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

文摘   2024-12-09 21:02   日本  




张伟豪量化学院模型宝库

如果将论文比作人,那么理论模型就是撑起一篇论文的骨架,它奠定了一篇论文的水平与层次,“模型宝库”栏目甄选社会科学研究常用理论模型,定期讲解,并推送优质文章。



本期为大家介绍经济学和政策学等领域广泛应用的理论模型——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


1

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是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政治决策过程的理论,特别是关于投票和选举等民主程序的分析。它认为,政治领域中的决策并非纯粹代表社会公共利益,而是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治人物、选民、政府官员、利益集团等——基于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做出的选择


简而言之,公共选择理论借用经济学中的“自利动机”假设,认为政治决策也是基于个人和团体在特定政策环境中的利益最大化。例如,选民会根据自己的利益投票,政治家会根据选民的偏好和自己的政治利益来制定政策,利益集团则会通过游说等方式影响政府决策。


2

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概念


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概念不仅关注政治家、选民利益集团的行为,还特别强调官僚行为

 

自利动机(Self-interest Motive):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个体(包括选民、政治家、官僚和利益集团)在政治决策中遵循自利原则,即每个参与者都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做出决策,而非出于公共利益或社会福祉的考虑。例如:政治家可能为了赢得选举而迎合选民,选民则会根据自己的利益进行投票,利益集团会推动有利于自己的政策。

 

官僚行为(Bureaucratic Behavior):在公共选择理论中,官僚不仅是执行政策的机构,其行为往往受到自身利益的驱动。官僚们可能会为了增加部门预算、提升个人职位或权力,推动对自己有利的政策,而非最大化社会福利。这种行为被称为官僚利益最大化,它表明政府内部决策的效率和公正性可能会受到官僚自利行为的影响。

 

集体行动问题(Collective Action Problems):公共选择理论还揭示了在集体决策中,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公共产品供给和资源分配方面。当每个个体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时,集体可能面临“搭便车”问题(即个体不愿意为公共福利付出成本,依赖他人承担)。这也是为什么公共选择理论强调通过制度设计来解决集体行动问题。

 

选举和投票行为(Elections and Voting Behavior):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重要领域是选举和投票行为分析。理论认为,选民的投票行为往往不是完全理性的,而是基于个人利益和有限的政治信息做出决策。政治家为了赢得选票,可能会采取迎合选民利益的政策。


3

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


公共选择理论最早由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和戈登·图洛克(Gordon Tullock)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不断发展壮大。他们的研究指出,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将政府视为“无私的机构”,但实际上,政府行为也受到个体利益的驱动。这一理论的提出,改变了我们对政府和政治决策的看法。


随着理论的发展,公共选择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学科体系,涵盖了政府行为、选民偏好、政治家动机等多个领域。


布坎南和戈登·塔尔克的贡献特别突出,他们将经济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应用于政治分析,提出了“政治家—选民模型”和“官僚—选民模型”,探讨了政府如何在不同的利益压力下做出决策。


4

该理论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公共选择理论中有多个重要因素(或变量)影响政府决策的过程。每个变量代表了一个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模式,并且可以在量化模型中进行建模。以下是公共选择理论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定义和示范:


选民行为(Voter Behavior)

定义:选民行为指选民在投票过程中基于个人利益、信息不对称、以及对候选人或政策的偏好进行决策的过程。选民通常根据自身的经济利益、社会价值观或特定群体的需求作出选择。

示范:在一场市长选举中,年轻选民可能更倾向于支持关注教育改革的候选人,而年长选民则可能偏好支持老年福利政策的候选人。不同群体的选择反映了选民行为中个人利益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政治家行为(Politician Behavior)

定义:政治家行为指政府官员、立法者或候选人在制定政策时的决策过程,通常受到选民偏好、党派利益和个人政治利益的影响。政治家行为不仅考虑选民的需求,也往往与个人的职业生涯、再选机会等利益挂钩。

示范:在选举前,某政党候选人承诺增加公共教育的资金投入,以吸引年轻选民支持。这种行为反映了政治家根据选民需求来调整政策立场,追求选举胜利。


官僚行为(Bureaucratic Behavior)

定义:官僚行为指政府内部官员在执行政策、分配资源和管理公共事务时,根据自身利益做出的决策。官僚们通常会为了提升个人地位、增加预算或扩展其部门的权力而做出决策。

示范:某政府部门官员为了确保部门预算不被削减,推动了一项规模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尽管该项目可能并非社会最紧迫的需求,但官员的目标是通过项目扩展其部门的影响力和资源。


利益集团行为(Interest Group Behavior)

定义:利益集团行为指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各类组织(如工会、企业协会、环保团体等)通过游说、捐款或其他手段影响政府决策,以实现自己的经济或政治利益。利益集团的行为通常旨在推动特定行业或社会群体的利益。

示范:一个大型能源公司向政府捐赠竞选资金,支持能够推动宽松环境法规的候选人,以促进其行业发展。该行为反映了利益集团如何通过政治捐赠来实现利益最大化。


公共产品提供(Public Goods Provision)

定义:公共产品提供指政府或公共机构在社会中提供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商品或服务,如公共教育、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等。

示范:在某城市,政府决定增加公共交通服务,扩展地铁线路,以减少交通拥堵并提高城市居民的出行效率。此举反映了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如何平衡资源分配与社会需求。


5

公共选择理论的应用


一、教育领域


研究情境:探讨公共选择理论在教育政策中的应用,特别是如何通过政府的政策设计(如教育资源分配、教育评估机制)来影响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满意度。


案例示范某研究通过调查100所学校,分析了政府提供的教育资源(如教师培训、教学资源)与教师满意度、学生学习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政府增加对教学资源的投入,尤其是对教师培训和教材资源的支持,显著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进而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该案例表明,通过合理的政策设计和资源分配,政府可以有效提升教育质量,体现了公共选择理论中的资源配置和政策改进。



