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sQCA分析的10个“雷区”,你踩过几个?

文摘   2024-12-13 21:00   日本  

在做社会科学研究时,QCA(定性比较分析)作为一种强大的研究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采用。但你知道吗?即使是最常见的QCA分析,也有很多容易被忽视的“坑”!如果不注意这些细节,你的分析结果可能会出现偏差,甚至完全误导你的结论。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fsQCA分析中常见的10个错误,无论你是研究新手,还是有一定经验的研究者,这些“坑”都可能潜藏在你不经意的地方。



01

QCA适合小到中型样本分析,但样本大小需谨慎


在学术研究中,QCA(定性比较分析)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适合小到中型样本分析的方法。最早,QCA的设计便是为了解决宏观层面的分析问题,专注于少量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因此它在处理小样本数据时有独特的优势。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所有情况下,小到中型样本的使用都是合适的。如果样本数量过少,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例如,样本数量过少时,可能无法产生有效的组合模式(组态)。这时,样本可能缺乏代表性,或者不同案例之间的一致性过高,导致结果失真


根据学者Marx(2010)的研究,每一个条件至少需要3到5个案例来确保分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而条件的数量也应有限,通常建议不要超过7到8个条件。如果条件太多而样本又太小,可能会导致模型过于复杂,难以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在使用QCA进行分析时,研究者需要根据样本大小和条件数的合理配比来设计研究,确保数据的代表性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02

使用以“组态”为核心的语言,而非传统“变量”导向


在使用QCA进行分析时,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传统的变量导向语言来描述因果关系。QCA中的因果关系并非像传统回归分析那样表述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而是通过“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来揭示结果的因果逻辑。


QCA关注的是影响的原因,而不是原因的影响。例如,我们不再讨论某个自变量如何影响因变量,而是讨论哪些条件组合可以充分或必要地导致某个结果的发生。充分条件指的是在某种情况下,某个条件的存在就足以导致结果的出现,而必要条件则指在没有某个条件时,结果就不可能发生。


QCA强调从“组态”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举个例子,幸福感的提升可能与多个因素相关,比如拥有朋友和拥有一份工作。传统分析可能会将这两个因素单独看作变量,分别考察它们对幸福感的影响。但实际上,幸福感的提升并不是单一因素所能决定的,而是这两个因素的组合(即“组态”)共同作用的结果。换句话说,拥有朋友和拥有工作对幸福感的影响是交互作用的产物,二者的结合才可能带来幸福感的提升。


再比如,研究人们闯红灯的行为时,可能有多个原因共同作用,比如“有没有来车”、“是否有交警”、“道路宽度”、“是否有其他人先闯”等等。QCA会分析这些条件的组合,而非单独某个因素的作用。正是这些条件的交互作用,更能准确地解释人们的复杂行为。


03

QCA无法单独断言因果关系


在QCA分析中,尽管结果看起来好像揭示了因果关系,但我们必须认识到,QCA本身并不具备推理因果关系的能力。换句话说,QCA是一种描述性工具,而不是推理性工具,它帮助我们揭示条件与结果之间的关联,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直接断言其中存在因果关系。


QCA的核心功能是描述不同条件组合如何导致某一结果的发生。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影响某个结果的“足够条件”和“必要条件”,但并不会直接告诉我们哪个条件是“因”,哪个条件是“果”。例如,QCA分析中可能会显示某些条件组合与特定结果之间存在联系,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可以断定这些条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如果我们希望建立因果关系,必须依赖于理论或实质性的知识来支持分析结果。也就是说,尽管QCA分析可能为我们提供了可能的因果线索,但要正确解释因果关系,仍然需要通过理论框架、领域知识和实际经验来进一步加强论证。


04

条件误差:如何识别和处理


在QCA分析中条件误差(Condition Errors)是指由于某些条件本身的偏差,可能导致分析结果不准确或失真


条件误差通常出现在研究中,当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存在偏差时,可能会影响整个分析的结果。在QCA中,我们需要通过检查复杂解、中间解和简约解来识别这些偏差。


