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照灯好书
10月入围人文社科原创佳作书单
“探照灯好书”由阅文集团主办,QQ阅读、微信读书、腾讯新闻协办,探照灯书评人协会承办。根据18位读书人投票,每月评出10本中外类型小说、10本中外文学佳作、10本人文社科原创佳作、10本人文社科翻译佳作。
我们致敬那些有“文学的美,思想的真,历史的重,关注当下,典雅叙事,优美表达”,有创造力、想象力、探索性的好作品。
以下是2024年10月入围人文社科原创好书,排名不分先后。
河南文艺出版社《我在二里头考古》入选。
支持媒体:腾讯新闻、《新晨》杂志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考古 访谈集
《我在二里头考古》
张飞 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4年10月
提名评委:杨早
内容简介:张飞, 1993年生,安徽池州人。2023年获山东大学考古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研究方向为夏商周考古、陶器考古。在《考古》《江汉考古》《中国农史》《南方文物》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曾参加河南安阳殷墟、山东菏泽青邱堌堆、山西临汾陶寺等遗址发掘与研究工作。目前工作地点为二里头遗址。
这里,有中国最早的多网格式都邑布局、中国最早的以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中国最早的国家祭祀场、中国最早的官营铸铜作坊和绿松石器加工作坊……中国历史由此开启王朝时代。诸多的“中国之最”,使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近年因是否为“夏都”,而一时成为焦点和热点。
这里,就是“最早的中国”——二里头,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
65年来,在二里头遗址从发现到发掘的过程中,徐旭生、赵芝荃、郑光、许宏等一代代考古人,青灯黄卷、筚路蓝缕,用一项项考古成果证实着二里头遗址的非凡价值。他们的名字,如雷贯耳,熠熠闪光,写在了中国考古史上。但同时还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默默无闻,栉风沐雨,风餐露宿,长年奔波在田野,为二里头的考古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鲜被关注,往往被忽略,更难以留下寥寥数笔。而这本书的主角,正是这样一群“非著名”考古人。他们的集体记忆,不应被遗忘。
本书是一部访谈录,采访对象是与二里头遗址发掘、研究、宣传、保护相关的15位亲历者:亲手剔出器物的特级技师,描摹古物的绘图高手,第一件青铜爵的发现者,掀开层层黄土的工地民工,守望遗址的普通村民,文保一线的文物干部,博物馆的志愿讲解者,满怀理想的实习生……受访者年龄从70多岁到20多岁,话题涉及的时间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通过访谈形式,拼接起一幅二里头“生命史”的立体全景图,记录与二里头邂逅的诸多考古人的足迹和心路历程,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考古人群像,致敬考古工作背后的无名英雄。同时向公众展示二里头遗址的价值,讲述二里头考古的生动故事。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随笔
《传告后代人:中国古代诗人的15个关键词》
张执浩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4年9月
提名评委:刘晖
内容简介:张执浩,1965年生于湖北荆门,现为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武汉文学院院长,湖北省作协副主席。主要作品有诗集《苦于赞美》《宽阔》《高原上的野花》《咏春调》等,另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多部。曾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奖、《诗刊》年度陈子昂诗歌奖、十月文学奖等。
《传告后代人:中国古代诗人的15个关键词》是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张执浩研读古典诗人、诗史的全新大散文合集。
全书以史为经,以诗为纬,纵横捭阖,上下求索。围绕15个关键词,旁征博引,集中描述了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孟浩然、王维等中国古代诗人的生命状态。
张执浩从一位优秀的当代诗人的视角出发,追溯每一个中国人的诗学生命源头,求索东方诗意生活的缘起,抵达古代诗人的生活现场,看见一个个独立丰满的人格,体悟诗歌背后的人生真味,勾勒中国古代诗歌版图,并以此窥探人类命运的诡谲与生机。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历史
《以学堂保国粹:清末存古学堂的兴办过程》
郭书愚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4年8月
提名评委:唐山
内容简介:本书以存古学堂为中心,考察清季民初朝野以保存国粹为宗旨的办学努力,以钩摭史料、重建史实为基础,力求将群体与个案相结合,兼顾中央与地方,尽可能以“中立之心”将具体的人和事回置到历史现场,努力呈现一幅主干清晰又枝繁叶茂的动态历史图景,为深入认知那个激变时代提供一个具体而微的视角和例子。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历史
《涵变:清末明初的国家构建与现代困境(1895-1917)》
马勇 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24年10月
提名评委:萧三郎