二、公共卫生领域


研究情境:分析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健康政策决策的影响,尤其是在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资源分配中的应用。


案例示范在新冠疫情期间,政府如何根据公共选择理论调整健康政策,影响疫苗分配的优先顺序和资源投入。研究表明,政府在资源分配时,考虑到选民的健康需求和政治利益,尽管初期的资源分配不完全平衡,经过不断调整和优化,最终政策实现了高风险人群的疫苗接种率提高。此案例表明,政府在面临复杂健康问题时,不断优化决策机制,逐步改进了资源分配,体现了公共选择理论在政府决策中的应用和政策完善的价值。


三、社会福利领域


研究情境:研究公共选择理论在社会福利政策中的应用,特别是政府如何根据选民的利益需求来设计福利政策。


案例示范某研究调查了某国社会福利政策的设计与实施,分析了政府如何根据选民的需求和政治利益,在福利政策中做出决策。研究发现,政府在选举前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福利投入,以争取选民支持。但在长期政策效果上,政府通过逐步改革和制度优化,提升了政策的长效性,缓解了贫困问题。该研究表明,公共选择理论中的选民偏好和政府行为相互作用,通过不断调整政策设计,政府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民生。


四、公共行政领域


研究情境:探讨公共选择理论在教育政策中的应用,特别是如何通过政府的政策设计(如教育资源分配、教育评估机制)来影响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满意度。


案例示范某市政府对300名公务员进行了调查,发现当政府提供透明的晋升机制和公平的薪酬激励时,公务员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效率显著提高。研究表明,公务员在享受到公平的激励政策后,更加投入于公共服务中,这提升了政府服务的质量和公众的满意度。这个案例展示了激励机制与政府行为如何影响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的质量,体现了公共选择理论中政府如何通过合理政策优化行政服务。


五、环境政策领域


研究情境:分析公共选择理论在环境政策中的应用,探讨政府如何通过环境政策调节不同行业和社会群体的利益,以达成社会整体的环境保护目标。


案例示范某研究调查了政府在碳排放政策中的决策,分析了政府如何平衡各利益集团的需求,特别是在重工业地区。研究表明,虽然政府在政策初期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不断调整政策设计和加强环境监管,最终取得了显著的减排效果。这表明,政府在面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重任务时,通过政策调整和利益协调,能够逐步优化政策执行效果,确保环境政策的可持续性。


6

文章推荐


本期为大家推荐3篇公共选择理论的CSSCI论文,触类旁通,总有一篇启发你的学术灵感!





教育学模型计划行为理论(TPB) │ 技术接受模型(TAM) │ 整合技术接受模型(UTAUT) │ 期望确认理论(ECT) │ 创新扩散理论(DI) │ 理性行为理论(TRA) │ 享乐动机系统接受模型(HMSAM) │ 印象管理理论(TIM)│ 服务质量 │ 任务科技配适(TTF)保护动机理论(PMT)过程虚拟化理论(PVT)信息系统成功(D&M-IS success)


社会学模型计划行为理论(TPB) │ 技术接受模型(TAM) │ 整合技术接受模型(UTAUT) │ 期望确认理论(ECT) │ 创新扩散理论(DI) │ 理性行为理论(TRA) │ 享乐动机系统接受模型(HMSAM) │ 印象管理理论(TIM)│ 服务质量 │ 任务科技配适(TTF)过程虚拟化理论(PVT)信息系统成功(D&M-IS success)


管理学模型计划行为理论(TPB) │ 技术接受模型(TAM) │ 整合技术接受模型(UTAUT) │ 期望确认理论(ECT) │ 创新扩散理论(DI) │ 理性行为理论(TRA) │ 享乐动机系统接受模型(HMSAM) │ 印象管理理论(TIM) 服务质量 │ 任务科技配适(TTF)保护动机理论(PMT)多动机信息系统连续模型(MISC)过程虚拟化理论(PVT)信息系统成功(D&M-IS success)


量表推荐社交焦虑 │ 健康调查 │ 新环境关心NEP │ AIO(活动、兴趣、意见) │ 总体幸福感 │ 科技准备度 │ 抑郁、焦虑和压力 │ 状态焦虑 │ 抑郁 │ 社交回避及苦恼 │ 自我效能 │ 领导行为描述 │ 多因素领导 │ 变革型领导 │ 交易型领导 │ 心理幸福感 │ 主观幸福感 │ 服务质量 │ 学习动机 │ 学习风格 │ 组织公民行为 │ 成就目标 │ 工作投入 │ 社会资本 印象管理  心理技能  学校归属感  艺术自我感知  旅游体验  心理授权 生活满意度 品牌形象 课程体验 离职倾向 付出-回报(回馈) 沉默行为  工作不安全感  组织文化  组织目标模糊  内隐追随│ 组织公平  自我控制  无法忍受不确定性  焦虑自评 抑郁自评 宾州担忧 丨创伤后成长组织文化认同感知学校气氛心理素质工作繁荣一般拖延 丨事件影响父母低头行为偶像崇拜 教学质量评价 丨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 丨心理弹性量表 丨简式自我控制量表 丨冲动性量表 丨自我关怀量表 丨 自我关怀量表简版 丨整体品牌资产量表 丨品牌认同量表 丨品牌依恋量表 丨品牌价值量表 丨员工建言行为量表 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 丨创新绩效量表丨创意自我效能量表学习适应量表

张伟豪量化学院
由统计学亚洲一哥张伟豪携两岸量化大V创办,为量化爱好者、恐惧者、困难者打造最高效、实用、智能的量化学习第一站及最后一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