复杂解、中间解、简约解:这些解代表了不同层次的条件组合。我们需要检查这些解的一致性和覆盖性,以判断是否存在条件误差。


一致性(Consistency):一致性值反映了条件组合与结果之间的匹配程度。通常,一致性应大于0.8。如果一致性较低,可能表示某些条件不充分或分析结果不稳定。


覆盖性(Coverage):覆盖性值表示条件组合对结果的解释程度。覆盖性应大于0.6,如果覆盖性较低,则说明该条件组合对于结果的解释力较弱。


判断条件的重要性:如果某些条件在中间解和简约解中未出现,那么这些条件可能并不对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可以视为不重要条件。


除了条件误差,还要注意条件之间的共线性问题。共线性指的是不同条件之间可能存在高度相关性,这会影响分析的准确性。在进行QCA分析之前,建议使用VIF(方差膨胀因子)来检查条件之间是否存在共线性问题。如果VIF值过高,说明条件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可能需要进行调整或去除某些条件。


05

仅包括存在结果的案例:避免校准错误


QCA作为一种研究多样性的方法,要求数据集不仅要包含那些结果为“真”(1)的案例,还必须包括结果为“假”(0)的案例。这意味着在构建真值表时,我们需要确保有些行的结果为“假”(即一致性低于设定阈值的情况)。如果在分析过程中,真值表的所有结果都是1,这可能表明存在校准上的问题,需要重新审视数据的校准策略。


在QCA分析中,目标是通过条件的组合来解释结果。为了保证分析的准确性,真值表中不应该只有“1”(即所有结果都是成立的情况)。理想情况下,结果应当同时包含“1”和“0”,这表明既有符合条件的案例,也有不符合条件的案例。如果真值表中所有的结果都为1,这时必须重新审视您的校准过程,确保您的条件设置合理。


校准错误的可能性。这种问题常见于校准策略不当,特别是在量表的使用中。例如,使用李克特量表时,如果量表的数值分布过于集中(如大部分数据都在3到5之间),可能会导致真值表的所有结果都为1。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您需要检查校准过程,确保每个条件的值范围设置得当。


有时候,校准的结果过于宽泛,导致真值表的结果仅为1。此时,您可以考虑将校准目标设定得更为具体。例如,将“富裕学区”重新校准为“非常富裕学区”,这样可以获得更具区分度的结果。



06

使用名词代替形容词来作为条件命名


在QCA分析中,条件的命名非常重要,尤其是要确保条件使用的是形容词而非名词。这里的关键在于,条件应当是形容词,而名词则通常指的是变量。


名词:通常指代的是变量(如GDP、所得、教育程度等)。这些都是可以测量的、量化的指标,用来描述某个现象。


形容词:指的是条件,它描述的是某种状态或特征。例如,“发达国家”或“受高等教育的人”都是条件,因为它们描述的是某个特征或属性,而不是一个可直接量化的变量。


例如:

GDP:作为一个名词,它是一个变量,表示国民的生产总值。而在QCA中,我们不应该直接使用“GDP”作为条件名称。相反,我们应该将其转化为形容词,表达为“发达国家”这一条件,来表示符合该条件的国家。


所得:作为变量,它描述的是一个经济水平。为了符合QCA分析要求,我们应该将“所得”转换为形容词性条件,如“有钱的人”,表示一个符合特定经济水平的人群。


QCA中的每个条件应当指代一个特定的集合,表示该条件下的观察对象可能具有某种隶属资格(即符合某种标准)。通过使用形容词,我们能清晰地定义这些集合,帮助我们在分析过程中更加准确地校准数据。


07

数据校准:使用对称校准


在QCA分析中,数据校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尤其是在处理条件时,要特别注意校准方式。通常,我们要使用对称校准,但需要意识到,校准的过程实际上是不对称的,这一点很容易被误解。


