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的兔字表现了兔子大耳朵、短尾巴的特征,金文延续了这种表达方式,有时就直接绘出兔子的形状, 但是从小篆开始,就有了现代兔字的雏形。
提到玉兔,人们最为熟知的形象便是87版西游记中由李玲玉饰演的天竺国假公主——玉兔精,其灵动的身姿与狡黠的眼神,可谓实实在在的兔子成精。
明代吴承恩《西游记》原文中的玉兔精,在与孙悟空一番打斗之后逃回老窝“毛颖山”(此处的毛颖山之名当出自唐代韩愈写兔之文《毛颖传》),后被寻出,在即将被孙猴子一棒子打死之际,为太阴真君所救,现出原形:
缺唇尖齿,长耳稀须。团身一块毛如玉,展足千山蹄若飞。直鼻垂酥,果赛霜华填粉腻;双睛红映,犹欺雪上点胭脂。伏在地,白穰穰一堆素练;伸开腰,白铎铎一架银丝。几番家,吸残清露瑶天晓,捣药长生玉杵奇。
让我们在欣赏古玉中精彩纷呈的“玉兔”的同时,感受一下中国玉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
在中国,兔子一直被认为是瑞兽。古书《瑞应图》记载:“赤兔大瑞,白兔中瑞。”兔子,在古代也是聪明和家族旺盛的代表,所以有了成语“狡兔三窟”、“动如脱兔” 、“兔起鹘落”等。
因而,关于兔子的纹饰和题材,也广泛出现在古代的装饰品中,赋予美好的祝愿。
玉器上的兔题材作品可归纳为单体玉器和兔纹玉器两类。
前者主要见于商周时期的片雕玉器和隋唐以后的圆雕作品,后者包括兔纹饰和宋明时期图画般效果的兔纹玉器。
最早的兔纹玉器为嵌饰和佩饰,自隋代以后出现书镇、耳饰等功能。
大耳兔形玉佩 商殷墟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器上的兔题材作品可归纳为单体玉器和兔纹玉器两类,前者主要见于商周时期的片雕玉器和隋唐以后的圆雕作品,后者包括兔纹饰和宋明时期图画般效果的兔纹玉器。最早的兔纹玉器为嵌饰和佩饰,自隋代以后出现书镇、耳饰等功能。
圆明园兔首
圆明园,承载了中国人太多悲情和感伤的地方。2009年初春,因来自圆明园内的两件文物(圆明园兔首、鼠首)在异国被拍卖,圆明园再度成为国内舆论关注的焦点。
二、商周时期
商代晚期 玉兔
商 玉兔形片
故宫博物院藏
黄玉兔佩 商
长4.2厘米 高2.8厘米
故宫博物院
青玉兔 商
高1.25厘米 长2.1厘米 厚0.2厘米
故宫博物院
青玉兔 商
高5.6厘米 宽3.1厘米 厚0.2厘米
故宫博物院
西周 青玉兔
商代玉兔
长10cm, 高5.8cm,厚0.5cm,
1976年妇好墓出土
妇好墓在1976年发掘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西北,保存完好。其中所出玉器共755件,是商代玉器出土最多、最集中的墓。妇好墓所出的玉器可分为礼器、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装饰品大部分雕成动物形,造型生动,雕刻精湛, 展示了当时较高的制玉水平。妇好墓中的玉兔呈黄褐色, 扁平体,作一奔兔之形。首略昂, 双圈大眼,张口露舌,鼻翼系刻出,长耳后竖,肥躯翘尾,足前屈,爪、趾毕露。前足处钻一孔,可用于穿系佩挂。玉兔始见于殷商,商周时较为流行。
大耳兔形玉佩 商殷墟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殷商晚期玉器:圆雕青玉兔
长3.4公分,高2.2公分,厚1.2公分
和田青玉。玉质浅绿,晶莹剔透,嘴、前肢端和耳尖受沁为红色,局部有白斑。
殷商晚期玉器:
圆雕青玉兔大嘴巴特写
雕琢精美,形象夸张,前肢伸直,水滴形的耳朵几乎贴附在头后,这种耳朵是殷商晚期玉器动物中耳朵的标准砣刻风格:耳蜗减地成凹形,耳朵边缘轮廓立体呈现。一只奔跑中的兔子跃然眼前!侧面看,嘴部用两条短阴线刻画出兔子的瓣形嘴,这一点,也是疑是晚期玉器圆雕玉兔的规范 砣刻模式。从正面看,一条阴刻线,将上下嘴唇区分得清清楚楚。
殷商晚期玉器:
圆雕青玉兔夸张的大耳朵