内容简介:著名历史学者,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河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近代中国文化、中国近代史、中国文明史、中国学术史、儒学等方面的研究,著有《叠变:鸦片、枪炮与文明进程中的中国(1840-1915》《中国儒学三千年》《激荡:晚清二十年》《近代中国文化诸问题》《超越革命与改良》“晚清四书”等,以及董仲舒、严复、章太炎、梁漱溟、蒋梦麟等人的传记,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本书聚焦于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与国家政体的建构,即从1895年甲午战后到1917年张勋帝制复辟失败的二十二年的历史,从大历史视角来说,这是三千年中国历史上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
甲午战后的中国进入维新时代,探索中国政治体的转型问题。戊戌变法失败、大阿哥事件、义和团运动、签订《辛丑条约》等虽然为中国政体的转型摁下了暂停键,但自上而下的社会共识已经达成,人人都认为唯有变革才有出路,清政府重启新政,《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向现代国家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历史充满了偶然,在不可控、无法预见的多种变量的作用下,清廷退出中国的政治,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成功了,后世中国的国家建构,都是以此为原点展开的。虽然此后就是军人、政治家、新旧官僚、新旧知识人、革命党人等在立宪与共和之间的大讨论与大博弈,但中国前行的方向没有变:逐渐成为现代国家。
因病去世的袁世凯用最特殊的方式化解了巨大的政治危机,中华民国重建,张勋复辟帝制成为一场闹剧,段祺瑞成为“三造共和”的英雄,从共和到帝制再到共和,中国终于走出了帝制,也涵化出了自己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一个全新的现代中国正缓缓走来。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非虚构
《远去的背影:名家艺术家小传》
林阳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年8月
提名评委:潘凯雄
内容简介:林阳,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原总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八届、第九届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届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文史馆馆员,荣宝斋沈鹏诗书研究会顾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著有诗集《花甲初逢——林阳丁酉诗稿》《秋拾夏花——林阳诗词三百首》,书法集《君子之风——林阳书法作品集》,理论专著《左编辑,右营销》《编辑视界》《以画入书——换个角度看书法》,以及人物小传集《小人书大人物——中国连环画大家群英谱》、《北总布胡同32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老艺术家们》(正、续)等十余种著作。
本书收录了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原总编辑林阳先生怀念中国画坛徐燕孙、卜孝怀、王叔晖、赵宏本、刘继卣、贺友直、顾炳鑫、林锴等三十五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艺术家的文章。通过对这些美术名家的人生历程、艺术生涯进行白描式的讲述,温情回顾了与这些父辈级艺术家亲密交往的点滴时光,展现了每位艺术家的经典画作和珍贵历史照片,图文并茂,可读性、趣味性兼具,突出了“尽精微、致广大”的独特艺术美感和历史人文情怀。
这是一群对中国美术和中国美术出版做出了重要贡献的艺术家,他们大都经历了新旧中国的交替,并做出了坚定的选择;他们也大都经历了十年“文革”下放劳动,被迫放下画笔,但不减热爱并且成就斐然。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哲学随笔
《阳明心能源:三十岁后,还能做什么》
水姐 著
东方出版中心
2024年8月
提名评委:刘羿含
内容简介:水姐,上海作家协会会员,秦朔朋友圈主编,资深媒体人,作家,编剧,清华硕士。代表作:《中年好友苏东坡》《苏东坡万有应用商店》。
《阳明心能源——三十岁后,还能做什么》是财经大号“秦朔朋友圈”创始主编水姐积淀八年的心学新作。发表于秦朔朋友圈的推文《五十岁,还能做什么》全网点击超过300万,是心力心能心源的探索尝试。全书提炼心学核心精髓,用12个主题词,采用“心学哲学辞典+文化导游式”的双重拆解方式,从洞、水火、花等开始,分别拆解王阳明在30多岁,40多岁、50多岁时人生核心思想的探索之路,以及其他的七个心学核心元素和画面,充分铺陈了心学的哲学和美学图景。
传统观点认为王阳明自龙场悟道之后,其余都是证道,作者则创新性地提出王阳明有三次悟道:37岁龙场悟道、48岁战场水火悟道、56岁碧霞池悟道,并首次打通了苏东坡与王阳明之间的的心学链接,从苏东坡水哲学的随物赋形,到王阳明水哲学和火哲学结合下的心内核凝炼。
作者对王阳明一生的理论观点进行归纳总结,从心即理、知行合一、一念起便是行,到“致良知”,再到晚年的“四句教”,结合中西哲学家的探讨,给现代生活提出极具参考价值的疗愈建构方案,读本书是一次回到内心源头,追寻内心能量的心力之旅。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唐诗光明顶:六神磊磊唐诗三部曲2》
王晓磊(六神磊磊) 著
文汇出版社
2024年10月
提名评委:单小海
内容简介:王晓磊,笔名六神磊磊。曾任新华社重庆分社记者。2013年起开始写作,对唐诗和武侠小说进行解读,因为犀利、独到的视角而广受好评,是目前最受欢迎的唐诗解读、普及者之一。著有《唐诗寒武纪》《六神磊磊读唐诗》《给孩子的唐诗课》《六神磊磊读金庸》等。
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张九龄……生活在一个转折的时代里,如何面对人生的高光和暗谷?
