上启下,主旨上,语言上,炼字,叠词,词性,修辞上,句式上,整体风格,写景角度。

105.小说以“红军树”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在情节上,“红军树”在小说中贯穿始终,这棵树见证了喜忠与红军的一系列故事,准确地体现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再现了时代的背景特点,能迅速地将读者拉入特定的时代之中。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以“红军树”为标题,能更好地塑造喜忠这一人物,突出其具有红军战士的品质。③在主题上,以“红军树”为标题,能更好地突出红军和群众血水相融以及红军精神代代相传的主题。(每点2分)

106.关于秦易名的称谓,文章首先使用“他”,然后又变成“爸爸”,请分析这样变换带来的效果。

①由第三人称视角转为特定儿童视角,增加亲近感,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②称谓的转变带来了不同的视角,让文章的叙事节奏富于变化,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每点2分)

分析茹志娟写人物的三个特点,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

规范答题。

①注重细节描写:本文对妈妈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是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②注重女性视角:本文对妈妈的描写,是女性视角的体现。③注重人物的结局:本文“北平解放”的结局,给人以光明和希望,暗示了中国革命一定能取得成功。(每点2分)

107.孙犁的“诗化小说”

散文化(诗化)小说特点

①虚化人物。淡化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塑造,对人物着墨不多,不立体、不典型。

②淡化情节,散化结构,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故事性不强,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

③注重营造散文化(诗意化)的意境氛围。与传统小说相比,不突出典型环境,而更注重对自然风光、民情风俗和生存状态等意境氛围的营造。

④在主旨表现上,更突出情调。不像传统小说一样,不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注重突出对……的情感态度、生命态度、价值判断等。

⑤语言散文化(诗化)。或语言质朴、口语化,或整散结合、诗化等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08. 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可以删去,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案示例一:不能删去
理由: ①前后照应:母亲严厉的责骂与小说开篇母亲的教育观形成呼应。
②突出人物形象:“一点也不后悔”突出了“我”内心的坚定和对父亲的爱。(每点3分,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二:可以删去,理由:①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爸爸打电话给妈妈”报平安已经交代了故事的结局。②更有艺术感染力:以“妈妈的哭声”作结,蕴含着她丰富的内心感受,给读者留下更多回味的空间。(每点3分,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
109.第一段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环境上,暗示了斗争背景,营造了紧张的斗争气氛。文中用妈妈的话“要小心,今天有些古怪”等交代了形势的严峻,从而营造了紧张的气氛。
②人物上,突出了爸爸的形象。通过爸爸的话“怎么能停”“在天亮以前……就会好的”等丰富了爸爸坚定的革命热情和对革命充满信心的精神。
③情节上,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正因为“隔壁陈家忽然来了远亲,傍晚时,又有一个“黄牛’跑到门口来卖银圆”说明爸爸的行为受到了敌人的监视,所以下面才会出现敌人抓捕父母的行动。
110.这篇小说在选材角度上颇有讲究,请简要赏析。
孩子角度,小说主要选取了米米、小小两个小孩子在父母被敌人逮捕之后的事件来写反抗国民党特务的斗争。视角独特,真实素朴,从孩子的角度描写体现了震撼人心的力量。(2分)
儿童视角,这种选材通过儿童的眼睛来观察世界,凸显了孩子的心灵纯洁,拥有童真、童趣,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2分)
对比手法,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与国民党特务的凶残进行对比,审视人性,体现了作者的价值观念,直扣人心,别开生面。(2分)
111.小说插叙老巴“搞起客栈”的缘由,有什么作用。
①小说插叙老巴“搞起客栈”的缘由,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读者对老巴的客栈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②交代老巴“搞起客栈”的缘由,体现了老巴勤劳肯干、朴实本分、追求幸福生活的形象。
插叙的作用: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插叙对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有助于情节的展开。
112.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分析“麒麟”这一物象在小说中的内涵。(6分)
是少女芸川心中的少年陈轸的形象,她用唱“麒麟”古歌表达了对少年的夸赞与爱慕。
是麒麟舞艺术的载体,象征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
小说中芸川唱古歌、陈轸舞麒麟都是对传统文的传承
113.作者多次写到杜鹃花,有怎样的意图?(4分)

赋予其象征意义,从而感染读者。杜鹃花鲜红的颜色,让人联想到革命者的流血牺牲,是革命者奋斗激情的隐喻,是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象征。在结构上具有照应作用。开头部分让人在内心里暗暗追问起它的来处引出下文,中间部分提及徐吕胜鲜血飞溅,染红了遍山的野杜鹃,结尾部分写杜鹃依然开得如火如荼,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114.请从传承的角度,分析文章的题目“血脉”有哪几层含义。(6分)
一脉相承的血统。它表明了革命家以及先烈们与其后代的承续关系。继承的奋斗事业。老一辈革命家为了人民的幸福平安而努力奋斗,他们的后代也努力推动长兴发展。传承的革命精神。先辈们不怕牺牲,充满了革命的激情,后人继承了这种精神,依然为了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115.请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梦回冰城”的好处。
标题文采斐然,“梦回冰城”中“冰城”代表作者的故乡哈尔滨,“梦回”表明人不在故乡却一心盼望回故乡的心绪,生动形象又意味深长。
②标题统摄全文,全文围绕对故乡的回忆陆续展开,所写内容虽十分丰富,但都围绕标题来行文,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
标题言简意赅,既点明了文章关于故乡的内容,又传递了回忆和怀念的浓郁情感。(每点2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16.作者回忆故乡时,花费大量笔墨写,对此你如何理解?
井承载着故乡的历史变迁,与族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井显现出祖先的智慧和毅力,寄寓着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赞美。   
117.有评论说,这篇文章营造了一种时空的距离感,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文学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以回忆的视角来描写故乡的景物和童年的生活。

