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日程安排和目标达成情况。有些家长自豪地展示孩子们在学业、兴趣班或课外活动中的成绩,反思着如何进一步提高执行效率;另一些家长则感到沮丧,抱怨孩子没能按计划完成任务,或者完成质量不尽如人意。这种“清单式育儿”现象正变得越来越普遍,表面上看似乎能为孩子带来更多成就与机会,然而过度的计划与安排可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
「READING」
什么是“清单式育儿”?
“清单式育儿”是一种父母过度参与孩子生活和学习的育儿方式。父母通过详细的计划和严格的安排,试图确保孩子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有意义,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他们的学业和综合素质。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详细规划和安排
父母为孩子制定详细的日程安排,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每个小时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包括学习、运动、艺术培训、社交活动等。
密切监控和干预
父母对孩子的每一项活动都密切关注,随时监控孩子的表现,并进行及时的干预和纠正,确保孩子按照计划进行。
追求高标准
父母对孩子设定了高标准和高期望,要求孩子在各个方面都要表现出色,追求完美无缺的成绩和表现。
缺乏自由时间
孩子的自由时间被压缩到最低限度,所有的时间都被各种任务和活动填满,缺乏自我探索和自由玩耍的机会。
“清单式育儿”的影响
“清单式育儿”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可能带来许多负面影响。2015年发表在《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上的一项研究指出,父母的过度干预与青少年的心理困扰、焦虑症状和社交功能障碍之间存在显著关联。这表明,过度参与和控制的育儿方式可能会增加孩子的压力,导致身心发育的负面后果。
身体影响
1.疲劳和睡眠不足
密集的时间安排和高强度的活动会导致孩子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影响他们的睡眠质量。睡眠不足不仅会影响身体发育,还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问题。
2.运动不足
尽管“清单式育儿”中通常包括体育活动,但由于时间安排过于紧凑,孩子可能被迫参与运动,而缺乏充足的休息和调整时间,这对身心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3.健康问题
长期的高压环境可能导致孩子出现胃肠问题、头痛等身体不适。压力过大会对免疫系统产生负面影响,使孩子更容易生病。
心理影响
1.焦虑和抑郁
持续的高要求和高压力环境容易让孩子感到焦虑和抑郁。不断追求完美和担心无法达成目标会让孩子感到心理负担沉重,甚至可能出现抑郁症状。
2.自我价值感降低
当孩子的成就感主要来自于父母的评价和外部的标准时,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会受到影响。如果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感和无力感。
3.缺乏自主性
4.人际关系问题
多维育儿:责任感与自主性的培育
在现代育儿中,平衡责任感与自主性是培养独立孩子的关键。哈佛大学耗时最漫长的“格兰特”研究显示,早期参与家务劳动的孩子在成年后更容易取得成功,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具备了动手能力,更因为责任感和独立性的养成。然而,“清单式育儿”过度控制和干预的方式,正是剥夺了孩子通过自主决定和行动来体验责任、独立和成长的机会,也抑制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真正有效的育儿应在关注孩子内在需求的同时,给予他们探索和犯错的自由。成功并不局限于学术成就或名校教育,孩子需要在一个能够自由发展的环境中成长,探索自己的兴趣与潜力。家长应当放下对单一成功路径的执念,关注孩子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种多维度的育儿方式,不仅能帮助孩子在面对挑战时具备强烈的责任感,还能让他们有能力自主规划自己的未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成功。
如何摆脱“清单式育儿”
通过适度放手、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培养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平衡学习与休闲,父母可以逐步摆脱“清单式育儿”的束缚,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加自由、宽松的成长环境。这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更能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独立自主、自信应对各种挑战。
适度放手,给予自由
在育儿过程中,父母应该学会适度放手,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自由并不是完全的放任不管,而是在合理的框架内,让孩子有机会探索、尝试和犯错,以此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
关注孩子的兴趣和情感需求
与其一味追求成绩,不如多关注孩子的兴趣和情感需求。鼓励他们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发展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还能帮助孩子找到内心的平衡和快乐。
培养自我效能感
通过让孩子自主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积累成功经验,帮助他们建立自我效能感。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孩子的学习与发展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他们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反馈,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父母要做的,是在适当的时候提供支持和帮助,而不是包办一切。
平衡学习和休闲
确保孩子有足够的休息、自由玩耍的时间,不要让他们的生活被学习和各种活动填满。松弛有度、有快有慢的合理时间安排将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家务劳动的重要性
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实际动手能力。家务劳动不仅是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也是让孩子体验家庭责任和团队合作的重要途径。
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通过家庭活动和社会实践,帮助孩子建立和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父母应以身作则,展示良好的人际互动方式。
作为父母,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帮助孩子走好每一步,更是要为他们点亮一盏灯,照亮他们独自前行的道路。让我们通过更自由、更宽松的育儿方式,让孩子在探索世界的同时,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为他们的未来铺就一条充满希望与可能的道路。
E N D
参考文献
【1】 Jones, D. E., Greenberg, M., & Crowley, M. (2015). Early social-emotional functioning and public heal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indergarten social competence and future well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05(11), 2283-2290.
【2】 Kiefer, S. M., & Pennington, D. (2021). Parenting style,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academic motivation: Mediated effects on academic outcom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13(2), 234-245.
【3】 Rodriguez, C. M., & Tucker, M. C. (2020). Parenting styles and self-efficacy in a modern parenting context: A review of emerging literature. Parenting: Science and Practice, 20(1), 32-57.
【4】 Wang, M. T., & Degol, J. L. (2017). Gender gap in STEM: Current knowledge,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policy, and future direction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9(1), 119-140.
【5】 陈刚. (2019). 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中国教育学刊, 42(6), 45-50.
【6】 李晓萍, & 张丽. (2020). 责任感培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探析. 现代教育管理, 12(2), 89-94.
【7】 王晓华. (2021). 自我效能感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及其培养策略. 心理发展与教育, 37(4), 92-97.
【8】 赵玲. (2020). 中国家庭育儿方式与儿童自信心发展关系的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28(5), 784-791.
作者简介
顾俊杰
中级心理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婚姻家庭咨询师,中国注册儿童青少年心理指导师。目前就职于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研究及擅长领域: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心理健康促进、精神心理疾病的融合康复等。
助力我中心争创全国文明单位
2023年度上海市健康科普人才能力提升专项(JKKPYC-2023-A13)
抑郁:了解抑郁症及抑郁情绪
焦虑:了解焦虑症及焦虑情绪
分裂:了解精神分裂症相关信息
心身:了解心身健康及心身疾病
康复:了解精神疾病康复信息
儿童:了解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
自杀:了解自杀预防相关信息
戒毒:了解毒品及戒毒相关信息
版权声明
绿丝带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使用。如需转载本内容,须注明“来源:上海精神卫生飘扬的绿丝带”。未经授权不得用于除转载外的其他用途,违反本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