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聊古玉之谈谈玉兔

文摘   2025-02-03 03:38   山东  







安 然 聊 古 玉
之  谈  谈  玉  兔



甲骨文中的兔字表现了兔子大耳朵、短尾巴的特征,金文延续了这种表达方式,有时就直接绘出兔子的形状, 但是从小篆开始,就有了现代兔字的雏形。



提到玉兔,人们最为熟知的形象便是87版西游记中由李玲玉饰演的天竺国假公主——玉兔精,其灵动的身姿与狡黠的眼神,可谓实实在在的兔子成精。



明代吴承恩《西游记》原文中的玉兔精,在与孙悟空一番打斗之后逃回老窝“毛颖山”(此处的毛颖山之名当出自唐代韩愈写兔之文《毛颖传》),后被寻出,在即将被孙猴子一棒子打死之际,为太阴真君所救,现出原形:

缺唇尖齿,长耳稀须。团身一块毛如玉,展足千山蹄若飞。直鼻垂酥,果赛霜华填粉腻;双睛红映,犹欺雪上点胭脂。伏在地,白穰穰一堆素练;伸开腰,白铎铎一架银丝。几番家,吸残清露瑶天晓,捣药长生玉杵奇。

中国古玉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玉雕的种类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动物题材的玉器古来喜闻乐见,备受追捧,地位也尤为突出。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古代玉器中出现动物造型的古玉可以追朔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这些来源于生活,贴近于生活、喜闻乐见的可爱动物形象从来没有离开过治玉工匠的视线。

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美轮美奂的玉兔出现,今天就将古代玉兔展示给大家。

让我们在欣赏古玉中精彩纷呈的“玉兔”的同时,感受一下中国玉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



在中国,兔子一直被认为是瑞兽。古书《瑞应图》记载:“赤兔大瑞,白兔中瑞。”兔子,在古代也是聪明和家族旺盛的代表,所以有了成语“狡兔三窟”、“动如脱兔” 、“兔起鹘落”等。

因而,关于兔子的纹饰和题材,也广泛出现在古代的装饰品中,赋予美好的祝愿。


商,青玉兔
高5.6厘米,宽3.1厘米,厚0.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玉器上的兔题材作品可归纳为单体玉器和兔纹玉器两类。

前者主要见于商周时期的片雕玉器和隋唐以后的圆雕作品,后者包括兔纹饰和宋明时期图画般效果的兔纹玉器。

最早的兔纹玉器为嵌饰和佩饰,自隋代以后出现书镇、耳饰等功能。


清,青玉嵌宝石卧兔
通高8.5厘米,长13.5厘米,宽5.1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兔在古代装饰件及纹饰中常常见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兔被视为祥瑞之物,十二生肖中它排行老四,为卯。由于兔子的外形独特,性情温和,体态乖巧,动作灵敏,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视兔子为吉祥之物,是可爱善良的向征。古人因其皮毛白色而称为“玉兔”,在传说故事中,玉兔所捣的药具有长生不老的功效。

“兔”,是动物兔的象形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说:“兔,兽名,像距后其尾形。”其甲骨文、篆文描画的正是“兔”的长耳短尾的形象。由“兔”字派生出的汉字不多,但很有特点。例如,冤,《说文解字》解释说:“冤,屈也。”意为兔子在网罗栅栏之下,不能逃脱,只有屈从,不能舒展。引申为冤屈。于是,有“冤枉”、“不白之冤”、“鸣冤”、“申冤”等一系列词语。而兔子居有冤之首,可见可爱的兔子最值得人们同情。


大耳兔形玉佩 商殷墟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古人为什么喜欢兔子?首先兔子的形象小巧,绒毛蓬松,十分招人喜爱。性格又是温和柔顺,反应机灵,活泼俏皮,被视为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在许多文物和古代诗歌中都乐于以兔子作为创作素材来表现。由于兔子温顺、可爱、内敛、沉稳的特点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兔子一直是慈悲和智慧的化身。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里,兔子的形象常出现在各种祥瑞的景象中,预示着吉祥和美好。与给人霸气勇猛感觉的上任生肖老虎相比,兔子以其平和但不失机敏的特征,暗示人们在生龙活虎地忙碌了一年以后,需要适度放缓脚步,努力使心境保持清净与理性。时逢元旦佳节,本期特作专题,对古代玉器中兔子形象的演变与时代特征进行梳理归纳,以飨各位读者。