通过想象来描祖先们迁徙定居的过程。

使用据说”“传说”“传闻”“很久很久以前”“三千里外等词语,给人一种亲近却遥远的心理距离。

118③常见古诗文典故与名句的引用或化用,使得文章语言典雅凝练,意浓且自然,雕琢而不刻意;具有文白相间、雅俗兼具、声情并茂的审美效果。(2分)
119.有人认为,就节选部分的内容来看,不如将文章标题“望炊烟”改为“菜籽落了海”。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简要说明。
示例一:我同意这种看法。
①内容上,节选部分通篇没有对望炊烟的描写和记叙,也没有直接点题的文字,节选部分主要写父亲所说的菜籽落了海对我产生的影响,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结构上,菜籽落了海,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成为文章叙事抒情的线索。
③主旨上,菜籽落了海,含义深刻,体现了节选部分的主旨,即使你很渺小,落入了茫茫人海之中,也要勇于坚守自我。
120.文本一围绕“干涸的河床”,写出了作者复杂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提示:文中勾画关键词,认真找感受词,都有。
①对干涸的河床的惊讶、不安、悲哀。
②对人类造成河流干涸的歉疚,对人类破坏自然的愤怒
121.两则文本的话题都是“河水断流”,读书小组要针对文本一的艺术特点写一则文学短评,请在比较文本二的基础上写出你的短评要点。(6分)
提示:勾画题干关键词。艺术特色:人称,修辞,表达方式,语言,表现手法。
感染力强。材料一侧重用作者的主观感受去写河水断流;而材料二主要使用列数字,客观地反映问题的严重性。
②文学性强。材料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包括叙述、描写、抒情等;而材料二主要使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③语言生动形象。材料一大量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而材料二语言显得平实具体。
散文艺术特色
1.要了解一些术语,主要注意下列术语:
(1)叙述人称。注意:运用第二人称,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2)修辞手法:重点掌握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
(3)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4)语言,包括句式,如整散结合、长短结合等。
(5)表现手法,主要有: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先抑后扬,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联想想象,引用等。  
122.文中两处划线,句子都写到遇到父亲高兴的时候,作者这样写颇有意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遇到父亲高兴的时候,他会给我们带几粒平时很少见的薄荷糖和几块团部食品厂生产的香甜的黑面包。
遇到父亲高兴的时候,他会给我们兄弟几个讲他过去与战马的故事。
第一处表现父亲对我们的疼爱。即便生活极为穷苦,他也尽可能地带给儿女们一点惊喜和满足,体现了父亲对孩子朴素深沉的爱。(2分)
第二处表现父亲质朴内敛的性格。他没有将自己引以为傲的骑兵经历时时挂在嘴边炫耀,只有在高兴时才偶尔提及,展现了父亲的质朴内敛。(2分)
③两次都提到“父亲高兴的时候”。说明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很少有高兴的时候。暗示父亲生命状态的沉重艰辛。(2分)
123.文本一刊登于《十月》2023年第1期“田野志”专栏。请简要分析它为什么能入选这一专栏。(6分)
①为时代的田野留下一份特殊的文字记录:文本一通过叙述知青在农村的生活经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田野生活的窗口。
②由庙堂之上回到朴素的人间大地:文本一聚焦普通人,通过农民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真实细节,体现了器物于人而言的特殊意义和价值。
③是历史的现场,更是个人记忆的现场:文本一通过对知青生活细节的描绘,如农民的日常作息、自制烟草的过程等,展现了乡土文化的特点,并通过这些细节勾勒出一个个生动的历史场景,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个体的记忆深度。
124.文章有两处提及晓玲嫂子,各有何用意?(4)

①第一处:多年未见之后,借晓玲嫂子在闲聊中的一番爽直言语,透露了周老师“主动”回归的生活状态,为后面理解其作品和艺术追求作铺垫。 
②第二处:谈及司马迁雕像创作时,晓玲嫂子的插话,补充了创作中的重要细节,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也丰富了周老师的形象。
125.作者为什么认为司马迁雕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周老师的自画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
①司马迁雕像是周老师坚强信念的象征。司马迁雕像有刚正的面颊、坚毅的眼神,周老师凭坚强的 信念走完艰苦的西藏之旅,因坚守自己热爱的事  业、执着追梦而成为蜚声海内外的雕塑大家,坚强  的信念是其精神共有的底色。
②司马迁雕像是周 老师强烈使命感的代言。司马迁忍奇耻大辱苦心  著书,使命是驱动力;周老师付出全部的心力赋予  雕塑作品以生命和灵魂,传承精神,有着作为艺术家的强烈使命感。
③司马迁雕像体现周老师因精 神层面的价值而升华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司马迁雕像由泥土诞生而精神永恒,周老师内心干净纯 粹,“主动”回归生活,以作品展现对生活的思考,启迪众人。

何处炊烟
关心教育,关心身体,关注灵魂,关心命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