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越少、人越虚!一味中药横空出世、胜过阿胶、大补精血、肝肾同辉!

健康   2024-11-30 00:01   上海  

六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明目地黄丸、归芍地黄丸、知柏地黄丸,这么多地黄丸家族,都有一味耳熟能详的药:地黄


可以说,少了这味药,这些补肾地黄丸家族,基本就黯然失色了,可能也不会流传至今了。


记得曾经中央电视台里播放一个纪录片,讲述了一些就要失传的传统文化、手工技艺,其中就有乡下百姓自制九蒸九晒熟地黄,看完之后才发现,这一味药,有如此大的讲究,不得不赞叹咱们祖宗留下的智慧。


熟悉中药种植的朋友可能知道,有些药是要在地里长许多年才能采摘出来药用,比如人参、三七,尤其这人参、林下参,不长个十年八年的都不好意思出来混。


而有的药,比如河南四大怀药中的铁棍山药和地黄,在地里长的时间不长,也就一年,但是长完收获之后,这块地你就别指望再种这个药了,没什么肥力了,至少得休息几年,中间只能种种要求不高的普通庄稼


你可以想象得到,像铁棍山药、地黄这种补脾补肾的填精中药材,得多吸地髓了吧?多少土地里的精气都在短短的时间里被吸收进了药材的块状根茎里,连土地都受不了,得休息好几年才能缓过来。。。


你说,如果把这种已经吸地髓吸的饱饱的山药、地黄,吃进肚子里去,被你的肉体消化吸收掉,得多补?


地黄这味药,一般是在每年秋末10-11月收挖,新鲜的地黄刚出土时是黄色的,所以叫地黄,晒干以后叫干地黄,干地黄的颜色黑亮,闻着香、吃起来甜。


在古代,把地黄往水里一扔,飘在上面叫“天黄”,半浮半沉的叫“人黄”,沉在水底下的叫“地黄”,这种沉下去的高密度地黄才是上品。


而生地黄在蒸晒之后,就被制成了熟地黄,尤其是反复九蒸九晒之后的九制熟地黄,简直是传统补益佳品,难怪被央视纪录推广。


从药用价值上,生地黄和熟地黄,也几乎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药,《本草纲目》载:


地黄生则大寒,而凉血,血热者需用之;


熟则微温,而补肾,血衰者需用之。


生地黄,性寒,在中医手里是用来凉血清热、生津止渴的,常用来治疗热入营血、骨蒸痨热、咽喉燥痛、痰中带血等温热邪病,比如著名的青蒿鳖甲汤,这种温热邪病邪容易导致人体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吐血衄血等,此类用药一般需要专业中医来判断使用。


熟地黄就不一样了,符合肾的色黑、主五液、主封藏、主阴津之特质,这种地黄才真正入肾、补肾不可替代之要药,其柔润多汁,最能濡润阴血、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利耳目、黑须发、通血脉,确系祛病延年之佳品。


熟地黄要九制,这样就可以直接入口嚼服,一天嚼服10克,味道甘甜、柔糯感堪比高级零食,不像煮汤熬药甚是麻烦,容易坚持长时间食疗、缓慢补养,这点相当重要,不然东西再好,难以下咽和坚持,也是白搭。


人们消耗操劳过度,往往对精血的消耗是快速且无形的,古人教导大家要恬淡虚无,就是降低消耗、减少精血阳气的过度使用、容易早亡。


精血不足容易有下面这些典型症状:头晕目眩、肝阳上亢血压高、健忘、失眠多梦、腰膝无力、耳鸣眼花、骨质疏松、脱发白发等。


精血不足就像汽车少了机油和汽油,又没动力源又缺少润滑,人体自然磕磕巴巴过“紧”日子,这个时候就需要九蒸九晒熟地黄,给身体填精补血、加油保养了。


不过大家不要觉得熟地黄这种好东西,大补,我就狠命的狂吃一通,也是不行的!


每个人能承受的剂量不同,可以从小剂量3-5克开始测试,一般人单次空口吃个10来克就差不多了,而且一天里不要吃太多,分开吃。


最好还要配合吃点健脾胃的其他中药,这样消化吸收好,才能补进精髓,不然吸收不了,好东西就都就浪费了,很多人白花钱还没啥用,可惜可惜了!



扩展阅读(点击下方标题链接即可)
治中风的1个名方,却让你远离帕金森!手不抖了、走路稳了
1个著名中成药,打通上中下三焦之气!耳鸣不响了
10年高血压,竟被1个感冒药降了!说点中医干货
眼睛是肝的窗户,1颗大蜜丸连服个把月,近视眼竟然好了
脸上有斑,体内有瘀,一个方子,瘀血消了,脸就白净了
胜过雾化、强过激素!顽固咳嗽、哮喘,试试这个小经方



仰望岐黄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