他们的回答辉映了千年。壮盛、明亮的历史时刻,大唐最有魅力的诗人纷纷登场——冲出岭南、征服长安的小镇青年张九龄;拥有了一个少年最好的开场,从高峰跌落也能活出诗情画意的王维;浑金璞玉又时而情商欠费的李白;失意半生、终青云直上撑起大唐一片天空的高适;徘徊在盛唐诗人圈边缘,却逆袭成为时代最强代言的杜甫……
他们或昂扬、或闲适、或奔放、或傲诞,在盛世的诗酒风流中兑现着天赋,写下最好的年华。而高峰之所以为高峰,就是当遭遇从极盛的顶峰掉头向下的失落时刻,他们的诗歌依然能照见幽微、擦亮夜空。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人类学
《77街的神龛: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里物的灵韵与人的故事》
薛茗 著
上海三联出版社
2024年9月
提名评委:唐山
内容简介:薛茗,人类学家、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部研究员。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2014年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研究关注物质文化、博物馆人类学、社会变迁等主题,长期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从事热贡唐卡艺术和唐卡艺人的研究。学术研究之外,担任纪录片导演、策展人、非虚构撰稿人。纪录片《画唐卡的女子》(2019)曾入选玛格丽特•米德国际电影节、世界遗产电影节、亚洲研究学会电影节等。中文非虚构作品曾发表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新知》、澎湃思想市场、腾讯谷雨、飞地、《生活》月刊等媒体平台。
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博物馆人类学著作,也是一份博物馆邀请函。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世界各地游客到纽约打卡的热门景点。然而,很少有游客会去专门拜访博物馆南侧靠近77街的人类学展厅——尽管这里是美国最著名的人类学博物馆之一。哪怕很多到博物馆来考察的学者也不知道,这里收藏的一些佛像、面具、神衣和法器都是有“灵性”的,甚至连研究人员也不敢轻易触碰。
全书共五个章节,通过介绍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里五个具有代表性的主题藏品——萨满的神衣、《西游记》皮影、西藏的唐卡、墨西哥的亡灵及“镇馆之宝”独木舟,来讲述其背后的一系列故事,也融入了人类学家的故事。书中每一章的切入口虽不大,但内容涉及面很广也很深,除了博物馆学的变迁,更有人类文化史、民族志、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史等各方面的内容。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主导的一系列远征为美国带回了丰富的人类学收藏。一百多年后,这些收藏如同“时间胶囊”,既拥有无可取代的历史价值,同时也接受着现代人类学“去殖民化”“去西方中心主义”目光的尖刻审视。全书既在介绍这些不为人知的藏品,也在探索这些藏品的命运,以及人类学博物馆在现代社会扮演的角色。
作者的讲述生动有趣,为我们打开了这间博物馆鲜为人知的一面。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非遗学
《非遗学原理》
冯骥才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年9月
提名评委:潘凯雄
内容简介: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他是“伤痕文学”代表作家,其“文化反思小说”在当今文坛影响深远。代表作有《神鞭》《三寸金莲》《一百个人的十年》《俗世奇人》《艺术家们》等。作品二百余种,被译成二十余种文字,多次在海内外获奖。20世纪90年代以来,冯骥才投身于城市历史遗产和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主持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大力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对当代人文中国产生巨大影响。近年来,他倡导并致力于“非遗学”学科建设,积极探索全新的“非遗学”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
《非遗学原理》是一部奠定非遗学理论基石的作品。非遗学是一个新学科,一个独立的学科。冯骥才是中国非遗保护事业的开创者,更是倡导者和实践者。《非遗学原理》是他几十年非遗保护实践与思考的凝练。本书内容由多篇非遗学重磅理论文章构成,较为系统地梳理非遗学科的缘起、立场,学科的使命与特征、工作方式等基础理论,阐述非遗学的独立性、学术本质,从元理论角度勾勒出非遗学独特而重要的学科样貌。本书为非遗学这一新学科的开山之作,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世界的非遗事业提供宝贵的中国智慧与经验。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历史
《瀛寰识略:全球史中的海洋史》
陈博翼 编著
漓江出版社·胭+砚(YY) PROJECT
2024年8月
提名评委:徐晨亮
内容简介: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导,兼任《海洋史研究》副主编、《海交史研究》《纵横》(Crossroads)书评编辑等。研究兴趣和专长为东南亚史、海洋与边疆史、中外关系史、社会经济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重大项目子课题3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出版专著2种、编校9种,代表作有《限隔山海:16-17世纪南海东北隅海陆秩序》《防海之道:明代南直隶海防研究》等。
