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个星标吧朋友
不然你都看不到我们的精彩推送了~
接连几天,我注意到母亲总是长时间一个人躲在卧室里忙碌,无论客厅里气氛再热烈,她都无动于衷。我叫她吃饭,她也只是嘴上答应着,腿脚却不响应。这显然是极不正常的。她究竟在忙碌什么呢?我走近观察,发现她要么反复把衣服从包里掏出来再装进去、装进去再掏出来,要么反复把包上的带子打结后再解开、解开后再打结。
我问父亲是否留意到母亲这种反常表现,父亲一脸茫然。我又问爱人,爱人每天精力全在几个月大的女儿身上,似乎也不曾留意。
那个周末,我像是犯了强迫症,数次把母亲从卧室里拉出来,让她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而母亲每次都坐不了太久,便如梦游一样重新回了卧室。我不甘心,又把女儿塞进母亲怀里,想借此打断她的“忙碌”,而母亲呢,伊始对女儿喜爱交加,但没过几分钟,便随意将女儿往地上一放,转身又开始了她的“忙碌”。
我斜靠在卧室门框上,凝望着全然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母亲,她的身影弱小而又孤独,我的内心黯然而又悲凉。
对于母亲的情况,我无计可施,唯有尽量延长她下楼活动的时间。这种办法,我称之为“隔断”——只要不让母亲置身于卧室这个环境,她就会恢复如常。母亲下楼活动,仍由父亲陪同监护,每当隔窗俯瞰父母坐在楼下健身场长椅上静静相守的样子,我内心便暂时感到一阵欣慰。之所以说暂时,是因为烈日炎炎,不可能一整天都让父母待在楼下。可也只能这样了,在我看来,这虽然是不是办法的办法,但也是最好的办法。
但是生活啊,你永远猜测不到它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比如母亲性情的改变,已让我觉得难以承受,怎料想,紧随其后还有更加难以承受的变化。
过了半个多月,某天晚饭过后,我正在拖地,父亲正在看电视,原本在卧室中安安静静地“忙碌”的母亲,突然肩膀上扛着一只枕头出现在客厅里,大大方方地朝我和父亲打招呼:“你们忙吧,我走了啊。”
我大吃一惊,和父亲对视了一下后,丢掉拖把,上前拦住母亲:“妈,你这是……要去哪儿啊?”
“回家。”
“这就是咱家啊!”
“别胡扯了,是不是咱家我能不知道?”母亲说着,伸手就要去开门。我下意识地去抓母亲的手,母亲瞬间像一头发怒的狮子,撞开我,吼道:“你给我让开!”
我被吓着了,脑子一片空白,任由母亲打开屋门走了出去。过了几秒,我缓过神,追上去,急中生智道:“妈,你等一下,咱回去把你衣裳带上再走,你衣裳兜里还有两千块钱呢。”
母亲竟然相信了我的话。回屋之后,我接连使用缓兵之计,直到母亲彻底忘掉了“回家”。
当天晚上,我和父亲都避而不谈此事。我明白,我们父子二人都在刻意回避一个痛点。这个痛点就是阿尔茨海默病——我们已经意识到母亲极有可能患的就是阿尔茨海默病,但因缺少一份权威的确诊证明,我们也便自欺欺人地像看待“皇帝的新装”一样来看待眼前发生的这事。
这一夜,我失眠了。因为我在担心,如果哪天自己正在上班时,母亲又发生这种情况,该怎么办?父亲和爱人显然搞不定。
不出所料,几天后的一个下午,我在单位正开着会,父亲打来了电话,说母亲又要离家出走,爱人正千方百计地阻拦她,怕是很快就拦不住了。
我匆忙跑出公司大楼,打车回了家。当我从单元楼电梯里走出来时,看到爱人正抱着女儿站在电梯门口,而母亲则正抱着一个布包在楼层走廊里乱转。
“你回来得真及时,”爱人看上去心有余悸,“妈可能一时迷糊,不知道怎么开电梯门了,否则我真没办法。”
我拍了拍爱人肩膀,什么也说不出来,更顾不得理会咿咿呀呀想让我抱的女儿,就转身安抚劝慰母亲去了。
这一次,无论我如何劝母亲,母亲都不愿回屋。无奈之下,我只好改变策略,先陪同她下楼,然后再见机行事。
母亲似乎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就在小区里一圈又一圈地转着,一直转了两个多小时,其间,我使出浑身解数,数次劝她上楼,但均以失败告终。眼见到了傍晚,我已黔驴技穷,只好故作神秘地从后面追上母亲,对她说:“妈,我刚捡了五百块钱。”
“真哩?”
“不信,你看!”我把早已准备好的钱展示给母亲看。
母亲看起来挺高兴。我乘机故作得意扬扬道:“咋?要不咱俩下馆子去,整点好吃的,庆祝一下?”
“中!”母亲爽快地答应了。
我带母亲去了小区西门外一家小餐馆,点了三个菜:一个是她最爱吃的鱼香肉丝,另外两个是白菜煎豆腐和农家小炒肉。
看母亲吃得津津有味,我情不自禁地掏出手机,对着菜品拍了张照,发到了朋友圈。
那一天,是2013年7月8日,我在朋友圈写道:
母亲老了,和她在外面吃饭,只有她和我,愿时光就此放缓。
仅此一句,只字未提母亲病情。
这顿饭“治愈”了母亲。饭后,母亲像个正常人一样说说笑笑地和我回了家。
注:本文节选自《当妈妈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十年陪护手记》,鲁非 著,河南文艺出版社最新出版。本文标题为小编所拟。
荐书
荐读
点击关注 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责编|熊丰 | 责校|张丽 |
审核|杨莉 | 排版|王雨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