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工作中,有一位住院患者令我印象深刻:她的双腿遍布“X”型的划痕......甚至有次请假外出,返院时双腿上又新增了划痕。在为她消毒时,我轻声询问:“消毒水涂上去痛吗?”她笑了一下回答道:“我又不是没有知觉,当然痛啊。”我疑惑继续问她:“知道会痛为什么还要划自己呢?”她沉默了,不久后哭着说:“爸爸妈妈都不理解我,他们都不懂我。”
对于孩子自伤,家长往往震惊又难过,同时又对孩子的行为感到不解,认为孩子的这种反抗方式太过于极端。但家长不知道的是,自伤是孩子表达情绪和缓解痛苦的一种方式。他们之所以自伤,并非为了寻死,相反是为了“求生”。从积极的角度来说,他们一直在为好好活着而努力,只是用了不健康的方式。
那家长可以为此做些什么呢?
1. 正确认识自伤,调整心态应对
非自杀性自伤的早期孩子可能会咬伤,抓伤自己,一般他们会做得比较隐蔽,或找借口遮掩,因此不易被发觉,容易被家长忽视。因为不了解非自杀性自伤,有时候有些家长看到孩子的伤口也觉得这只是青春期的叛逆行为,可能会去责怪、批评或忽视孩子,却很少思考孩子自伤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很多孩子是想通过身体的伤害来缓解心理的痛苦,自伤其实是他们的求救信号,需要引起家长的关注。当孩子寻求帮助无果之后,才会在无言中一次又一次伤害自己。因为没有找到更好的出口,他会在一次又一次地反复自伤中形成对这个方式的依赖,有时候他想停却停不下来,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威胁到生命。
作为家长,在孩子出现自伤时请陪伴他,积极地回应孩子的合理需求,尝试理解和接纳他。同时,家长自身也要保持情绪的稳定,因为孩子能敏锐地感受到你的焦虑、质疑、愤怒、不理解,这会进一步增加他的心理压力,并增加再次自伤的风险。
2. 正确认识自伤,不要互相埋怨
当孩子出现了问题,家长之间可能会出现如下对话:
“你一直在家为什么你不看好孩子,我工作很忙的,没时间管孩子的。”
“孩子这么大了,我不可能事事都盯着他,孩子在自己的房间里,房门一关我怎么知道ta会做什么。”
有时候我们互相指责,只是想降低自身对孩子的愧疚感。实际上,孩子是否自伤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和生理、心理、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如果家庭真的有问题,就想办法解决问题,因为相互指责不但不利于帮助孩子,还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成为推动自伤的又一个风险因素。因此家长要停止互相指责,学会成为彼此的支持者,孩子可信赖的支撑。
作为家长,请共同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了解孩子真正自伤的原因。作为家长,请用语言交流意见、澄清误会、传递共情,这些行为对孩子而言也会是很好的示范,有利于重建孩子内心安全感,增强孩子应对情绪困境的信心。
3. 正确认识自伤,重建亲子关系
自伤的青少年虽身处绝望,但ta们仍未放弃对未来的希望。ta们也绝非希望用自己的绝望来击退家长。
面对孩子的自我伤害,家长会思考是否自己对孩子不够关心,或反思是否对孩子太过严厉。家长会因为过度内疚而对孩子产生妥协,一味讨好,来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真实需求,这无法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孩子可能继续偷偷进行自伤行为,还会导致亲子关系出现裂痕,使本就不堪一击的亲子关系雪上加霜。
作为家长要清楚地认识到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家长的平等对待,尊重与理解。
4. 亲子耐心沟通,应对孩子自伤
这一沟通往往会经历漫长的尝试、挫败、再尝试、磨合……这一反反复复的过程,最终才能实现关系的重建。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要有耐心,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如果中途孩子又出现了自伤行为,家长也不要放弃,和孩子一起探讨孩子选择这么做的原因,陪孩子一起去慢慢克服这个问题。或许自伤将会变成我们重新反思养育方式与调整养育策略的关键时刻。
5. 正确认识自伤,寻求专业帮助
专业服务可以帮助孩子和家长重新认识自伤行为,理解自伤的潜意识驱动力,以及情绪的意义。孩子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尝试建立新的情绪调节方式,获得更有弹性的情绪调节能力,找到新的情绪调节方法。同时还可以帮助家长改变教育思路和策略,协助孩子渡过难关。
最后,还想告诉家长:
孩子发生自伤前往往经历了较为激烈的情绪体验。当最初的良性互动建立起来时,自伤行为很可能还会发生。此时一方面不要急于否认已经建立起的良性互动的价值;另一方面关注在当下刚刚发生的自伤行为:自伤发生前ta经历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问题的累积并非一日,解决也非一两次深入交流就能实现。只有共情是不够的。停止批评是为了给我们带来反思空间,共情能够促进家庭成员内部可能的合作。
家长需要知道即使孩子身处痛苦、即使自我隔离,整日标榜自由独立,家长对孩子而言仍是那个需要在场的最重要的人。
家长需要向孩子传递的信息应该是:我希望我能够更好的理解你的痛苦,更加希望我能帮你以更安全的方式表达你的痛苦、缓解你的苦楚。
杨佳妮
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
(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临床心理科护士
助力我中心争创全国文明单位
2023年度上海市健康科普人才能力提升专项(JKKPYC-2023-A13)
抑郁:了解抑郁症及抑郁情绪
焦虑:了解焦虑症及焦虑情绪
分裂:了解精神分裂症相关信息
心身:了解心身健康及心身疾病
康复:了解精神疾病康复信息
儿童:了解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
自杀:了解自杀预防相关信息
戒毒:了解毒品及戒毒相关信息
绿丝带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使用。如需转载本内容,须注明“来源:上海精神卫生飘扬的绿丝带”。未经授权不得用于除转载外的其他用途,违反本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