本书分“东南亚与中国”“印度洋与太平洋”“全球史与海洋史”三部分,是关于世界范围内各种“联系”的历史,既包括东南亚与中国、印度洋与太平洋两大块纵横经纬的交互内容,也涉及在海洋史、中外关系史、全球史框架下发见的时间、空间和人事,立足南洋观察,思考两洋体系。全书审视了环南海研究的理论和材料、早期西荷东亚扩张的竞争与冲突、中国与东南亚互动、印度洋史书写模式、以印度洋为中心的世界体系、东亚海上贸易世界、太平洋时代概念、太平洋世界移民、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分野、区域划分、学科设置、研究导向、观念变迁等诸多问题,以海洋史的议题贯穿始终,间或浮现全球史的视角和关怀,“立足东南亚,兼及印太,放眼全球”,与走向世界的时代同行。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社会学
《观看爱情:浪漫剧的生产、叙事与消费》
曹书乐 帕孜丽亚·阿力木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年7月
提名评委:唐山
内容简介:曹书乐,博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全球传媒学刊》轮值副主编,多家学术刊物审稿人。帕孜丽娅·阿力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电影学院艺术学硕士,爱奇艺文学签约作家,在《文汇报》《文艺报》《天津文学》等媒体发表文化评论四十余篇,作品曾获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和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举办的“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优秀评论文章荣誉。
霸总和虐恋?浪漫剧?爱情剧?偶像剧?听起来好像有点不够严肃,但浪漫剧的生产与消费、文本与叙事,确实是重要且严肃的学术议题。作为文化领域产物的浪漫剧,反映着社会的情感结构,定义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与文艺特点。
浪漫剧的生产方尝试洞察社会焦虑,以及这种焦虑给普通人的爱情观、婚恋观和两性关系带来的影响,进而将观众的“怕与爱”转为可供选择的商品,包括理想对象、理想爱情与理想的两性关系。观众不仅是在消费文化商品,也在思考、讨论和实践着吉登斯意义上的“纯粹关系”。
本书聚焦国产浪漫剧并展开多维度研究。从学术脉络梳理到产业趋势分析,再到观众观看行为探讨。深入挖掘编剧创作机制,关注观众的浪漫理想与婚恋观,以丰富的研究方法和独特视角为我们理解爱情与婚姻提供新的思考。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散文
《秘花:日本文化的深层》
姜建强 著
文汇出版社
2024年8月
提名评委:杨早
内容简介:姜建强,旅日作家,东京书房出版社总编。出生于上海,曾在大学任教多年,20世纪90年代赴日本留学。后在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担任客员研究员。代表作有《另类日本史》《皇宫日落》《汉字力》等。译著有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独立器官》、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会》等。
“我想写一些日本文化的温润之美、轻巧之美、清爽之美、侘寂之美……
“想写一些谈不上美丽,却令人心动与心惊的东西。
“用一种先验的情绪,散漫地串起太多的迷醉与沉思。”
知名作家姜建强最新文化随笔集,用审美的眼光打开一部另类日本文化史。
——美若骄阳的金阁寺毁于烈火,日本的美学为何如此浓烈,有如此肃杀?
——大热的日本传统色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其中又蕴含怎样的文化密码?
——打动全球亿万人的“萌”,仅仅只是因为可爱吗?
——鬼影重重的平安京,揭露了日本文化怎样不为人知的一面?
本书收录了知名旅日作家姜建强的18篇文化随笔,从俳句、花道、阴翳、月亮、色彩、浮世绘、和服、铁路、咖啡、寿司、汉方、萌物、鬼神等多个视角,对日本文化、日式美学进行了深层解码。长期从事媒体、出版的经历,让作者不仅能够深入传统,探寻种种古代文化遗存,也对动漫、游戏、推理小说等日本流行文化捻熟于心,一展日本文化全貌。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人文
《寻找理想作家》
徐则臣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4年9月
提名评委:潘凯雄
内容简介:徐则臣,著名作家。1978年生于江苏东海,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供职于《人民文学》杂志。著有《耶路撒冷》《北上》《王城如海》《跑步穿过中关村》《如果大雪封门》《北京西郊故事集》《青城》《青云谷童话》等。
对于徐则臣而言,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读过的外国文学,看过的外国电影,在量上肯定是远远大于中国的。”外国文学形塑了徐则臣“到世界去”的精神路径,也奠定了他“回归传统”的顿悟前提。
《寻找理想作家》为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的散文集,将近年来徐则臣在外国文学(小说)方面所做的阅读札记、读书随笔与分享记录做一整理,集结成册。
徐则臣经历过一段“穷凶极恶”的阅读时间,一本一本把自己“读开”了,也形成了简单却实用的阅读方法——遇到感兴趣的作家,便将他的书一网打尽。马尔克斯、大江健三郎、卡达莱、肖洛霍夫、厄普代克等十位外国名家,和那些名为《百年孤独》《破碎的四月》,或是《静静的顿河》《黑书》《我的名字叫红》的经典作品,徐则臣自然是轻车熟路,信手拈来。
如果你还没读过这些名家,《寻找理想作家》将成为你的“阅读指南”“入门读物”;如果你已经对书中提及的作家作品有所了解,本书将为你提供不一样的思路与可能。
“写作者要寻找理想的读者,理想的读者能理解自己。对读者来说,我们也在想象和寻找跟我们相契合的作家。”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创意写作
《从零开始写故事:非虚构写作的11堂必修课》
叶伟民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4年9月
提名评委:唐山
内容简介:叶伟民,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特聘写作导师,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研究生业界导师。曾任新闻客户端ZAKER总编辑、《南方周末》特稿编辑和新华社记者。著有《伊力亚的归途》、《父亲的66号公路》、《15年穿越“无人区”》、“算法密码”系列等横跨社会、人文、国际、商业、科学多领域的作品。
