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个星标吧朋友
不然你都看不到我们的精彩推送了~
如果没有在岭南生活过,但是想了解岭南地区百姓真实生活状况的读者,建议你读一下作家李知展的长篇小说《平乐坊的红月亮》。
《平乐坊的红月亮》是李知展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主要记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到改革开放,岭南地区的发展变化和世相风情,借助这本书,你可以对这个时期中国乡镇发展状况有个全新的、立体的了解。
《平乐坊的红月亮》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以岭南老街巷平乐坊为背景,通过塑造韩春丽、米米、叶逢秋、何家续、阿毛、韩玉婵等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岭南地区的变迁和岭南地区底层百姓的真实生活状况,以及当时人们在日益浮躁的社会大变革下苦苦挣扎的迷茫与无奈。下部则是对上部故事及人物的延伸,通过讲述上辈人的故事,将新中国成立前夕至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乡村的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呈现出来。
《平乐坊的红月亮》是一幅具有岭南特色的《清明上河图》。小说通过对平乐坊的夜市、街巷、小吃摊等场景进行深入细致的刻画,展现了岭南地区的市井生活。其中,对老街巷的描写尤为生动:
低矮密集的楼群,几乎没有间距,横七竖八然而以其内在的秩序挤挨在一起。每栋楼里都住着几十户人家,哭笑唱骂,吆喝叫卖,谁家阳台炒菜,“刺啦”一声;谁在和老婆打架,注定打不出新意;谁在和来路不明的女人吱吱呀呀地交响;谁在响亮地吐痰;谁在晦暗地生病;谁在哭,谁在笑......
如果没有最底层的生活经历是写不出来这样的文字的。我仿佛看见,在岭南城中村的一个出租屋溽热的环境里,一个青年趴在一张小方桌上,赤膊相向,挥汗如雨,与小说和故事中的人物在较量在死磕。写得不顺了,他会走出出租屋,去旁边的江边转转,看流水潺湲。写得顺手了高兴了,也会像小说中的人物一样,去对面不远的平乐坊夜市和几个狐朋狗友撸点烤串喝点啤酒,大呼小叫。
《平乐坊的红月亮》是作者写给岭南的一封“情书”。情书总是充满激情的,这从作者对快香食亭的描写可以看出来:
“快香食亭”门面漆皮斑驳,很有年代感,像一艘破船,然而,这船是驶过风浪的。韩春丽立在餐馆门口,如同掌舵,她一袭红衣,浅笑间百媚丛生,把笑容和情意均匀挥洒在每个新友故交身上,辗转腾挪,纵横捭阖,红裙竟如冲锋陷阵的猎猎铠甲......
这样的描写,简直就是一幅移动的画面,如果没有切身的体会和敏锐的生活洞察力,同样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的。
作者笔下的《平乐坊的红月亮》是一幅具有岭南特色的市井世相图。人情的冷暖、世道的艰辛,在一个叫平乐坊的大舞台上,生旦净末丑纷纷亮相,你方唱罢他登场,上演着一幕幕人间悲喜剧。
《平乐坊的红月亮》说是小说,其实更像是一部反映岭南生活的非虚构大散文。李知展的小说语言很有特色,画面感非常强,读这样的文字,犹如在看一部缓缓移动的画面,使人身临其境:
如果说河流是藤蔓,沿线大小的城,都是藤上结出的果儿。平乐坊,无疑是东江在入海前,曲曲折折的青藤最后的馈赠。来自岸上的物产和海里的渔获,在这里集合流散,水到渠成,平乐坊西北角的莲湖市场兴旺,商业发达。
还有,上部关于韩春丽姑姑和芬姐制作肠粉的一幕:
扑腾的热气中,姑姑手上的动作煞是好看,这建立在她人是静的,上下翻飞的动作是缠绕在树上的藤条,树身挺拔,绿藤繁茂。打开蒸屉,撇一勺米浆,均匀地泼在托盘上,再顺手抖动一圈,若是加蛋,打匀的蛋液抛出一点弧线,滑散;若是加肉,姑姑轻舒手臂,捏起钵子里的肉糜,啪,甩在米浆上,抹匀,送入蒸屉。拿捏着时间,拉出蒸好的上一层托盘,竹片倏忽一刮,薄如蝉翼的粉皮被聚在一起,呈现出晶莹剔透的质地,咔咔咔,快刀斩乱麻,竹片将肠粉截为几段,随即落入瓷盘。旁边,芬姐自动接过盘子,兜头淋一勺酱料,端到桌上,肠粉清白,酱汁淋漓;如是加蛋的,则更好看,洁白的粉衣里裹着金黄柔软的蛋花,黄白相间,再配上两三叶碧绿的生菜,格外养眼。
一连串的动词,加上晶莹剔透白的粉、金黄的蛋花、碧绿的生菜,这样的描写,看了恨不得立马吃到。
最后,需要说的是,《平乐坊的红月亮》讲述的不仅是一部反映岭南特色的市井世相图,更是一部极简的反映岭南特色的当代民俗画卷。
喜欢《平乐坊的红月亮》,喜欢李知展笔下的芸芸众生,因为我也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
作者简介:王晓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在《阳光》《星火》《当代小说》《羊城晚报》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评论150余万字。
荐书
荐读
📚鲁非 | 母亲性情大变,频频离家出走,我们开始意识到她极有可能患的就是阿尔茨海默病
📚墨白新作《通往青藏高原的道路》发布,带读者游走神秘的青藏高原
点击关注 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责编|熊丰 | 责校|张丽 |
审核|杨莉 | 排版|王雨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