玉器上的兔题材作品可归纳为单体玉器和兔纹玉器两类,前者主要见于商周时期的片雕玉器和隋唐以后的圆雕作品,后者包括兔纹饰和宋明时期图画般效果的兔纹玉器。最早的兔纹玉器为嵌饰和佩饰,自隋代以后出现书镇、耳饰等功能。


圆明园兔首


圆明园,承载了中国人太多悲情和感伤的地方。2009年初春,因来自圆明园内的两件文物(圆明园兔首、鼠首)在异国被拍卖,圆明园再度成为国内舆论关注的焦点。


一、史前时期

目前所见最早的玉兔当属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兔形饰。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兔形饰属于凌家滩文化,距今5300 年,起始年代大致与良渚文化相当。玉料受沁呈黄白色。
饰件由兔形的上部和榫形的下部组成,兔呈伏卧状,但无足部表现,嘴前伸,似在嗅着什么,耳朵向后伸,背部呈弧形上凸,尾巴不似兔子反若鱼,上翘分叉;榫部长条形,上面对钻成四孔。



新石器时代  兔形玉饰 

凌家滩文化遗址出土 安徽省文物
考古研究所藏



这件玉兔造型简单概括,为较抽象的仿生形态,仅可以大致识别出基本兔形。尊崇万物有灵的史前先民,很可能将玉兔当作一种动物精灵的载体,是巫师通神的巫玉神器。


二、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的玉兔出土数量较任何时期都多,且以片雕为主,表现的是兔子的侧面形象,即所谓的剪影式艺术。但商与西周玉兔的造型与风格有别,体现了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不同审美取向。

商代玉兔主要出土于晚期墓葬,以伏卧蜷缩式和低首弓背式为主体造型,一般长 3~5厘米,高 1~2 厘米,厚0.2~1厘米。玉兔前后腿蜷屈于腹下,头后缩,贴伏于前腿上,圆眼,大耳后伸,贴于兔背,短尾后伸,尾尖微上翘;一般在口部对钻出圆孔,既可以系缀。也可以达到表现兔嘴的目的,但也有近尾部两钻一孔的;耳、目、腿及爪皆以单阴线刻划出轮廓,除轮廓线外,再无其它装饰纹样,做工简约粗率。


商代晚期 玉兔


商 玉兔形片

故宫博物院藏


黄玉兔佩 商

长4.2厘米 高2.8厘米

故宫博物院


青玉兔 商

高1.25厘米 长2.1厘米 厚0.2厘米

故宫博物院


青玉兔 商

高5.6厘米 宽3.1厘米 厚0.2厘米

故宫博物院


西周 青玉兔


商代玉兔



兔形佩 西周 长4.5、宽2.7厘米


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殷墟妇好墓出土

长10cm, 高5.8cm,厚0.5cm, 

1976年妇好墓出土


妇好墓在1976年发掘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西北,保存完好。其中所出玉器共755件,是商代玉器出土最多、最集中的墓。妇好墓所出的玉器可分为礼器、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装饰品大部分雕成动物形,造型生动,雕刻精湛, 展示了当时较高的制玉水平。妇好墓中的玉兔呈黄褐色, 扁平体,作一奔兔之形。首略昂, 双圈大眼,张口露舌,鼻翼系刻出,长耳后竖,肥躯翘尾,足前屈,爪、趾毕露。前足处钻一孔,可用于穿系佩挂。玉兔始见于殷商,商周时较为流行。


大耳兔形玉佩 商殷墟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滕州前掌大出土


滕州前掌大出土

殷商晚期玉器:圆雕青玉兔
现珍藏在安阳殷畿艺术博物馆

殷商晚期玉器:圆雕青玉兔

长3.4公分,高2.2公分,厚1.2公分


和田青玉。玉质浅绿,晶莹剔透,嘴、前肢端和耳尖受沁为红色,局部有白斑。


殷商晚期玉器:

