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个星标吧朋友
不然你都看不到我们的精彩推送了~
《王阳明十讲》 精彩书摘
但朱熹所谓的天理是一种超现实的客观存在,要人们绝对服从抽象的“天理”,不符合社会实际。王阳明则认为“人心”是主体,心是万物的主宰,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他强调知行合一,人心本良知,格物而致知,强调人存在的意义。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一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解决现实问题。
王阳明肯定了每一个人的感性认识,更贴近生活,远比朱熹的冷冰冰的教条更有人情味。他在从政时非常善于洞察人的内心世界,走进每一个人的真实生活,所以能成功地化解许多复杂的社会矛盾,创造了令人仰慕的政绩。
在王阳明这里,“人欲”战胜了“天理”,这是明代中期以后商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因此,王阳明“心学”一经提出,便迅速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或学子蚁聚,或异议蜂起,风气大开,正如《明史·儒林传》中所言,“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其教大行,其弊滋甚。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
其次,阳明心学是解读明中后期社会的一把钥匙。
阳明心学兴起后,明清学者们对理学的陈庸空疏之风予以抨击,大力提倡实学,办实事,经世之风大盛。“经世”主张做学问要能够治国安邦,有利于国计民生,“实文、实行、实体、实用,卒为天地造实绩,而民以安,物以阜”(《颜元集·存学编卷一·上太仓陆桴亭先生书》)。王阳明在《传习录》中也要求人们“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做到“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传习录中·答罗整庵少宰书》)。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上掀起实学潮流,海瑞、戚继光、张居正等关心民瘼,针对时弊,在政治、军事、经济领域进行过诸多改革。
所谓“风行天下”,是指阳明后学在晚明社会广泛的影响力,自王艮发端,后学门人,发皇张大,一代胜似一代,颜、何一派流入“狂禅”,再至李贽,遂成万众瞩目的“异端”。李贽继承了泰州学派“百姓日用之学”的观念,认为真正之“道”,是穿衣吃饭, 是人伦物理,强调物质生活对人的重要性,不可脱离人的衣食住用谈伦理道理。他的学说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在麻城讲学时,“儒释从之者几千万人”(沈瓒: 《近事丛残·李卓吾》),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讲,当时整个湖北士人趋之若鹜,“一境如狂”(《日知录集释·李贽》)。
此后,李贽却被视为明朝“第一思想犯”,他的思想被一些人认为走向阳明心学“破心中贼”的反面,故可谓“渐失其传”。但李贽的批判精神鼓励后来者以各种方式对传统思想进行反思和批判,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人就深受其影响。可以说,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王阳明的“心学”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他开创的一代学术新风不仅浸润了明代近百年的儒学,在明清之际掀起了一股近代的启蒙思潮,对清初理学的转型,以及乾嘉考据之学也有学术理路上的影响。 因此, 读懂了王阳明,读懂了阳明心学及其传播和影响,也就读懂了明代中期以降的历史变迁和晚明社会的近代性。
📚编辑部的故事 | 艾云说:我对人的命运、灵魂的悸动更感兴趣
📚新书推荐|《我瞻四方》:穿越时空,和韩愈共赴一场酣畅淋漓的思想盛宴
📚文艺联合书单第91期 | 河南文艺出版社《当妈妈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入选!
点击关注 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责编|熊丰 责校|张丽
审核|杨莉 排版|尹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