对称校准意味着条件的反面应当是条件的“非”,而非简单的反义词。例如,“有钱人”这个条件的反面不应该直接定义为“穷人”。而应该说“不有钱的人”,即那些不符合“有钱”标准的人,这样能更准确地反映条件的状态。


不对称校准:在很多情况下,校准条件时,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条件的反面来替代它。例如,如果某个条件是“有钱人”,那么它的否定不是“穷人”,而是“非有钱人”。这种校准方式是为了避免误解,并能更精确地表达条件之间的关系。


在进行校准时,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完全隶属(1)和完全不隶属(0)这两个极端情况。在现实中,完全隶属和完全不隶属的情形较为少见。大多数情况下,条件的隶属程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例如:

“发达国家”的否定:并不是“非发达国家”,而应该是“非发达国家中的其他国家”。这反映了条件的渐进性质,而非简单的二元对立。


“大公司”的否定:同样,“非大公司”并不等于“小公司”,而是指“相对不大的公司”。这种定义能更准确地反映条件的层次性。


“快乐家庭”的否定:并非“悲伤的家庭”,而是“较不快乐的家庭”。这种表达方式更符合QCA条件的校准逻辑。


08

对于真值分析中0.5的校正


在QCA分析中,当使用模糊集(fuzzy set)时,遇到0.5的分数需要特别注意。模糊集分数为0.5时,表示该案例既不偏向隶属集,也不偏向非隶属集,这通常会被视为一个中立值,并在分析中被当作缺失值处理。


当模糊集分数为0.5时,分析通常会将这些值作为缺失值来处理。如果数据集中有很多这样的0.5分数,且案例数足够多,那么这些缺失值的影响可能不大。


校准错误的迹象:如果你发现数据集中有大量的0.5分数,这可能意味着你在数据校准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导致条件的界限不明确。此时,需要重新审视你的校准策略。


如果0.5的分数并不是非常多,且你确信数据中这些分数是合理的,那么可以采用一些调整措施来避免它们在分析中造成不必要的影响。一种常见的做法是对该条件的所有案例同时增加0.001,这可以帮助避免0.5值带来的问题,并且不会影响整体分析的结果。这一方法在Fiss(2011)中有提及。


09

解释校准的具体意义


在QCA分析中,校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但许多研究者忽视了对校准结果的具体意义解释。校准不仅仅是将数字如0.0、0.5和1.0赋予不同的隶属状态,还需要清楚地解释这些数字背后的含义和理由。


校准的过程需要给出具体的实质意义,而不仅仅是报告数据。例如,在校准“有钱人”这一条件时,我们可能将年收入超过100万的人定义为“完全有钱人”(即1.0),而年收入低于一定水平的人则可能被定义为“没有那么有钱的人”(即0)。这种设置并不仅仅是数字化的操作,还需要解释为何这个阈值设定合适,以及它如何反映现实世界的情境。


例如,当我们设定“年收入超过100万”为1(完全隶属“有钱人”)时,我们需要解释为何选择100万这一标准,而不是更高或更低的收入数值。类似地,对于0.5的分数(中立状态),也需要解释其所代表的含义——即为什么有些人被归类为“既不完全属于有钱人,也不完全不属于有钱人”。


许多审稿人会要求作者明确解释校准的具体意义,因为这有助于提高分析的透明度和可靠性。简单地报告校准结果而不加以说明,可能会导致结果的模糊性,影响研究的信度和说服力。


10

机械化校准的避免


在QCA分析中,机械化校准是一个常见的误区,它指的是在校准过程中机械地套用固定的规则,而没有考虑数据的具体特性和研究的实际需求


机械化校准通常指的是使用固定的规则和标准来进行数据的校准。例如,当使用7点尺度量表时,有人可能会直接采用“6、4、2”分别代表“完全隶属”,“交叉点”及“完全不隶属”;而使用5点尺度时,直接采用“5、3、1”作为校准标准。这种做法看似简便,但往往忽视了具体数据的本质和校准的实质意义。