圆雕青玉兔大嘴巴特写


雕琢精美,形象夸张,前肢伸直,水滴形的耳朵几乎贴附在头后,这种耳朵是殷商晚期玉器动物中耳朵的标准砣刻风格:耳蜗减地成凹形,耳朵边缘轮廓立体呈现。一只奔跑中的兔子跃然眼前!侧面看,嘴部用两条短阴线刻画出兔子的瓣形嘴,这一点,也是疑是晚期玉器圆雕玉兔的规范 砣刻模式。从正面看,一条阴刻线,将上下嘴唇区分得清清楚楚。


殷商晚期玉器:

圆雕青玉兔夸张的大耳朵


额头上,减地阳纹砣刻的大眼睛,呈现出凸起的效果,两眼之间照例有一与圆眼直径相同的圆柱形与两眼相接,眼睛炯炯有神,这一圆雕玉兔眼睛的砣刻程式,一成不变的出现在殷商晚期圆雕玉兔的眼睛砣刻技法上。两、三条飘洒娴熟的单阴线,将兔子的四肢轮廓、肌肉质感,表现的淋漓尽致,不长的小尾巴,规规矩矩地夹在屁股上,两只大耳夸张的竟然比头部还大,但给人的视觉效果却没有丝毫的勉强,反而觉得形象更美――活泼、可爱、动感十足。


殷商晚期玉器:

圆雕青玉兔的另一面


供佩系的“蜂腰孔”,对钻在前腿与地面之间。


商代晚期,山东省滕州市前掌大31号墓出土

商代晚期商代晚期 
河南省安阳市王裕口出土

玉兔,商,长5.2厘米,宽0.8厘米,高1.8厘米
故宫博物院

商 玉兔形佩(12.5万)

长3.2厘米

来源:郑德坤旧藏(1907-2001 )

蓝田山房旧藏,1990年购于伦敦


商代晚期玉兔

长102.2毫米,宽58.3毫米,厚1.9-5.2毫米,重量为43.5克,净水密度为2.92克/立方厘米。



经红外光谱、拉曼光谱仪检测,确认材质为透闪石,可能是新疆料。



玉兔通体抛光,呈扁平状,青黄色,微透光,局部可见白色及褐色沁。兔作伏卧状,头大身短,张口露舌,大圆眼,长耳,耳上饰鳞纹,短尾略上卷,背微凹,前、后足均雕出五爪,前足上有小孔。造型虽然简单,形象真切,极为传神地表达出小兔的憨厚可爱。



西周玉兔受前代影响甚大,基本承袭了晚商遗风。西周时期玉兔的大小同商代差不多,但耳朵显得特别大,向后伸展达身体长度的一半,且不再贴于背部,颈部明显,臀部向上翘起,增强了兔子蓄势待发的动感,口部有钻孔,或口部与尾部均有钻孔,尾极短,或仅表现尾尖,或顺臀部下垂外翘,前后腿的下半部明显拉长。西周时期玉兔的动感较商晚期更强一些,形象上更显自然轻松。


西周 玉兔

山西博物院藏


西周 虢国墓玉兔

宝鸡茹家庄出土

西周 兔形玉佩

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藏


西周玉兔


西周 兔形玉佩

山西省博物院藏


西周,陕西省沣西张家坡墓地出土

西周 玉兔佩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西周 圆雕玉兔佩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春秋、战国玉器造型深奥,充满神秘感,题材以龙、凤、螭、兽面等神异动物流行,写实动物造型相对较少。江苏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墓,年代在战国中期偏早。该墓出土的两件玉兔为我们认知此期玉器上兔子的形象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其一,头小身肥,作回首奔跑跳跃状,前后肢大腿轮廓以阳线涡纹表现,小腿颀长;另一件,匍匐形,胸、臀部均饰条形网格纹。


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

出土的春秋兔形玉佩


从以上两件作品看,战国玉兔虽仍在商周时代风格的影响之下,但业已呈现出较强的质感和动感,初步具备了圆雕作品的特点,这表明此时肖生玉器的雕琢水平已较为成熟。此期玉兔填补了商周片雕作品向汉唐圆雕过渡阶段中的缺环。