本书是一本“教练式”的非虚构写作指南,它庖丁解牛般将写作技巧“大卸八块”,横向涵盖选题、采访、材料整理、情节、结构、人物、文笔、风格,纵向囊括开头、中段、结尾、修改、练笔。哪怕是零基础的写作者,也能从这里开启精彩的创作之旅,写出属于自己的故事。书中汇集了叶伟民老师“故事写作营”系列课程的精华内容,是一本全方位、多角度的写作工具书。
火车司机、下岗工人、会计师、心理医生、程序员、游戏设计师、网文作者、全职妈妈、企业家……在本书中,你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还会遇见更好的自己。地球在变小,个体在变大,再细微的声音也能被听见,再平凡的个体也渴望去表达。拿起笔吧,一起迎接故事的诞生!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脂粉帝国:网络言情小说与女性话语政治》
薛静 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24年8月
提名评委:夏烈
内容简介:薛静,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网络文学、大众文化与新媒体等方向的研究。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多次成为期刊年度优秀论文、封面论文,专著、合著、参与编撰的著作共计十余种,两度受邀担任国际学术会议分组主席。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发表文艺评论五十余篇,多篇被广泛转载并引发热烈的社会反响。
本书通过对网络言情小说发展历程的研究,梳理网络言情是如何从传统琼瑶、亦舒模式中演变而来,又如何经过总裁文的虐恋情深、穿越文的穿越设定、宫斗文的搁置爱情、女尊文的社会实验,逐步探索过渡为甜宠文的自我滋养。作者认为,在这一文本类型、情感结构与话语模式的演进过程中,女性内部亦不断产生分裂与统和,而构建一个各阶层女性都能够认同的理想社会模型,提供既有利于现世生活,又服务于远景目标的话语模式,则成为网络言情小说仍然在不断探索的问题。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社科
《文学与电影十讲:在无限的世界里旅行》
李思逸 著
上海三联书店·理想国
2024年8月
提名评委:杨早
内容简介:李思逸,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哲学博士,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先后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大学等高校,教授人文经典、批判理论、现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等课程。著有《铁路现代性:晚清至民国的时空体验与文化想象》《文学与电影十讲:在无限的世界里旅行》。
伟大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也带点俗气?
纳博科夫为什么欣赏不来陀思妥耶夫斯基?
鲁迅的《孔乙己》与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有什么相似处?
……
近年来,众多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热门影视进入大众视野,从纸页到银幕,文学与电影的互动愈发紧密,“文字”与“图像”以不同的方式,共同构筑出一个立体的艺术世界。
本书以极具思辨性的视角、通俗易懂的文笔,围绕文学与电影的相互关系,解剖了大量中外文学、电影、艺术经典,从《诗经》到鲁迅、余华,从《哈姆雷特》到《变形记》,从贾樟柯、姜文到《罗生门》《盗梦空间》《布达佩斯大饭店》……探讨作品70+部,关涉作家、电影人、艺术家、哲学家50+位,深度解读文学作品,详细讲解电影知识。
为了在文学原著与电影改编间建立新的对话,作者以深厚的文本细读功夫,将作品放置于历史中,给予文化反思。30年代沈从文的《边城》是为了治疗历史对个人造成的病症;讲述60年代的《太阳照常升起》想对历史有所言说;90年代的《活着》和第五代导演,从追求启蒙走向启蒙的反面——以文学、历史为参照系观察电影,看电影如何扮演时代精神的同谋者。这本书不是那种堆砌脚注的乏味学术著作,而是将文学解读、电影评鉴、哲学思考熔于一炉,为更好、更专业地欣赏文学与电影提供了一条路径。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历史
《风起云飞扬:钱乘旦讲大国崛起》
钱乘旦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培文
2024年10月
提名评委:唐山
内容简介:钱乘旦,历史学博士,英国考文垂大学荣誉文学博士,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通讯会士。现为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国家社科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委员,曾任第4—6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著有《在传统与变革之间》《工业革命与英国工人阶级》《西方那一块土》等;主编《英国通史》(6卷)、《英帝国史》(8卷)、《世界现代化历程》(10卷)等。曾担任中央电视台12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学术指导。
本书以钱乘旦教授开设的颇受北大学生欢迎的“大国崛起”课程为蓝本,讲述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苏联、美国等九个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本书讲大国崛起不仅讲基本故事,讲一些有趣的情节,更着力于将大国问题、大国兴衰的机制讲清楚,寻找普遍规律和共性。跟随钱教授的讲述,读者能够明白:所谓“世界大国”是什么?这个现象何以出现?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世界大国”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一些国家崛起,另一些国家衰落?大国兴衰的内在动力是什么?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访谈录
《浙江网络文学访谈录》
