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大医 | 与中国新药共成长

文摘   2025-01-11 08:55   上海  

提起中国的生物医药,在新中国成立伊始,新药研发的能力非常薄弱。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如今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现在全球每年获批上市的新药总数只有几十个,而中国从2018年开始每年推出自主创新的药物就有十几个之多。在这中间,正是一批批科研人员的持续努力,见证并推动了中国创新药物研究的崛起之路。做客本期《主角·大医》的著名药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就是这其中的代表性人物。让我们一起走进本期《主角·大医》。


陈凯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他长期从事新药发现和药物设计研究工作,现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技术副总师、国家药典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监事长、《药学进展》等杂志主编。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所长(1996年- 2004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2005年3月- 2014年2月)、上海市科协主席(2011年-2018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2008年-201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2014年-2020年);获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首届全国科技创新争先奖等多项科技奖励。



“误打误撞”走进药物设计领域


陈凯先是中国在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新兴领域的开拓者之一。然而说起他当年踏上药物设计这条道路的缘起,却可以用“误打误撞”这个词来形容。

 

“我在青少年时代,对科学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立志要从事物理专业。”陈凯先在节目中介绍道,“考大学的时候,我就报考了复旦大学物理系。在报名的时候,我看到复旦大学的招生简章里,有一个复旦大学物理二系。我当时想,二系可能比一系还要先进。所以我就把物理二系作为了我的第一志愿。等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看到物理二系专业下面还有一行字——放射化学专业。直到新生报到的那天我才知道,这确实是一个化学专业。当时物理二系服从国家的需要,要开展原子能方面的研究。大学毕业的时候,我被分到湖南的一个制药厂看水泵,可以说这就是我跟药物研究领域产生关联的一个起点。”

 

1978年,陈凯先凭借不懈努力考取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生,随即被所里派去吉林大学,学习需要高深数理基础的量子化学。1985年,陈凯先前往法国留学,深刻感受到中国在药物研发设计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这也激起了他科技报国的决心。学成归国后,陈凯先致力于开拓发展我国自己的药物设计前沿领域。



中国新药的崛起之路


从法国留学归来时,陈凯先用节约下来的钱买了一台非常简易的计算机带回国,作为团队最初开展药物设计研究的一个起点。时至今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已经拥有了完备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成为国内在药物设计这个领域最重要的研究中心之一,同时也是国际上有影响的研究中心之一。

 

谈及中国生物医药经历的历史性跨越,陈凯先认为:“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就在努力地部署和加强我们自己的创新。从2008年算起,到现在不过就是十多年的时间,我们所创制的一类新药就有六七十个。特别是近几年呈现了一个集中爆发的态势。”

 

对于中国新药研发的未来之路,陈凯先也说出了自己的期待:“我们要加强原始创新,不但要有新药,而且要有新的靶点的发现,开辟新的研究的方向。也就是说要有更多first-in-class(同类首个)的药物能够产生出来。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学科的交叉,创造更多药物研究的新策略和新技术。一方面要跟踪国际上的新发展,另一方面要立足我们的国情,加强中国源于中药和源于天然药物的新药创制,把中国在这个领域中间的特长和优势充分发挥好。”



大医问诊时间



问题:中国未来药物研发突破大概需要多少时间?突破标准有哪些?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1月11日(周六)17:20第一财经频道播出的《主角·大医》。本节目由上海市医药卫生发展基金会指导,约珥传媒联合出品,沃尔沃汽车作为节目指定用车

《主角·大医》节目播出信息

播出时间
首播每周六17:20
重播每周日10:35

播出平台
第一财经频道


财经马红漫
上海交通大学企业竞争力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智库研究员、同济大学金融硕士校外导师--马红漫博士的自媒体平台,每天十分钟解读财经热点,让你看透财经本质,助你实现财务自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