三、两汉、隋唐宋时期



商周以后乃至汉代的漫长岁月里,龙、螭、凤鸟等神异类动物在玉器装饰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兔类兔类玉器也就没有太大的突破,直至隋唐。


汉代玉器上的兔子较前期更加写实,其造型准确,形态较逼真。陕西西安六村堡西汉建章宫遗址所出七节兽首弦纹玉带钩,其中一件圆柱形构件之上高浮雕上有两只兔子。兔子体型虽小,但造型准确,形神兼备。


1974年马王堆11号墓出土

《西汉帛画》


马王堆汉墓帛画中的玉兔。1974年,举世轰动的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幅繁丽精美的帛画,其上画有月宫,弯弯的月亮上,一只肥大的蟾蜍旁伴随一只轻盈的兔子。兔子与月亮的神话在中国出现很早,但这幅画,上出现月兔,说明秦汉时已经有类似的传说故事了。



东汉 神兽玉兔捣药图门楣画像石(局面)
 故宫博物院藏

汉代红玛瑙兔 震旦博物馆藏


汉代玉兔

唐宋时期


隋唐至宋代的玉兔,数量虽不多,但皆圆雕,兔呈伏卧状,足、耳贴于身,或微外露一点,腹部横穿一孔,或背腹竖穿一孔。由于采用圆雕的表现手法,玉兔较商周时期的片雕更为写实,显出温顺可爱的一面,功能已超越了单纯的佩玉范畴。陕西西安隋代李静训墓出有一件白玉兔:长2.7、高2厘米。青白玉。圆雕,尖吻,耳较短尾,四足伏地,在前后足之间,由左侧斜穿一孔,底部琢出凹槽。


隋 玉兔佩 

李静训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唐 十二生肖陶俑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55年陕西西安韩森寨墓出土 


生肖兔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代墓葬中的兔俑


2010年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工程一个唐代大型墓葬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大量罕见文物,成组的十二生肖俑在全国也属首次发现。十二生肖俑均为人身,为泥质红陶模制,最为难得的是,每个生肖均刻画得非常拟人,将人的神态刻画在兔、狗、蛇等动物的面孔上。其中一件兔头人,身着袍服大带, 双手拱立,俨然一位高官,观之令人哑然失笑。


十二生肖之兔陶俑


唐代 白釉点黑彩兔   美国洛杉矶博物馆旧藏

唐代 白釉兔   上海博物馆藏

河南博物院藏唐代青玉兔形镇


唐代兔形玉饰 天津博物馆


唐代玉兔多为静态俯卧状,头伏于前肢上,后腿蹲踞,但神态往往显的警觉,存有一丝动感。整体轮廓简单,多为半椭圆体,以其较大的平面为底,在各面以线刻或浅浮雕勾勒出简约的造型,四肢、双耳紧贴身躯。常在腹部钻一横穿圆孔。

如安徽宿州农药厂宿舍唐元和七年墓出有一件玉兔:长2.45、宽1.02、高1.25-1.35厘米。黄色。圆雕,兔作俯卧状,四肢扑地,以较粗深的阴线雕刻细节。



唐代·安徽宿州市农药厂宿舍唐元和
七年墓出土
唐 兔形玉佩

宿州市文物管理所藏



宋代玉兔风格与唐代接近,但又有一定变化:此期玉兔以纯粹的静态基调为主,神态安详。兔子造型的大体轮廓得到凸显,体态丰满,前臂较唐代短,主要关节以粗深圆熟的线槽勾勒,且开始在关节边缘施用平行的短促阴线刻饰细毛。背腹之间,常对钻贯通天地方孔,供穿系绶带之用。

代表作如浙江衢州史绳祖墓出土的一件玉兔镇:高3.6、长6.7、宽2.6厘米。青白玉,圆雕,兔作俯卧状,吻部微凸,刻有胡须,臀胸浑圆,格外丰满。以大斜刀粗阴线勾划结构轮廓,细阴线表现局部和毛须,精雕细琢,工整考究,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宋代玉兔鉴定断代的标准器。