夏烈 主编
叶炜 周敏 副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4年8月
提名评委:刘羿含
内容简介:夏烈,作家、文艺评论家。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教授、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民盟盟员,浙江省“万人计划”人文社科领军人才。兼任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副院长、浙江省网络作协常务副主席、浙江省少年作家协会副会长、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主持国家艺术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多项。有著述《观念再造与想象力重建》《大神们:我和网络作家这十年》《为爱找方法:夏烈教授给中学生的26封回信》等十余种。
经过多年的创新和探索,浙江在网络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找到了一条颇具特色的本土化道路,不仅拥有一批全国知名的网络文学作家,而且在组织发展、产业开发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浙江一些创新性的尝试成了独一无二的组织样本。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与南派三叔、蒋胜男等国内知名网络作家以及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等行业组织者、咪咕等产业平台的负责人展开对话。浙江网络文学作为中国网络文学的重要代表,既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本书通过对作家和组织者的深度访谈,旨在总结经验,提供借鉴。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文学史
《李白的长安道》
海滨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年8月
提名评委:徐晨亮
内容简介:海滨,出生于新疆吐鲁番,现任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国家一流课程《李白导读》主持人及主讲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李白研究会理事,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东亚唐诗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唐诗之路研究会理事,海南省苏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潜心于古代文学教学研究,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播与推广。代表著作:《西域文化与唐诗之路》《丁谓传》《吴典传》等。代表作品:央视“百家讲坛”《李白的诗旅人生》、央视“文化十分”《人人都爱苏东坡》、学习强国《海南的苏东坡与苏东坡的海南》等。
李白志存高远,心系“长安”,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他付出了鲜为人知的汗水,砥砺打磨自己,做了种种准备。他选择以干谒的方式谋取进身之阶,却屡屡碰壁……
天宝三载,李白时来运转,突然被唐玄宗召见,他抓住了君臣遇合的机会,但是在长安待诏翰林却有种种不尽如人意,最后只能选择放弃,转而以修道为事。对于修道,他的内心既真诚却又焦虑。李白选择错了吗?
晚年的李白选择进入别有所图的永王李璘,致使自己身陷囹圄,流放夜郎。李白的选择错在哪儿?
李白的一生,与“长安”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他的进取是为了进入“长安”,他的逃离,也是因为“长安”不理想。
本书以李白诗文为依据,以话题为中心,条分缕析,揭示了李白的人生经历及其思想抉择的前因后果。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哲学
《即用是体:阳明学深度解读》
傅锡洪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4年8月
提名评委:唐山
内容简介:傅锡洪,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选者。先后获复旦大学哲学学士、哲学硕士和日本关西大学文化交涉学研究博士学位(国家公派)。主要从事宋明儒学、东亚儒学和儒家宗教性问题研究。完成1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和多项教育部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在《哲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译文和综述多篇。10余篇文章获《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摘编或转载。
阳明学是一门追求在生活中契入良知、发挥良知作用的学问。本书以中国哲学整体为视野,以二程、朱子、陆象山等为参照,以现实的人为根本关怀,以把握宗旨、以意逆志为具体方法,以本体、工夫关系为主线,以阳明晚年思想为归宿,对阳明学展开了全面、深入解读。解读所得的主要新观点为:对阳明而言本体是展现在现实世界中的规范性力量;工夫是一元两层本体工夫;即用是体是阳明体用论乃至整个思想的特色;知行合一包含本来合一、能够合一和应该合一三层意思;心即理包含性理直接出于心和性理统摄事物之理两层含义;良知与天道是既一体又同构的关系;阳明工夫论的内在理路是简易与真切的互蕴;“良知”意味着即用是体;无善无恶有无所谓善恶和自然好善恶恶两项含义;真诚恻怛对阳明思想具有总结性意义;等等。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经典赏析
《大家读〈中庸〉》
方朝晖 闫林伟 著
文津出版社
2024年9月
提名评委:萧三郎