额头上,减地阳纹砣刻的大眼睛,呈现出凸起的效果,两眼之间照例有一与圆眼直径相同的圆柱形与两眼相接,眼睛炯炯有神,这一圆雕玉兔眼睛的砣刻程式,一成不变的出现在殷商晚期圆雕玉兔的眼睛砣刻技法上。两、三条飘洒娴熟的单阴线,将兔子的四肢轮廓、肌肉质感,表现的淋漓尽致,不长的小尾巴,规规矩矩地夹在屁股上,两只大耳夸张的竟然比头部还大,但给人的视觉效果却没有丝毫的勉强,反而觉得形象更美――活泼、可爱、动感十足。
殷商晚期玉器:
圆雕青玉兔的另一面
供佩系的“蜂腰孔”,对钻在前腿与地面之间。
商 玉兔形佩(12.5万)
长3.2厘米
来源:郑德坤旧藏(1907-2001 )
蓝田山房旧藏,1990年购于伦敦
商代晚期玉兔
长102.2毫米,宽58.3毫米,厚1.9-5.2毫米,重量为43.5克,净水密度为2.92克/立方厘米。
经红外光谱、拉曼光谱仪检测,确认材质为透闪石,可能是新疆料。
玉兔通体抛光,呈扁平状,青黄色,微透光,局部可见白色及褐色沁。兔作伏卧状,头大身短,张口露舌,大圆眼,长耳,耳上饰鳞纹,短尾略上卷,背微凹,前、后足均雕出五爪,前足上有小孔。造型虽然简单,形象真切,极为传神地表达出小兔的憨厚可爱。
西周玉兔受前代影响甚大,基本承袭了晚商遗风。西周时期玉兔的大小同商代差不多,但耳朵显得特别大,向后伸展达身体长度的一半,且不再贴于背部,颈部明显,臀部向上翘起,增强了兔子蓄势待发的动感,口部有钻孔,或口部与尾部均有钻孔,尾极短,或仅表现尾尖,或顺臀部下垂外翘,前后腿的下半部明显拉长。西周时期玉兔的动感较商晚期更强一些,形象上更显自然轻松。
西周 玉兔
山西博物院藏
西周 兔形玉佩
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藏
西周玉兔
西周 兔形玉佩
山西省博物院藏
西周 玉兔佩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西周 圆雕玉兔佩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春秋、战国玉器造型深奥,充满神秘感,题材以龙、凤、螭、兽面等神异动物流行,写实动物造型相对较少。江苏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墓,年代在战国中期偏早。该墓出土的两件玉兔为我们认知此期玉器上兔子的形象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其一,头小身肥,作回首奔跑跳跃状,前后肢大腿轮廓以阳线涡纹表现,小腿颀长;另一件,匍匐形,胸、臀部均饰条形网格纹。
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
出土的春秋兔形玉佩
从以上两件作品看,战国玉兔虽仍在商周时代风格的影响之下,但业已呈现出较强的质感和动感,初步具备了圆雕作品的特点,这表明此时肖生玉器的雕琢水平已较为成熟。此期玉兔填补了商周片雕作品向汉唐圆雕过渡阶段中的缺环。
三、两汉、隋唐宋时期
商周以后乃至汉代的漫长岁月里,龙、螭、凤鸟等神异类动物在玉器装饰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兔类兔类玉器也就没有太大的突破,直至隋唐。
汉代玉器上的兔子较前期更加写实,其造型准确,形态较逼真。陕西西安六村堡西汉建章宫遗址所出七节兽首弦纹玉带钩,其中一件圆柱形构件之上高浮雕上有两只兔子。兔子体型虽小,但造型准确,形神兼备。
1974年马王堆11号墓出土
《西汉帛画》
马王堆汉墓帛画中的玉兔。1974年,举世轰动的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幅繁丽精美的帛画,其上画有月宫,弯弯的月亮上,一只肥大的蟾蜍旁伴随一只轻盈的兔子。兔子与月亮的神话在中国出现很早,但这幅画,上出现月兔,说明秦汉时已经有类似的传说故事了。
汉代红玛瑙兔 震旦博物馆藏
汉代玉兔
唐宋时期