兔形玉镇·南宋
浙江衢州市柯城王家乡瓜园村
南宋墓出土
衢州市博物馆藏


安徽青阳县宋墓出有一对水晶兔:长2.2-2.23、宽1.2-1.3、高1.7厘米。圆雕,兔作俯卧状,形体丰满,用粗深的线条勾勒身体主要部位,中部对钻一天地孔。造型简洁概括。


 宋 水晶兔

青阳市博物馆藏


宋代 玉兔


春秋以前玉兔多见片状雕件,但春秋以后此类玉件则几乎消失不见。进入唐宋时期,玉兔虽复出现,但见立体圆雕造型,惟数量稀少。

此件玉兔做蹲伏状,双耳紧贴颈项,并刻意保留褐色玉皮。全器除准确刻划玉兔的四肢曲线外,基本不做过多的细部装饰,恰如其份地呈现了符合宋代注重形神勾勒的简朴玉雕风格。


宋代圆雕玉兔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收藏:


青玉兔   唐  国家博物馆



四、元明时期

元代、明初,以兔为题材的玉器大致分为两类:其一为传统的兔形玉雕,即玉兔。如上海松江西林塔出土的一件元代水晶兔,兔头大,嘴啃地,作伏卧状,长耳后抿,贴于背部。管钻圆眼,有左右延伸的眼梢线。头、耳、颈、四肢的关节之处深雕重刻。鼻、嘴、体毛用单阴线刻划。前肢伏地,腿部肌肉隆起,臀部肥厚,尾下垂。整体形象浑朴敦实。





元 白玉镂雕双兔佩

故宫博物院藏




其二为图案化的兔纹玉雕,此类至迟在元代大量出现。多为立体、多层镂雕、浮雕,结合线刻技法雕琢的嵌饰、炉顶等。这些玉器上的兔子通与月亮、洞石、柞树、祥云等元素共同构图,通常以交搭相错的枝梗或洞石为背景。此类玉器内容丰富,层层递进,纷繁错落,表面图案凹凸起伏有致,深景感、立体感很强,具有绘画般的艺术效果。

如湖北钟祥明初梁庄王墓出土双兔纹玉件:直径5.5、厚0.5厘米。白玉。在圆形环托内镂雕双兔、树木和月亮,兔作抬首望月状。



双兔形玉佩·明代早期·湖北
钟祥市梁庄王墓出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以及国家博物馆藏元代兔纹玉带饰,镂雕双兔灵芝纹,一回首、一向前,静中寓动,形神兼备。




明代中晚期,玉兔已呈简率之风,有的作品上镶嵌宝石,且与金银结合,显的非常华丽,且新增一种兔子捣药的造型。如北京昌平定陵地宫出土的金环玉兔耳坠:通长8、兔高2.4厘米。圆形金耳环下,系一玉兔坠。兔为青白玉雕成,竖耳,嵌红宝石作眼,直立,抱杵,下有臼,捣药状。兔身上以细密阴线刻出毛发。



明 金环镶宝石玉兔耳坠

定陵博物馆藏


明 铜衔花卧兔镜架 首都博物馆藏


明 三彩琉璃手托兔女立像瓦  故宫博物院藏

白玉兔形佩·明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玉兔 》明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青白玉,圆雕。兔呈蹲卧状,头上双耳长且后抿,耳中部呈洼状。头部长圆,吻部较尖,双圆眼外突,鼻、嘴、胡须雕刻精细。臀部肥硕,短尾上卷,四肢前屈蹲卧。底部刻出肢爪,腹部横向对钻两穿孔,可系挂。



五、清代


清代玉器中以兔为题材者形式繁多,有圆雕玉兔、片雕玉兔,镂雕、浮雕、线刻的兔纹玉饰,不一而足。凡圆雕玉兔,比以往历代更加写实,不但注意了整体的起伏、结构和动态,对骨骼、肌肉加以突出表现,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符合解剖学原理,同时还十分强调细部的具体刻画,雕琢精美,碾磨光润,体现出一种强烈的质感美和造型美。