内容简介:方朝晖,安徽省枞阳县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山东省泰山学者、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客座研究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等。研究领域为中国思想史,以儒学为主,涉及儒学基本问题、儒学与中国现代性、中西思想比较等。主要著作有《春秋左传人物谱》、《治道:概念·意义》、《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儒家修身九讲》、《为“三纲”正名》、《文明的毁灭与新生:儒学与中国现代性研究》(2011)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数百篇。闫林伟,陕西省神木市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研究领域为中国思想史、儒家、道家。在《国际儒学》《国际汉学》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已出版学术著作《古今中外论人性及其善恶:以孟子为中心》(合著)。
《中庸》篇幅并不长,若不计标点的话,只有3565字(包括标题),被公认为是非常深奥的一部儒家经典。据传孔子的孙子子思在62岁那年,受困宋国期间写作了此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一篇,自朱熹将其单列出来,成为“四书”之一并以单篇著作流传后,对宋元之后知识群体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家读〈中庸〉》对《中庸》的背景、来源、概念、内容、宗旨、结构、问题、注意事项等进行了全面论述,对《中庸》的重要误解、历史影响、海外流传和阅读方法做了详细说明,并将“中庸、慎独、性、中和、修身、君子、诚化(微显)、道、德”等核心概念作为统领全书架构的红线,进而紧密围绕“中庸、修道、致诚、至德”这四大重要主题渐次展开对《中庸》的深入解读,前后连贯一致、见解新颖独特。回溯我们的精神源头,体悟《中庸》思想的博大精深,其中充满智慧的洞见和闪耀光辉的人格,具有穿越时代的永恒力量。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散文随笔
《漫游的辩证法:大作家们的旅行书写》
黎幺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4年9月
提名评委:唐山
内容简介:黎幺,小说写作者、文本实践者。现居南方。著有小说集《纸上行舟》,长篇小说《山魈考残编》《从始至终》,译作有《东西谣曲:吉卜林诗选》。
八〇后青年作家黎幺继长篇小说《山魈考残编》畅销后的首部散文随笔集,解读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游记作品,阐释游记阅读滋养下的作家文学生活,解密作家写作背后的文学密码。
一部细腻的读书笔记和文学语录,一份特殊的旅行攻略。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通识
《中国人文大义》
冯天瑜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4年6月
提名评委:唐山
内容简介:冯天瑜,中国历史文化学家,武汉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科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中国文化研究,提出“文化生态说”“文化元典说”。著有《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中华文明五千年》等。曾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好书奖等。新时期中国文化研究的先行者,有影响力的中国文化普及者。
“文明以止,人文也。”人文是文化的核心,何为中国文化,绕不过何为中国人文。本书以短小精悍的形式,依托数十年的研究成果,饱含反思与哲思,讲述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核心中国人文的传奇,以图文溯源历史、寻脉人文。本书聚焦中国人文传统及特质,中国人文数千年,经历了闻所未闻的互鉴与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从人文传统到当今日常,从中国精神到西方人文,在这本小书的叙述中,人文精神与物质文明并驾齐驱,中国人文的特质渐为清晰。本书短小的篇幅,却打通中西、沟通古今,可谓中国人文研究与普及的奠基之作。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历史
《至简中国史:一本书讲透中华历史底层逻辑》
王培霖 著
东方出版中心
2024年7月
提名评委:刘羿含
内容简介:王培霖,学者、投资人。曾任《第一财经日报》社论主笔。
《至简中国史:一本书讲透中华历史底层逻辑》是一本精彩的中国历史入门读物,描绘了从伏羲神农到帝制终结的中国简史,旨在用生动、流畅的语言,照亮中国历史的主要脉络,引导读者从多学科的认知框架去快速认识中国历史,进而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文学史
《赵家璧与1930年代的文学场》
傅乃芹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4年8月
提名评委:唐山
内容简介:傅乃芹,女,汉族,1979年8月生,河南汤阴人。山东大学文艺学博士,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出版专业硕士生导师,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传播、数字出版。代表成果有:论文《移动互联时代有声读物发展潜力研究》,《富媒体与文学出版物的富媒体开发》,编著《宋元明清咏岳飞广辑》一书,获国家出版基金支持。
在中国现代文学起步的时候,图书、报刊等印刷媒介的成熟与普及改变了以往文学传播的模式,现代传媒机制中的作者、编辑、媒介构成了文学传播的核心力量。文学编辑作为媒介的管理者和参与者,在文学传播过程中发挥了“把关人”和推动者的作用,调节着作家与读者之间的传播与接受行为,是文学传播链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他们往往通过倾注于文学读物中的编辑劳动将文艺作品、文艺动向和文艺思想传播出去,并试图引导社会的文学审美倾向。