隋唐至宋代的玉兔,数量虽不多,但皆圆雕,兔呈伏卧状,足、耳贴于身,或微外露一点,腹部横穿一孔,或背腹竖穿一孔。由于采用圆雕的表现手法,玉兔较商周时期的片雕更为写实,显出温顺可爱的一面,功能已超越了单纯的佩玉范畴。陕西西安隋代李静训墓出有一件白玉兔:长2.7、高2厘米。青白玉。圆雕,尖吻,耳较短尾,四足伏地,在前后足之间,由左侧斜穿一孔,底部琢出凹槽。
隋 玉兔佩
李静训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唐代墓葬中的兔俑
2010年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工程一个唐代大型墓葬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大量罕见文物,成组的十二生肖俑在全国也属首次发现。十二生肖俑均为人身,为泥质红陶模制,最为难得的是,每个生肖均刻画得非常拟人,将人的神态刻画在兔、狗、蛇等动物的面孔上。其中一件兔头人,身着袍服大带, 双手拱立,俨然一位高官,观之令人哑然失笑。
十二生肖之兔陶俑
河南博物院藏唐代青玉兔形镇
唐代兔形玉饰 天津博物馆
唐代玉兔多为静态俯卧状,头伏于前肢上,后腿蹲踞,但神态往往显的警觉,存有一丝动感。整体轮廓简单,多为半椭圆体,以其较大的平面为底,在各面以线刻或浅浮雕勾勒出简约的造型,四肢、双耳紧贴身躯。常在腹部钻一横穿圆孔。
如安徽宿州农药厂宿舍唐元和七年墓出有一件玉兔:长2.45、宽1.02、高1.25-1.35厘米。黄色。圆雕,兔作俯卧状,四肢扑地,以较粗深的阴线雕刻细节。
宋代玉兔风格与唐代接近,但又有一定变化:此期玉兔以纯粹的静态基调为主,神态安详。兔子造型的大体轮廓得到凸显,体态丰满,前臂较唐代短,主要关节以粗深圆熟的线槽勾勒,且开始在关节边缘施用平行的短促阴线刻饰细毛。背腹之间,常对钻贯通天地方孔,供穿系绶带之用。
代表作如浙江衢州史绳祖墓出土的一件玉兔镇:高3.6、长6.7、宽2.6厘米。青白玉,圆雕,兔作俯卧状,吻部微凸,刻有胡须,臀胸浑圆,格外丰满。以大斜刀粗阴线勾划结构轮廓,细阴线表现局部和毛须,精雕细琢,工整考究,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宋代玉兔鉴定断代的标准器。
安徽青阳县宋墓出有一对水晶兔:长2.2-2.23、宽1.2-1.3、高1.7厘米。圆雕,兔作俯卧状,形体丰满,用粗深的线条勾勒身体主要部位,中部对钻一天地孔。造型简洁概括。
宋 水晶兔
青阳市博物馆藏
宋代 玉兔
春秋以前玉兔多见片状雕件,但春秋以后此类玉件则几乎消失不见。进入唐宋时期,玉兔虽复出现,但见立体圆雕造型,惟数量稀少。
此件玉兔做蹲伏状,双耳紧贴颈项,并刻意保留褐色玉皮。全器除准确刻划玉兔的四肢曲线外,基本不做过多的细部装饰,恰如其份地呈现了符合宋代注重形神勾勒的简朴玉雕风格。
元代、明初,以兔为题材的玉器大致分为两类:其一为传统的兔形玉雕,即玉兔。如上海松江西林塔出土的一件元代水晶兔,兔头大,嘴啃地,作伏卧状,长耳后抿,贴于背部。管钻圆眼,有左右延伸的眼梢线。头、耳、颈、四肢的关节之处深雕重刻。鼻、嘴、体毛用单阴线刻划。前肢伏地,腿部肌肉隆起,臀部肥厚,尾下垂。整体形象浑朴敦实。
其二为图案化的兔纹玉雕,此类至迟在元代大量出现。多为立体、多层镂雕、浮雕,结合线刻技法雕琢的嵌饰、炉顶等。这些玉器上的兔子通与月亮、洞石、柞树、祥云等元素共同构图,通常以交搭相错的枝梗或洞石为背景。此类玉器内容丰富,层层递进,纷繁错落,表面图案凹凸起伏有致,深景感、立体感很强,具有绘画般的艺术效果。
如湖北钟祥明初梁庄王墓出土双兔纹玉件:直径5.5、厚0.5厘米。白玉。在圆形环托内镂雕双兔、树木和月亮,兔作抬首望月状。
明代中晚期,玉兔已呈简率之风,有的作品上镶嵌宝石,且与金银结合,显的非常华丽,且新增一种兔子捣药的造型。如北京昌平定陵地宫出土的金环玉兔耳坠:通长8、兔高2.4厘米。圆形金耳环下,系一玉兔坠。兔为青白玉雕成,竖耳,嵌红宝石作眼,直立,抱杵,下有臼,捣药状。兔身上以细密阴线刻出毛发。
明 金环镶宝石玉兔耳坠
定陵博物馆藏
明 铜衔花卧兔镜架 首都博物馆藏