清青玉嵌宝石卧兔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兔青玉质,局部黄沁为人工染做。玉兔呈伏卧状,四足弯曲向前,背部、双耳处有数道阴刻线刻画出毛绒质感,口衔灵芝,更显玉兔之温顺可爱。玉兔嵌有红宝、碧玺等彩色宝石八颗,颜色明艳洁净,从青玉的底色中透出闪闪的斑斓,赋予玉兔灵动之感。此兔造型圆润,雕工洗练,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清代玉兔 
杭州历史博物馆收藏

清 白玉镶嵌兔子形鼻烟壶


黄玉卧兔(清)

5 cm

估价:3万至5万港元

成交价: 16.52万港元


清 黄玉镂雕金乌玉兔牌


黄玉色温润,圆雕一兔,凸吻,双眼以单阴线砣刻成圆圈形,炯炯有神,长耳四肢蹲卧,健硕机敏,双耳后抿,警觉灵动。短尾紧贴臀部。玉兔形态生动,灵秀机巧,形神顿现,憨态可鞠,兔身两侧留皮,古香古色。圆雕玉兔始于秦汉,而盛于唐宋。《瑞应图记》称:“赤兔者,瑞兽,王者盛德则至”,民间视为富贵、多子之象征。晋傅玄《拟天问》载:“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历来玉兔也是蟾宫折桂、长生不老之象征。


综上所述,玉器上兔子的形象,自史前时期即已出现,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由抽象演变为写实,由简单演变为繁复,题材亦蔚为多元。以兔子为题材的玉器,造型丰富多彩,寓意吉祥,应用广泛,既是深受国人喜爱的题材,又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清 鹰捕兔形玉坠

贵州省博物馆藏


清 泥制兔儿爷 故宫博物院藏


清 《十二生肖图》册之《兔》任预  故宫博物院藏

山东嘉祥宋山4号祠堂东壁画像石拓片


















济阳刘台子遗址出土西周玉兔


《诗经》中有一篇《兔爰》,“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描写了一只机敏聪颖、自在逍遥的兔子。早在先秦时期,兔子即是捕猎场上最常见的猎物之一,最早以食物的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到了周朝,兔子被用于各种祭祀典礼之中,《礼记·曲礼下》记载:“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兔曰明视。”古代中国没有家养的兔子,野生的兔子大都是黄褐色或其他杂色,而被古人视为祥瑞的主要是白兔和赤兔。这样的兔子不仅数量稀少,而且十分罕见,如有捕获者,往往要进献给朝廷或者帝王。兔子也是一种具有极强繁殖力的动物,而兔子谐音“吐子”,所以常被古人视为多子多孙、家族兴旺的象征,也出现了以玉兔为题材的饰物。

















济南莱芜区口镇古墓群出土东汉七星月宫砖


与兔子相关的神话故事,最为人熟识的就是“嫦娥奔月”了,这一传说源于先秦时期。兔子出现在月宫,最早见于屈原的《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顾是蟾蜍、菟即是兔子,意思是蟾蜍、兔子到了月亮的肚子里,对月亮有什么好处呢?《太平御览》引晋代哲学家、文学家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玉兔捣药。”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白兔捣药”是由“蟾蜍捣药”演变而来的。因此,后世常称月亮为玉兔、兔轮、兔魂,称月影为兔影。而“嫦娥奔月”的故事出现的更早,据1993年3月湖北省江陵县荆州镇郢北村(现荆州市郢城镇郢北村)王家台十五号秦墓出土了一批易占简,按其内容与传世文本对校,应为散佚的易学古籍《归藏》。其中的《归妹》篇记载:“恒我”即“嫦娥”,说她偷取了不死之药,托身于月。经过后世的不断演绎与丰富,增加相关人物和故事情节,玉兔也成为嫦娥从地球上带走的唯一动物,在冷清的月宫中与嫦娥终年相伴,遂成为现在家喻户晓的“嫦娥奔月,玉兔拜福”的传说故事。


















济阳三官庙汉画像石墓出土玉兔捣药图画像石







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局部)


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局部)