赵家璧(1908—1997),上海市松江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编辑家、翻译家和评论家。在中国1930年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他敏感地意识到中国新文学建设的重要性,迫切地为中国文学寻找现代化发展道路。他广泛联络作家,汇聚和保存了中国现代文学最优秀的创作力量;他有计划、有体系地向国内读者译介外国文学作品,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范本,将中国文学引向世界文学的大格局;他积极开拓现代文学选题,以丛书和选本等编辑手段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化做出努力;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他探索出一系列普及文学优秀读本的办法,积累了文学的市场化生存经验。赵家璧的文学编辑策略融会了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理想,造就了《良友文学丛书》《中国新文学大系》等一批现代文学的经典文献,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学术传统,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小说研究
《到世界去:徐则臣小说及其时代》
李徽昭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新经典文化
2024年8月
提名评委:张英
内容简介:李徽昭(1975.12—),江苏泗洪人,文学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跨学科研究、文学批评等。出版专著《审美的他者:20世纪中国作家美术思想研究》(入选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当代作家十六谈》《退隐的乡土与迷茫的现代性》《汉字书写与现当代作家手稿》(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等多部,编有《中华文艺思想通史资料长编·明代书法理论》,在《文艺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90余篇,部分被人大复印资料等不同媒介转载。
徐则臣小说在个体、时代与世界之间迁回往还,是一代人精神震颤的审美结晶。以徐则臣小说为中心,既宏观阐释其跨越代际的世界性、世界意识,发掘女性与知识分子形象的多重意指,也以意象诗学理论对船意象与食物书写进行微观透视,进而考察代表作《北上》及诸多重要文本,归纳其不同的时代表征,并由对话访谈呈现其诚恳的文学观念与时代认知。特别是,突破学术惯例,以电邮、日记、照片、散文、论文摘要、新闻通讯、统计公报等类型多样的副文本介入不同板块内容,与学术探讨形成多重互文,多角度还原徐则臣创作状况及其相应的时代面向。总体上,宏观微观结合,文字图片交叉,杂糅文本与学术探讨彼此呼应,时代省思与审美阐释相互交织,可谓小说及其时代互动研究的新实验。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散文集
《日常的启示:在巴黎知吃思》
栾颖新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灯塔ALight
2024年9月
提名评委:刘羿含
内容简介:栾颖新,1992 年生于哈尔滨,现居巴黎,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现为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博士生。著有随笔集《那个苹果也很好》,获豆瓣2023年度中国文学(非小说)奖、单向街2023年度旅行写作奖。译有《阿西西的圣方济各》《写作是一把刀》《年轻男人》等。
本书是青年作家、法语译者栾颖新的2024全新巴黎生活散文集,也是栾颖新作为文学作者的第二部散文作品。
历史系博士生栾颖新在巴黎生活7年,对于日常,她有独到的见解,这本轻盈可爱的生活之书,记录了她在巴黎的缤纷四季。
本书含三个部分,“知”“吃”“思”,是紧密相连的。
“知”“吃”“思”,是作者与巴黎这座城市相处的方式。
“知”“吃”“思”,是作者作为一个女性走向觉醒和自由的不同路径。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美学
《感觉的共同体》
李三达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三味
2024年6月
提名评委:唐山
内容简介:李三达,湖南衡阳人,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为湖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奈尔大学比较文学系访问学者,拜德雅视觉文化丛书主编。曾翻译出版《朗西埃:关键概念》《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等。
二十世纪整个世界的人文社科领域都经历了从宏大到微观、从结构到解构、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大转型,不胜枚举的大师在今天仍然闪烁着熠熠辉光。但是,当我们进入二十一世纪,上个世纪的种种文化和社会症候并未消失,世界的动荡仍然在延续甚至激化,寻求共同意志的共同体和寻求独异性的个体之间紧张的关系伴随着身份政治的危机显得愈发严峻,人们想要自由,但人们又因害怕孤独无法逃离共同体。世纪之交带走了曾为社会苦心竭力的思想者们,随后崛起的新一代思想者——保罗·维利里奥、阿兰·巴迪欧、让-吕克·南希和雅克·朗西埃,能否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路?对我们栖居世界的共同感觉能否成为重塑共同体的最后手段?共同的文化是否能够最终实现?前辈给我们留下的只有他们走过的痕迹,一种理论的褶皱。
本书系统地考察了法国当代美学界最具影响力的四个重量级学者:阿兰·巴迪欧、雅克·朗西埃、保罗·维利里奥和让 - 吕克·南希,并基于四人相互交叉的人生轨迹,指出他们的美学思想构成了一个德勒兹意义上的思想“平面”,或者说构成了一个理论的“星丛”,其主要关涉的领域为审美政治理论。尤为重要的是,他们的思想具有相似的结构特征,即在感觉的独异性与共同体之间形成的张力结构。本书以此为基本切入点,重新诠释了四位思想家的代表性理论,并且将之描述为法国理论之后法国当代美学形成的一个潜藏的理论架构,也细致勾勒出他们各自的倾向性和理论体系间的差异性。
注: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探照灯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