白玉兔形佩·明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玉兔 》明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青白玉,圆雕。兔呈蹲卧状,头上双耳长且后抿,耳中部呈洼状。头部长圆,吻部较尖,双圆眼外突,鼻、嘴、胡须雕刻精细。臀部肥硕,短尾上卷,四肢前屈蹲卧。底部刻出肢爪,腹部横向对钻两穿孔,可系挂。
清代玉器中以兔为题材者形式繁多,有圆雕玉兔、片雕玉兔,镂雕、浮雕、线刻的兔纹玉饰,不一而足。凡圆雕玉兔,比以往历代更加写实,不但注意了整体的起伏、结构和动态,对骨骼、肌肉加以突出表现,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符合解剖学原理,同时还十分强调细部的具体刻画,雕琢精美,碾磨光润,体现出一种强烈的质感美和造型美。
清 白玉镶嵌兔子形鼻烟壶
黄玉卧兔(清)
5 cm
估价:3万至5万港元
成交价: 16.52万港元
清 黄玉镂雕金乌玉兔牌
黄玉色温润,圆雕一兔,凸吻,双眼以单阴线砣刻成圆圈形,炯炯有神,长耳四肢蹲卧,健硕机敏,双耳后抿,警觉灵动。短尾紧贴臀部。玉兔形态生动,灵秀机巧,形神顿现,憨态可鞠,兔身两侧留皮,古香古色。圆雕玉兔始于秦汉,而盛于唐宋。《瑞应图记》称:“赤兔者,瑞兽,王者盛德则至”,民间视为富贵、多子之象征。晋傅玄《拟天问》载:“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历来玉兔也是蟾宫折桂、长生不老之象征。
综上所述,玉器上兔子的形象,自史前时期即已出现,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由抽象演变为写实,由简单演变为繁复,题材亦蔚为多元。以兔子为题材的玉器,造型丰富多彩,寓意吉祥,应用广泛,既是深受国人喜爱的题材,又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清 鹰捕兔形玉坠
贵州省博物馆藏
《诗经》中有一篇《兔爰》,“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描写了一只机敏聪颖、自在逍遥的兔子。早在先秦时期,兔子即是捕猎场上最常见的猎物之一,最早以食物的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到了周朝,兔子被用于各种祭祀典礼之中,《礼记·曲礼下》记载:“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兔曰明视。”古代中国没有家养的兔子,野生的兔子大都是黄褐色或其他杂色,而被古人视为祥瑞的主要是白兔和赤兔。这样的兔子不仅数量稀少,而且十分罕见,如有捕获者,往往要进献给朝廷或者帝王。兔子也是一种具有极强繁殖力的动物,而兔子谐音“吐子”,所以常被古人视为多子多孙、家族兴旺的象征,也出现了以玉兔为题材的饰物。
与兔子相关的神话故事,最为人熟识的就是“嫦娥奔月”了,这一传说源于先秦时期。兔子出现在月宫,最早见于屈原的《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顾是蟾蜍、菟即是兔子,意思是蟾蜍、兔子到了月亮的肚子里,对月亮有什么好处呢?《太平御览》引晋代哲学家、文学家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玉兔捣药。”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白兔捣药”是由“蟾蜍捣药”演变而来的。因此,后世常称月亮为玉兔、兔轮、兔魂,称月影为兔影。而“嫦娥奔月”的故事出现的更早,据1993年3月湖北省江陵县荆州镇郢北村(现荆州市郢城镇郢北村)王家台十五号秦墓出土了一批易占简,按其内容与传世文本对校,应为散佚的易学古籍《归藏》。其中的《归妹》篇记载:“恒我”即“嫦娥”,说她偷取了不死之药,托身于月。经过后世的不断演绎与丰富,增加相关人物和故事情节,玉兔也成为嫦娥从地球上带走的唯一动物,在冷清的月宫中与嫦娥终年相伴,遂成为现在家喻户晓的“嫦娥奔月,玉兔拜福”的传说故事。