敦煌壁画407窟隋代三兔莲花纹藻井


从脍炙人口的神话及艺术作品形象到餐桌上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兔子从古至今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它们不但解决了人们的生存需要,满足了古人和今人的胃,还通过各种艺术形象和作品表达古人对生命道德的理解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留下耐人寻味的多重意蕴。



定陵出土的镶宝双兔万字鎏金银簪


山西灵石旌介村商代晚期2号墓

商晚期 兔形玉佩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山西灵石旌介村商代晚期2号墓


山西灵石旌介村商代晚期2号墓


山东滕州前掌大商代晚期墓葬


山东滕州前掌大商代晚期墓葬


山东滕州前掌大商代晚期

31号墓出土的兔形玉佩


山西闻喜县上郭墓地49号墓


陕西宝鸡茹家庄1号墓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2009号墓


安徽凤台大孤堆遗址


清中期 玛瑙兔摆件


明定陵出土·镶紫晶兔簪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蟾远不知。”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玉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月亮上有嫦娥、玉兔和广寒宫,这是中国人想象中最清幽凄美的一幅画面了。明月照愁人,天涯肠断,这倒成就了玉兔,深入人心。


明 白玉十二生肖玉兔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金代 青玉巧雕兔衔灵芝镇 观复博物馆藏



长20.1cm、宽7.2cm、高10.9cm


长20cm、宽8cm、高11cm


长31cm、宽18cm、高29cm


长36.6cm、宽13cm、高20cm

以上均出土于晋侯墓地64号墓


名称丨兔尊
时代丨西周
收藏丨曲沃县晋国博物馆


唐诗里的玉兔和商代的玉兔,当不是同一只兔儿,至少妇好的时候,还没有嫦娥的传说,玉兔和月亮的关系也还不清楚,它就是现实生活中活泼可爱的兔儿形象,被雕琢在玉器上,以期永远留住它憨态可掬的瞬间。


西周  双兔车衡饰 上海博物馆藏

 西周 兔尊  1992年曲沃晋侯墓地M8号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西周 立兔形尊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


北宋 兔纹砖雕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青玉十二辰—兔

 故宫博物院藏


汉铜兔 咸阳博物馆藏


唐 月宫镜


唐 月宫镜


唐  瓷兔  故宫博物院藏

三彩刻花兔纹小碟 辽代


宋 三彩剔划花兔纹枕



北宋 白釉黑彩鹰逐兔纹瓷枕 河南博物院藏

白地黑花兔纹八角形枕 

金代 河北磁州窑


青花褐彩瓷兔  长沙博物馆藏

明  彭城窑白地黑花兔纹盆  故宫博物院藏


明 天启青花、青花五彩

玉兔纹花口盘


明 玉兔步摇金饰


明 累丝嵌红蓝宝石镶白玉月兔发簪


明 白玉嵌宝石镂雕玉兔捣药佩




兔儿的形象,刻画得简单,长耳后贴,匍匐,圆滚滚的大屁股,机灵的眼睛。美术课上,我们也是这样画兔的。古代的兔子和今天的兔子,应该区别不大吧;古人喜爱兔子的心情和我们喜爱兔子的心情,应该也区别不大吧,这样古玉就又一次让我们与古人神交了。


明《蟾宫玉兔图》轴 陶成绘 故宫博物院藏


明 《双兔册页》故宫博物院藏

明《菊石野兔图》轴 徐霖  故宫博物院藏

明宣德 黄地桂兔纹妆花纱  故宫博物院藏

清  冷枚《梧桐双兔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禹之鼎 《仕女三兔图轴》上海博物馆藏 


清 李世倬 《桂花月兔图》扇页  故宫博物院藏


马晋 《双兔图》


 清宫兽谱兔


《捣药图》



由黄永玉先生再度操刀设计,2023年1月刚刚开售的《癸卯年》特种邮票,是中国生肖邮票第四轮中的第八套。这套《癸卯年》特种邮票(生肖兔)每套两枚。

黄永玉先生操刀设计的《癸卯年》特种邮票

第一枚,也就是最近网络上讨论度很高的蓝兔子,名为“癸卯寄福”。有的网友认为蓝兔子“妖气”“太诡异”,也有部分网友认为“有个性”。此番“蓝兔”邮票惹争议,不过是因为在大众印象里的生肖邮票,往往都是充满民族艺术风格,喜庆祥和的图案。