机械化校准的问题在于,它没有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和特定项目进行调整。每个研究的数据特性、测量尺度和目标集可能不同,因此直接套用其他研究的校准方法可能导致误导性的结果。校准的过程应当根据研究的具体需求进行细致思考,而不是机械地依赖已有的标准。


成功的校准需要仔细考虑数据的本质,并根据数据的特性来确定适合的校准方法。例如,如果你使用的是7点尺度量表,你需要思考这些尺度点如何真正反映研究中所测量的概念,而不是简单地套用“6、4、2”的校准方式。同样,避免直接采用他人研究中的校准方法,而是要根据你的数据特性和研究目的进行调整。





教育学模型计划行为理论(TPB) │ 技术接受模型(TAM) │ 整合技术接受模型(UTAUT) │ 期望确认理论(ECT) │ 创新扩散理论(DI) │ 理性行为理论(TRA) │ 享乐动机系统接受模型(HMSAM) │ 印象管理理论(TIM)│ 服务质量 │ 任务科技配适(TTF)保护动机理论(PMT)过程虚拟化理论(PVT)信息系统成功(D&M-IS success)


社会学模型计划行为理论(TPB) │ 技术接受模型(TAM) │ 整合技术接受模型(UTAUT) │ 期望确认理论(ECT) │ 创新扩散理论(DI) │ 理性行为理论(TRA) │ 享乐动机系统接受模型(HMSAM) │ 印象管理理论(TIM)│ 服务质量 │ 任务科技配适(TTF)过程虚拟化理论(PVT)信息系统成功(D&M-IS success)


管理学模型计划行为理论(TPB) │ 技术接受模型(TAM) │ 整合技术接受模型(UTAUT) │ 期望确认理论(ECT) │ 创新扩散理论(DI) │ 理性行为理论(TRA) │ 享乐动机系统接受模型(HMSAM) │ 印象管理理论(TIM) 服务质量 │ 任务科技配适(TTF)保护动机理论(PMT)多动机信息系统连续模型(MISC)过程虚拟化理论(PVT)信息系统成功(D&M-IS success)


量表推荐社交焦虑 │ 健康调查 │ 新环境关心NEP │ AIO(活动、兴趣、意见) │ 总体幸福感 │ 科技准备度 │ 抑郁、焦虑和压力 │ 状态焦虑 │ 抑郁 │ 社交回避及苦恼 │ 自我效能 │ 领导行为描述 │ 多因素领导 │ 变革型领导 │ 交易型领导 │ 心理幸福感 │ 主观幸福感 │ 服务质量 │ 学习动机 │ 学习风格 │ 组织公民行为 │ 成就目标 │ 工作投入 │ 社会资本 印象管理  心理技能  学校归属感  艺术自我感知  旅游体验  心理授权 生活满意度 品牌形象 课程体验 离职倾向 付出-回报(回馈) 沉默行为  工作不安全感  组织文化  组织目标模糊  内隐追随│ 组织公平  自我控制  无法忍受不确定性  焦虑自评 抑郁自评 宾州担忧 丨创伤后成长组织文化认同感知学校气氛心理素质工作繁荣一般拖延 丨事件影响父母低头行为偶像崇拜 教学质量评价 丨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 丨心理弹性量表 丨简式自我控制量表 丨冲动性量表 丨自我关怀量表 丨 自我关怀量表简版 丨整体品牌资产量表 丨品牌认同量表 丨品牌依恋量表 丨品牌价值量表 丨员工建言行为量表 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 丨创新绩效量表丨创意自我效能量表学习适应量表

张伟豪量化学院
由统计学亚洲一哥张伟豪携两岸量化大V创办,为量化爱好者、恐惧者、困难者打造最高效、实用、智能的量化学习第一站及最后一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