从脍炙人口的神话及艺术作品形象到餐桌上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兔子从古至今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它们不但解决了人们的生存需要,满足了古人和今人的胃,还通过各种艺术形象和作品表达古人对生命道德的理解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留下耐人寻味的多重意蕴。
定陵出土的镶宝双兔万字鎏金银簪
山西灵石旌介村商代晚期2号墓
商晚期 兔形玉佩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山西灵石旌介村商代晚期2号墓
山西灵石旌介村商代晚期2号墓
山东滕州前掌大商代晚期墓葬
山东滕州前掌大商代晚期墓葬
山东滕州前掌大商代晚期
31号墓出土的兔形玉佩
山西闻喜县上郭墓地49号墓
陕西宝鸡茹家庄1号墓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2009号墓
安徽凤台大孤堆遗址
清中期 玛瑙兔摆件
明定陵出土·镶紫晶兔簪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蟾远不知。”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玉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月亮上有嫦娥、玉兔和广寒宫,这是中国人想象中最清幽凄美的一幅画面了。明月照愁人,天涯肠断,这倒成就了玉兔,深入人心。
明 白玉十二生肖玉兔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金代 青玉巧雕兔衔灵芝镇 观复博物馆藏
长20.1cm、宽7.2cm、高10.9cm
长20cm、宽8cm、高11cm
以上均出土于晋侯墓地64号墓
唐诗里的玉兔和商代的玉兔,当不是同一只兔儿,至少妇好的时候,还没有嫦娥的传说,玉兔和月亮的关系也还不清楚,它就是现实生活中活泼可爱的兔儿形象,被雕琢在玉器上,以期永远留住它憨态可掬的瞬间。
北宋 兔纹砖雕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青玉十二辰—兔
故宫博物院藏
汉铜兔 咸阳博物馆藏
唐 月宫镜
唐 月宫镜
三彩刻花兔纹小碟 辽代
宋 三彩剔划花兔纹枕
白地黑花兔纹八角形枕
金代 河北磁州窑
明 彭城窑白地黑花兔纹盆 故宫博物院藏
明 天启青花、青花五彩
玉兔纹花口盘
明 玉兔步摇金饰
明 累丝嵌红蓝宝石镶白玉月兔发簪
明 白玉嵌宝石镂雕玉兔捣药佩
兔儿的形象,刻画得简单,长耳后贴,匍匐,圆滚滚的大屁股,机灵的眼睛。美术课上,我们也是这样画兔的。古代的兔子和今天的兔子,应该区别不大吧;古人喜爱兔子的心情和我们喜爱兔子的心情,应该也区别不大吧,这样古玉就又一次让我们与古人神交了。
马晋 《双兔图》
清宫兽谱兔
《捣药图》
这只配色亮眼的兔子邮票,是艺术家黄永玉先生为中国邮政设计的《癸卯年》特种邮票中的一枚。蓝色卯兔右手执笔、左手持信,仿佛向人们传递新春的美好。
第二枚名为“同圆共生”。三只兔子首尾相接、奔腾不息,展现出生命的灵动、生机与温情。背景衬以“玉兔捣药”纹饰,表达了人们祈求健康平安、幸福喜乐的真挚愿望。
艺术家黄永玉
艺术创作总是被赋予艺术家本人的精神和特质,翻看黄永玉过去的动物题材画作,经常是不走寻常路。
嫦娥四号
玉兔二号
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玉韵悠悠,清风如水,虚怀若竹气如兰,瑾慧于心德于行。爱玉者品自高,玩玉者情慕雅,知玉者德必美。古玉之美,最是那古色古香古韵忆古情怀,她的流年,犹如洗尽铅华冰清玉洁的古朴女子;她的沧桑,嫣然梨花带雨风霜醉红颜的韵味;她的故事,流露出此生与你一见钟情梦回千古的诗情画意。
跃马安然微信:3187693778