这只配色亮眼的兔子邮票,是艺术家黄永玉先生为中国邮政设计的《癸卯年》特种邮票中的一枚。蓝色卯兔右手执笔、左手持信,仿佛向人们传递新春的美好。


第二枚名为“同圆共生”。三只兔子首尾相接、奔腾不息,展现出生命的灵动、生机与温情。背景衬以“玉兔捣药”纹饰,表达了人们祈求健康平安、幸福喜乐的真挚愿望。



设计《癸卯年》邮票的人是中国画坛鬼才,也是中国生肖邮票开山之人——黄永玉先生。

艺术家黄永玉


艺术创作总是被赋予艺术家本人的精神和特质,翻看黄永玉过去的动物题材画作,经常是不走寻常路。


 嫦娥四号


 玉兔二号





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玉韵悠悠,清风如水,虚怀若竹气如兰,瑾慧于心德于行。爱玉者品自高,玩玉者情慕雅,知玉者德必美。古玉之美,最是那古色古香古韵忆古情怀,她的流年,犹如洗尽铅华冰清玉洁的古朴女子;她的沧桑,嫣然梨花带雨风霜醉红颜的韵味;她的故事,流露出此生与你一见钟情梦回千古的诗情画意。

收藏与鉴赏是个枯燥而细致的活,面对华夏五千年文明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历史是一部穷其一生都读不完的教科书,那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练好基本功。学习古玉需要上手大量不同时期各种层次的老玉件,从最基本的花片到宫廷造办处的精工,古人制玉工艺和老玉在岁月沧桑中流露出的细微的变化都是我们学习的鉴玉经验,市场是最好的老师,大量的阅读古玉才能在脑海中积累出经验,演化成习惯成自然的眼力。
爱好古玉,常年玩玉,工作忙习惯在晚上看,白天侧光45度看,阳光下看,弥补眼睛各种条件下的不足,更生怕漏掉哪一部分鉴定点,逛摊更多时候是为了更好的观察学习。当大量阅读玉的特征后大脑中对老玉的变化都有大致的定义性。遇到各种老玉件时,都有鉴定的定义标准。形形色色老玉的外形变化,都离不开老物件的特性标准。当然还要大量观察市面市场渠道变化,一件新仿的出现需要第一时间判断到它的存在,不能自己闭门修炼成功夫好手,却发现世界上昨天已经发明了手枪,能一招制敌。

讲个小故事,从中有所感悟。

从前有个玉雕师傅带了一个徒弟,师父每天让徒弟拿着一块玉,也不教徒弟学习,久而久之徒弟烦了,问师父,为什么不教我学东西,师父只回答了一句话,没事看玉吧,就这样又过了很久,师父又给了他一块相同的玉,徒弟看了连忙说,师傅你这个玉不对,说完徒弟恍然大悟。
看玉要看细节,看工痕,用心体会,有时候有古玩交流会我会去逛,一些大开门的东西,尤其高品质的东西我都会拿手电仔细看,有时候卖家会说放心东西老的,我知道东西是老的,其实我是在体会每个步骤都是怎么做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用心看,就懂了,所以古玩行是靠眼力,开始的时候,看不懂没关系,总有一天你会恍然大悟,只有了解古人在制玉工痕上是怎么处理的,才能真的会看新老。
捡漏是对你专业知识的回报,打眼是超出自己认知的提醒,捡漏不骄,打眼不躁,学无止尽,戒骄戒躁。
友情提醒,在鉴别古玉的时候,器型、纹饰以及时代风格分析仅限于确定东西对的情况下,断代之用,不能作为新老的参考依据,如果不管新老,只按照时代风格来断定玉器,那就会成为国宝帮。以上观点只是个人学习古玉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仅供参考。
(本人原创,转载请说明)








跃马安然微信:3187693778


玉韵瑾心
本公众号为百度贴吧:明清玉吧、高古玉器吧、古玉收藏交流吧附属贴吧公众号。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虚怀若竹气如兰,瑾慧于心德于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